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,這古代的時候這車是兩輪;現在世界上的車,都是四個輪了。車的兩輪,和鳥的兩個翼。「若偏修習,即墮邪倒」,車的兩個輪不能少一個輪的,鳥的兩個翼也不能少一個翼的,若少一個輪、少一個翼,就不能走、不能飛了。我們發心修行的人也是一樣,若偏修止、或者偏修觀,「即墮邪倒」,你就會犯錯誤了,就不是佛法了,就走到邪鄙的地方去了,到那個顛倒的境界裏面去了,就有錯誤了。
故經雲:若偏修禅定福德,不學智慧,名之曰愚。
「故經雲」,這底下是引證。「若偏修禅定福德,不學智慧,名之曰愚。」若是一個人不歡喜學習佛法,不歡喜學習般若波羅蜜,他只是一味的修這個禅定,禅定就是福德。叁界裏邊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個欲界天就是色聲香味觸的這些福報、福德。若色界天以上,就是禅定的大福德,禅定的福德是高過欲的福德。偏修禅定的福德,他不學習般若的智慧,就是不學習毗缽舍那,不學習這個觀,「名之爲愚」,這個人就算他修禅定成功了,但是這個人還是糊塗人,沒有智慧。這可見佛法的意思,重視我們的創造。你若不創造,這件事就沒有,你要創造才能有。得了禅定的人,不能說這種人一點智慧沒有,你就是世間人沒有學習佛法的人,他也有很多的知識;但是現在說不學智慧,是佛法裏面的智慧說的。
我舉一個例子,來說明這個不學智慧而學禅定的這個愚癡的境界。我們在經論看見一種說法,說是在印度的外道,有持牛戒的、有持狗戒的;就是這個外道向牛、向狗學習;爲什麼這樣子呢?人的境界有多好呢?爲什麼要向牛、狗學習呢?就是有個原因的。就是有個外道他得了禅定,他從禅定裏面他又得到神通了,得到天眼通了,有一天他在禅定裏用天眼通看見牛死了,生天上去了;他在禅定用天眼通看見狗死了,生到天上去了。他就認爲,喔!牛的這種行爲能生天,狗的行爲能生天,那我們應該學習牛、學習狗那樣子!因爲他有了禅定又有神通,我們一般的凡夫,喔!看這是聖人,那麼他說的話一定是對的!所以就聽他的教導,去持牛戒、持狗戒,有這個事情!
這件事正好是說明這段文,「偏修禅定福德,不學智慧,名之曰愚」,就是糊塗的意思。我們學習這個名相說「叁明六通」,這「明」和「通」有什麼不同呢?我們就說「天眼通」和「天眼明」。剛才說這個外道,他在禅定裏邊,有「天眼通」的人,他一定是有禅定的,他要入定,他這天眼通才能發生作用。他一入定,用天眼通能看見這件事,這個人死了下地獄了、這個人死了生天了,能看見這件事,這個牛死了生天了,能看見這件事,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。所以這個外道認爲牛死了生天,就是認爲牛的行爲使令它生天了;這是一個糊塗,不明白因果的道理。若是「天眼明」就不同了,這個「明」就是有智慧;他又修禅定的福德、他又能學智慧,他在天眼通裏面、他知道這個狗死了、牛死了生天了,不是牛的行爲、狗的行爲使令它生天,不是。是它在前多少生裏邊,有一種生天的功德,那功德還沒得果報,現在這個業力發生作用了,所以生天了。這是「天眼明」就知道這件事、若「天眼通」就不懂了。這就是「偏修禅定福德,不學智慧,名之曰愚。」
偏學智慧,不修禅定福德,名之曰狂。
「偏學智慧,不修禅定福德,名之曰狂。」所以是偏修禅定,不學智慧,有這樣的缺點。那麼如果我們偏修智慧,我們不修禅定福德,這樣好不好呢?是「名之曰狂」,這也不好。就是他不修禅定福德,他不學習禅定、就沒有禅定,沒有禅定你內心裏的煩惱賊就是在活動,你不能降伏它。雖然他學習智慧有很多的知識,有很多智慧,能夠講說很高深的道理;但是他內心的煩惱賊還在活動,所以他還是個顛狂的人,還是一個凡夫。所以這還是一個毛病。
我讀這個臨濟禅師的語錄,語錄上面有這樣的話;就是另外有一個人問臨濟禅師說:「叁乘十二分教,就是經律論裏邊,也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和禅宗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不是一樣的嗎?有什麼不同呢?有什麼高下呢?是一樣嘛!」這時候臨濟禅師說了一句話:「荒草未曾鋤!」就說這麼一句話。那麼這個話怎麼講法呢?我最初讀他的這個語錄,我不知道這句話怎麼講,但是後來我就有分別心了。我認爲這句話的意思,「荒草」就是煩惱賊,就是我們心裏的煩惱,心裏的煩惱沒有鋤掉。就是這些抱書本的法師、出家人,連我也在內,那麼這些法師也是學的叁乘十二分教,也是說的佛法嘛!你禅宗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嘛!也是學習這個佛法嘛!大家都是一樣嘛!大家都是一樣?臨濟禅師說:「你們抱書本的人沒有修止觀,你的荒草沒有鋤!」你心裏面的賊還沒有安靜下來,你的治安不好。
那麼就是「偏學智慧,不修禅定福德,名之曰狂。」就是你那煩惱賊還能在那兒發狂,有了什麼問題的時候,這個賊就活動起來,不能安下來。所以這個意思就是你「偏學智慧」;學智慧是對的,但是你偏了也不好。學禅定也是對的,但是你偏了也有問題。所以不應該偏,如鳥之二翼,如車之兩輪。
狂愚之過,雖小不同,邪見輪轉,蓋無差別。
這個不學智慧的愚,不學禅定福德就是爲狂。這「愚」和「狂」的過失有小小的不一樣。是的,愚的過失似乎是大一點。如果沒有禅定、沒有神通的人,光是嘴巴皮講一講,也可能會受到人家的尊重,但是可能不是太尊重。若是這個人有了禅定、有了神通,人對他的信仰會高一點,他說的話對也是有理、不對也有理,所以他的過失會大一點。所以「狂愚之過,雖小不同,邪見輪轉,蓋無差別」,但是因爲實在他們都是邪見,不過,有禅定沒有智慧的這個邪見迷惑人的勁頭大一點,沒有禅定、有智慧的人的邪見輕一點,但是他因爲煩惱沒有斷,也還是輪轉生死的。說「蓋無差別」,從這一方面看是沒有差別的,都是生死凡夫。都是生死凡夫,我這麼對比起來,若能廣學佛法,他沒有止觀的修行,但是這個人終究有一天會得無生法忍的。
若不均等,此則行乖圓備,何能疾登極果?
說是我們發心修行的人,如果我們也有這種錯誤,我們不能夠平等的學習、修行,「此則行乖圓備」,我們這樣的行爲,就違背了「圓備」的功德,就是不圓滿了。「何能疾登極果?」那能很快的能得聖道呢?這句話也是好!你學習佛法學習了很多,你是有些智慧的,但是你若不修禅定,你能「疾登極果」嗎?是不能的,是很慢很慢的。所以應該是學習佛法、學習了一個法門,然後就趕緊的修行,這樣是對的。
若是我們讀這個我們出家人的戒律,從那上可以看出來,佛怎麼樣教導比丘修行的,我們可以知道。若按後代的佛教就是很難說,按佛在世的時候,這發心出家的人,他來到寺院裏面來,當然佛是大智慧,立刻可以決定,接受你出家了。出家、就給他受戒,受戒、當然要學戒,然後就是學這個四念處的法門。四念處就是叁十七道品了,就按這個法門,就是修止觀了。修四念處就是修止觀嘛!修止觀,我們看那個情形,從《阿含經》也可以看出來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看得更清楚,就是除了中夜要睡覺,初、中、後的中夜要睡覺,初夜、後夜、和白天就是修止觀。修止觀,有時候坐在那裏修,也可以經行,經行、又坐下來這樣修,再有時間就是出去乞食,再就是聽佛說法,就是這樣子。和我們現在的出家人的修行法不一樣。我們現在的出家人就是上早晚殿,上個早晚殿完了還做什麼不一定。大概我們上早晚殿這個情形,可能是從元朝,這趙宋、南宋以後,宋、元,可能從元明這個時候開始這個法門。
故經雲:聲聞之人定力多故,不見佛性。十住菩薩智慧力多,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諸佛如來定慧力等,是故了了見于佛性。以此推之,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、行人修行之勝路、衆德圓滿之指歸、無上極果之正體也。
這底下還是說這定慧有所偏,有所偏就不圓滿。但是這和前面說那個偏可是不同了。「故經雲」,這是《涅槃經》上的話。「聲聞之人定力多故」,這個「聲聞」就是聽佛說法的音聲,聽佛說苦集滅道這個佛法的音聲,或者說是小乘根性的人。「定力多故,不見佛性」,他也是有智慧的,但是對比起來他的定力多。他的定力多了的關系,「不見佛性」,這個佛性他還沒能夠顯現出來。這什麼是「佛性」?剛才說: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」,這就是「佛性」。這個佛性,一般如果不詳細的說,這個聲聞人也是見道了。這個初果聖人是見到我空的道理了,那麼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阿羅漢,也是見到我空的道理。若是這個阿羅漢聽了《阿含經》,天臺智者大師也說過,阿羅漢是斷除我執,見到我空的道理,他對于法的執著也就除掉了,也會見到法空的道理的。這在《大品般若經》上也很明顯的這樣說。就是阿羅漢,若是聽佛說這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,他是我執、法執都是斷掉了,都是空了的,也就是這個「諸法如義」,也就是通達這個「諸法如義」,那麼就是智慧了,爲什麼說他定力多過智慧呢?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呢?就是這個阿羅漢他沒能夠阿僧祇劫、阿僧祇劫地去親近十方諸佛,學習佛法的。他沒能這樣作,他就是這一生、或者多少生以前,栽培過涅槃的善根,現在遇見釋迦牟尼佛,或者遇見彌勒佛,遇見阿彌陀佛,他聞佛說法,就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了。得了四果以後,在這個範圍內,時間不是很多,說利根的是叁生、鈍根的是六十劫,那麼他學習佛法的時間短,所以他的智慧不高;智慧不高,他只是定力強,對比起來他的定力多,定力多、他對這個「諸法如義」還沒有像七地菩薩、八地菩薩以上、像佛那麼圓滿,所以說他不見佛性。
「十住菩薩智慧力多,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」,這個十住菩薩,這個菩薩他是見佛多,能親近無量諸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