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

  如禅經偈中說:生死不斷絕,貪欲嗜味故,養冤入丘冢,虛受諸辛苦。

  

  這個诃五欲,一條一條的說完了,總說五欲的障道的情況。這以下智者大師又引禅經中的偈,來說明這個道理。就是《治禅病秘要法經》,在大正藏裏是第十五冊,叁叁六頁,中間的一段,下面那一段。

  

  「生死不斷絕,貪欲嗜味故」,衆生在叁界裏面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受這生死的痛苦,不斷絕的。什麼原因呢?就是因爲「貪欲嗜味」的緣故,是貪著這個五欲。「嗜」其實也是貪,貪著五欲的滋味。因爲這個就引起了很多的煩惱,造了很多的罪過,就有了生死的業力,在叁界裏面受果報。那麼這個「貪欲嗜味」等于生死的一個原因了。所以貪欲嗜味就是煩惱了。

  

  「養兔入丘冢」,這個「兔」字,我查《禅經》裏面,這個字是個「冤」字,是「養怨入丘冢,虛受諸辛苦」。這個「怨」就是有仇恨的人;「養怨」就是供養這個怨,供養它、隨順它、不敢碰它,那麼叫「養怨」。

  

  究竟什麼是「怨」呢?就是「貪欲嗜味」的煩惱,煩惱是我們的怨害。煩惱怎麼是我們的「怨」呢?這個煩惱它是傷害我們的,但是我們還保護它,就像一個人同我們有仇恨,但是我們拿他當朋友待,所以叫作「養怨」。這件事,我們在五欲上生貪心,因貪心而會有瞋心,因貪心、因瞋心而會有種種的邪知邪見,或者疑惑心、高慢心,各式各樣的煩惱,這都是「怨」。可是我們用「怨」來形容煩惱,這其中的理由不十分明顯,但是我試驗用瞋心來譬喻這個「怨」的意思。它的含意,這個煩惱是傷害自己的,對自己有很大的傷害的,但是我們還不覺悟。我用這個瞋心來作譬喻。

  

  我有一次回到香港去,在一個山上面,有一個人家,我看見一個人,他離他住的房子不太遠,只是他一個人,他這一個人在那裏罵人。他不但罵,他這個手還在打,就像有人同他打架、像有人同他罵架似的。他一方面罵、一方面打。我就注意看一看,後來我想這個人就是神精病,因爲他前面並沒有人同他罵,也沒有人同他打,但是他就是在罵、在打。他費了很多的氣力、很多的精神,很長的時間他不停下來。那麼這是個神精病的境界。

  

  我在想我們佛法裏面,說這個煩惱賊這個道理,用佛法的道理來說,說是有人侵犯了我們、傷害了我們,我要報複。那麼我們也是去罵他去、去打他去、或者去控告他去。那麼用佛法的道理講,「諸法皆空」,並沒有人罵我,也沒有人傷害我,但是我就執著有人罵我、有人傷害我,我要報複。于是乎費了很多的煩惱、很多氣力,這樣去對付對方去。那麼自己用了很多的精神、很多的苦惱,結果並沒有人爲自己所罵的、所傷害的,沒有這麼回事。只是自己在那裏虛妄分別,就像那個神精病那樣子。那麼人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就是自己不明白一切法都是空的,只是自己虛妄分別。那麼這樣說,這個不明白就是愚癡。自己這個瞋心都是傷害自己的,這無明、瞋心、貪心、各式各樣的煩惱,一動起來的時候,就是沒有邊際的向外發展。這個起煩惱的人的意思,他的目的是傷害對方,實在按佛法的道理來說,並沒有對方可傷害、可報複,只是苦惱自己。所以叫作「怨」,這個煩惱是一個「怨賊」,是傷害自己的「怨」。但是自己不明白呢,還是「養」這個「怨」,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,一直的這樣子供養這個「怨」,保護這個「怨」,不覺悟這個煩惱是自己的怨賊,所以叫作「養怨」。

  

  「生死不斷絕」,受了這麼多的苦惱,就是自己的煩惱的關系。但是還不知道這個煩惱對自己的傷害,還一直的保養它,「養怨」。「入丘冢」,這個「丘冢」就是墳墓。我們中國漢人的這個墳墓,用土埋起來,埋得高高的,所以叫丘冢。就是人這一生,從生至死受這煩惱的傷害,一直到死還不覺悟。「虛受諸辛苦」,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,受這個煩惱的傷害,白受傷害了,一點兒也沒有得到智慧。若覺悟了「我是受煩惱的傷害嘛!」我怎麼還繼續受它的傷害呢?不能覺悟。

  

  若是我們把心靜下來思惟這件事,是對方傷害我、觸惱我,不合道理。我就放縱我的煩惱去和對方去周旋去。如果你再采取另一個態度;說「我心裏不要煩惱,他傷害我、觸惱我,我心不要動貪心、也不要動瞋心,我心平下來。」觀察這件事的道理。如果我錯了,我承認,如果你是對的,我也要承認。這樣子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,可能會把這個問題解決了。這個問題解決了,你也沒有受到這個煩惱賊的傷害。如果不這樣想,你「養怨」,你保護這個煩惱,隨順煩惱的力量去活動,你憤怒,去和對方去對罵,去對打,結果自己很辛苦。所以這個文的意思就是,這個「養怨」這裏面有這個意思。

  

  這《成唯識論》和《攝大乘論》說這個唯識的道理,唯識宗用那遍計執的道理,說這個「養怨」的道理,我認爲很恰當,很好。但是這裏我不想多說。

  

  身臭如死屍,九孔流不淨,如廁蟲樂糞,愚人身無異。

  

  這個五欲裏面,人是不一樣的。有的人這樣欲煩惱重,那一樣的煩惱輕,每一個人不一樣。這地方先說這個色欲。說「身臭如死屍」,說我們的身體很臭穢,就像那個死屍似的,死屍是很臭穢的。這個人的死屍、人感覺很臭穢,但是禽獸可能不感覺臭穢,它可能感覺是香的。可是禽獸的死屍,人可能不感覺臭穢,可能是感覺香的。所以人不能吃素,可能有這樣的原因的。「身臭如死屍」,這個「如死屍」這句話來說,我們人若是清潔一點,常常的沖涼、常常的洗澡、常常洗衣服,身體可能會好一點,怎麼能說「如死屍」呢?能那麼臭嗎?這個有人說,我們身體裏面的血的味道,是很腥的,味道是很臭的,並不是香的。那麼人若是有了病痛,那就更不要說了,那是臭得更厲害了。

  

  在這個道宣律師的《叁寶感通錄》上說到這天上的佛教徒。天上的佛教徒,在佛在世的時候,佛遺囑他們說:「人世間的叁寶弟子,佛滅度以後,你們要照顧照顧,時常來看一看的。」那麼這件事受佛的遺囑了,所以他們也願意到人間來看一看,有誰能夠發心念佛了,發心持戒,發心修學戒定慧,你能夠念《般若經》,你能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你發心修行了,諸天他能夠來作護法,保護你一點。說這件事,諸天並不願意這樣作,他不願意到人間來。爲什麼不願意呢?就是說:「人間太臭穢」,人間臭得不得了。諸天都是很清淨的。在經論上說諸天,他們沒有廁所,他們不預備廁所的。就是欲界天的人也是有飲食,但是不排泄。我們人間的飲食還有渣滓,還要排泄。天上不是,那麼從這件事來看呢,天上的人應該是清淨得多了,和人間不同了。這樣說諸天嫌惡我們人間臭穢,所以「身臭如死屍」,若用諸天的立場來看,說是如死屍也是差不多了,的確是臭穢了。說「身臭如死屍」。

  

  「九孔流不淨」,人身有九孔,就是兩個眼睛,兩個鼻孔,還有兩個耳孔,還有口,及大小便道,那麼就是九個大孔,周身毛孔是小孔,現在說這個大孔。大孔有九個,它不斷的向外流出不清淨、臭穢的東西。這《大智度論》裏面,講這個叁十七道品,講四念處那個地方,它有個偈頌。「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,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物」,說各式各樣的不清淨的臭穢的東西,「充滿于身內」,這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這五髒六腑,加上血肉,都是臭穢的,充滿在身內。這些臭物常流出不止,常向外散發,從九孔裏面向外散發,周身的毛孔也向外冒臭氣的。「如漏囊盛物」,就像那個有漏洞的囊、袋子,它裝上東西的時候它裝不住,它總是往外會掉出來的。但是人與人雖然不能說相同,但是差不多,大家彼此間的業力差不多,我也不嫌惡你,你也不嫌惡我,感覺到好像不太臭。但是若不同的情形,可就不同了。若是諸天來看那就不同了。這個《智度論》解四念處的那一段文,說這個不淨觀說得很詳細了。我們出家人若能夠把它背下來,我看很有用,是不錯的。

  

  「如廁蟲樂糞」,這像廁所的那個蟲子,廁所裏、大糞坑裏面那個蟲子,它歡喜這個大糞,它感覺很香。「愚貪身無異」,我們人間愚癡的人,這個凡夫這愚癡人,愛著自己的身體就和那個廁蟲樂糞一樣,愛著這個身體,感覺這個身體很可愛、感覺這個身體很美、很好,生愛著心。若佛菩薩來看呢,那就像廁蟲樂糞似的。若是能這樣觀察呢,那麼等于是修不淨觀了。

  

  智者應觀身,不貪染世樂,無累無所欲,是名真涅槃。

  

  「智者應觀身,不貪染世間」,若學習佛法,肯修學聖道的人,就是有智慧的人,應該觀察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這樣的,「如死屍,九孔流不淨,如廁蟲樂糞」那樣子。能夠這樣子去思惟觀察呢,那麼對世間這色受想行識,這個生命、這個身體,就不會貪著了,這個貪心漸漸的就會薄了。但是你沒得叁果阿那含以上,就是初果、二果的聖人,他還都有欲心的,他還都是有的,何況是凡夫呢?但是你若能夠把這個不淨觀常常的學習,這個心偶然的會起貪心、起雜染心,你把這個法語念一念,它就有效,它立刻有效。如果你,本來是一個平靜的沒有什麼事情的境界,你思惟它好,思惟它美,那這個欲心就會起來。所以在這個《阿毗達磨雜集論》上說,我們這個心所的活動,要靠作意心所的引導,這個「作意心所」分兩種,一個是如理作意,一個是不如理作意。

  

  阿羅漢他心是清淨的,遇見什麼境界?你就是到了天上去同天女接近了,阿羅漢心裏也是清淨的。什麼原因呢?因爲他心裏沒有煩惱的種子;他這煩惱種子沒有了。所以這煩惱的生起要叁個條件:一個是有引發煩惱的境界,就是所緣緣,這是一個原因。第二個原因呢,你內心裏面有煩惱的種子。第叁個原因,還是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作意,不如理作意。你見到引起煩惱的境界的時候,還要有不如理的作意,這時候愛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