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誰有因緣、誰就可以高樹法幢,誰都可以這樣子。若是有的人也是佛法的面目,實在內容不是佛教,他不是佛法的善知識,他不能教授佛法,但是也是佛法的面目。我們若是最初來到佛教裏來,我們不知道這裏面還有這種事情,我們遇見了一個善知識也就這樣學習,那麼對不對?我們若是遇見了一個惡知識,那怎麼辦?說:「你不要疑惑,你就跟他學,他就是佛」,這對不對?

  

  這件事,我不是說今天,多少年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,很不容易。這個是個很困難的問題。說是「依法不依人」,佛告訴我們「依法不依人」,這句話是佛說的,當然是對的,但是你做起來很不容易。因爲我們初開始的時候,我們的道眼未開,我們不能鑒別,我們沒有那種知識去鑒別這是正法、這不是正法,說這個人不是善知識、這個人是善知識,我們沒有這種智慧。怎麼叫「依法」?怎麼叫「不依人」?都不能鑒別的,也就是隨個人隨自己的個別因緣,遇到什麼就是什麼了,只有是這樣子。但是你從長時期的學習,假設你能夠…多少還是要有點智慧;還是這句話「依法不依人」,就是書本上的佛法。當然有的人認爲「這是糟糠」,書本上的佛法,語言文字是糟糠。其實這個話;已經得無生法忍的人可以這麼說話。若是我們是平常的凡夫,還不應該說這句話。我們還是要經律論的佛法,還是最重要的。你嘴說的這樣子、那樣子,這看看書本怎麼說的,我看比較靠得住一點。我們中國大德曆來的著作,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律論,這《大藏經》就是這麼兩部分佛法;你都看一看嘛!看一看這等于是一面鏡子;我看你這個人說得怎麼樣,我看鏡子裏面怎麼說的。也等于是一個尺,藏經裏面的佛法是說得怎麼樣,是個尺,這人說的是怎麼樣,你量一量,喔!是這樣子!你就明白了。但是你最初來到佛教裏來,你也很難作到這樣子,還是不容易。

  

  所以這個「疑師」處于現時代,你叫人不疑也很難的,也是很不容易的。不過這就是個有因緣了,這是很難做到的事情。禅宗說「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」那是另一回事情,那和這個疑不同,不一樣。「此事彼論具明」,這個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說很多。

  

  「叁、疑法者:世人多執本心,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,敬心奉行,若心生猶豫,即法不染心。何以故?如疑義偈說(T25.184c)」

  

  第叁說是「疑法」,看他怎麼解釋。「世人多執本心」,說世間上的人大多數都是固執自己原來的想法;「我認爲這樣是對的」。「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」,對于後來別人教導我的這些佛法,「不能即信」,我不能立刻就相信的。「敬心受行」,我不能夠很恭敬的照你所說的去辦、去修行,不能。

  

  「于所受法,不能即信,敬心受行,若心生猶豫,即法不染心」,你後來在佛法裏面你學習來的佛法,你對這樣的法,你心裏面猶豫、疑惑、不決定,「你說得對嗎?」這樣子。你一疑惑,「即法不染心」,那這個佛法你的心就不能接受它了。這個「染」就是接受的意思,就是你的心不能接受它了,就是有一點拒絕,有一點排斥的味道,就不能接受了,你一疑惑就不行了。

  

  「于所受法、不能即信」,這個態度,我個人的意見,並不能說完全不對。「于所受法、不能即信、敬心受行」,不要立刻就接受,我認爲這個態度還是對的。但是呢,你先不要固定,你再繼續的學習、思惟,經過一個時期的考慮。譬如說別人要求你一件事,你說:「我考慮考慮!」這個態度是對的嘛!這學習佛法也是,你到一個地方跟一個人學習什麼佛法,你不能立刻就接受,要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,這個態度是對的,並沒有錯。不過是因爲你有這個態度,那個法你還沒能接受,所以「即法不染心」。

  

  何以故?疑障之義如偈中說:如人在岐路,疑惑無所趣,諸法實相中,疑亦複如是。疑故不勤求,諸法之實相,見疑從癡生,惡中之惡者。善不善法中,生死及涅槃,定實真有法,于中莫生疑。汝若懷疑惑,死王獄吏縛,如獅子搏鹿,不能得解脫。在世雖有疑,當隨喜善法,譬如觀岐道,利好者應逐。

  

  「何以故?如疑義偈說」的,這還是《大智度論》。「如人在岐道,疑惑無所趣」,這是形容這個疑惑心的相貌,就像一個人在岐道。就是走這條道路,旁邊又出來一條道,又出來一條道路,這時候你在這個地方,你心裏就疑惑了;「我應該走那條路呢?」就不能向前進了,「無所趣」就是不能向前進了。「諸法實相中,疑亦複如是」,你在佛法裏面學習佛法諸法實相的道理,你若有疑惑心,也是這樣子。

  

  「疑故不勤求」,因爲心裏面疑惑:「你說的不對吧!你這個不是正法!」那麼你就停在那裏,就不能精勤的去學習了,不能精勤的去修行了。「疑故不勤求,諸法之實相」,不能夠精進勇猛地去求這個諸法實相的,這個「諸法實相」我們不必談玄說妙那樣說,就說「一切法因緣生、自性空」,「諸法畢竟空」,就是諸法真實相,就這麼簡單說好了。「是疑從癡生,惡中之惡者」,我們這樣疑惑,這個疑惑心障礙我們向前進,來到佛法裏面來、對于佛法一直的有疑惑,我們不能向前進。那麼這個疑惑從那來的呢?我們看一看,「從癡生」,從愚癡生出來的,就是沒有智慧啊!這個愚癡,是沒有智慧,但是它不只于沒有智慧,它也是心所法,這個癡也是心所法,他也是心理上有這麼一個分別,他本身也是有種子,有現行的。不能明白道理,不能觀察諸法真實相。是「惡中之惡者」,是在惡法之中的最惡劣的東西,這樣形容這個疑。

  

  「善不善法中,生死及涅槃,定實真有法,于中莫生疑」,這一切法裏面,在這地方分出四類;就是善法、還一個不善法。這個「善」我們前面解釋過了,就是你有這樣的行爲、思想,能使令你將來得到可愛的果報,那麼這個就是善法。看這個文,這個善法就是五戒十善和四禅八定,這都叫善法。不善法,那就是五逆十惡了。這是兩種法。「生死及涅槃」,這個生死就是世間的有漏法,世間的有漏法包括前面的善不善法都在內,這善法雖然是好,但是你在天上享福,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去享受叁昧樂,終究有一天也要死亡的,所以也還是不超出生死的範圍的,還是有生有死的。也就是你受了很多的辛苦,修學禅定成功了,到色無色界天上去享受叁昧樂,等到那裏最高的一層天、非非想天,八萬大劫以後,你的禅定破壞了,又等于零了,那麼你還要重新的隨業流轉,還是這樣子。所以也不是一個好辦法。「及涅槃」,「涅槃」這是無漏的境界,修學戒定慧,得到不生不滅的境界了。這個涅槃是永久安穩的地方,不再會生死輪回了。這一共說到這四種法。

  

  「定實真有法,于中莫生疑」,「定時」這個「時」,我和《大智度論》對照一下是「實在」的「實」。「定實真有法」,世間有善法、不善法,這都是生死法;出世間也有涅槃法,這都是決定的、真實的,真有這種事情,不是虛妄的。所以作惡有惡報、作善有善報,你能修學戒定慧就會得涅槃,這是真實不虛的。「于中莫生疑」,你在這裏面,你不要生疑惑,是這樣子的。

  

  「汝若懷疑惑,死王獄吏縛,如獅子搏鹿」,假設你疑惑世間上那有什麼善不善、因果報應,什麼叫生死涅槃?沒這回事情,我現在吃飯飽了,這就是真實不虛。你若這樣子,當然不能修學聖道了,那麼將來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「死王」就是閻羅王,閻羅王他還有「獄吏」,那個地獄裏面還有些服務員,他來了就把你抓住了。「如獅子搏鹿」,就像獅子去捉鹿似的,這個鹿是不能和它對抗的。這個閻羅王的獄吏把我們抓住了到地獄裏去受苦,「不能得解脫」,我們沒有力量去解脫這種苦惱境界的。這《法華經》的〈譬喻品〉,這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,這個火宅只有一個門才能出去。《法華經》說「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,衆苦充滿,甚可怖畏」,這個房子失火了,房子裏面的人向外跑,從那裏跑呢?只有從這個門可以跑出去,但是這個火宅有多少門呢?只有一個門,這一個門是什麼?就是只有佛法是可以解脫的,那麼「到于空地,離諸苦難」,〈譬喻品〉那個偈頌,「到于空地」,這「空地」是什麼?就是涅槃,你才把這個生死的苦難解脫了。說是我對于佛法有疑惑,你不按照佛法的道理去學習修行,是「如獅子搏鹿、不能得解脫」,你老在生死裏面受苦惱,你沒有辦法解脫了。

  

  「在世雖有疑,當隨妙善法」,若是我們在世間上多少聰明了一點的人,他本身沒有真實的正道,你叫他一點也不疑惑也很難的,也是很難的。但是你若是有智慧,你常能思惟佛法的道理,慢慢的這個信心也會生起來,生起來了、這個信心還是很堅固的。有的人不大疑惑,你說什麼他相信,但是他這種信心也不是太堅固。總而言之,不管什麼程度的人,非要他自己見道了,或者得初果了,或者得無生法忍了,這時候他的信才是堅固的,所以叫「四不壞信」。就是到了聖人的境界的時候,對佛法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。這是經論上佛菩薩說得非常的老實,不說虛浮的話。這個信心什麼時候才能確定下來,要到聖人的境界,到初果才得四不壞信。說「在世雖有疑」,我們生存在生死的境界裏邊,我們很難說一點也不疑惑,你給我說的法我是相信,但是沒有見道的時候總是「是嗎?」,還有一點疑惑的。不過你若有智慧的話,你慢慢的會感覺到「有道理」,還是可以相信的,那麼你就應該隨順佛菩薩所教導的微妙善法去學習,就應該這樣子。

  

  「譬如觀岐道,利好者應逐」,譬如說一個人走一條道路忽然間有岔路了,這個岐道我應該走那條路呢?那麼你就可以看一看,「觀岐道」,你看一看。「利好者應逐」,這條路對你有利,這條路是很安全的,那麼你就隨這條路走就對了。「利好者應逐」。

  

  佛法之中,信爲能入。若無信者,雖在佛法,終無所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