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回事。這就叫做觀待道理。
「作用道理」,或者說是無明有生起行的道理,行有生起識的作用。或者說你能修緣起觀,你今天也修、明天也習,常常地這麼修行,你就可以斷除無明,斷惑證真,就可以得聖道了,就會有這個作用,也可以這樣講。
「證成道理」,這個道理是釋迦牟尼佛這一切聖人都已經證悟成立的,他們都證悟了。這個道理是成立的,是過來人已經證悟了的道理,不是隨便亂說的。
「法爾道理」,十二緣起這件事,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;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」,有佛、無佛,都是這樣子的,法爾就是這樣子,自然是這樣子。
所以這叫做「墮正道理」,是合乎道理的。
唯有諸法能引諸法,無有作者及以受者。是名緣性緣起所緣。
「唯有諸法能引諸法,無有作者及以受者。是名緣性緣起所緣。」「唯有諸法能引諸法」,我們看這十二緣起,觀察十二緣起,就會知道只是法能引法,無明能引出來行,行能引出個識,識能引出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就是這樣子引出來的,唯有諸法能引諸法。
「無有作者及以受者」,並不是另外有一個作者、受者,他來搞什麼鬼,搞什麼事情,沒有,沒有這個事情。「作者」就是做事情的這個,「受者」就是享受的那一個。在外道來說,有種種的說法,其中一種就是:這件事我能去做,做成功了以後我就享受,作也是我,受也是我,所以叫做作者、受者。還有說:作者是大自在天是作者,宇宙的萬有是自在天、梵天王創造的,它是作者。把世間弄得很苦,叫我們來受,或者是弄得很快樂,叫我們來受。受者是我,作者是他,或者怎麼地。或者有的執著:自性是作者,我是受者。有種種的說法。
現在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說:「唯有諸法能引諸法,無有作者及以受者」,另外沒有一個作者、受者的。若在佛法裏面說,就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,它是作者,也是受者。當然它要和一切法爲因緣,這樣子,是作、是受,另外沒有我可得的,無我可得。「是名緣性緣起」,緣性緣起就是這樣意思。
于此所緣作意思惟,癡行增上補特伽羅所有癡行皆得微薄,于諸癡行心得清淨,是名緣性緣起所緣。
「于此所緣作意思惟」,若是我們對于十二緣起作爲所緣境,我們常常地這樣去觀察、思惟。「作意」這個「作」就是生起的意思。把這個心動起來,叫作意,動起來去思惟這個道理。你常常這樣思惟的時候,「癡行增上補特伽羅所有癡行皆得微薄」。「癡行增上」就是剛才說,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知道、不明白、不相信,這些癡行特別強的這些人。「補特伽羅」翻到中國話就是數取趣,數數地得果報,所以叫做數取趣。「所有癡行皆得微薄」,他內心裏面所有愚癡的活動、愚癡的心情。「皆得微薄」,逐漸地就微小了、就薄弱了、就不那樣強了,你的智慧就增長了。「于諸癡行心得清淨」,對于原來的那些癡行,現在的心就清淨,沒有那個癡行了。「是名緣性緣起所緣」。
修這個十二緣起的觀察,如果從《阿含經》的立場去思惟,就是能得到我空,能證悟我空的道理。《阿含經》也有法空,不過說法空的地方少,說我空的地方多。若是你由《般若經》去學習、觀察十二緣起,當然同時也能夠證悟法空,我空、法空的道理,那麼就是聖人了,就得聖道了。「緣性緣起所緣」。
四念處裏面,最後那個「觀法無我」,那麼就是緣性緣起觀,就是觀法無我。這個是非常深廣的,緣性緣起所緣這個觀察,是很廣大、很深妙的地方。
修這個觀察,如果願意修這個的話,把十二緣起每一個支: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……,每一個支的道理都好好學一遍,好好學它,學習學習,然後就按照那四句話去思惟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,按照這四句話去思惟、去觀察。結果就是「叁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」,那麼就知道我不可得。我不可得,我所也不可得,你就得初果須沱洹了,就是這樣意思。
雲何界差別所緣?謂六界差別:一地界、二水界、叁火界、四風界、五空界、六識界。
「雲何界差別所緣?謂六界差別:一地界、二水界、叁火界、四風界、五空界、六識界」,這個界差別所緣,前面這個緣性緣起所緣是前後,「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」是前後組織起來的。界差別是同時的,也是觀察我不可得,也有這種意思。但是,這個是破慢,驕慢心特別強,總感覺自己很強大,你們都不如我,高慢心很強大,那麼就修界差別所緣。
界差別一共有六種,六種界的差別。一地界、二水界、叁火界、四風界、五空界、六識界,就是這六種元素組成的人。我們人究竟是什麼東西組成的呢?就是地水火風空識,就這六種東西組合起來,名之爲補特伽羅,名之爲人的,是這樣子。這裏面,另外沒有我。你也是地水火風空識,我也是地水火風空識,這裏面沒有我的。沒有我,也沒有你,也沒有他,中間沒有對立的形相,這個我慢就沒有了。所以,這個「界」在這裏當個成份講也可以,當個因緣的因來講也是可以。
雲何地界?地界有二:一內、二外。
「雲何地界?地界有二」,一是內,二是外。內地界是什麼呢?
內地界者,謂此身中內別堅性,堅硬所攝、地地所攝,親附執受。
「謂此身中內別堅性」,我們的身體裏面有堅、濕、暖、動,地水火風是堅、濕、暖、動,是四種。現在說地界,是其中的一種,就是「別堅性」,特別地別指其中的堅固性的東西,就是地界。「別」就是其中的一種叫做別。「堅硬所攝」,我們身體裏面,組成身體的物質裏面,屬于堅硬性的東西。
「地地所攝」,這個堅硬性的東西也有粗細的不同,屬于微細的,有粗劣的,所以叫做地地所攝的,都名之爲地。
「親附執受」,身體裏面這個地大屬于二類:一類是親附,一類是執受。「執受」,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這個識和它和合在一起,能攝持它,使令它不壞,叫做執;使令它能生感覺,就叫做受。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執持,它就壞了,裏面的地水火風就壞了,所以是有執的這件事。若沒有執,也就不會有感覺了。「親附」呢,就是不執受,我們身體裏面也有一部分的地,阿賴耶識不執受,但是它親附在執受的地大裏面,它附在那個地大上面,和它不相離,所以叫做親附。譬如說我們這個爪,指甲,指甲你剪它,我們不感覺痛,就是因爲不執受的關系。或者說頭發,頭發你剪它,我們也不痛,它也就是不執受的關系,還有其他的也是,但是它是親附在我們執受的地大裏面。
外地界者,謂外堅性,堅硬所攝、地地所攝,非親附非執受。
「外地界者,謂外堅性」,身體以外的堅性的東西,「堅硬所攝、地地所攝,非親附非執受」,外面的地大,阿賴耶識不執受,所以它沒有感覺,它是無情物了,它也不是附在執受的東西上面。
又內地界其事雲何?謂發、毛、爪、齒、塵垢、皮、肉、骸骨、筋、脈、肝、膽、心、肺、脾、腎、肚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生藏、熟藏及糞穢等,名內地界。又外地界其事雲何?謂瓦、木、塊、礫、樹、石、山、岩,如是等類,名外地界。
「又內地界其事雲何?謂發、毛、爪、齒、塵垢、皮、肉、骸骨、筋、脈、肝、膽、心、肺、脾、腎、肚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生藏、熟藏及糞穢等,名內地界。又外地界其事雲何?謂瓦、木、塊、礫、樹、石、山、岩,如是等類,名外地界。」
雲何水界?水界有二:一內、二外。
「雲何水界?水界有二」,一是內,二是外。
內水界者,謂此身中內別濕性,濕潤所攝、水水所攝,親附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淚、汗、洟、唾、肪、膏、脂、髓、熱痰、膿、血、腦、膜、尿等,名內水界。
「內水界者,謂此身中內別濕性,濕潤所攝」,也是水水所攝,也是有親附執受的分別。「其事雲何?謂淚、汗、洟、唾、肪、膏、脂、髓、熱痰、膿、血、腦、膜、尿等,名內水界」。
外水界者,謂外濕性,濕潤所攝、水水所攝,非親附非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井、泉、池、沼、陂、湖、河、海,如是等類,名外水界。
「外水界者,謂外濕性,濕潤所攝、水水所攝,非親附非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井、泉、池、沼、陂、湖、河、海,如是等類,名外水界。」
雲何火界?火界有二:一內、二外。
「雲何火界?火界有二:一內、二外。」
內火界者,謂此身中內別溫性,溫熱所攝、暖暖所攝,親附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于身中所有溫暖,能令身熱、等熱、遍熱。由是因緣,所食、所飲、所啖、所嘗,易正消變。彼增盛故,墮蒸熱數。如是等類,名內火界。
「內火界者,謂此身中內別溫性,溫熱所攝、暖暖所攝,親附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于身中所有溫暖,能令身熱、等熱」,這個「等熱」怎麼講呢?我沒看見注解怎麼解釋,我姑妄言之。等熱,下面有個「遍熱」。遍是在空間上說,普遍地各地方都是熱的。等熱是前後說的,過去的火也熱、未來的火也是熱。等是約前後說,遍是同時說,這樣分別。
「由是因緣,所食、所飲、所啖、所嘗」,所食的飯、所飲的水、所啖的菜、或者所嘗的味。「易正消變」,都是很容易消化的、很適合的,叫做正。
「彼增盛故」,就是這個熱增盛的關系,所以能夠消化,若是火微弱了,就不容易消化了。「墮蒸熱數」,這時候這個火有這種能力,有蒸熱的能力,所以就是脾胃強了。「如是等類,名內火界」。
外火界者,謂外溫性,溫熱所攝、暖暖所攝,非親附非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于人間依鑽燧等、牛糞末等,以求其火。火既生已,能燒牛糞,或草、或薪、或榛、或野、或山、或渚、或村、村分、或城、城分、或國、國分,或複所余。如是等類,名外火界。
「外火界者,謂外溫性,溫熱所攝、暖暖所攝,非親附非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于人間依鑽燧等」,古代的時候沒有火柴,就是用燧,木燧,還有陽燧等取火之具。或者是「牛糞末等,以求其火。火既生已,能燒牛糞,或草、或薪」,就是能燒牛糞,也能燒草,也能燒其他的薪。「或榛、或野」,能燒曠野,榛也是一種植物。「或山、或渚」,渚其實就是島,海裏面那個島,「或村、村分」,村莊的一部分,「或城、城分、或國、國分,或複所余。如是等類,名外火界」,這是外火界。好了!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《五停心觀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