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想要作龍。于是乎他作種種的功德、也持戒,但是作這麼多的功德都回向作龍,是這樣子。結果,他自己有一天、繞這個佛殿經行的時候,從他的腳下就出水。那麼他知道他這個業力是成功了。別的人也都知道了,就勸他:「你不要作龍嘛!作龍有什麼好呢?不如生天還好嘛。」這沙彌說:「我的心已經決定了,不能改變了。」那麼他就自己拿著他的衣,到阿羅漢入海的那個地方去,把這個衣蒙在頭上就跳到海裏頭就死了。死了作了一個大龍,福德大故,把原來那個龍王殺了,他就作龍了。有這個事情。
這也正是這個香味「開結使門」,「令諸結使,臥者皆起」。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學有一句話「防微杜漸」。不要說這個小事不要緊,它是個小事,但是它會引起問題的。
四、诃味欲者: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,能令凡夫心生染著,起不善業。如一沙彌染著酪味,命終之後,生在酪中,受其蟲身。如是等種種因緣,知味過罪。
「四、诃味欲者:所謂苦、酸、甘、辛、鹹、淡等種種飲食,肴膳美味,能令凡夫心生染著,起不善業。如一沙彌染著酪味,于命終後,即生酪中,受于蟲身。」這個沙彌,有施主帶來了蜂蜜、帶來了乳酪,而這個沙彌他負責把這些東西分給大衆僧,而他自己特別的愛著這個酪味,于命終後呢,即生酪中作蟲了,受于蟲身。那麼這也等于是墮落了。「如是等種種因緣,知味過罪。」
五、诃觸欲者:男女身分柔軟細滑,寒時體溫,熱時體涼,及諸好觸。愚人無智,爲之沈沒,起障道業。如一角仙因觸欲故,遂失神通,爲淫女騎頸。如是等種種因緣,知觸過罪。
「五、诃觸欲者」;這是「男女的身分柔軟細滑,寒時體溫」,寒冷的時候,這身體是溫暖的,是熱一點的。「熱時體涼」,天氣熱的時候體涼。「及諸好觸」。「愚人無智,爲之沈沒」,這個凡夫愚人沒有智慧看不破,就爲這個觸欲所迷惑了,就沈沒在裏面不能自拔了。「起障道業」,就會造出來很多的惡業,這種業力能障礙你修學聖道的。「如獨角仙人,因觸欲故,遂失神通,爲淫女騎項。如是等種種因緣,知觸過罪」,這個獨角仙人這件事,這邊說(T3.726b),我查大正藏,那個第叁冊,七二六頁,那是《佛本行集經》。
《佛本行集經》是說到獨角仙人的事,但是說得很簡單。還是《大智度論》上把這件事說得詳細一點。是說,在山裏面的一個仙人,他看見野獸和合的時候也是心動了,他去大小便的時候,有這個不淨物流出來,這個鹿來了就吃他的不淨物,就懷孕了,後來生出來一個不是鹿,是個人,生出一個人來。這個人有一個角,鹿是兩個角,他是一個角,所以叫獨角仙人。這個人他並沒有到人間來,他就在山裏面跟那個仙人讀書,修禅定,也是得到四禅了,也是有神通的人。但是獨角仙人他這個足,不是人這樣的足,是鹿的足,走路也是可以走路,但是有的時候天下雨路滑,他一下子跌倒了,把他的腳受傷了,他就煩惱了,他就毒這個惡咒使令天不下雨,要十二年不下雨。這樣子,天不下雨,老百姓和國王心裏面都急了,究竟怎麼回事呢?後來漸漸地傳說這件事,說這個仙人毒這個惡咒,這些龍王不敢下雨。這時候大家想,若十二年不下雨,大家都死掉了,這怎麼辦呢?大家就想了主意,就是找這個美女去迷惑這個仙人,我們不要細說了。那麼這個仙人也就是動心了,就隨這個淫女回到城市裏來,但走到中途,這個女人說:「我走不動路了」,走不動路,那麼這個仙人說:「你騎在脖子上」,所以就是「遂失神通,爲淫女騎項」,這麼意思。這樣的故事在《大毗婆沙論》裏面還倒是很多,都是說仙人爲女人所迷惑,這樣子。「如是等種種因緣,知觸過罪」。
如上诃欲之法,出《摩诃衍論》中說。複雲:「哀哉衆生!常爲五欲所惱,而猶求之不已。」
「問曰:雲何诃五欲?」這五欲是人之所樂,爲什麼要诃斥呢?「答曰:诃欲之法,如摩诃衍中說」,像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說得很詳細的。說:「哀哉衆生!常爲五欲所惱,而猶求之不已。」這就是《大智度論》裏面的話。說:「哀哉」啊!這件事真是可悲哀的呀!這個衆生「常爲五欲所惱」,無始以來,永久是爲五欲所苦惱。「而猶求之不已」,已經吃到了五欲的苦頭了,但是還不覺悟,還去求這個五欲去,求沒個完,繼續的求。所以這是應該诃斥這個五欲的。
此五欲者,得之轉劇,如火益薪,其焰轉熾。
「此五欲者,得之無厭」,這五種欲凡夫得到了,沒有厭足的時候,總是感覺到不足。「惡心轉劇」,得到欲的時候應該滿足吧?還是不滿足,而且這個「惡心」,這個貪心也是惡心、瞋心也是惡心、疑惑心、高慢心,各式各樣的這都是「惡心」,這個惡心因爲得到欲以後,這個煩惱的惡心是更厲害,所以「轉劇」。「如火益薪」,就像燒的猛火,你再加上「薪」、加上這個柴,這個燃料放到裏面,那個火「其焰轉熾」,那個火焰是更猛烈了。
五欲無樂,如狗齧枯骨。
「五欲無益,如狗齧枯骨」,這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,實在對人沒有好處,像什麼呢?就像狗齧枯骨似的。這個字,這口字加個齒字,我查辭典我查不到這個字,但是另外有個字。查這個天臺智者大師的《摩诃止觀》,是這個字「齧」上面又加個口字「嚙」,念(ㄋㄧㄝˋ)。加個口字,我在辭典上我查不到,也許有我沒查到,也可能沒有這個字。那麼就是沒有口字的這個字念(ㄋㄧㄝˋ),就是用牙咬的意思。「如狗齧枯骨」,一個枯骨、沒有肉了光是骨頭,這個狗在那裏咬這個骨頭,它總感覺這個好。說是我們凡夫貪著五欲,就像這個狗咬那個枯骨似的。
《叁國志演義》上,曹操在帶著兵到四川去,和劉備、孔明作戰,打仗打得沒有什麼意思,這時候,在軍隊裏面有個口令,就是「雞肋」。那個時候楊修作主簿,他就說:「哦!這就要撤退了」,他從「雞肋」這個口令就知道要撤退了,因爲什麼呢?因爲這「雞肋」是「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」。表示在四川作戰,想要把這塊土地拿來、又拿不到;想要棄舍它又舍不得。
這「狗齧枯骨」,我想這狗也是這個意思,把這個骨頭棄掉了,又舍不得,一個勁兒的咬又沒有肉可吃。說凡夫貪著五欲也就是這個意思,總是還舍不得,可是繼續貪著又有何所得呢?就是這麼意思。
五欲增诤,如鳥競肉。五欲燒人,如逆風執炬。五欲害人,如踐毒蛇。五欲無實,如夢所得。五欲不久,假借須臾,如擊石火。智者思之,亦如怨賊。
「五欲增诤,如鳥競肉」,這五種欲它有什麼作用呢?就是增長你的煩惱,它有這個作用,使令你更苦惱。「如鳥競肉」,像那個鳥和鳥爭這一塊肉,你不能很安心的享受的,就是有很多問題。這世間上欲的境界是很脆弱的,老是使你心不安。所以「如鳥競肉」。「五欲燒人,如逆風執炬」,這五欲就像火能燒人似的,就像逆著風捉這個火炬,這個火會燒你的手,燒你的身體的。「五欲害人,如踐毒蛇」就像人腳踩到毒蛇身上了,毒蛇會咬你的呀!「五欲無實,如夢所得」,五欲實在沒有什麼真實的好的可說的,就像人夢中所得的境界似的,夢中所得的境界,你醒夢的時後就知道沒有那麼回事,只是虛妄分別。所以我們人若是能覺悟了,也就會知道欲是虛妄的。
「五欲不久,亦如假借須臾」,這個人字加個反字(仮),我不認識這個字念什麼?但是別的本的《小止觀》就是「假」,是個「假」字。別的本上還沒有「亦如」兩個字,只是「五欲不久,假借須臾」,這五欲、色聲香味觸這種事情,都是不長久的。「假借須臾」,這「假借」,譬如你借人的錢,你借人的財物,你要還人家的,不是永久借給你的。這五欲也就像假借似的,不是長久的。「須臾」,一少頃就破壞了。
世人愚惑,貪著五欲,至死不舍,後受無量苦惱。
「世人愚惑,貪著五欲,至死不舍,爲此後世受無量苦惱。」世間上的人,因爲沒有佛法的智慧,就被五欲所迷惑了,貪著這個五欲,到死的時候都還不肯舍掉,「至死不舍」。「爲此後世受無量苦」,因爲貪著這個欲就是造了很多的業,有業就有果報,所以到了後世受了很多的苦惱,到叁惡道去受苦,在人間也並不是安樂的。
此五欲法,與畜生同有。一切衆生常爲五欲所使,名欲奴仆;坐此弊欲,沈墮叁塗。
「此五欲法,與畜生同有」,這種色聲香味觸,和畜生是同有的,畜生也有這種欲,人也有這種欲,人也是貪著這種欲,畜生也有這種欲,是人和畜生共有的。那麼人和畜生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人若是有道德,那就和畜生不同了。人若沒有道德的觀念,只是人的形相不同,其他的和畜生是一樣的,是「與畜生同有」。「一切衆生常爲五欲所使」,名爲五欲的奴仆,爲它作事情。「坐此惡欲,墮有叁塗」,這「坐」是個「因」的意思,「因此惡欲」,因爲我們貪著五欲,爲五欲作奴仆,有這種惡欲;貪著五欲就是惡欲。是「墮有叁塗」,這個「有」字不是太好;是「墮落叁塗」,墮落到叁惡道去。
我今修禅,複爲障蔽,此爲大賊,急當遠之。
我無始劫來都是貪著五欲的,但是今生很僥幸作人了,從叁惡道出來了,我現在要修禅定。「複爲障蔽」,這個五欲它還不放過我,它還障礙我修禅定。「此爲大賊」,這個五欲就是內心的煩惱,指內心的煩惱說,不是指外面的境界說。這個內心的欲的大賊,「當急遠之」,趕快地要同它遠離,要棄舍它。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