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

  如禅经偈中说:生死不断绝,贪欲嗜味故,养冤入丘冢,虚受诸辛苦。

  

  这个诃五欲,一条一条的说完了,总说五欲的障道的情况。这以下智者大师又引禅经中的偈,来说明这个道理。就是《治禅病秘要法经》,在大正藏里是第十五册,三三六页,中间的一段,下面那一段。

  

  「生死不断绝,贪欲嗜味故」,众生在三界里面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受这生死的痛苦,不断绝的。什么原因呢?就是因为「贪欲嗜味」的缘故,是贪着这个五欲。「嗜」其实也是贪,贪着五欲的滋味。因为这个就引起了很多的烦恼,造了很多的罪过,就有了生死的业力,在三界里面受果报。那么这个「贪欲嗜味」等于生死的一个原因了。所以贪欲嗜味就是烦恼了。

  

  「养兔入丘冢」,这个「兔」字,我查《禅经》里面,这个字是个「冤」字,是「养怨入丘冢,虚受诸辛苦」。这个「怨」就是有仇恨的人;「养怨」就是供养这个怨,供养它、随顺它、不敢碰它,那么叫「养怨」。

  

  究竟什么是「怨」呢?就是「贪欲嗜味」的烦恼,烦恼是我们的怨害。烦恼怎么是我们的「怨」呢?这个烦恼它是伤害我们的,但是我们还保护它,就像一个人同我们有仇恨,但是我们拿他当朋友待,所以叫作「养怨」。这件事,我们在五欲上生贪心,因贪心而会有瞋心,因贪心、因瞋心而会有种种的邪知邪见,或者疑惑心、高慢心,各式各样的烦恼,这都是「怨」。可是我们用「怨」来形容烦恼,这其中的理由不十分明显,但是我试验用瞋心来譬喻这个「怨」的意思。它的含意,这个烦恼是伤害自己的,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的,但是我们还不觉悟。我用这个瞋心来作譬喻。

  

  我有一次回到香港去,在一个山上面,有一个人家,我看见一个人,他离他住的房子不太远,只是他一个人,他这一个人在那里骂人。他不但骂,他这个手还在打,就像有人同他打架、像有人同他骂架似的。他一方面骂、一方面打。我就注意看一看,后来我想这个人就是神精病,因为他前面并没有人同他骂,也没有人同他打,但是他就是在骂、在打。他费了很多的气力、很多的精神,很长的时间他不停下来。那么这是个神精病的境界。

  

  我在想我们佛法里面,说这个烦恼贼这个道理,用佛法的道理来说,说是有人侵犯了我们、伤害了我们,我要报复。那么我们也是去骂他去、去打他去、或者去控告他去。那么用佛法的道理讲,「诸法皆空」,并没有人骂我,也没有人伤害我,但是我就执着有人骂我、有人伤害我,我要报复。于是乎费了很多的烦恼、很多气力,这样去对付对方去。那么自己用了很多的精神、很多的苦恼,结果并没有人为自己所骂的、所伤害的,没有这么回事。只是自己在那里虚妄分别,就像那个神精病那样子。那么人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就是自己不明白一切法都是空的,只是自己虚妄分别。那么这样说,这个不明白就是愚痴。自己这个瞋心都是伤害自己的,这无明、瞋心、贪心、各式各样的烦恼,一动起来的时候,就是没有边际的向外发展。这个起烦恼的人的意思,他的目的是伤害对方,实在按佛法的道理来说,并没有对方可伤害、可报复,只是苦恼自己。所以叫作「怨」,这个烦恼是一个「怨贼」,是伤害自己的「怨」。但是自己不明白呢,还是「养」这个「怨」,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,一直的这样子供养这个「怨」,保护这个「怨」,不觉悟这个烦恼是自己的怨贼,所以叫作「养怨」。

  

  「生死不断绝」,受了这么多的苦恼,就是自己的烦恼的关系。但是还不知道这个烦恼对自己的伤害,还一直的保养它,「养怨」。「入丘冢」,这个「丘冢」就是坟墓。我们中国汉人的这个坟墓,用土埋起来,埋得高高的,所以叫丘冢。就是人这一生,从生至死受这烦恼的伤害,一直到死还不觉悟。「虚受诸辛苦」,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,受这个烦恼的伤害,白受伤害了,一点儿也没有得到智慧。若觉悟了「我是受烦恼的伤害嘛!」我怎么还继续受它的伤害呢?不能觉悟。

  

  若是我们把心静下来思惟这件事,是对方伤害我、触恼我,不合道理。我就放纵我的烦恼去和对方去周旋去。如果你再采取另一个态度;说「我心里不要烦恼,他伤害我、触恼我,我心不要动贪心、也不要动瞋心,我心平下来。」观察这件事的道理。如果我错了,我承认,如果你是对的,我也要承认。这样子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,可能会把这个问题解决了。这个问题解决了,你也没有受到这个烦恼贼的伤害。如果不这样想,你「养怨」,你保护这个烦恼,随顺烦恼的力量去活动,你愤怒,去和对方去对骂,去对打,结果自己很辛苦。所以这个文的意思就是,这个「养怨」这里面有这个意思。

  

  这《成唯识论》和《摄大乘论》说这个唯识的道理,唯识宗用那遍计执的道理,说这个「养怨」的道理,我认为很恰当,很好。但是这里我不想多说。

  

  身臭如死尸,九孔流不净,如厕虫乐粪,愚人身无异。

  

  这个五欲里面,人是不一样的。有的人这样欲烦恼重,那一样的烦恼轻,每一个人不一样。这地方先说这个色欲。说「身臭如死尸」,说我们的身体很臭秽,就像那个死尸似的,死尸是很臭秽的。这个人的死尸、人感觉很臭秽,但是禽兽可能不感觉臭秽,它可能感觉是香的。可是禽兽的死尸,人可能不感觉臭秽,可能是感觉香的。所以人不能吃素,可能有这样的原因的。「身臭如死尸」,这个「如死尸」这句话来说,我们人若是清洁一点,常常的冲凉、常常的洗澡、常常洗衣服,身体可能会好一点,怎么能说「如死尸」呢?能那么臭吗?这个有人说,我们身体里面的血的味道,是很腥的,味道是很臭的,并不是香的。那么人若是有了病痛,那就更不要说了,那是臭得更厉害了。

  

  在这个道宣律师的《三宝感通录》上说到这天上的佛教徒。天上的佛教徒,在佛在世的时候,佛遗嘱他们说:「人世间的三宝弟子,佛灭度以后,你们要照顾照顾,时常来看一看的。」那么这件事受佛的遗嘱了,所以他们也愿意到人间来看一看,有谁能够发心念佛了,发心持戒,发心修学戒定慧,你能够念《般若经》,你能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你发心修行了,诸天他能够来作护法,保护你一点。说这件事,诸天并不愿意这样作,他不愿意到人间来。为什么不愿意呢?就是说:「人间太臭秽」,人间臭得不得了。诸天都是很清净的。在经论上说诸天,他们没有厕所,他们不预备厕所的。就是欲界天的人也是有饮食,但是不排泄。我们人间的饮食还有渣滓,还要排泄。天上不是,那么从这件事来看呢,天上的人应该是清净得多了,和人间不同了。这样说诸天嫌恶我们人间臭秽,所以「身臭如死尸」,若用诸天的立场来看,说是如死尸也是差不多了,的确是臭秽了。说「身臭如死尸」。

  

  「九孔流不净」,人身有九孔,就是两个眼睛,两个鼻孔,还有两个耳孔,还有口,及大小便道,那么就是九个大孔,周身毛孔是小孔,现在说这个大孔。大孔有九个,它不断的向外流出不清净、臭秽的东西。这《大智度论》里面,讲这个三十七道品,讲四念处那个地方,它有个偈颂。「种种不净物,充满于身内,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物」,说各式各样的不清净的臭秽的东西,「充满于身内」,这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这五脏六腑,加上血肉,都是臭秽的,充满在身内。这些臭物常流出不止,常向外散发,从九孔里面向外散发,周身的毛孔也向外冒臭气的。「如漏囊盛物」,就像那个有漏洞的囊、袋子,它装上东西的时候它装不住,它总是往外会掉出来的。但是人与人虽然不能说相同,但是差不多,大家彼此间的业力差不多,我也不嫌恶你,你也不嫌恶我,感觉到好像不太臭。但是若不同的情形,可就不同了。若是诸天来看那就不同了。这个《智度论》解四念处的那一段文,说这个不净观说得很详细了。我们出家人若能够把它背下来,我看很有用,是不错的。

  

  「如厕虫乐粪」,这像厕所的那个虫子,厕所里、大粪坑里面那个虫子,它欢喜这个大粪,它感觉很香。「愚贪身无异」,我们人间愚痴的人,这个凡夫这愚痴人,爱着自己的身体就和那个厕虫乐粪一样,爱着这个身体,感觉这个身体很可爱、感觉这个身体很美、很好,生爱着心。若佛菩萨来看呢,那就像厕虫乐粪似的。若是能这样观察呢,那么等于是修不净观了。

  

  智者应观身,不贪染世乐,无累无所欲,是名真涅槃。

  

  「智者应观身,不贪染世间」,若学习佛法,肯修学圣道的人,就是有智慧的人,应该观察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这样的,「如死尸,九孔流不净,如厕虫乐粪」那样子。能够这样子去思惟观察呢,那么对世间这色受想行识,这个生命、这个身体,就不会贪着了,这个贪心渐渐的就会薄了。但是你没得三果阿那含以上,就是初果、二果的圣人,他还都有欲心的,他还都是有的,何况是凡夫呢?但是你若能够把这个不净观常常的学习,这个心偶然的会起贪心、起杂染心,你把这个法语念一念,它就有效,它立刻有效。如果你,本来是一个平静的没有什么事情的境界,你思惟它好,思惟它美,那这个欲心就会起来。所以在这个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上说,我们这个心所的活动,要靠作意心所的引导,这个「作意心所」分两种,一个是如理作意,一个是不如理作意。

  

  阿罗汉他心是清净的,遇见什么境界?你就是到了天上去同天女接近了,阿罗汉心里也是清净的。什么原因呢?因为他心里没有烦恼的种子;他这烦恼种子没有了。所以这烦恼的生起要三个条件:一个是有引发烦恼的境界,就是所缘缘,这是一个原因。第二个原因呢,你内心里面有烦恼的种子。第三个原因,还是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作意,不如理作意。你见到引起烦恼的境界的时候,还要有不如理的作意,这时候爱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