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烦恼才生起;你见到不欢喜的境界,你也要有不如理作意,这个瞋烦恼才生起的。说是:「你是凡夫,当然会生烦恼」,这句话不对的,这句话是错了。我们是佛教徒、我们是出家人,你常能如理作意,这烦恼它就不起,烦恼就不活动。所以这个如理作意,它就能降伏这个烦恼,立刻地这烦恼它就不动。所以我们是凡夫,但是我们有可能成为圣人,重要的那一点就在这里,你能够如理作意,它烦恼不动。烦恼不动,你就可以修学戒定慧了。说我们是凡夫,我们有烦恼的种子,我们随时会生烦恼,若这样的话,我们没办法修行的;因为烦恼常活动,那就是烦恼障了。说是烦恼障,烦恼不一定能障的;你常有不如理作意,烦恼常活动,障碍你学习戒定慧的,你没办法修行。这染污心一动起来,假设是很重,是很难修行的。但是有如理作意给它隔住了,将这个门关起来出不来了,那么这个烦恼在身心里面潜伏在那里,被这个如理作意关住了,它不活动。不活动,你心就清净,就可以安心地修学戒定慧了。
这个烦恼究竟是怎么回事?是扰乱的意思,烦恼它的含意就是扰乱,扰乱你的内心不得安静的意思。现在因为有如理作意,把这个烦恼关起来了,它不扰乱了,你的内心就很轻松、很自在、很安静,你就可以清净的持戒,可以学奢摩他、也可以学毗钵舍那了,你逐渐地增长戒定慧的力量,那么你就得无生法忍了嘛!烦恼贼就杀掉了,就没有事情了。所以「智者应观身」,这个观是什么?就是如理作意。
「不贪染世间」,对这个世间上的事情、这些迷惑人的境界、这个虚妄的境界、这些臭秽的境界,就不爱着了。这不爱着就是没有障道的因缘了。「无累无所欲,是名真涅槃」,如果你由如理作意,深入的学习,戒定慧都圆满了,烦恼种子也息灭了,你究竟的清净了,这个贪无余断灭了,瞋心也无余的断灭了,愚痴也无余的断灭了,这个三毒究竟的清净了,你内心里面没有累赘了。「无所欲」,这个时候,你得了阿罗汉果的时候,对世间上的幻化境界,心里面没有欲,无所求于世间了。这些圣人,到了阿罗汉,三果圣人因为还有一点问题。那么四果圣人以上,就是「无累无所欲」,对世间上无论什么境界,他无所求了。
我也遇见过一些在家居士,有的时候也很坦白,就是说:「我有心要出家修行,但是我还有些事情放不下,我恐怕若作出家人的时候作不好,所以不敢出家。」这样说话也是很谨慎了,也不能说不对。但是就没有想到,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法宝,佛宝、法宝没有力量改造你?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啊!谁是已经得阿罗汉以后出家作比丘的?都是凡夫出家嘛!所以若是真能够学习佛法,你虽然有多少烦恼,不要紧,这个法是能发生力量的。当然你也要努力,你不努力也不行的。
所以「无累无所欲,是名真涅槃」,不是说阿罗汉他死了、他放弃了这个生命,然后才是涅槃,不是,不一定要那样说;他就是有这个臭皮囊存在的时候,他能够无累无欲,那就是涅槃,也就是涅槃的。
如诸佛所说,一心一意行,数息在禅定,是名行头陀。
「如诸佛所说」,这是我们佛教徒,能够如诸佛所说的教法,依教奉行。「一心一意行」,专心的学习佛法,专心的修行圣道。「一意行」,没有其他的杂念。这个「一心」和「一意」,它的含意也可以作不同的解释。「一心」是专心向道,「一意」就是除掉其他的杂念去修行这个戒定慧。「数息在禅定」,我和禅经对照了一下,他说是「在静处」,「数息在静处」。你能够修这六妙门,第一个门就是「数」,数这个出入息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这样数。在寂静的地方,这样修这个奢摩他。你能够万缘放下,息诸缘务,专心的修这个奢摩他,这就是行头陀行,这就是能够除掉烦恼。如果说在禅定当然也是好,在禅定里面数息。在禅定里面数息呢,那么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三禅都有息,若到第四禅就没有息了,这个息停下来了。
这个文的大意就是说,人的果报是不清净的,不清净应该有如理作意,能够无欲,那么就可以得涅槃了。但是主要一点,你要努力,所以「一心一意行,数息在静处」,你能这样努力,那么这件事就成功了。这是引这禅经的偈,说这个欲的烦恼是可以调整过来的,并不是说是被它绑住了,解不开了,也不是的。
弃盖第三
所言弃盖者,谓五盖也。
「所言弃盖者,谓弃五盖也。一贪欲盖、二瞋恚盖、三睡眠盖、四掉悔盖、五疑弃盖」,这个弃盖是第三,诃五欲是第二。那么前二章解释完了,现在说第三个。
「所言弃盖」,什么叫作弃盖呢?谓弃这个五盖,这五种盖要把它丢弃了才好。那五种盖呢?第一个是贪欲盖,乃至第五是疑盖。这个「疑弃盖」这个「弃」字,应该是不要它,也就是「疑盖」就好了。这是标出来这五种盖。这以下就解释。
一、弃贪欲盖。前说外五尘中生欲,今约内意根中生欲。
「第一、弃贪欲盖者」,怎么叫「弃贪欲盖」呢?是「前说外五尘中生欲,今约内意根生欲」,这五盖和五欲有什么不同呢?解释这一点。前面的五欲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前五根,接触外面的五尘,在这个时候内心里面有欲,那叫作五欲。现在「约内意根生欲」,是约我们内里面的第六意根,他在生出来这个贪欲、瞋恚的这些事情,这就不同了。那么这是什么呢?前「五欲」是当时的事情,这个「五盖」是以后的事情,就是你静坐了,要修道的时候,哦!这五种欲在心里面活动出来了,这时候叫「五盖」。
谓行者端坐修禅,心生欲觉,念念相续,覆盖善心,令不生长。觉已应弃。
这个地方等于是在解释这个「盖」,这个「盖」字怎么讲呢?就是所说的这个修行人,他端身而坐,修学禅定的时候,他这个时候应该是奢摩他或者毗钵舍那才对嘛;但是,不是,他心里面生出来欲的分别,生出来欲的分别了,生了贪心了、生了瞋心了,这些事情。「念念相续」,生出这个心来,立刻的就停下来也好;不是,他念念的相续在那里生贪心或者生瞋心的。「覆盖善心」,就把你这奢摩他、毗钵舍那这种清净的作意盖覆住了,障碍住了。「令不生长」,使令你这奢摩他的定慧不能生起来,它不能增长了。这个「生长」两个字,初生名「生」,续生名「长」。「初生名生」就是第一念这个善心生起来,但是第二念、第三念它继续地增长,那个时候叫作「长」。它两个意思有一点儿不同。「覆盖善心,令不生长」,它叫你这个定慧的清净心不生不长,就停止了。这样子所以叫障道,障道因缘,障碍你修行。「觉已应弃」,如果你忽然间觉悟了,哎呀!我现在不应该这样妄想啊!那么你立刻地应该弃舍这个欲觉,弃舍这五种盖。
所以者何?如术婆伽欲心内发,尚能烧身,况复心生欲火,而不烧诸善法?
「所以者何?」因为什么要弃舍呢?我继续打这个妄想有什么不好呢?「如术婆伽欲心内发,尚能烧身,况复心生欲火,而不烧诸善法?」这是说如果继续这打这个妄想,有很大的过患的,这就是举一个例子。「如术婆伽」,这个术婆伽,我以前读过一个故事,但是我昨天查不到,我还是照我能记得住的,我讲一下。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,他不知怎么一个因缘,他遇见了国王的公主,遇见了国王的公主以后,他念念不忘就是想念她。想念她,就是饭也吃不下去了,睡觉也睡不着,这个人渐渐地就不精神,就瘦得很厉害。他这个母亲,母亲总是爱这个儿的嘛,就对这个儿,就问这个儿说:「你究竟怎么回事情呢?」他不说,终究有一天他说了。说了,这母亲说:「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嘛!我们是一个贫穷的人,国王的公主无论如何不会同我们作亲戚的呀!你赶快要放下,不能打这个主意的。」他说:「若不能打这个主意,我只好死了啊!」这个时候,这母亲爱这个儿,说:「怎么办呢?好!我在没有办法之中想个办法吧!」那么他这个母亲常常买些东西去连络这个王女,总是有一天有机会同她接触了,今天同她接近,再有机会不断地同她接近,渐渐的熟了,感情好了一点,他这母亲就把她这个儿的情况报告她了,希望她能够表示一点好意,她的儿可以不死,就是这样子说。当然他的母亲逐渐的连络,渐渐认为也有希望了,所以也不断地把这个好的消息报告她的儿,她的儿听了就高兴了,逐渐地精神也好起来。终究有一天这个王女答应她的要求了。答应了,说怎么办法呢?说是,那一天、那一天她要到一个地方去拜神,拜这个天去。就在这个天的庙里面可以同你儿见面。就是这么样约会好了。那么她的儿就在这一天早早地就到那儿去了。这个王女到时候也就来了,来了当然是她要拜这个天神,可是到那儿去见她那个儿的时候,在那里就睡着觉了,怎么样去动他,他也不醒,不醒嘛,这王女就走了。王女走了以后,她的儿醒过来了。那么这为什么是这样子呢?就是那个天神不高兴,天神说是:「你不可以和王女有这个事情。」所以天神有一种力量把他迷住了,用一种术叫他昏迷过去了。那么这王女走了,这个天就把这个术收回来了,那么这个青年人就醒过来了。醒过来就问说:「王女来不来?」说:「王女来是来了啊,但是你不醒,她就走了。」他一听见这个话呢,是「欲心内发」,当然这里面有其他的复杂的心理,他这个身体就起火把自己烧了。我记得是有这么一个故事。
「欲心内发,尚能烧身,况复心生欲火,而不烧诸善法?」说是我们修行人如果是在那儿静坐的时候,自己不能克制自己,放纵这种妄想,那么这也就是欲心内发。「而不烧诸善法」,那么所有的戒定慧都破坏了,即使不烧身,但是这些功德都不成就了,都破坏了。所以应该把它弃舍,要弃这个盖。
贪欲之人,去道甚远。所以者何?欲为种种恼乱住处。若心着欲,无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