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由近道。

  

  「复次」,这底下又说出一个理由。说这个贪欲的人「去道甚远」,我们若生贪欲心,那和戒定慧的圣道,相去很遥远的,就不能得圣道了。「所以者何」呢?

  

  「欲为种种恼乱住处」,这个欲,这五种欲,它是种种恼乱的依止处。因为有欲就会引起种种的纠纷,种种的苦恼。所以你看报纸上,人总是要打官司。本来原来是很好的,忽然间变成怨家了,种种的事情都出来。

  

  「若心着欲,无由近道」,说是我们发心修行了的人,但是心里面还和那个欲连在一起,连起来了。「无由近道」,那他没有办法能够成就戒定慧的圣道的,是不能的了。

  

  如除盖偈说。

  

  这是在《大正藏》二十五.一八三七,还是《大智度论》,那上说;

  

  入道惭愧人,持钵福众生,云何纵尘欲,沉没于五情。

  

  这是这个「入道惭愧人」。这个「入」或者当「信」字讲也可以。这个「入道」,《华严经.入法界品》这个「入」,那是契入,契入诸法实相了,那就是圣人了。现在说「入道」没有那么深,应该就是有一点信心。最初接触佛法,生一点欢喜心,然后就出家了,出家做了法师了。这个凡夫学习佛法就是凭着这个信心,凭惭愧,这两种功德。有信心、有惭愧心,虽然是凡夫,但这时候能发心修行。如果有信心而没有惭愧的话,这个信心就会失掉了。还有信心,又有惭愧心,这时候能克服自己、约束自己来修行。

  

  「持钵福众生」,他托着钵,向在家的居士去乞食,或者是在家居士送饮食到庙上来,我们用这个钵来受食。我们虽然不是圣人,但是我们常常能向于道,常常能学戒定慧。那么在家居士供养我们,他也能得福,所以说「持钵福众生」,也会对他们有利益的。

  

  「云何纵尘欲、沉没于五情?」那么,既然是有了信心,有了惭愧心,受人家的供养,怎么可以放纵自己的烦恼,这个心常在尘欲上活动,怎么可以这样子呢?云何放纵自己的心,常在那个尘劳的境界上活动,生种种的欲心呢?「沉没于五情」,这个心就陷溺在那个五情里面,不能自拔了。我昨天说「防微杜渐」,如果你不「防微杜渐」,逐渐的、逐渐的增长,这个烦恼越来越厉害,你越放纵它,它越厉害。我今天发了一点脾气,好像发得不大,但是你若不约束自己,再有机会你再发脾气,就大一点;这个瞋心就大一点。你常放纵它,是越来越厉害。瞋心是这样子,贪心也是这样子。越来越厉害,你想回转,你想降伏它都困难了。所以「沉没于五情」,沉没在五种欲情里面,你很难回转过来,你很难调整了,不容易了。所以最好是在轻微的时候,你想调整的时候容易,你想回转容易。

  

  已舍五欲乐,弃之而不顾,如何还欲得,如愚自食吐。

  

  「已舍五欲乐,弃之而不顾」,最初出家的时候,就是放弃了世间上的五欲乐了,最初是这样子的嘛!弃舍了,我不再去想念这件事了。「如何还欲得」,怎么忽然现在又想要再得五欲呢?「如愚自食吐」,就像那愚痴的人,这个痰吐出去了,怎么又把捡回来、还要再吃呢?「如愚自食吐」。

  

  诸欲求时苦、得时多怖畏、失时怀热恼,一切无乐处。

  

  「诸欲求时苦、得时多怖畏、失时怀热恼」,诸欲是各种欲,色声香味触;所有的这个欲,你求的时候,都是很不容易的,求的时候不容易,要费很多很多的辛苦,可能还求不到。就是求到了以后,「得时多怖畏」,得到了以后,心里面还有恐惧,还是有很多恐惧的。这个欲不是一个好事情,很多的怖畏、很多的恐怖、很多的顾虑,又怕这样、又怕那样。

  

  「失时怀热恼」,如果得到的这个欲,忽然间丢掉了,心怀里面很苦恼,苦恼得很厉害,觉也睡不着了、饭也不能吃了。「一切无乐时」,所以这个欲三时都是苦,求时苦、得时苦、失的时候也是苦,是一切无乐时。

  

  诸欲患如是,以何能舍之?得深禅定乐,即不为所欺。

  

  「诸欲患如是、以何能舍之?」这个欲的灾患是这样子,是苦恼人的。「以何能舍之?」我们佛教徒想要做圣人,非要除掉这个欲不可;要怎么样才能够除掉它、弃舍它呢?「得深禅定乐,则不为所欺」,你若是修行成功了,得到那个深妙的、禅定的轻安乐,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再被这个欲欺骗了,它不能再欺骗你了。

  

  这个「以何能舍之?」就是学这个戒定慧,就能把这个欲能舍。我们常有如理作意,就能弃舍这个欲,但是没有究竟的弃舍。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究竟的弃舍呢?「得深禅定乐,则不为所欺」,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凡夫的时候,用这个如理作意弃舍这个欲,这是理智上,提高自己的理智去弃舍这个欲,但是自己的烦恼还在,总是还有一个迷惑劲在那里。那么你若「得深禅定乐」的时候,就没有这件事了。为什么呢?「得深禅定乐」应该分两方面说,怎么说呢?我们昨天也说到这个舍脂夫人,舍脂夫人这个「以软语谢帝释」,她这个软语,实在就是爱语。这种软语,那个仙人听见了受不了,她这个软语的力量,诸仙是得到四禅了的人,他这个欲烦恼已经关闭在那里了,不活动了,但是她这舍脂夫人这个软语,这个声音发出去,就把这个诸仙的如理作意都没有了,都破坏了。那么「得深禅定乐,则不为所欺」和这个话是不一致的。不一致,我那天也说过,非佛教徒的禅定,他们没有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不行。遇见这个特殊的境界,他没有力量抵抗,所以他的禅定就破坏了。他还是为这个欲所欺,为这个欲的境界所欺骗,他站不住了。

  

  所以若是有佛法的修禅的方法,你去学习禅,你得了禅定的时候,我看天女,舍脂夫人不能动摇,是不能动摇的。就算是你没得圣道,你只是得禅了,他也不能破坏你。不能破坏,但是这地方,也要你自己要谨慎才可以;如果你放纵自己,那也还是不行的。

  

  这个《大般涅槃经》和这个《成实论》、《阿毗昙论》也提到,阿罗汉得到的禅定,有的时候也会退,不要说凡夫!就是阿罗汉得到这个四禅八定了,他有的时候会失掉。因为什么会失掉呢?他说有几种因缘;说是,你读经太多,你诵经的时间太多,你没有常常的入定,你没有时间入定,你常常诵经,就不行。这可见,你得到禅定了,你要常常的入定才可以,你不常常入定、你就有困难,你这个定就会失掉。一个读经太多。一个是什么呢?人与人之间有什么纠纷你去做和事佬,做和事佬就会引起麻烦,也会退你的禅定的。还有,你有病,你长时期的有病,不能入定,你的禅定也会退掉的。就是阿罗汉都会这样子,也会退的;你若说禅定不退,你本身也要努力才可以的。

  

  我们看目犍连尊者临终的时候被木杖外道把他的身体都打扁了,脑袋都打扁了,身体完全打扁了。打扁了,他不能用肉身的力量回到庙上去。不过这个有几种说法,一种说法是舍利弗尊者把他抱回去的,有这种说法。但是目犍连尊者又能够就好像完全没有这回事似的,也可以像恢复正常一样的,可以去托钵乞食,去见阿阇世王去,还能这样子,那么这可以看出来,这个目犍连尊者他禅定的道力的高,身体坏到那样子,但是能像正常一样活动,可以看出来他道力的高了。

  

  我们说这个文,「得深禅定乐,则不为所欺」,如果你按照佛说的禅定的方法去修行,你得深禅定乐了,你对世间、这个凡夫的欲的境界,你会看破了它的本来面目了,它不能欺骗你了,自然的不会生欲心的。我说个譬喻,说这个,原来这个人是穷人,他作生意发财了,那么他的财富是无量无边的了,他这个时候看见那个穷人的境界,他会生出来什么心情?他感觉穷人的境界好吗?我看不会。就是我们普通人、这凡夫的欲的境界能迷惑凡夫,若是你已经得了禅定了,就像发财的大财富的境界,那看见穷人住的房子,它里面的设备,他不会感觉好,所以他不会再为所欺,「得深禅定乐,则不为所欺」。

  

  不过你若没有得圣道,还有个问题。没得圣道的人,你内心里面还有欲的种子,如果你若不谨慎,这个种子若活动就有问题。这是一个解释。第二个解释;「得深禅定乐」,就是已得了深禅定而又得圣道了。得深禅定最低限度是三果圣人了,也很容易得四果。大阿罗汉,当然世间的欲的境界不能迷惑他的了,所以「则不为所欺」,到那个时候,是究竟的弃舍了欲,弃舍了盖。这个欲再不能障碍他了,不能盖覆他了。

  

  二、弃瞋恚盖:瞋是失佛法之根本,坠恶道之因缘,法乐之冤家,善心之大贼,种种恶口之府藏。

  

  这第二,说这个弃瞋恚盖。这个瞋有什么不好?要弃舍它呢?说「瞋是失诸善法的根本」,本来还发心修行,但这个烦恼、瞋心若来的时候,「我不相信佛法了,我不信佛了,我不作出家人了。」这瞋心一来就是没有惭愧心,没有羞耻心了。那就「失诸善法的根本」,「坠诸恶道的因缘」,瞋心若来了,那是不管天地的,什么坏事都能作的,所以作出了恶业了,就会坠到恶道的,这是坠恶道的一个条件。「法乐之冤家」,这个法乐,就是对佛法生欢喜心,这个教法生欢喜心,对行法生欢喜心,对第一义谛生欢喜心,就是法乐。但这瞋心若来了,法乐都没有了,都失掉了,没有乐了。「善心之大贼」,这种种的清净心、利益心、慈悲心,都被这个瞋心破坏了,「大贼」。「种种恶口之府藏」,种种的这个「恶口」,「恶口」就是暴恶的语言,开口就骂人,那就是恶口。「之府藏」这是恶口的仓库,从这里、从瞋心里面发出来种种的像刀、像箭的那种语言来伤害人,从这里头生出来了。

  

  是故行者于坐禅时,思惟此人现在恼我,及恼我亲,赞叹我冤;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,是为九恼。故生瞋恨,瞋恨故生怨;以怨心生故,便起心恼彼。如是瞋恚覆心,故名为盖。

  

  「是故行者于坐禅时,思惟此人恼我」,所以这个修行人在坐禅的时候,心里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