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煩惱才生起;你見到不歡喜的境界,你也要有不如理作意,這個瞋煩惱才生起的。說是:「你是凡夫,當然會生煩惱」,這句話不對的,這句話是錯了。我們是佛教徒、我們是出家人,你常能如理作意,這煩惱它就不起,煩惱就不活動。所以這個如理作意,它就能降伏這個煩惱,立刻地這煩惱它就不動。所以我們是凡夫,但是我們有可能成爲聖人,重要的那一點就在這裏,你能夠如理作意,它煩惱不動。煩惱不動,你就可以修學戒定慧了。說我們是凡夫,我們有煩惱的種子,我們隨時會生煩惱,若這樣的話,我們沒辦法修行的;因爲煩惱常活動,那就是煩惱障了。說是煩惱障,煩惱不一定能障的;你常有不如理作意,煩惱常活動,障礙你學習戒定慧的,你沒辦法修行。這染汙心一動起來,假設是很重,是很難修行的。但是有如理作意給它隔住了,將這個門關起來出不來了,那麼這個煩惱在身心裏面潛伏在那裏,被這個如理作意關住了,它不活動。不活動,你心就清淨,就可以安心地修學戒定慧了。
這個煩惱究竟是怎麼回事?是擾亂的意思,煩惱它的含意就是擾亂,擾亂你的內心不得安靜的意思。現在因爲有如理作意,把這個煩惱關起來了,它不擾亂了,你的內心就很輕松、很自在、很安靜,你就可以清淨的持戒,可以學奢摩他、也可以學毗缽舍那了,你逐漸地增長戒定慧的力量,那麼你就得無生法忍了嘛!煩惱賊就殺掉了,就沒有事情了。所以「智者應觀身」,這個觀是什麼?就是如理作意。
「不貪染世間」,對這個世間上的事情、這些迷惑人的境界、這個虛妄的境界、這些臭穢的境界,就不愛著了。這不愛著就是沒有障道的因緣了。「無累無所欲,是名真涅槃」,如果你由如理作意,深入的學習,戒定慧都圓滿了,煩惱種子也息滅了,你究竟的清淨了,這個貪無余斷滅了,瞋心也無余的斷滅了,愚癡也無余的斷滅了,這個叁毒究竟的清淨了,你內心裏面沒有累贅了。「無所欲」,這個時候,你得了阿羅漢果的時候,對世間上的幻化境界,心裏面沒有欲,無所求于世間了。這些聖人,到了阿羅漢,叁果聖人因爲還有一點問題。那麼四果聖人以上,就是「無累無所欲」,對世間上無論什麼境界,他無所求了。
我也遇見過一些在家居士,有的時候也很坦白,就是說:「我有心要出家修行,但是我還有些事情放不下,我恐怕若作出家人的時候作不好,所以不敢出家。」這樣說話也是很謹慎了,也不能說不對。但是就沒有想到,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法寶,佛寶、法寶沒有力量改造你?就是沒有想到這一點啊!誰是已經得阿羅漢以後出家作比丘的?都是凡夫出家嘛!所以若是真能夠學習佛法,你雖然有多少煩惱,不要緊,這個法是能發生力量的。當然你也要努力,你不努力也不行的。
所以「無累無所欲,是名真涅槃」,不是說阿羅漢他死了、他放棄了這個生命,然後才是涅槃,不是,不一定要那樣說;他就是有這個臭皮囊存在的時候,他能夠無累無欲,那就是涅槃,也就是涅槃的。
如諸佛所說,一心一意行,數息在禅定,是名行頭陀。
「如諸佛所說」,這是我們佛教徒,能夠如諸佛所說的教法,依教奉行。「一心一意行」,專心的學習佛法,專心的修行聖道。「一意行」,沒有其他的雜念。這個「一心」和「一意」,它的含意也可以作不同的解釋。「一心」是專心向道,「一意」就是除掉其他的雜念去修行這個戒定慧。「數息在禅定」,我和禅經對照了一下,他說是「在靜處」,「數息在靜處」。你能夠修這六妙門,第一個門就是「數」,數這個出入息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這樣數。在寂靜的地方,這樣修這個奢摩他。你能夠萬緣放下,息諸緣務,專心的修這個奢摩他,這就是行頭陀行,這就是能夠除掉煩惱。如果說在禅定當然也是好,在禅定裏面數息。在禅定裏面數息呢,那麼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叁禅都有息,若到第四禅就沒有息了,這個息停下來了。
這個文的大意就是說,人的果報是不清淨的,不清淨應該有如理作意,能夠無欲,那麼就可以得涅槃了。但是主要一點,你要努力,所以「一心一意行,數息在靜處」,你能這樣努力,那麼這件事就成功了。這是引這禅經的偈,說這個欲的煩惱是可以調整過來的,並不是說是被它綁住了,解不開了,也不是的。
棄蓋第叁
所言棄蓋者,謂五蓋也。
「所言棄蓋者,謂棄五蓋也。一貪欲蓋、二瞋恚蓋、叁睡眠蓋、四掉悔蓋、五疑棄蓋」,這個棄蓋是第叁,诃五欲是第二。那麼前二章解釋完了,現在說第叁個。
「所言棄蓋」,什麼叫作棄蓋呢?謂棄這個五蓋,這五種蓋要把它丟棄了才好。那五種蓋呢?第一個是貪欲蓋,乃至第五是疑蓋。這個「疑棄蓋」這個「棄」字,應該是不要它,也就是「疑蓋」就好了。這是標出來這五種蓋。這以下就解釋。
一、棄貪欲蓋。前說外五塵中生欲,今約內意根中生欲。
「第一、棄貪欲蓋者」,怎麼叫「棄貪欲蓋」呢?是「前說外五塵中生欲,今約內意根生欲」,這五蓋和五欲有什麼不同呢?解釋這一點。前面的五欲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前五根,接觸外面的五塵,在這個時候內心裏面有欲,那叫作五欲。現在「約內意根生欲」,是約我們內裏面的第六意根,他在生出來這個貪欲、瞋恚的這些事情,這就不同了。那麼這是什麼呢?前「五欲」是當時的事情,這個「五蓋」是以後的事情,就是你靜坐了,要修道的時候,哦!這五種欲在心裏面活動出來了,這時候叫「五蓋」。
謂行者端坐修禅,心生欲覺,念念相續,覆蓋善心,令不生長。覺已應棄。
這個地方等于是在解釋這個「蓋」,這個「蓋」字怎麼講呢?就是所說的這個修行人,他端身而坐,修學禅定的時候,他這個時候應該是奢摩他或者毗缽舍那才對嘛;但是,不是,他心裏面生出來欲的分別,生出來欲的分別了,生了貪心了、生了瞋心了,這些事情。「念念相續」,生出這個心來,立刻的就停下來也好;不是,他念念的相續在那裏生貪心或者生瞋心的。「覆蓋善心」,就把你這奢摩他、毗缽舍那這種清淨的作意蓋覆住了,障礙住了。「令不生長」,使令你這奢摩他的定慧不能生起來,它不能增長了。這個「生長」兩個字,初生名「生」,續生名「長」。「初生名生」就是第一念這個善心生起來,但是第二念、第叁念它繼續地增長,那個時候叫作「長」。它兩個意思有一點兒不同。「覆蓋善心,令不生長」,它叫你這個定慧的清淨心不生不長,就停止了。這樣子所以叫障道,障道因緣,障礙你修行。「覺已應棄」,如果你忽然間覺悟了,哎呀!我現在不應該這樣妄想啊!那麼你立刻地應該棄舍這個欲覺,棄舍這五種蓋。
所以者何?如術婆伽欲心內發,尚能燒身,況複心生欲火,而不燒諸善法?
「所以者何?」因爲什麼要棄舍呢?我繼續打這個妄想有什麼不好呢?「如術婆伽欲心內發,尚能燒身,況複心生欲火,而不燒諸善法?」這是說如果繼續這打這個妄想,有很大的過患的,這就是舉一個例子。「如術婆伽」,這個術婆伽,我以前讀過一個故事,但是我昨天查不到,我還是照我能記得住的,我講一下。是一個貧窮的年輕人,他不知怎麼一個因緣,他遇見了國王的公主,遇見了國王的公主以後,他念念不忘就是想念她。想念她,就是飯也吃不下去了,睡覺也睡不著,這個人漸漸地就不精神,就瘦得很厲害。他這個母親,母親總是愛這個兒的嘛,就對這個兒,就問這個兒說:「你究竟怎麼回事情呢?」他不說,終究有一天他說了。說了,這母親說:「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嘛!我們是一個貧窮的人,國王的公主無論如何不會同我們作親戚的呀!你趕快要放下,不能打這個主意的。」他說:「若不能打這個主意,我只好死了啊!」這個時候,這母親愛這個兒,說:「怎麼辦呢?好!我在沒有辦法之中想個辦法吧!」那麼他這個母親常常買些東西去連絡這個王女,總是有一天有機會同她接觸了,今天同她接近,再有機會不斷地同她接近,漸漸的熟了,感情好了一點,他這母親就把她這個兒的情況報告她了,希望她能夠表示一點好意,她的兒可以不死,就是這樣子說。當然他的母親逐漸的連絡,漸漸認爲也有希望了,所以也不斷地把這個好的消息報告她的兒,她的兒聽了就高興了,逐漸地精神也好起來。終究有一天這個王女答應她的要求了。答應了,說怎麼辦法呢?說是,那一天、那一天她要到一個地方去拜神,拜這個天去。就在這個天的廟裏面可以同你兒見面。就是這麼樣約會好了。那麼她的兒就在這一天早早地就到那兒去了。這個王女到時候也就來了,來了當然是她要拜這個天神,可是到那兒去見她那個兒的時候,在那裏就睡著覺了,怎麼樣去動他,他也不醒,不醒嘛,這王女就走了。王女走了以後,她的兒醒過來了。那麼這爲什麼是這樣子呢?就是那個天神不高興,天神說是:「你不可以和王女有這個事情。」所以天神有一種力量把他迷住了,用一種術叫他昏迷過去了。那麼這王女走了,這個天就把這個術收回來了,那麼這個青年人就醒過來了。醒過來就問說:「王女來不來?」說:「王女來是來了啊,但是你不醒,她就走了。」他一聽見這個話呢,是「欲心內發」,當然這裏面有其他的複雜的心理,他這個身體就起火把自己燒了。我記得是有這麼一個故事。
「欲心內發,尚能燒身,況複心生欲火,而不燒諸善法?」說是我們修行人如果是在那兒靜坐的時候,自己不能克製自己,放縱這種妄想,那麼這也就是欲心內發。「而不燒諸善法」,那麼所有的戒定慧都破壞了,即使不燒身,但是這些功德都不成就了,都破壞了。所以應該把它棄舍,要棄這個蓋。
貪欲之人,去道甚遠。所以者何?欲爲種種惱亂住處。若心著欲,無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