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我作了有罪的事情,這個罪業使令我墮落惡道」,當然這樣解釋也是對。但是另外還有一個意思,就是我們有修行的人和沒有修行的人,在臨命終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有修行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決定是正念分明的,這個有修行的人他臨命終的時候也可能有大病、也可能小小病,但是內心決定是有正念,不糊塗、不顛倒,他能夠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第一義谛,心裏面是清淨莊嚴的。這沒有修行的人就不行,糊塗啊!因爲身體若壞了,這身體的堪能性也很軟弱,這心力也不強,那麼他沒有正念。因爲那沒有修行的人,就是他那個心常在五欲上活動,常在名利上活動,常在顛倒的境界上活動,那麼臨命終的時候也還是這樣活動的,這樣活動就是貪瞋癡的境界了,就假使說有別人幫幫忙念念佛,他也可能會有多少效力,但是也可能沒有效。那麼那個時候不是貪就是瞋,或是種種悔恨這些煩惱境界出現了。這樣的心情就是容易給惡業作因緣發生作用,因爲無始劫來的罪業多得很,你內心沒有正念的時候,這罪業就容易發生作用,當然也可能會善業發生作用,就是沒有把握了!就是隨業流轉了!

  

  所以這「不應作而作,應作而不作,悔惱火所燒」,我沒有修行,我的道力不夠,我的正念不分明,臨命終「後世墮惡道」,墮到惡道受苦去了。

  

  「若人罪能悔,悔已莫複憂,如是心安樂,不應常念著」,這個等于是開導我們一條的正道。說若是一個人有罪了,應該是你後悔、你忏悔也是對的。「悔已莫複憂」,你依法忏悔清淨了,你就不要再憂愁了,就把那件事放過它了。「如是心安樂」,這樣子你心裏面就安樂自在了,就不要再悔恨,就沒有悔恨這件事。「不應常念著」,你不應該不間斷的常在念:「哎呀!我這件事做得不對!」老是在難過、憂愁、悔恨,這樣子就耽誤了你的修行了嘛!不是自己障礙自己了嗎?

  

  「若有二種悔」,假設一個人有那兩種悔;因掉後而生悔,或者作了重罪而生怖畏,悔箭入心,有這兩種悔。「若應作不作,不應作而作」,這也是兩種悔,可以說這兩種悔。「是則愚人相」,你心裏面常有這種悔恨,這個人就是糊塗人了,糊塗人的相貌是這樣子的。

  

  「不以心悔故,不作而能作」,你心裏面悔恨,那麼你不作的事情就作了嗎?還是沒有作嘛!「諸惡事」已經作了,也不因爲你悔故,「不能令不作」,作了、你「悔」也是作了,這個悔恨是沒有用的。所以不應該這樣子悔,要棄舍這個悔的蓋。

  

  「如是等種種因緣诃掉悔蓋,令心清淨無有覆蓋」,就像前面說的這種種的原因,要诃斥這個掉悔的蓋是不對的,棄舍它,那麼心就安定下來,就清淨了。「無有覆蓋」就沒有這個悔的障礙了。這是「掉悔蓋」。

  

  五、棄疑蓋者:以疑覆心故,于諸法中不得信心。信心無故,于佛法中空無所獲。譬如有人入于寶山,若無有手,無所能取。

  

  第五「棄疑蓋者:以疑覆心故,于諸法中不得信心。信心無故,于佛法中空無所獲。」棄這個疑蓋,這個疑惑它也是一種障礙。因爲這個疑惑它也能夠障礙我們的心,令我們的心不清淨。這疑惑心也還是聰明人常會有這種情形,聰明人他的心很靈,他有一點消息,他就會從這裏開始想到另一個地方去,也可能向好的地方疑,也可能向壞的地方疑,但是人容易向壞的地方疑,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容易有點問題。因爲這個「疑惑覆心故,于諸法中不得信心」,這個「諸法」後面再解釋。就得不到一個信心,總是認爲這是有問題的,不可信的。「信心無故,于佛法中空無所獲。」佛法本來有很多的功德我們可以成就的,但是因爲自己有疑心,就得不到功德了,不能成就。

  

  「譬如人入寶山,若無有手,無所能取。」譬如一個人到很多珍寶的山裏面去取寶的,但是這個人沒有手他就不能取寶、取不到寶,看見很多的寶只是看看而已,得不到。這是說我們到佛法裏面來,戒定慧就是寶,叁十七道品,六波羅蜜,這都是寶,這一切大乘經典,經律論都是寶,我們可以學習,可以修行,可以成就的。但是因爲我們沒有信心,那這個寶就不能成就了、得不到了。

  

  然則疑過甚多,未必障定。今正障定,疑者有叁種:一者、疑自。而作是念:我諸根暗鈍,罪垢深重,非其人乎?自作此疑,定法終不得發。若欲修定,勿當自輕,以宿世善根難測故。二者、疑師。彼人威儀相貌如是,自尚無道,何能教我?作是疑慢,即爲障定。欲除之法,如《摩诃衍論》中說:「如臭皮囊中金,以貪金故,不可棄其臭囊。」行者亦爾,師雖不清淨,亦應生佛想。叁、疑法。世人多執本心,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,敬心受行,若心生猶豫,即法不染心。

  

  「複次,疑過甚多」,這個「疑」的過失,各式各樣的疑惑是很多的,但是不必能障礙人修定的。那麼這就是日常生活裏面會有很多的疑,忽然間有一件事;我吃飯的時候,這飯裏面有蟲子吧?這飯熟不熟?對我好不好?種種的疑惑。聽見一個人說一句話;這話什麼意思?會有什麼陰謀嗎?這疑惑很多很多的。但是一般性的疑惑不一定能障礙修定。「今正障定疑者」,現在所要討論的,所要說明的,是說障礙修定的疑惑,是說這個疑。這個疑是那種疑呢?「謂叁種疑:一者疑自、二者疑師、叁者疑法。」這叁種疑。

  

  第一個是「疑自」。什麼叫做「疑自」呢?「作如是念:我諸根暗鈍,罪垢深重,非其人乎?」說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糊糊塗塗的沒有智慧,不明白什麼道理,很遲鈍的,就算是有所了解也是很慢。「罪垢深重」,我的罪業,「罪」就是「垢」,汙染了我的心,這個罪垢是很深又很重的,怎麼能夠去修那麼高深的禅定呢?「非其人乎?」不是,我不是那個修禅定的人,我不夠格,我不及格吧?「作此自疑,定法終不得發。」如果你若這樣疑惑,你就怎麼樣努力修行,那個禅定也不會生出來的。就這個疑就障礙了自己的成就了。

  

  在佛法裏面,佛教這個理論是諸法因緣生,就是只要有因緣,這件事就會出現。如果沒有因緣,這件事就沒有,那麼我們把因緣准備好了,那麼這件事就成功了嘛!說是我宿世有沒有善根?誰知道呢?除非佛菩薩知道,別人誰知道?自己也不知道。自己不知道,自己就不必固定說:「我一定沒有善根」,不必這麼說,也不應該這樣子限製自己。所以不應該這樣子疑惑。

  

  「若欲去之,勿當自輕」,你若想要去掉這個疑惑,你不要自己輕視自己。「以宿世善根難測故」,那是很難知道的,不知道。所以既然不知道,有沒有善根是都不知道的。不必說:「我決定沒有善根」,不能那麼說。並且這個人能來到叁寶裏面來,能夠接觸到佛法,這大乘經典的不可思議功德,你能接觸,那就表示有善根了。所以不要輕視自己,這是一種,第一個。

  

  「二、疑師者」,就是疑惑教導你的師長。「彼人威儀相貌如是,自尚無道,何能教我?」說是這個法師,我這個戒和尚,這個教授阿阇黎,他的這個威儀,行住坐臥這個動靜表現出來的相貌,就是平平常常的,他能有深定、有好的智慧嗎?沒有,不像。那麼他自己尚且都沒有這種修行的聖道,何能教我呢?他能教我修學聖道嗎?是不能的。「作是疑慢,即爲障定」,你若這樣疑惑。這是一個疑惑,但雖然沒有確定,可也多數是認爲沒有。「慢」,也等于輕視他的意思了。你如果有這樣心情,那也會障礙自己修定的。

  

  「欲除之法」,你若想要除掉這個疑惑怎麼辦呢?如摩诃衍中說,這個還是《大智度論》。大正二十五.七八叁取意,這七八叁,這八字錯了,應該是七叁叁,就是《大品般若經》〈薩陀波倫菩薩品〉那一品,〈常啼菩薩品〉,在那一品裏面說的。說「如臭皮囊中金,以貪金故,不可棄其臭囊,行者亦爾!」這個常啼菩薩他去參學善知識,空中有佛叫這個常啼菩薩向東走去求這個善知識,學習般若波羅蜜。並且告訴他:「你不要見這個師長的過失」。就是那一段文說這個話。不過這是《大智度論》的解釋。如臭皮囊裏面有黃金,「以貪金故」,因爲你愛這個金的緣故,你不可以棄其臭囊,這個臭囊是不能棄的。《大智度論》裏面是說「如狗皮囊」,但這個文說是「臭皮囊」意思一樣。「行者亦爾」,這個修行人想要跟一個師長學習禅波羅蜜,也是這樣子。「師雖不清淨,亦應生佛想」,他雖然有些汙點,但是你不應該見他的過失,你應該認爲他就是佛,應該這樣子。「此事彼論具明」,這個《大品般若經》,這個薩陀波倫菩薩,就是常啼菩薩,後來去見這個法湧菩薩,這個法湧菩薩,我不知道你們各位讀沒讀這一品,《大品般若經》的最後一品的前一品,一共是九十品,是第八十九品。這個法湧菩薩有很多的五欲的境界,也有很多太太,很多的老婆。那麼你跟他去學習般若波羅蜜,這般若波羅蜜是聖人的境界,那麼心情怎麼樣想呢?你讀那一品會知道。你請問法,法湧菩薩會說法,說了法,法湧菩薩就走了,他對你也沒什麼照顧。那種情形,說是一個人很遠的地方來跟他學法,他對這個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照顧。所以常啼菩薩沒有見到法湧菩薩之前,那空中的聲音是指佛,就告訴他「你不要計較這些事情,你自己努力的學習般若波羅蜜就好了」,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這件事,我們是處在初發心、初開始,一個最起碼的程度,去跟一個人學習佛法,學奢摩他、學毗缽舍那,我們對于師長不要疑惑。這個文上就是這樣意思,是不要疑惑。說是要跟法湧菩薩學般若波羅蜜,那麼我們相信十方佛的話,「不要疑惑」,也或者可以。如果是,不是那個時代,處于現時代;正法的時代也比較好,像法的時代也就不如正法了,若是末法時代的時候,說是我們跟一個師長學習,對師長不要疑惑,不要疑惑倒是對的。但是啊!各位法師我相信也都會想得到,我們佛教是思想自由,是特別的自由,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