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伏煩惱的方法是止,從這裏走進去就可以降伏煩惱了。

  

  「觀是斷惑之正要」,這觀有什麼作用呢?它能夠除滅煩惱。「止」只能夠降伏住它。說現在有賊進來了,他要偷我們的寶貝,那麼我們把他抓住了,把他綁起來不能偷東西了,但是這個賊還在。「止」能「伏結之初門」,「止」是能降伏煩惱,煩惱不活動,但是煩惱還在;「觀是斷惑之正要」,這「觀」它能把煩惱賊殺死了,能把煩惱究竟的息滅了,所以斷除迷惑正要的方法。這個「惑」就是那個「結」,「結」表示煩惱不容易調伏的。這「惑」是迷惑、不明白。這件事的真實情況,我們不太了解,這不了解就是個「惑」,這是煩惱的根本,就是「取相惑」。「斷惑之正要」,「正」是主也。這「觀」是斷煩惱的主要一個方法,最重要的一個方法。能伏惑、能斷惑,那麼就得涅槃了。

  

 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,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。

  

  這底下又有另一個意義,來贊歎止觀的功德。「止」是「愛養心識的善資」,這「愛」是保護的意思,保護什麼呢?保護自己的心識。怎麼叫作「保護」呢?誰不愛護自己呢?若按佛法的道理來說,凡夫是不愛護自己的。譬如一個人,另外一個人用一些種種引起他憤怒的境界來沖擊他的時候,那個人就憤怒了。這憤怒一來的時候,那個人很苦惱,這瞋心一發動起來他很苦惱的。這瞋心,我若發怒、若有了瞋心的時候,就是自己苦惱自己。你若愛護你自己就不要瞋,你不要瞋。怎麼樣能不要瞋呢?就是要用這個止,用止把這煩惱停下來,你自己很自在,這個瞋就不苦惱你了,這就是愛護自己。這個煩惱譬喻是箭,人家用箭來射你,感覺這件事是不行的,你傷害我。說那一個人用種種不如意的事情,來觸惱你,你就瞋心就發起來的時候,你就是用你的瞋心來傷害你自已,叫你苦惱。現在你若有止的方法的時候,你心不動,不管怎麼樣不如意的境界出現的時候,你心不要動,就沒有這瞋的苦惱,你就是愛護你自己了。

  

  這個「養」字是怎麼講呢?養是長養、增長的意思。我們沒有禅定、沒有止的功夫的人,我們的心力不是太強,心力很軟弱。若是你得到「止」的幫助的時候,你這心力就增長起了,心的力量大。

  

  我們說神通,說那個人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有他心通、宿命通。實在什麼叫「神通」?就是心的力量大就是神通。那麼這心的力量大,從那兒來的呢?就是由止來的,你若修止成功了,就能夠增長你內心的力量。所以這止是愛護自己的一個方法,止也是增長自己力量的方法。「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」,你若愛自己、能長養自己的最好的一個幫助的力量,這「資」當「幫助」、或當「成就」講。它能成就你愛護自己的;你想要愛護自己的,想要使令自己進步,這止是最好的一個幫手,止能成就你這個願望的。

  

  「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」,這個「觀」是什麼?觀就是智慧,這個智慧的觀察思惟是「策發神解」。這「策」字有「勉勵」的意思,或當「令」、「使令」講,這個觀能使令你引發出神妙的智慧。你修般若的觀慧,逐漸的逐漸的你的智慧就微妙起來了,就廣大了。觀是能令你發出來神妙智慧的妙術,觀是這樣的微妙的一種方法,使令你增長智慧的。

  

  止是禅定之勝因,觀是智慧之由藉。若人成就定慧二法,斯乃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。

  

  這是贊歎學習止觀的功德。這一節文的開始的「泥洹真法,入乃多途。論其急要,不出止觀二法。」這是說爲什麼我們要修習止觀的原因。所有的佛教徒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的法師,涅槃是我們共同的目的,所有的佛教徒都希望到那裏去的。但是若不修學止觀是不能到的,所以要學習、要修行止觀的法門。止觀爲什麼能斷煩惱,能到涅槃那裏去呢?

  

  「所以然者」這以下就是說明這個理由。「止是禅定的勝因」,「禅定」這句話,「禅」字通常是指色界四禅,「定」是無色界的四空定說的。得無上菩提的時候是在色界第四禅裏面得無上菩提的。釋迦牟尼佛也贊歎這個第四禅最好,就是它裏邊也有定也有慧,不同于無色界的四空定。無色界的四空定,尤其是非非想定,裏邊定得太過頭了,這個智慧太軟弱,所以不如色界的四禅,對修學聖道是最合適的。「止是禅定的勝因」,但是這禅和定是要經過長時期修行成功了,你才有四禅、才有四空定的。我們沒有修習過只是說空話了,但是我們若想要得到的話,就是要學習這奢摩他,要學習這個止。學習這個止就能得到禅定,它是禅定最殊勝的一個因由。

  

  「觀即智慧之由藉」,這個「觀」、學習這個毗缽舍那它有什麼好處呢?它能令人開智慧。智慧就是對事物的觀察,觀察得很正確。如果淺白一點說,對于一種事情有多少了解,也可以說是智慧。但是到最圓滿的時候,當然是佛的智慧最高、最深,所以任何人都應該增長智慧。有了智慧的時候不會犯錯誤。我們若想得到智慧用什麼方法呢?要學習「觀」,由觀的學習就可以得智慧,所以這個觀也是應該修學的。這個觀究竟是怎麼回事?那下文有解釋了。

  

  前面這一共是分叁雙解釋這個止和觀。第一雙是「止乃伏結之初門,觀是斷惑之正要」;第二雙「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,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」;第叁雙「止是禅定之勝因,觀是智慧之由藉」。這是簡單的解釋止觀的功德。

  

  這底下把它結束。「若人成就定慧二法」,止就是定,觀就是慧,若一個人他肯努力的學習、修行。由止觀的學習,他能成就禅定,成就聖人的智慧了,他成就這兩種功德的時候「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」,那麼這個人他就具足了自利的功德,和利益衆生的能力了。自利的功德、利益衆生的方便,這一切法他都具足了。具足自利利他兩種功德,這應該是我們一切佛教徒,所希望成就的事情的。

  

  故《法華經》雲: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莊嚴,以此度衆生。

  

  「故法華經雲」這底下是引證。「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莊嚴,以此度衆生。」這《妙法蓮華經》的〈方便品〉有這樣的話,這正是表示「自利利他、法皆具足」的意思。「佛自住大乘」,這《法華經.方便品》的文,它前文的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爲聲聞弟子說這《阿含經》,小乘佛法的道理,那麼到了今天說是,那是一個方便法門,應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得佛智慧這才是佛的本意。什麼理由釋迦牟尼佛這樣子說法呢?在〈方便品〉說出幾個理由來,現在這裏又說出個理由來。「佛自住大乘」,說佛自己安住在大乘佛法的境界,教化衆生的時候,給你一個小乘佛法的利益功德,這個事不合道理嘛!所以佛把自己圓滿的功德也開示一切衆生,希望一切衆生皆成佛道,前後文的大意是這樣子。

  

  「佛自住大乘」,佛一方面教化衆生,一方面自己也是安住在大乘的境界裏邊。「大乘」是對「小乘」說的,這個字應該讀(ㄕㄥˋ),就是車的意思,就是大車和小車的意思。這小車裝載的東西少,大車它裝的東西多,它能夠運載很多的貨物到另一地方去,那麼就叫大車。這是說佛菩薩都是有大悲心的,他度化衆生是無盡期的,他能無窮無盡的、盡未來際的教化衆生得叁乘道果,那麼度化的特別的多。這小乘佛法就指這個阿羅漢、辟支佛這些聖人,這些人他得阿羅漢果,得辟支佛道了,他也是聖人,(斷音)也是有慈悲心的,但他的慈悲心是有限度、有限期的,就是不入無余涅槃的時候,我們可以求他,可以同他來往,他也能說法教化衆生。但是他的壽命到了,前一剎那他的色受想行識滅了,第二剎那就不生了,這個時候一切衆生不能同他來往了,他也不同我們人間的人來往了,就不度化衆生了,就是他休息了。這樣說,他有慈悲心但是時間很短,時間很短教化衆生能有多少呢?所以稱之爲小乘。佛菩薩他不入無余涅槃,他盡未來際度化衆生,他度化的衆生當然多了,所以叫大乘。所以大小乘的分別,就是慈悲心的大小,這是我學習佛法的理解是這樣解釋。當然也有其他不同的地方,不過那個不說了。

  

  「佛自住大乘」這句話,就是佛自己安住在無窮無盡的大悲心的境界。「如其所得法」,就像他自己所得到的法,這個法是什麼呢?這個法就像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「如來者諸法如義」,就是這個法。《法華經》說「諸法實相」,就是「如其所得法」,如佛自己所得的那個諸法實相的諸法如義,得到這個法。《金剛經》上說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無爲法也就是「如」義,「如」義的法在我們凡夫的見聞覺知,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,也都是諸法如義。但是我們沒能得,我們一直不相應。釋迦牟尼佛是相應了,他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行,他把這個法完全顯現了,顯現了就叫做「得」。倒不是有能得所得,沒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「定慧力莊嚴」在這個如義的法性上,還有定力的莊嚴,也有慧力的莊嚴。釋迦牟尼佛和一切佛,他成佛之後得到的佛果,有無量的功德莊嚴。但是那麼多的功德裏邊,定慧的功德是最主要的,所以就說出這兩樣。我們生死凡夫也有諸法如義,但是沒有得到,也沒有定慧力的莊嚴,所以是個凡夫。釋迦牟尼佛如其所得的諸法如義,他有定慧的莊嚴。「以此度衆生」,佛的大悲心,他自己無量功德圓滿了,他也用這圓滿的功德去度化衆生。他的定慧成就了,他又以此去利益一切衆生。《法華經》這一段文正好就是說「若人成就定慧二法,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」的意思,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所以知道我們若想得涅槃,得無上菩提,也應該學習、修行止觀二法,正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、鳥之兩翼,若偏修習,即墮邪倒。

  

  前面是說定慧都具足了,我們可以得涅槃也可以得無上菩提的。這以下說若是不具足,那就有所偏,那就功德不圓滿了。「當知」,這是勸我們的話。「此之二法如車」的「兩輪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