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面忽然想起來,「這個人,他沒有道理,他觸惱我」。「及惱我親」,他又去觸惱我親愛的人。「贊歎我冤」。「贊歎」的「歎」是個口字。應該「歎」好一點,這也是贊歎的「歎」,但是也有悲歎的意思。加口字,那是傷歎的意思。查字典那不是「贊歎」的意思。贊歎我的冤家,說他怎麼怎麼好,那就是等于是毀辱我了。「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」,前面這是惱亂我,惱亂我的親愛的人,贊歎我的冤,這指現在說的。「思惟過去」有這個事情,「思惟未來亦如是」,這是叁世,叁世嘛,思惟「九惱」;一世有叁惱,叁世,叁叁、九,「九惱」。
「惱故生瞋」,他惱亂我,我就不高興了,我就憤怒了。「瞋故生恨」,因爲由瞋就生恨。這裏說「恨」,就是相續不斷的意思,「瞋故生恨」。「恨故生怨」,因爲恨,就加強了怨這個對方。「怨故欲加報惱彼」,因爲瞋恨心加強了、有怨了,就想要報複,想要去惱亂對方。「瞋恚覆心,故名爲蓋」,這個瞋恚把你這一念的清淨心一遮蓋住了以後,你想修行就很困難了,「故名爲蓋」,就是這麼意思。
當急棄之,無令增長。
「當急棄之」,應該趕快地要把這個瞋心要棄舍。「無令增長」,不要叫它漸漸地增長它的力量。這意思,我剛才說過。你第一次這個瞋心要動的時候,你用如理作意把它解開,叫它不動。本來你若一動起來,這個惡口就發出來了。你甯可這個時候不說話,你先把這個心平下來,用這正念,用佛法的法語,最好是讀幾段。這個時候念念法語,或者是念佛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都好。先把心平靜下來叫這瞋心不動,然後再說話。你第一次可能困難一點,但第二次就容易,第叁次更容易,慢慢地這個瞋心它就不起了。「當急棄之,無令增長」。
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:「何物殺安樂?何物殺無憂?何物毒之根?吞滅一切善。」
「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」,這是大正二十五,還是《大智度論》說的。「何物殺安穩?何物殺無憂?何物毒之根?吞滅一切善。」是什麼東西把它殺死了,我們心裏面感覺到很安穩、很安樂呢?「何物殺無憂?」什麼東西被殺死了以後,我們心裏面沒有憂愁呢?「何物毒之根?」什麼東西是一切毒的根本呢?「吞滅一切善」,這種毒它能夠滅一切善法呢?。
佛以偈答言:「殺瞋則安樂,殺瞋則無憂,瞋爲毒之根,瞋滅一切善。」
「殺瞋則安穩」,若是一個人,你能夠把瞋心息滅了,你心就安穩自在。因爲世間上,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這不如意的事情多得很,你不如意的事情一出現,你就不高興,你這安穩的時候很少很少的。如果你把你這不如意的瞋怒除掉它,那麼你心裏面,這晝夜六時,你安穩的時間很多很多的。你可以算算這個帳,這個帳你計算一下。我們任何人不能夠要求對方完全滿我意,任何人辦不到這件事。不要說我們是一個出家人,就是社會上、國家上最高的領導人,他也辦不到這件事。不能要求外邊完全滿我意,不能的。也不能要求我能完全的滿對方意,都是不可能的。那麼怎麼辦呢?只有我心不動,不如意的事情出現了,我心不動,這時候可以,你要求這個是可以。只要你用佛法來調伏自己,這件事能辦到,所以只有這樣辦。「殺瞋則安穩」。
「殺瞋則無憂」,我們若是常憤怒,煩惱增長了,有的時候你不能自主,你就會做錯事。做錯事的時候就後悔,你心裏面就有憂慮、就有顧慮,心就不安了。若是你沒有瞋心,你就不會因爲瞋心而做錯事,沒做錯事你心就安了,沒有什麼心就安了。所以「殺瞋則無憂」。
「瞋爲毒之根」,說是有人下毒藥要害我,其實那個毒不一定能害。如果你自己沒有瞋心,那個毒不能害你。所以這個南嶽慧思禅師,他是誦《法華經》,能把《法華經》背下來。他常讀誦《大品般若經》,也常時講《大品般若經》。你讀〈南嶽大師傳〉可以看出來,有其他的一些外道有多少次用毒藥來毒他,但是毒不死他。就是他斷煩惱了,這個是有關系的。所以「瞋爲毒之根」。
「瞋滅一切善」的。什麼是毒之根能滅一切善呢?就是瞋心。在這麼多的煩惱裏面,瞋煩惱的罪過是最大的。
如是知已,當修慈忍以滅除之,令心清淨。
「如是知已」,像前面說,這個瞋有這麼多的過患,「當修慈忍」所以我們佛教徒應該學習慈悲心和忍耐,要忍耐。「以除滅之」,把這個瞋心除掉。這個慈悲心是說我們要利益對方,我們不要傷害對方。對方他非理相加是他的事,我不能夠傷害對方,我若傷害對方,于我的良心上過不去,所以我要慈悲,要容忍對方。世間上那麼多的聖人嗎?其實嚴格說來,只有佛沒有過失,其他的人,我們就說阿羅漢,你如果挑他的毛病都還能挑出來的,何況他是凡夫呢?所以我們盡量的容忍別人。這個:「躬自厚,而薄責于人。」這是儒家的學者,所以我們中國說孔夫子是聖人,他也是有智慧的人,所以能說出這樣的話。「躬自厚,而薄責于人」,你要求你自己嚴格一點可以,對別人不要責備得太重,少少的責備他,他若不合道理,也應該說出來,但是輕微一點。「躬自厚,而薄責于人」。所以我們佛教說要修忍辱波羅蜜,對對方要容忍他。「以除滅之」,除滅我們自己的瞋心,不管對方怎麼樣的非理,我不要動心。我若動了瞋心,不管對方怎麼樣,我自己不對,我就是不對了。剛才說了,那就是自己在傷害自己。
「令心清淨」,使令自己的心清淨,不要有瞋心。當然你常常讀大乘經論,用這般若的法水常常的洗浴自己的身口意,時間久了,它就好一點。尤其是你常練習靜坐,攝心不亂。你常常這樣練習,慢慢的、慢慢的,這個心就聽招呼一點,它就聽招呼。它自然的就調和柔順。但是佛法有個精進波羅蜜,佛菩薩的心非常的柔和調順,但是他弘揚佛法,廣度衆生的願力,這種精進力量不退卻,不變化的。所以和一般世間上的忍還不同的。
叁、棄睡眠蓋:內心昏暗名爲睡。五情暗蔽、放恣支節、委臥睡熟爲眠。以是因緣名爲睡眠蓋。
這是第叁個要棄舍這個睡眠蓋。怎麼叫做「睡眠」呢?「內心昏暗」,心裏面什麼都不知道了,都是黑暗,這就叫做「睡」。內心裏面沒有明了性,對于什麼事情都不知道了,叫做「暗」,內心裏面的明了性沒有了,就是無知了,就是眼也不見、耳也不聞了,也沒有作夢,這時候就是昏暗的境界,這叫做「睡」。「五情暗蔽、放恣支節」,這眼耳鼻舌身,這五情,這時候是「暗蔽」,爲暗所遮蔽了。「放恣支節」,就是一點兒也不講威儀了,這手足就放在那裏。「委臥睡熟」,「委臥」就是「放恣支節」的意思,就是放浪形骸的意思了。「睡熟」,睡得很重。這就叫做「眠」。
「以是因緣名爲睡眠蓋」,這個地方說得略一點。這個睡眠這件事,我看這個《解脫道論》上說,他說:有叁種睡眠。一個是,你一直要吃飯,你就是要睡眠的,這個眠是由吃飯來的,由飲食來的。這個話就是欲界的衆生,連諸天都在內,都是要睡覺的,天上的人也睡覺。這個色界天以上的人,他們不吃飯了,他們是禅悅爲食,只要入定就可以了。所以他們不再吸收營養,不吃東西了,色界天以上的人不睡覺。我們欲界的天和人都是要睡覺的。這是由飲食來的一個睡覺。第二種睡覺是由習慣來的,你習慣了這個時候睡覺,你到時候就得要睡,不睡它就不舒服,這是習慣來的。第叁種是放逸,總是願意多睡一點,尤其是減少睡眠的人,因爲他有其他的事情要做,時間不夠用,把這個睡眠的時間拿過來做事情,可是這種人,假設若是一個佛教徒用功的人,減少睡眠的人,他若多睡五分鍾都感覺到好得很,都感覺很好。就是這個放逸,願意多睡覺,那就會多睡,你越睡越多。所以有這叁種睡眠。
叁種睡眠,我們看《阿含經》和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有說,我們出家人、修行人, 不能說完全不睡,也不行。它的意思,這晝叁時、夜叁時,這夜叁時裏面,就是初夜、中夜、後夜,就是初夜和後夜不能睡覺,這中夜還是要睡覺的。若用現在的二十四小時來說,假設就這麼說:白天十二小時,夜間十二小時。十二小時分叁,初夜四個鍾頭,中夜、後夜各四個鍾頭。中夜可以睡覺,就是可以睡四小時。按佛的意思,就是我們出家修行人,可以睡四個鍾頭覺,有這樣意思。但是另外也開個緣,就是其他的時間,你打個盹也可以,也有這個話,也是可以,但是時間不可以長,不可以多。那麼這個不算是睡眠蓋。如果你一天,不是四個鍾頭,或者睡六個鍾頭也很勉強了,睡八個鍾頭,睡十二個鍾頭,這就是不對了。還真是聽說有人要睡十二個鍾頭,真是睡得太多了。那麼這可以說是睡眠蓋。但是這裏面,又不全是這個意思的。
這意思是,就是你坐禅的時候,你用功的時候,還要打盹、或者打瞌睡,你不用功的時候,沖閑殼子的時候精神很好,在那兒靜坐的時候就打瞌睡。那麼這就是睡眠蓋了,因爲是障道了,所以叫做「蓋」。
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,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。
「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」,因爲你有這樣的睡眠,就破壞了你現在世、將來世真實的樂法的心,這個心被它破壞了。因爲你常這樣有這個睡眠蓋的話,你不能用功了嘛!不能用功,你的定慧不能進步,你這個法味就沒有了,法樂就沒有了。因爲若是你精神正常,不打瞌睡也不掉舉,那麼你坐那裏心裏面很明靜,能像你所要求的那樣子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他有個好的境界出現,那你心裏面的法樂就生起了。現在因爲被睡眠蓋障礙住了,這個法樂沒有了,這好的境界沒有了。好的境界沒有了,一次、兩次不要緊,你若常常這樣子,就完了,這個修行的興趣沒有了,所以說「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」。
如是惡法,最爲不善。何以故?諸余蓋情,覺故可除。睡眠如死,無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