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伏烦恼的方法是止,从这里走进去就可以降伏烦恼了。
「观是断惑之正要」,这观有什么作用呢?它能够除灭烦恼。「止」只能够降伏住它。说现在有贼进来了,他要偷我们的宝贝,那么我们把他抓住了,把他绑起来不能偷东西了,但是这个贼还在。「止」能「伏结之初门」,「止」是能降伏烦恼,烦恼不活动,但是烦恼还在;「观是断惑之正要」,这「观」它能把烦恼贼杀死了,能把烦恼究竟的息灭了,所以断除迷惑正要的方法。这个「惑」就是那个「结」,「结」表示烦恼不容易调伏的。这「惑」是迷惑、不明白。这件事的真实情况,我们不太了解,这不了解就是个「惑」,这是烦恼的根本,就是「取相惑」。「断惑之正要」,「正」是主也。这「观」是断烦恼的主要一个方法,最重要的一个方法。能伏惑、能断惑,那么就得涅槃了。
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,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。
这底下又有另一个意义,来赞叹止观的功德。「止」是「爱养心识的善资」,这「爱」是保护的意思,保护什么呢?保护自己的心识。怎么叫作「保护」呢?谁不爱护自己呢?若按佛法的道理来说,凡夫是不爱护自己的。譬如一个人,另外一个人用一些种种引起他愤怒的境界来冲击他的时候,那个人就愤怒了。这愤怒一来的时候,那个人很苦恼,这瞋心一发动起来他很苦恼的。这瞋心,我若发怒、若有了瞋心的时候,就是自己苦恼自己。你若爱护你自己就不要瞋,你不要瞋。怎么样能不要瞋呢?就是要用这个止,用止把这烦恼停下来,你自己很自在,这个瞋就不苦恼你了,这就是爱护自己。这个烦恼譬喻是箭,人家用箭来射你,感觉这件事是不行的,你伤害我。说那一个人用种种不如意的事情,来触恼你,你就瞋心就发起来的时候,你就是用你的瞋心来伤害你自已,叫你苦恼。现在你若有止的方法的时候,你心不动,不管怎么样不如意的境界出现的时候,你心不要动,就没有这瞋的苦恼,你就是爱护你自己了。
这个「养」字是怎么讲呢?养是长养、增长的意思。我们没有禅定、没有止的功夫的人,我们的心力不是太强,心力很软弱。若是你得到「止」的帮助的时候,你这心力就增长起了,心的力量大。
我们说神通,说那个人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有他心通、宿命通。实在什么叫「神通」?就是心的力量大就是神通。那么这心的力量大,从那儿来的呢?就是由止来的,你若修止成功了,就能够增长你内心的力量。所以这止是爱护自己的一个方法,止也是增长自己力量的方法。「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」,你若爱自己、能长养自己的最好的一个帮助的力量,这「资」当「帮助」、或当「成就」讲。它能成就你爱护自己的;你想要爱护自己的,想要使令自己进步,这止是最好的一个帮手,止能成就你这个愿望的。
「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」,这个「观」是什么?观就是智慧,这个智慧的观察思惟是「策发神解」。这「策」字有「勉励」的意思,或当「令」、「使令」讲,这个观能使令你引发出神妙的智慧。你修般若的观慧,逐渐的逐渐的你的智慧就微妙起来了,就广大了。观是能令你发出来神妙智慧的妙术,观是这样的微妙的一种方法,使令你增长智慧的。
止是禅定之胜因,观是智慧之由藉。若人成就定慧二法,斯乃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。
这是赞叹学习止观的功德。这一节文的开始的「泥洹真法,入乃多途。论其急要,不出止观二法。」这是说为什么我们要修习止观的原因。所有的佛教徒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的法师,涅槃是我们共同的目的,所有的佛教徒都希望到那里去的。但是若不修学止观是不能到的,所以要学习、要修行止观的法门。止观为什么能断烦恼,能到涅槃那里去呢?
「所以然者」这以下就是说明这个理由。「止是禅定的胜因」,「禅定」这句话,「禅」字通常是指色界四禅,「定」是无色界的四空定说的。得无上菩提的时候是在色界第四禅里面得无上菩提的。释迦牟尼佛也赞叹这个第四禅最好,就是它里边也有定也有慧,不同于无色界的四空定。无色界的四空定,尤其是非非想定,里边定得太过头了,这个智慧太软弱,所以不如色界的四禅,对修学圣道是最合适的。「止是禅定的胜因」,但是这禅和定是要经过长时期修行成功了,你才有四禅、才有四空定的。我们没有修习过只是说空话了,但是我们若想要得到的话,就是要学习这奢摩他,要学习这个止。学习这个止就能得到禅定,它是禅定最殊胜的一个因由。
「观即智慧之由藉」,这个「观」、学习这个毗钵舍那它有什么好处呢?它能令人开智慧。智慧就是对事物的观察,观察得很正确。如果浅白一点说,对于一种事情有多少了解,也可以说是智慧。但是到最圆满的时候,当然是佛的智慧最高、最深,所以任何人都应该增长智慧。有了智慧的时候不会犯错误。我们若想得到智慧用什么方法呢?要学习「观」,由观的学习就可以得智慧,所以这个观也是应该修学的。这个观究竟是怎么回事?那下文有解释了。
前面这一共是分三双解释这个止和观。第一双是「止乃伏结之初门,观是断惑之正要」;第二双「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,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」;第三双「止是禅定之胜因,观是智慧之由藉」。这是简单的解释止观的功德。
这底下把它结束。「若人成就定慧二法」,止就是定,观就是慧,若一个人他肯努力的学习、修行。由止观的学习,他能成就禅定,成就圣人的智慧了,他成就这两种功德的时候「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」,那么这个人他就具足了自利的功德,和利益众生的能力了。自利的功德、利益众生的方便,这一切法他都具足了。具足自利利他两种功德,这应该是我们一切佛教徒,所希望成就的事情的。
故《法华经》云: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庄严,以此度众生。
「故法华经云」这底下是引证。「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庄严,以此度众生。」这《妙法莲华经》的〈方便品〉有这样的话,这正是表示「自利利他、法皆具足」的意思。「佛自住大乘」,这《法华经.方便品》的文,它前文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为声闻弟子说这《阿含经》,小乘佛法的道理,那么到了今天说是,那是一个方便法门,应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得佛智慧这才是佛的本意。什么理由释迦牟尼佛这样子说法呢?在〈方便品〉说出几个理由来,现在这里又说出个理由来。「佛自住大乘」,说佛自己安住在大乘佛法的境界,教化众生的时候,给你一个小乘佛法的利益功德,这个事不合道理嘛!所以佛把自己圆满的功德也开示一切众生,希望一切众生皆成佛道,前后文的大意是这样子。
「佛自住大乘」,佛一方面教化众生,一方面自己也是安住在大乘的境界里边。「大乘」是对「小乘」说的,这个字应该读(ㄕㄥˋ),就是车的意思,就是大车和小车的意思。这小车装载的东西少,大车它装的东西多,它能够运载很多的货物到另一地方去,那么就叫大车。这是说佛菩萨都是有大悲心的,他度化众生是无尽期的,他能无穷无尽的、尽未来际的教化众生得三乘道果,那么度化的特别的多。这小乘佛法就指这个阿罗汉、辟支佛这些圣人,这些人他得阿罗汉果,得辟支佛道了,他也是圣人,(断音)也是有慈悲心的,但他的慈悲心是有限度、有限期的,就是不入无余涅槃的时候,我们可以求他,可以同他来往,他也能说法教化众生。但是他的寿命到了,前一剎那他的色受想行识灭了,第二剎那就不生了,这个时候一切众生不能同他来往了,他也不同我们人间的人来往了,就不度化众生了,就是他休息了。这样说,他有慈悲心但是时间很短,时间很短教化众生能有多少呢?所以称之为小乘。佛菩萨他不入无余涅槃,他尽未来际度化众生,他度化的众生当然多了,所以叫大乘。所以大小乘的分别,就是慈悲心的大小,这是我学习佛法的理解是这样解释。当然也有其他不同的地方,不过那个不说了。
「佛自住大乘」这句话,就是佛自己安住在无穷无尽的大悲心的境界。「如其所得法」,就像他自己所得到的法,这个法是什么呢?这个法就像《金刚经》上说的「如来者诸法如义」,就是这个法。《法华经》说「诸法实相」,就是「如其所得法」,如佛自己所得的那个诸法实相的诸法如义,得到这个法。《金刚经》上说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无为法也就是「如」义,「如」义的法在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,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,也都是诸法如义。但是我们没能得,我们一直不相应。释迦牟尼佛是相应了,他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,他把这个法完全显现了,显现了就叫做「得」。倒不是有能得所得,没这个意思。
「定慧力庄严」在这个如义的法性上,还有定力的庄严,也有慧力的庄严。释迦牟尼佛和一切佛,他成佛之后得到的佛果,有无量的功德庄严。但是那么多的功德里边,定慧的功德是最主要的,所以就说出这两样。我们生死凡夫也有诸法如义,但是没有得到,也没有定慧力的庄严,所以是个凡夫。释迦牟尼佛如其所得的诸法如义,他有定慧的庄严。「以此度众生」,佛的大悲心,他自己无量功德圆满了,他也用这圆满的功德去度化众生。他的定慧成就了,他又以此去利益一切众生。《法华经》这一段文正好就是说「若人成就定慧二法,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」的意思,就是这样意思。
所以知道我们若想得涅槃,得无上菩提,也应该学习、修行止观二法,正是这个意思。
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、鸟之两翼,若偏修习,即堕邪倒。
前面是说定慧都具足了,我们可以得涅槃也可以得无上菩提的。这以下说若是不具足,那就有所偏,那就功德不圆满了。「当知」,这是劝我们的话。「此之二法如车」的「两轮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