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

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

  

  1991/4于埔裏佛光寺

  

  

  佛光寺主、道成法師,諸山長老,各位大德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:這個學習佛法是一切佛教徒,是正常的事情,但是末學學得不足,可能會講得有些不圓滿的地方,希望各位大德慈悲指教。

  

  我想先解釋本書的作者,這個書上標出來是天臺智顗禅師說,這個顗(ㄧˊ),也有的地方讀(ㄎㄞˇ凱),「天臺智顗禅師說」。

  

  我先說他的俗家。他俗家是姓陳,他的父親叫陳起祖,是在梁元帝的時候作官的人,他的原籍是湖北華容縣的人士。他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,公曆上說是五叁八年,這個五叁八到五九七,這個天臺智顗禅師正是六十歲,他的壽命這麼多。

  

  在他的傳上說呢,他降生的時候,他的家裏面有光明,這個鄰居認爲他家裏面起火了!那麼大家來救火,結果呢是生小孩了!有這個事情。那麼他到七歲的時候,歡喜到廟裏面來,歡喜到廟上來,那麼聽這個出家的法師,口授〈普門品〉一遍,他就能記住,能背下來〈普門品〉的。他歡喜到廟上來,他的父母不同意,不許他來,但是到了十五歲這一年呢?他要求要出家作比丘,他父母也不同意。但是他自己得到一塊檀香木,那麼他就把它刻成佛像,他禮拜,在這個佛像前發願要作比丘、要弘揚佛法。後來到十八歲這一年,有了很大的變化,就是梁元帝垮臺了,這一段曆史我們不詳細說。這個是侯景之亂,梁武帝死了,那麼這簡文帝作皇帝,那麼侯景把簡文帝殺掉了,這個時候梁元帝派他的大將,王僧辯幾個大將,去破這個侯景。這個時候北魏,北元魏分東西,西魏就發兵來到荊州,就把梁元帝殺死了。這個時候,智者大師、天臺智顗禅師十八歲這一年,這一年天臺智顗禅師的父母也都不在了,所以他就出家了。

  

  他出家的時候是在長沙果願寺,法緒法師那裏出家的。法緒法師爲他授了沙彌戒以後,又領他到慧曠律師那裏學習佛法。這個慧曠律師在《高僧傳》上看,他是跟真谛叁藏學過《攝大乘論》的,是學唯識的一位法師。到二十歲的時候,這個慧曠律師給他授戒。這時候這個智顗禅師到大賢山,也是湖北的一個地方,是誦法華叁經,是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,用二旬的時間,二十天把這叁部經都誦下來了。誦這叁經以後,他歡喜坐禅,但是沒有老師,那麼就聽說這慧思禅師,在光州大蘇山那地方住,是一位大禅師,那麼他就到那個地方去親近慧思禅師。他見到慧思禅師的時候,慧思禅師就叫他誦《法華經》,說這個四安樂行的法門,他誦《法華經》到誦了二七、十四天的時候,這一天誦到〈藥王菩薩品〉,「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,誦到這裏的時候,他身心豁然寂然入定。這個時候他把他這個境界就報告了慧思禅師,慧思禅師爲他印證,說他入的定是法華叁昧的前方便。他得到的陀羅尼是初旋陀羅尼。這個「初旋陀羅尼」就是〈普賢菩薩勸發品〉裏面說的。

  

  這個「初旋陀羅尼」怎麼講法呢?智者大師的《法華文句》上講「旋有入空」,這麼樣解釋這個「旋」的道理,說他是這樣的境界。慧思禅師贊歎智顗禅師:「文字之師,千群萬衆,尋汝之辯,不可窮矣。」這個「文字之師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從文字上學習佛法,得到一些佛法的知識,他還沒能夠契入第一義谛;那麼這樣的法師「千群萬衆」這麼多,「尋汝之辯,不可窮矣」,他要同你討論佛法,不可以窮盡你的辯才的。這是贊歎這個智顗禅師。

  

  智顗禅師他來親近慧思禅師這一年時是二十叁歲。後來這個慧思禅師,要講這個《大品般若經》,慧思禅師他自己講這個《大品般若經》的玄義。講正文的時候,他就要智顗禅師代他講這個《大品般若經》,有這事情。智顗禅師到叁十歲這一年,慧思禅師他宣布,他要到這個南嶽衡山來,他不在光州大蘇山這個地方住了。他吩咐智顗禅師,「你到南京去弘揚佛法」。那麼這個時候,智顗禅師就沒有隨慧思禅師到南嶽衡山去,他就到南京來了,南京那個時候叫金陵。同時還有法喜禅師他們,同時有二十七個人,隨智顗禅師到南京去。

  

  到了南京的時候,當然這個時候,智顗禅師的名望並不高。那麼南京這個地方,當時有一位禅師叫法濟禅師。法濟禅師這個人也是歡喜坐禅的人,他就對這個智顗禅師說,他說:「有人入定,入定能聽到這個攝山地動。」攝山就是棲霞山,離這個南京不太遠的地方,知道這個僧诠法師在修這無常觀。這個僧诠法師在叁論宗是很有地位的一位大德。那麼「聞攝山地動;知道僧诠法師修無常觀,那麼這個人入這樣的定,有這樣的力量,這是什麼禅定呢?」這是這個法濟禅師問智顗禅師。當時智顗禅師回答他:「是邊定不深邪乘暗入,若取若說定壞無疑。」說這麼幾句話。

  

  這位法濟禅師向天臺智者大師說這個定的境界,這是問他:「這是什麼定?」智者大師回答他說:「邊定未深」。這個「邊定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這個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說呢?色界四禅;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這個第四禅是邊定。第四禅是「邊定」,在色界四禅裏那個第四禅是最高的定了。若是無色界的四空定呢,非非想定就是最高定,也算是「邊定」。那麼這上說:「邊定未深邪乘暗入,若取若說定壞無疑」,我酌量這個「邊定」不是那個「邊定」,不是色界四禅第四禅,也不是第四個非非想定,有人解釋說他是未到地定。我在分別這件事,也不是未到地定,是什麼定呢?是欲界定。因爲這個定由淺而深,這個欲界定是最下邊的,一開始的定,由欲界定進一步是未到地定,然後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的。我是這樣解釋;「邊定未深」就是這個欲界定,你這個欲界定還不是很深。因爲欲界定也很長一大段的,還沒到最後的欲界定。或者說欲界定就是不深,到未到定就是深了一點,色界四禅是更深一點。那麼就是說這個欲界定,這個邊定還不深。「邪乘暗入」,這個「邪」是什麼呢?就是有魔,這個「邪」就是魔。「乘暗入」呢,因爲你入定這個人,你沒有般若的智慧,你沒有般若的光明,你心裏面有「暗」,你雖然有這樣的定,但是你心裏面有無明就是「暗」,而這個邪乘著你這個暗,入到你的定的裏面去了,來愚弄你。「若取若說定壞無疑」,你若執著你這個定的話,或者你向人講,「定壞無疑」,你這個定決定是要破壞了,就失掉了。如果是未到地定,你向人說也不見得立刻會壞的。若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你向人說你這個定也不會壞。若是無色界的四空定,也不會壞的,因爲那個定力是很堅固的,不會因爲你向人講,你得的這個定,你的定會破壞。所以我認爲這個「邊定」,應該是欲界定。

  

  智者大師這樣一回答他,法濟禅師,就很驚訝!他立刻說:「老僧以前得過這個定,我向另外一個法師一說了以後,這個定就沒有了」。說是:「這可見你的功夫很高,能知道這個定的情況。」所以這個法濟禅師,他就特別贊歎這個智顗禅師,也向外面宣傳,所以這個天臺智顗禅師,這時候在南京這個名望就高起來,那麼就有很多的在家居土、出家的法師來跟他學習佛法了。這是智顗禅師到金陵去,一開始有這麼一段事情。

  

  這時候這個名望一高起來,那麼當地的這些很多的法師,在別傳也有說出來,請智顗禅師講《大智度論》,又說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,說了很多的佛法。到了叁十八歲這一年。智顗禅師叁十歲到南京,到叁十八歲這一年呢,那麼智顗禅師就當衆宣布,他不在這兒住了,要到天臺山去。什麼理由呢?他說:「我初到建業來,初到金陵來的時候,有四十個人跟我學習佛法,有二十個人有成就。後來有一百個人來跟我學習佛法,有二十個人成就。後來有二百個人跟我學習佛法,才有十個人有成就。再過以後,有很多更多的人來跟我學習佛法,有成就的人更少了。所以我不如自己去用功去了!」所以就離開了金陵,離開了南京,到天臺山去了。那麼是叁十歲到南京,叁十八歲離開。到了天臺山一共是住了十年,叁十八歲去,四十八歲又下山了,在天臺山住了十年。住了十年,在那裏講過《金光明經》,還做過這個放生池的事情,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,不說了。

  

  這個時候是南北朝的時代,南朝是陳。這時候是陳後主的時代,他又發動要請智顗禅師下山到南京來講經。最初智者大師不來,後來經請過多少次,又有人勸智顗禅師,這時候才勉強的到南京來。到了南京的時候,就在這皇帝的殿上,又是講《法華經》的題,經題,又講《仁王般若經》,這個四十八歲。到五十歲的時候,在光宅寺講《法華經》正文。到五十二歲這一年,這個南朝陳垮臺了,就是隋文帝派他的兒子晉王廣做總司令,還有是賀若弼,還有誰…就把南朝的陳滅了。

  

  那麼智顗禅師離開了金陵,到廬山去住了兩年,住兩年就是五十四歲了。這時候這晉王廣就是後來的隋炀帝,他又請智者大師到揚州爲他授菩薩戒。授菩薩戒的時候,智顗禅師爲晉王廣起個法名叫總持。而這個晉王廣他又爲智顗禅師贊歎他是智者。就從這麼以後,大家稱智顗禅師爲智者大師,那麼這是五十四歲的時候。

  

  五十四歲的時候授完了菩薩戒,在那裏可能住一個時期,智者大師又回到廬山來,住了可能是一年多。五十五歲的時候,他就到荊州玉泉山,到那裏造兩個廟,一個是十住寺,一個是玉泉寺。五十六歲的時候講《摩诃止觀》,在玉泉寺講《摩诃止觀》,五十七歲的時候又講《法華玄義》,到五十八歲的時候就離開了荊州玉泉寺,又回到南京去。回到南京住了一個時期就又回到天臺山來了。回到天臺山這個時候,這個晉王廣他請智者大師爲他寫《淨名疏》,《維摩诘所說經》這個疏,現在說是《天臺疏》。寫的這個疏,沒有完全寫完。那麼這個時候叁論宗的嘉祥大師,他來拜見智者大師,請他到他的廟上講《法華經》,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