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由近道。

  

  「複次」,這底下又說出一個理由。說這個貪欲的人「去道甚遠」,我們若生貪欲心,那和戒定慧的聖道,相去很遙遠的,就不能得聖道了。「所以者何」呢?

  

  「欲爲種種惱亂住處」,這個欲,這五種欲,它是種種惱亂的依止處。因爲有欲就會引起種種的糾紛,種種的苦惱。所以你看報紙上,人總是要打官司。本來原來是很好的,忽然間變成怨家了,種種的事情都出來。

  

  「若心著欲,無由近道」,說是我們發心修行了的人,但是心裏面還和那個欲連在一起,連起來了。「無由近道」,那他沒有辦法能夠成就戒定慧的聖道的,是不能的了。

  

  如除蓋偈說。

  

  這是在《大正藏》二十五.一八叁七,還是《大智度論》,那上說;

  

  入道慚愧人,持缽福衆生,雲何縱塵欲,沈沒于五情。

  

  這是這個「入道慚愧人」。這個「入」或者當「信」字講也可以。這個「入道」,《華嚴經.入法界品》這個「入」,那是契入,契入諸法實相了,那就是聖人了。現在說「入道」沒有那麼深,應該就是有一點信心。最初接觸佛法,生一點歡喜心,然後就出家了,出家做了法師了。這個凡夫學習佛法就是憑著這個信心,憑慚愧,這兩種功德。有信心、有慚愧心,雖然是凡夫,但這時候能發心修行。如果有信心而沒有慚愧的話,這個信心就會失掉了。還有信心,又有慚愧心,這時候能克服自己、約束自己來修行。

  

  「持缽福衆生」,他托著缽,向在家的居士去乞食,或者是在家居士送飲食到廟上來,我們用這個缽來受食。我們雖然不是聖人,但是我們常常能向于道,常常能學戒定慧。那麼在家居士供養我們,他也能得福,所以說「持缽福衆生」,也會對他們有利益的。

  

  「雲何縱塵欲、沈沒于五情?」那麼,既然是有了信心,有了慚愧心,受人家的供養,怎麼可以放縱自己的煩惱,這個心常在塵欲上活動,怎麼可以這樣子呢?雲何放縱自己的心,常在那個塵勞的境界上活動,生種種的欲心呢?「沈沒于五情」,這個心就陷溺在那個五情裏面,不能自拔了。我昨天說「防微杜漸」,如果你不「防微杜漸」,逐漸的、逐漸的增長,這個煩惱越來越厲害,你越放縱它,它越厲害。我今天發了一點脾氣,好像發得不大,但是你若不約束自己,再有機會你再發脾氣,就大一點;這個瞋心就大一點。你常放縱它,是越來越厲害。瞋心是這樣子,貪心也是這樣子。越來越厲害,你想回轉,你想降伏它都困難了。所以「沈沒于五情」,沈沒在五種欲情裏面,你很難回轉過來,你很難調整了,不容易了。所以最好是在輕微的時候,你想調整的時候容易,你想回轉容易。

  

  已舍五欲樂,棄之而不顧,如何還欲得,如愚自食吐。

  

  「已舍五欲樂,棄之而不顧」,最初出家的時候,就是放棄了世間上的五欲樂了,最初是這樣子的嘛!棄舍了,我不再去想念這件事了。「如何還欲得」,怎麼忽然現在又想要再得五欲呢?「如愚自食吐」,就像那愚癡的人,這個痰吐出去了,怎麼又把撿回來、還要再吃呢?「如愚自食吐」。

  

  諸欲求時苦、得時多怖畏、失時懷熱惱,一切無樂處。

  

  「諸欲求時苦、得時多怖畏、失時懷熱惱」,諸欲是各種欲,色聲香味觸;所有的這個欲,你求的時候,都是很不容易的,求的時候不容易,要費很多很多的辛苦,可能還求不到。就是求到了以後,「得時多怖畏」,得到了以後,心裏面還有恐懼,還是有很多恐懼的。這個欲不是一個好事情,很多的怖畏、很多的恐怖、很多的顧慮,又怕這樣、又怕那樣。

  

  「失時懷熱惱」,如果得到的這個欲,忽然間丟掉了,心懷裏面很苦惱,苦惱得很厲害,覺也睡不著了、飯也不能吃了。「一切無樂時」,所以這個欲叁時都是苦,求時苦、得時苦、失的時候也是苦,是一切無樂時。

  

  諸欲患如是,以何能舍之?得深禅定樂,即不爲所欺。

  

  「諸欲患如是、以何能舍之?」這個欲的災患是這樣子,是苦惱人的。「以何能舍之?」我們佛教徒想要做聖人,非要除掉這個欲不可;要怎麼樣才能夠除掉它、棄舍它呢?「得深禅定樂,則不爲所欺」,你若是修行成功了,得到那個深妙的、禅定的輕安樂,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再被這個欲欺騙了,它不能再欺騙你了。

  

  這個「以何能舍之?」就是學這個戒定慧,就能把這個欲能舍。我們常有如理作意,就能棄舍這個欲,但是沒有究竟的棄舍。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究竟的棄舍呢?「得深禅定樂,則不爲所欺」,因爲我們現在還是凡夫的時候,用這個如理作意棄舍這個欲,這是理智上,提高自己的理智去棄舍這個欲,但是自己的煩惱還在,總是還有一個迷惑勁在那裏。那麼你若「得深禅定樂」的時候,就沒有這件事了。爲什麼呢?「得深禅定樂」應該分兩方面說,怎麼說呢?我們昨天也說到這個舍脂夫人,舍脂夫人這個「以軟語謝帝釋」,她這個軟語,實在就是愛語。這種軟語,那個仙人聽見了受不了,她這個軟語的力量,諸仙是得到四禅了的人,他這個欲煩惱已經關閉在那裏了,不活動了,但是她這舍脂夫人這個軟語,這個聲音發出去,就把這個諸仙的如理作意都沒有了,都破壞了。那麼「得深禅定樂,則不爲所欺」和這個話是不一致的。不一致,我那天也說過,非佛教徒的禅定,他們沒有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不行。遇見這個特殊的境界,他沒有力量抵抗,所以他的禅定就破壞了。他還是爲這個欲所欺,爲這個欲的境界所欺騙,他站不住了。

  

  所以若是有佛法的修禅的方法,你去學習禅,你得了禅定的時候,我看天女,舍脂夫人不能動搖,是不能動搖的。就算是你沒得聖道,你只是得禅了,他也不能破壞你。不能破壞,但是這地方,也要你自己要謹慎才可以;如果你放縱自己,那也還是不行的。

  

  這個《大般涅槃經》和這個《成實論》、《阿毗昙論》也提到,阿羅漢得到的禅定,有的時候也會退,不要說凡夫!就是阿羅漢得到這個四禅八定了,他有的時候會失掉。因爲什麼會失掉呢?他說有幾種因緣;說是,你讀經太多,你誦經的時間太多,你沒有常常的入定,你沒有時間入定,你常常誦經,就不行。這可見,你得到禅定了,你要常常的入定才可以,你不常常入定、你就有困難,你這個定就會失掉。一個讀經太多。一個是什麼呢?人與人之間有什麼糾紛你去做和事佬,做和事佬就會引起麻煩,也會退你的禅定的。還有,你有病,你長時期的有病,不能入定,你的禅定也會退掉的。就是阿羅漢都會這樣子,也會退的;你若說禅定不退,你本身也要努力才可以的。

  

  我們看目犍連尊者臨終的時候被木杖外道把他的身體都打扁了,腦袋都打扁了,身體完全打扁了。打扁了,他不能用肉身的力量回到廟上去。不過這個有幾種說法,一種說法是舍利弗尊者把他抱回去的,有這種說法。但是目犍連尊者又能夠就好像完全沒有這回事似的,也可以像恢複正常一樣的,可以去托缽乞食,去見阿阇世王去,還能這樣子,那麼這可以看出來,這個目犍連尊者他禅定的道力的高,身體壞到那樣子,但是能像正常一樣活動,可以看出來他道力的高了。

  

  我們說這個文,「得深禅定樂,則不爲所欺」,如果你按照佛說的禅定的方法去修行,你得深禅定樂了,你對世間、這個凡夫的欲的境界,你會看破了它的本來面目了,它不能欺騙你了,自然的不會生欲心的。我說個譬喻,說這個,原來這個人是窮人,他作生意發財了,那麼他的財富是無量無邊的了,他這個時候看見那個窮人的境界,他會生出來什麼心情?他感覺窮人的境界好嗎?我看不會。就是我們普通人、這凡夫的欲的境界能迷惑凡夫,若是你已經得了禅定了,就像發財的大財富的境界,那看見窮人住的房子,它裏面的設備,他不會感覺好,所以他不會再爲所欺,「得深禅定樂,則不爲所欺」。

  

  不過你若沒有得聖道,還有個問題。沒得聖道的人,你內心裏面還有欲的種子,如果你若不謹慎,這個種子若活動就有問題。這是一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;「得深禅定樂」,就是已得了深禅定而又得聖道了。得深禅定最低限度是叁果聖人了,也很容易得四果。大阿羅漢,當然世間的欲的境界不能迷惑他的了,所以「則不爲所欺」,到那個時候,是究竟的棄舍了欲,棄舍了蓋。這個欲再不能障礙他了,不能蓋覆他了。

  

  二、棄瞋恚蓋:瞋是失佛法之根本,墜惡道之因緣,法樂之冤家,善心之大賊,種種惡口之府藏。

  

  這第二,說這個棄瞋恚蓋。這個瞋有什麼不好?要棄舍它呢?說「瞋是失諸善法的根本」,本來還發心修行,但這個煩惱、瞋心若來的時候,「我不相信佛法了,我不信佛了,我不作出家人了。」這瞋心一來就是沒有慚愧心,沒有羞恥心了。那就「失諸善法的根本」,「墜諸惡道的因緣」,瞋心若來了,那是不管天地的,什麼壞事都能作的,所以作出了惡業了,就會墜到惡道的,這是墜惡道的一個條件。「法樂之冤家」,這個法樂,就是對佛法生歡喜心,這個教法生歡喜心,對行法生歡喜心,對第一義谛生歡喜心,就是法樂。但這瞋心若來了,法樂都沒有了,都失掉了,沒有樂了。「善心之大賊」,這種種的清淨心、利益心、慈悲心,都被這個瞋心破壞了,「大賊」。「種種惡口之府藏」,種種的這個「惡口」,「惡口」就是暴惡的語言,開口就罵人,那就是惡口。「之府藏」這是惡口的倉庫,從這裏、從瞋心裏面發出來種種的像刀、像箭的那種語言來傷害人,從這裏頭生出來了。

  

  是故行者于坐禅時,思惟此人現在惱我,及惱我親,贊歎我冤;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,是爲九惱。故生瞋恨,瞋恨故生怨;以怨心生故,便起心惱彼。如是瞋恚覆心,故名爲蓋。

  

  「是故行者于坐禅時,思惟此人惱我」,所以這個修行人在坐禅的時候,心裏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