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」,这古代的时候这车是两轮;现在世界上的车,都是四个轮了。车的两轮,和鸟的两个翼。「若偏修习,即堕邪倒」,车的两个轮不能少一个轮的,鸟的两个翼也不能少一个翼的,若少一个轮、少一个翼,就不能走、不能飞了。我们发心修行的人也是一样,若偏修止、或者偏修观,「即堕邪倒」,你就会犯错误了,就不是佛法了,就走到邪鄙的地方去了,到那个颠倒的境界里面去了,就有错误了。

  

  

  故经云:若偏修禅定福德,不学智慧,名之曰愚。

  

  「故经云」,这底下是引证。「若偏修禅定福德,不学智慧,名之曰愚。」若是一个人不欢喜学习佛法,不欢喜学习般若波罗蜜,他只是一味的修这个禅定,禅定就是福德。三界里边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这个欲界天就是色声香味触的这些福报、福德。若色界天以上,就是禅定的大福德,禅定的福德是高过欲的福德。偏修禅定的福德,他不学习般若的智慧,就是不学习毗钵舍那,不学习这个观,「名之为愚」,这个人就算他修禅定成功了,但是这个人还是糊涂人,没有智慧。这可见佛法的意思,重视我们的创造。你若不创造,这件事就没有,你要创造才能有。得了禅定的人,不能说这种人一点智慧没有,你就是世间人没有学习佛法的人,他也有很多的知识;但是现在说不学智慧,是佛法里面的智慧说的。

  

  我举一个例子,来说明这个不学智慧而学禅定的这个愚痴的境界。我们在经论看见一种说法,说是在印度的外道,有持牛戒的、有持狗戒的;就是这个外道向牛、向狗学习;为什么这样子呢?人的境界有多好呢?为什么要向牛、狗学习呢?就是有个原因的。就是有个外道他得了禅定,他从禅定里面他又得到神通了,得到天眼通了,有一天他在禅定里用天眼通看见牛死了,生天上去了;他在禅定用天眼通看见狗死了,生到天上去了。他就认为,喔!牛的这种行为能生天,狗的行为能生天,那我们应该学习牛、学习狗那样子!因为他有了禅定又有神通,我们一般的凡夫,喔!看这是圣人,那么他说的话一定是对的!所以就听他的教导,去持牛戒、持狗戒,有这个事情!

  

  这件事正好是说明这段文,「偏修禅定福德,不学智慧,名之曰愚」,就是糊涂的意思。我们学习这个名相说「三明六通」,这「明」和「通」有什么不同呢?我们就说「天眼通」和「天眼明」。刚才说这个外道,他在禅定里边,有「天眼通」的人,他一定是有禅定的,他要入定,他这天眼通才能发生作用。他一入定,用天眼通能看见这件事,这个人死了下地狱了、这个人死了生天了,能看见这件事,这个牛死了生天了,能看见这件事,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。所以这个外道认为牛死了生天,就是认为牛的行为使令它生天了;这是一个糊涂,不明白因果的道理。若是「天眼明」就不同了,这个「明」就是有智慧;他又修禅定的福德、他又能学智慧,他在天眼通里面、他知道这个狗死了、牛死了生天了,不是牛的行为、狗的行为使令它生天,不是。是它在前多少生里边,有一种生天的功德,那功德还没得果报,现在这个业力发生作用了,所以生天了。这是「天眼明」就知道这件事、若「天眼通」就不懂了。这就是「偏修禅定福德,不学智慧,名之曰愚。」

  

  偏学智慧,不修禅定福德,名之曰狂。

  

  「偏学智慧,不修禅定福德,名之曰狂。」所以是偏修禅定,不学智慧,有这样的缺点。那么如果我们偏修智慧,我们不修禅定福德,这样好不好呢?是「名之曰狂」,这也不好。就是他不修禅定福德,他不学习禅定、就没有禅定,没有禅定你内心里的烦恼贼就是在活动,你不能降伏它。虽然他学习智慧有很多的知识,有很多智慧,能够讲说很高深的道理;但是他内心的烦恼贼还在活动,所以他还是个颠狂的人,还是一个凡夫。所以这还是一个毛病。

  

  我读这个临济禅师的语录,语录上面有这样的话;就是另外有一个人问临济禅师说:「三乘十二分教,就是经律论里边,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和禅宗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不是一样的吗?有什么不同呢?有什么高下呢?是一样嘛!」这时候临济禅师说了一句话:「荒草未曾锄!」就说这么一句话。那么这个话怎么讲法呢?我最初读他的这个语录,我不知道这句话怎么讲,但是后来我就有分别心了。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,「荒草」就是烦恼贼,就是我们心里的烦恼,心里的烦恼没有锄掉。就是这些抱书本的法师、出家人,连我也在内,那么这些法师也是学的三乘十二分教,也是说的佛法嘛!你禅宗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嘛!也是学习这个佛法嘛!大家都是一样嘛!大家都是一样?临济禅师说:「你们抱书本的人没有修止观,你的荒草没有锄!」你心里面的贼还没有安静下来,你的治安不好。

  

  那么就是「偏学智慧,不修禅定福德,名之曰狂。」就是你那烦恼贼还能在那儿发狂,有了什么问题的时候,这个贼就活动起来,不能安下来。所以这个意思就是你「偏学智慧」;学智慧是对的,但是你偏了也不好。学禅定也是对的,但是你偏了也有问题。所以不应该偏,如鸟之二翼,如车之两轮。

  

  狂愚之过,虽小不同,邪见轮转,盖无差别。

  

  这个不学智慧的愚,不学禅定福德就是为狂。这「愚」和「狂」的过失有小小的不一样。是的,愚的过失似乎是大一点。如果没有禅定、没有神通的人,光是嘴巴皮讲一讲,也可能会受到人家的尊重,但是可能不是太尊重。若是这个人有了禅定、有了神通,人对他的信仰会高一点,他说的话对也是有理、不对也有理,所以他的过失会大一点。所以「狂愚之过,虽小不同,邪见轮转,盖无差别」,但是因为实在他们都是邪见,不过,有禅定没有智慧的这个邪见迷惑人的劲头大一点,没有禅定、有智慧的人的邪见轻一点,但是他因为烦恼没有断,也还是轮转生死的。说「盖无差别」,从这一方面看是没有差别的,都是生死凡夫。都是生死凡夫,我这么对比起来,若能广学佛法,他没有止观的修行,但是这个人终究有一天会得无生法忍的。

  

  若不均等,此则行乖圆备,何能疾登极果?

  

  说是我们发心修行的人,如果我们也有这种错误,我们不能够平等的学习、修行,「此则行乖圆备」,我们这样的行为,就违背了「圆备」的功德,就是不圆满了。「何能疾登极果?」那能很快的能得圣道呢?这句话也是好!你学习佛法学习了很多,你是有些智慧的,但是你若不修禅定,你能「疾登极果」吗?是不能的,是很慢很慢的。所以应该是学习佛法、学习了一个法门,然后就赶紧的修行,这样是对的。

  

  若是我们读这个我们出家人的戒律,从那上可以看出来,佛怎么样教导比丘修行的,我们可以知道。若按后代的佛教就是很难说,按佛在世的时候,这发心出家的人,他来到寺院里面来,当然佛是大智慧,立刻可以决定,接受你出家了。出家、就给他受戒,受戒、当然要学戒,然后就是学这个四念处的法门。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了,就按这个法门,就是修止观了。修四念处就是修止观嘛!修止观,我们看那个情形,从《阿含经》也可以看出来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看得更清楚,就是除了中夜要睡觉,初、中、后的中夜要睡觉,初夜、后夜、和白天就是修止观。修止观,有时候坐在那里修,也可以经行,经行、又坐下来这样修,再有时间就是出去乞食,再就是听佛说法,就是这样子。和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的修行法不一样。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就是上早晚殿,上个早晚殿完了还做什么不一定。大概我们上早晚殿这个情形,可能是从元朝,这赵宋、南宋以后,宋、元,可能从元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法门。

  

  故经云:声闻之人定力多故,不见佛性。十住菩萨智慧力多,虽见佛性而不明了。诸佛如来定慧力等,是故了了见于佛性。以此推之,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、行人修行之胜路、众德圆满之指归、无上极果之正体也。

  

  这底下还是说这定慧有所偏,有所偏就不圆满。但是这和前面说那个偏可是不同了。「故经云」,这是《涅槃经》上的话。「声闻之人定力多故」,这个「声闻」就是听佛说法的音声,听佛说苦集灭道这个佛法的音声,或者说是小乘根性的人。「定力多故,不见佛性」,他也是有智慧的,但是对比起来他的定力多。他的定力多了的关系,「不见佛性」,这个佛性他还没能够显现出来。这什么是「佛性」?刚才说: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」,这就是「佛性」。这个佛性,一般如果不详细的说,这个声闻人也是见道了。这个初果圣人是见到我空的道理了,那么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阿罗汉,也是见到我空的道理。若是这个阿罗汉听了《阿含经》,天台智者大师也说过,阿罗汉是断除我执,见到我空的道理,他对于法的执着也就除掉了,也会见到法空的道理的。这在《大品般若经》上也很明显的这样说。就是阿罗汉,若是听佛说这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,他是我执、法执都是断掉了,都是空了的,也就是这个「诸法如义」,也就是通达这个「诸法如义」,那么就是智慧了,为什么说他定力多过智慧呢?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这个阿罗汉他没能够阿僧祇劫、阿僧祇劫地去亲近十方诸佛,学习佛法的。他没能这样作,他就是这一生、或者多少生以前,栽培过涅槃的善根,现在遇见释迦牟尼佛,或者遇见弥勒佛,遇见阿弥陀佛,他闻佛说法,就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了。得了四果以后,在这个范围内,时间不是很多,说利根的是三生、钝根的是六十劫,那么他学习佛法的时间短,所以他的智慧不高;智慧不高,他只是定力强,对比起来他的定力多,定力多、他对这个「诸法如义」还没有像七地菩萨、八地菩萨以上、像佛那么圆满,所以说他不见佛性。

  

  「十住菩萨智慧力多,虽见佛性而不明了」,这个十住菩萨,这个菩萨他是见佛多,能亲近无量诸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