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3

  7月22日

  

  雲何風界?風界有二:一內、二外。

  

  「雲何風界?風界有二:一內、二外。」這是界差別觀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界。前面地、水、火說過了,這底下說風界。風界有二種:一種是內,一種是外。內風界是什麼呢?

  

  內風界者,謂此身中內別風性,風飄所攝,輕性動性,非親附、非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內身中有上行風、有下行風、有脅臥風、有脊臥風、有腰間風、有臗間風、有小刀風、有大刀風、有針刺風、有畢缽羅風、有入出息風、有隨支節風。如是等類,名內風界。

  

  「謂此身中內別風性」,我們身體裏面,有風的這種事情,有風的這種東西。「風飄所攝」,什麼叫做風呢?就是能飄動,飄,屬于這一類的叫做風。風有二個意思:一個是輕、一個是動,它沒有重量,所以叫做輕。它能飄動、能夠流動,從此至彼。「非親附非執受」,這個風因爲它是飄動,所以也不是親附,也不是執受。前面那個地、水、火是有親附、有執受。這個風沒有,風是非親附、非執受。

  

  「其事雲何」,這個非親附非執受的風怎麼樣情形呢?「謂內身中有上行風」,這個身體裏面的風,有向上活動的風,有向下活動的風。「有脅臥風」,「脅臥」就是睡覺臥在床上、臥在地上,用脅著于地,脅臥,脅臥這也有風。「有脊臥風」,「脊臥風」就是脊著于地,那也有風。「有腰間風、有臗間風」,臗,我們前面解釋過。「有小刀風、有大刀風」,這是說人有病了,風就像刀似的能傷害這個身體,有大小之別。「有針刺風」,這也是有病,風像針刺的那樣子。「有畢缽羅風」,這個「畢缽羅」,佛在菩提場成道的那棵樹,叫畢缽羅樹,現在這裏用這個名字作風的名字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《遁倫記》上解釋,說是有這種風病,就是在臉上面生這黑點,那個形狀像畢缽羅樹似的,所以叫畢缽羅風,這麼解釋。「有入出息風」,入息、出息也是風。「有隨支節風」,就是遍身支節也都有風。「如是等類,名內風界」。

  

  外風界者,謂外風性,風飄所攝,輕性、動性,非親附、非執受。其事雲何?謂在身外有東來風、有西來風、有南來風、有北來風、有有塵風、有無塵風、有狹小風、有廣大風、有毗濕婆風、有吠藍婆風、有風輪風。有時大風卒起積集,折樹、頹牆、崩山、蕩海。既飄鼓已,無所依憑,自然靜息。若諸有情欲求風者,動衣、搖扇及多羅掌。如是等類,名外風界。

  

  「外風界者,謂外風性,風飄所攝」,也是輕性、動性,「非親附、非執受」。這樣說,外風性非親附、非執受。

  

  「其事雲何?謂在身外」,身體以外,「有東來風、有西來風、有南來風、有北來風、有有塵風、有無塵風、有狹小風、有廣大風、有毗濕婆風」,「毗濕婆風」翻到中國話,叫種種巧莊嚴,也許這個風便是有這種作用,有種種巧妙的莊嚴。「有吠藍婆風」,「吠藍婆」翻到中國話,就翻個旋風。這個和臺風不同,是旋轉的風,說這是在須彌山裏面有這個風,是特別猛的。「有風輪風」,「風輪風」就是大地就是依靠風輪而住,或者就是大氣層叫做風輪。

  

  「有時大風卒起」,忽然間就生起了,生起「積集」,這個風一直地在飄動叫積集。能夠「折樹」,能把樹吹斷了。能「頹牆」,把牆吹倒了。或者能「崩山」、能「蕩海」。「既飄鼓已,無所依憑」,就是沒有什麼憑借,自然地就靜息了,就沒有事了。

  

  「若諸有情欲求風者,動衣、搖扇」,就出來風了。「及多羅掌」,也就有風了。這個「多羅掌」,說是印度有一種樹,這樹葉一部分切掉了,就像個掌似的,你一扇動就出來風了,是這個意思。「如是等類,名外風界」。

  

  雲何空界?謂眼、耳、鼻、口、咽喉等所有孔穴,由此吞咽,于此吞咽。既吞咽已,由此孔穴便下漏泄。如是等類,說名空界。

  

  「雲何空界?謂眼、耳、鼻、口、咽喉等所有孔穴」,在我們的身體裏面。「由此吞咽」,因爲有這個孔穴,所以我們可以吞咽東西。「于此吞咽」,也在這裏才可以吞咽的。「既吞咽已,由此孔穴便下漏泄」,就排泄出去了。「如是等類,說名空界」。在這裏沒有說內外,沒有這麼說。

  

  雲何識界?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。又心、意、識叁種差別,是名識界。

  

  「雲何識界?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」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「又心、意、識叁種差別,是名識界」。心、意、識的叁種差別,從《俱舍論》上的解釋倒是很好。它說:識是向外的,識是向外,就是了別色聲香味觸法,識是向外種種分別。識的生起,要有所依,就是意。這個意是依止意,以意爲依止生起了識,識了別色聲香味觸外面的境界,然後就有心,心就是向內的。識了別了以後,它就把識所了別的種種種種情況,把它集聚起來,叫做心。心是向內,識是向外,意是作依止的。《俱舍論》上有這樣的意思,這樣講。心是把識所了別的收集在裏邊,然後又作依止,生起了識;但是作依止的時候,就名之爲意了,名之爲意,這樣解釋。這樣解釋和大乘的佛法解釋的也是相合的。

  

  前面說六個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六個識。這底下說心意識,也應該包括阿賴耶識。可是,這個地方說這五停心,它是在〈聲聞地〉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有〈聲聞地〉、有〈菩薩地〉。〈聲聞地〉就是全面地按照次第來說明小乘佛法的修行,各式各樣的法門。這樣說,這心、意、識就按照小乘佛法的範圍解釋。是名識界。

  

  若諸慢行補特伽羅,于界差別作意思惟,便于身中離一合想,得不淨想。無複高舉,憍慢微薄。于諸慢行,心得清淨。是名慢行補特伽羅,由界差別淨行所緣。

  

  「若諸慢行補特伽羅,于界差別作意思惟,便于身中離一合想,得不淨想。無複高舉,憍慢微薄。于諸慢行,心得清淨。是名慢行補特伽羅,由界差別淨行所緣。」「若諸慢行」,就是特別高慢的人,高慢心特別強的這種人,這種衆生。「于界差別作意思惟」,我們的生命體就是這六種界組成的這個生命,你這樣去思惟的時候。「便于身中離一合想」,就會對于自己生命的六界裏面,就不會有一合想的我可得了。

  

  我們凡夫從無始以來習慣了,就是執著有一個我。執著有一個我,但是,如果是由于自己一個時期的歡喜學、歡喜栽培,有多少福、有多少慧,然後在人天的世界富貴久了,幾百生做國王、做有學問的人,于是乎就會養成了慢的這種習慣,看見別人都不當一回事,拿別人不當人,就是不尊重人權,自己特別高慢,我慢、高慢心特別強。

  

  在我們中國哲學上,不十分明顯地說到這裏。印度的外道就說到這裏。我們的身體是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受想行識,有這麼多的因素組合起來的,但是其中還有一個不可分離、不可破壞的我在裏面,就叫做「一合想」。

  

  現在,佛教徒相信了佛的話,去修界差別觀,這樣修的時候,就感覺到生命體裏面只是地水火風空識而已,另外那有一個不可破壞的我呢?所以叫「離一合想」。這和《金剛經》說的那個意思一樣,就是破除去我的執著了。沒有我了的時候,這是一個成就,修界差別觀的第一個成就,就是感覺到是無我。

  

  第二個成就是「不淨想」,身體的地水火風識都是不淨。識也是不淨,地水火風也都是,發毛爪齒、心肝脾肺腎、大腸小腸這些東西都是不淨。這樣子,就不會再生高慢心了。「無複高舉」,不生高慢心。無始久遠以來所養成的憍慢的習慣就微薄、就微小了,就薄了,不會那麼多了。

  

  「于諸慢行,心得清淨」,就沒有高慢的染汙心了。「是名慢行補特伽羅,由界差別淨行所緣」,就會有這樣的成就了。

  

  這個界差別觀,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有一個故事,我講一講。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一百多卷,將近二百卷,不到二百卷,一百七十九卷、是那一卷的最後面,說到這個故事。

  

  這個故事是說佛在世的時候,一個大富豪家的一個年輕人,名字叫做因儒童。這個人的性格非常的直,很直的、不谄曲。他這一天要結婚了,就請來很多的婆羅門參加他的結婚典禮。這一天的早晨,太陽還沒有出來,沒有出來要出來的時候,佛就招呼阿難尊者說:「現在隨我去。」

  

  就是到因儒童的家不遠的時候,這麼多的婆羅門就遠遠地看見佛來了,這些婆羅門就說話了:「今天因儒童結婚,非常的吉祥,瞿昙來幹什麼呢?」說這個話。佛天耳遙聞,就對阿難尊者說:「你到婆羅門衆中,你說:『叁界大師吉祥中最,汝不欲見吉事豈成?』」叁界內一切衆生以佛爲大師,世出世間一切的事情以佛是最吉祥的,吉祥中最。你不歡喜看見佛,吉祥的事情怎麼會成就呢?你就對他們這麼說。阿難尊者就到大衆裏像獅子吼,就把佛的這幾句話對他們說了。

  

  其中還有一句話:「今天是因儒童結婚,今天決定是隨著佛出家了的,看你們有什麼辦法能障礙這件事?」還說了這麼一句話。阿難尊者說完這個話的時候,這些婆羅門就鼓掌大笑:「瞿昙這個人真是奇怪,今天要結婚了,怎麼可以放棄這件事,不結婚,跟你出家呢?怎麼會這樣子呢?」其中有一個婆羅門就說:「瞿昙的預言都是很靈的,那有可能!」那麼這些婆羅門說:「我們有這麼多婆羅門,我們圍繞因儒童叁匝,看他怎麼辦法能度他出家!」就這樣子。

  

  過了一會兒,太陽要出來了,漸漸就出來。因儒童這個人是拜太陽的,他就到房子上面去向太陽磕頭,磕了幾拜以後,就看見從太陽那裏來了一個人。穿著鹿皮衣,用黃金的繩子,金繩絡體,金繩挂在身上,手拿著金杖,就從天空落下來,因儒童當然是趕快拿個座位來招呼他。這些婆羅門一看:「因儒童真是大福德人,今天能召感梵天王來了,來參加婚禮。」

  

  這時候,因儒童因爲這是梵天王嘛,就向他磕…

《五停心觀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