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所觉识;以不觉故,难可除灭。

  

  「诸余盖情」,说其他的那个盖,贪欲盖、瞋恚盖,这些盖。「觉故可除」,他那个时候这明了性的心还在。贪欲的时候,明了性的心还在的,瞋恚也是的。那个时候,容易觉悟,所以还可以破除去。「睡眠如死」,你若是睡着了,在那儿打瞌睡,也就是睡觉,那就像死了一样的。「无所觉识」,无所觉知,心里面不知道了。「以不觉故难可除灭」,这是不容易除掉这个睡眠盖的,「难可除灭」。

  

  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:「汝起勿抱臭尸卧,种种不净假名人。如得重病箭入体,诸苦痛集安可眠?如人被缚将去杀,灾害垂至安可眠?结贼不灭害未除,如共毒蛇同室居。亦如临阵两刃间,尔时云何安可眠?眠为大暗无所见,日日欺诳夺人明。以眠覆心无所见,如是大失安可眠?

  

  「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」,大正二十五.一八四七,这还是《大智度论》。「汝起勿抱臭尸卧,种种不净假名人」,「汝起」,你在那儿睡觉!你起来!不要抱那个臭尸卧在那里。这个「抱」,谁是能抱者呢?就是识,识是能抱者。抱这个臭尸,就是这个识,就是意识。我们这个身体的活动还是意识为主的,是他抱这个臭尸在那儿卧。「种种不净假名人」,你要知道这个身体,这个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种种的不净物组成的这么一大块,假立名字名之为人的。

  

  「如得重病箭入体」,这个身体不是个好东西,就像人得了重病,这个重病是要弃舍的。我们得了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身体,全部是个病,全体都是病。「如得重病、如箭入体」,这个身体是个苦恼的境界,就像人这身体本来是很舒畅的,忽然间被毒箭射进去了,就苦痛得不得了。说我们这个身体全部就是一个毒箭射进去的,是这么一个苦的境界。「诸苦痛集安可眠?」你要起来不要睡觉,什么原因不要睡觉呢?因为你这个身体就是个重病,就是如箭入体这样痛苦的境界,你赶快要解决这个问题,怎么可以在那儿睡觉呢?

  

  「如人被缚将去杀」,譬如一个人被人家绑起来了,就把他送到一个地方要杀这个人了。「灾害垂至安可眠」,这个死的灾害就要到来了,一口气不来就死了,你要赶快修行嘛!一口气不来就要死了,这个时间很宝贵,你都睡眠,都是空过了,这怎么行呢?是这么意思。

  

  「结贼不灭害未除」,我们心里面有烦恼贼,这个烦恼贼使令我们从无始劫来就在那里受苦,现在遇到佛法了,知道这件事,赶快要杀这个烦恼贼。这件事还没办好,烦恼贼还在、还没灭,这个灾害还没除掉。「如共毒蛇同室居」,我们心里面有烦恼贼,就像一个人和毒蛇在一个房子里面住似的。

  

  「亦如临阵两刃间」,也像一个人参加作战,两军打仗,在军阵里面,两个刀放在你头上了,「两刃间」。「尔时云何安可眠?」怎么可以睡觉,这很危急了,要赶快修行了。「眠为大暗无所见」,这个眠是个大黑暗的境界,我们一睡着觉,什么都不知道了,是「无所见」。「日日欺诳夺人明」,这个眠天天的欺诳我们,我们总感觉睡觉很快乐,其实睡觉有什么好呢?是夺我们的光明,把我们的光明的时间都夺去了。

  

  「以眠覆心无所识,如是大失安可眠?」这个眠能够盖覆我们的心,叫我们没有时间修行了。「眠覆心」的时候,我们什么都不懂了,是个糊涂的境界。「如是大失安可眠?」这是一个很大的过失,我们怎么可以放纵我们一直的睡觉呢?

  

 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,警觉无常,减损睡眠,令无昏覆。若昏睡心重,当用禅镇杖却之。

  

  「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,惊觉无常」,我们要惊恐、要觉悟是人命无常。我们知道我们能活几天不死?一口气不来就死了。要「减损睡眠」,睡眠不要睡太多,要减少。「令无昏覆」,使令我们的心常常的明静,不要有昏睡的境界障碍我们。「若昏覆心重,当用禅镇、禅杖等却之」,若是这个昏睡覆心特别的重,那怎么办呢?说当用禅镇、或者禅杖来除掉它。

  

  这「禅镇」是什么东西呢?这是律上说的,就是用个木板,木板弄个孔穿上绳,这个绳套在耳朵上。看那个律上说那个情形,一个长方形的木板,上面穿孔用绳连在耳朵上,你静坐的时候就这样戴上,这个木板放在头上是前后放,你若一打瞌睡,喔!它就掉下来了,掉下来那你就不打瞌睡了,这就叫「禅镇」。这「禅杖」是什么呢?人这个睡眠若重了,可能这个「禅镇」也不行,那块木头掉下来,他也继续睡,那么你用「禅杖」。我看律上说那个「杖」的情形,可能也很长,这个「杖」。但是另外一头可能用棉花或者用布包起来,大家在禅堂里静坐,这个当职事的人拿这个杖,谁若打瞌睡、睡觉了,用这个杖来撞他一下。这是佛说的办法。我们中国的禅堂里面用香板,我认为这个办法也不错。如果这个拿香板的人若心慈悲的话,这个人打瞌睡若重的话,先轻轻的碰一下,他就醒了。然后重打一香板,立刻不打瞌睡,这瞌睡就会没有的。所以用这些办法可以去掉。

  

  初开始减少睡眠、打瞌睡,免不了是这样子。但是你经过一个时期的对治,它就会好一点。因为人都是不决定的,不是说「我一定要睡十二个钟头」,没有这回事情,都是可以调整的,可以改变的。

  

  问:一位法师提出一个问题说:「读经乃摄心之方便法之一。」

  

  答:我们读《金刚经》、读《华严经》,读各种经,这也是摄心的方法之一,是的。读经,因为经是佛说的法语,这个法语就是语言文字,但是语言文字里面有义,这个义就是圣道,是由凡入圣的一条道路。所以读经就是学习佛法的意思。

  

  问:「古人因读经而入三昧者,此之定是否退失?」古人因为读经,他就得三昧了,得定了;那么他得的这个定是不是会退失?这是个问题。

  

  答:这退失这个话,我们读《释禅波罗蜜》(也是智者大师讲的),读这《摩诃止观》,他有说到这些问题。有的人得定,在得定的时候情况不一样,由你得定的情况,就知道你退不退,不是说你已经退了才知道,不是的。虽然是得到了,但是会退的,预先就知道了。有的情形就不决定,是什么呢?就是我刚才说的,就看你努力不努力?你懈怠不懈怠?说是我得的定会退了,退了也不要紧,你继续努力还会成功的。所以这退不退的问题,是以前的栽培有关系。若是你现在没修定,我就读经就得定了,这是前世的善根的力量,假借你读经的时候,心里面也很静,它这定的善根没有障,它就发出来了;发出来就能定。能发出来应该是有力量了,但是力量若不太大,有可能会失掉;但是你继续努力,它会增长的,所以这也不要紧。

  

  问:「古代大德多有在做事的大悟者,如是之人是否未入定?」

  

  答:这个「大悟」这句话;你在做事的时候,你就没有摄心入定,不是学禅的时候。做事的时候为什么会大悟呢?就是做事的时候你还能够如理作意,问题就在这里。譬如你读《金刚经》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你一方面做事,一方面思惟这个道理,终究有一天忽然间明白了,就是开悟了。什么叫做开悟?就是得到一个智慧。我看这个智慧就是思慧;闻慧、思慧,你听了佛法,你把这文句、法语记在心里面;记在心里面,你不断地思惟;不断地思惟,这个智慧就进步,这个闻慧就进步了;进步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你就感觉到很特殊;当然那是很纯熟的,其实那就是思慧。等到你坐下来再修定,在定里面再思惟,那就变成修慧了;修慧又高过思慧了,但是还不一定是圣人。

  

  所以「古代大德多有在做事的时候开悟了,这个人是否未入定?」是,他没有入定。

  

  问:是否亦会退失这个境界呢?

  

  答:是的,这也不决定。这个悟的境界能决定把持住,也还不一定;你若继续努力,它就能进步,你若不努力,就会退下来。只有到什么时候才不退呢?要得初果以上,要得无生法忍以上才能不退的。你得无生法忍以后,就是你不修行它也不退;不但是你今生,就是你这个身体死掉了,来生不需要师父教导,你这无生法忍的智慧还不退,那就是不退。若是没有到那个境界的时候,你要谨慎护持才能不退;你若放逸就退了。

  

  四、弃掉悔盖:掉有三种:一者、身掉:身好游走,诸杂戏谑,坐不暂安。二者、口掉:好喜吟咏,竞诤是非,无益戏论,世间语言等。三者、心掉:心情放逸,纵意攀缘,思惟文艺,世间才技,诸恶觉观等,名为心掉。

  

  「第四、弃掉悔盖者:掉有三种:一、身掉,二、口掉,三、心掉」。

  

  弃五盖,前三种盖讲完了。现在说这个第四,要弃舍这个掉悔盖。现在先解释什么叫做「掉」?而后再解释什么叫做「悔」?「掉」有三种不同。第一是身掉,二、口掉,三、心掉,这三种。

  

  「身掉」是什么呢?「身好游走、诸杂戏谑、坐不暂安」,就是他这个身体欢喜各处走。「诸杂戏谑」,「谑」是调笑之事,戏弄的意思。上面有个「言」字边,似乎应该说是「口掉」,但是用在这个地方,或者就是指他的身体现出来种种的怪现象令人发笑,或者是这样意思。「坐不暂安」,他坐在那里不能暂安,少少的时间都安不下来,非要动不可。其实说「身掉」,实在还是内心里面的问题,不过表现在身体上,这样子。

  

  「口掉者;好喜吟咏」,「口掉」指什么说的呢?他欢喜「吟咏」。「吟咏」,这个人可能是有学问的人,欢喜吟咏诗词这一类的东西,欢喜作诗、欢喜歌咏。「诤竞是非」,就是同人谈话欢喜挑人毛病,辩论是非。「无益戏论」,就是没有利益的语言,这里面也有等于开玩笑的这些事情,欢喜这样子,这叫作「口掉」。「世俗言语等」,这个诤论是非,当然这里面不是讨论佛法,这地方明白的说出来是世俗的语言,是属于世间上的事情,不是佛法里面的法语,这就叫作「口掉」。

  

  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