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坐禅法要是略,由广而略,这个题目也就看出了本书的一个形式、一个内容,它的内容就是这样意思。这个坐禅的法门的大要,它其中重要的部份。其实「重要部份」这句话,就是我们初开始修禅的人的程度来说,这是最重要的。若是你已得无生法忍了,那么可能就不同了,可能这个「坐禅法要」不是这样了,可能另有别的说法了。所以就我们初发心修行禅的人来说,是这样的「坐禅法要」。或者可以这样解释。

  

  天台智顗禅师说。慧辩记。

  

  是慧辩禅师记载的。这个慧辩禅师在《佛祖统纪》上也有他的传,但是很简单。就说他这个人的记忆力非常强,记忆力很好。智者大师讲的这个禅法,他能完全的记得住,一个字也不漏掉的。那么这个人他必是修止观修得很成功。后来他就是把这个木头架起来,像楼似的,他坐在那上面就火化了。不是说有病;没有病,就坐在那里就这么火化了身体。那么他的舍利很多。这个慧辩禅师他这个传就是简单的这么一个意思。没有说记录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」这回事情,没有。这是我把它简单的这样解释完了。我们现在就讲这个正文。

  

  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

  

  这四句话,我们诵比丘戒本应该是常诵的,有这四句话的。是迦叶佛的略戒偈。这七佛之中最后是释迦佛,这七佛每一位佛都有略戒的偈,你看戒本上都写出来了,那么这四句话,是迦叶佛的略戒偈。这个「略戒」怎么讲呢?就是佛成道以后,他各处弘扬真理教化众生,随他出家的这些修行人,初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勇猛都很清净,佛没有制戒,没有制这一条一条的戒,没有这样制戒的,只是说一个略戒,就是说这四句话,佛对这随他修行的弟子,就说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只是这样子。所以也叫作「通戒」,就是一切戒法的通义。若是有因缘了制立一条一条的戒法那就叫做「广戒」,或者叫做「别戒」。没有制立那样的戒的时候只是说这么四句话,这就叫做「略戒」。

  

  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若是根据这个略戒、通戒的意思来讲,「诸恶莫作」,这一切破戒的恶法、恶事是不可以作的,这样讲。这个「恶」字怎么样解释呢?什么叫做「恶」呢?「恶」就是能感当来苦果报业,你这样的行为,能招感将来苦恼的果报,它有力量使令你受苦,那么那就是「恶」的意思。就是你动机是要伤害人,由这样的动机发出来这样的行为了,那么将来就会有苦的果报,那么那就叫做作恶。「诸恶莫作」,很多很多的恶都不可以做。当然「诸恶」在经论上说,就是这个身体的发出来的杀、盗、淫;杀害身命,偷盗,在家人说邪淫,出家人说一切淫都不可以有了。那么语言上这个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,这都是恶。内心里面的这个贪欲、瞋恚、邪知邪见,也都是恶。那么就是十恶,三业里面的十恶都不可以做。

  

  「众善奉行」。这个「众善奉行」如果是按出家人来说,当然我们也应该修学十善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说谎话、不要说离间语、不要说无义语,不要说暴恶的语言,不能贪、也不能瞋、也不能邪知邪见,可以说这是十善。但是在律上说又不止于此,十善之外,还有一个善就是告诉我们修学禅定,这个善里面包括禅定在里边的,禅定也是善。这个众善奉行,就是一切戒、定、慧的善法我们要修行。这个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这是一般的,佛这样教导我们,或者说是原来我们是个恶人,转恶为善,那么用这两句话来解释。

  

  后边这两句,「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。做恶事当然是心不清净。做善事应该说是心清净了吧?我们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做这些恶事,心里面清净了吧?那比做恶事是清净,但是在佛教的立场,那还不算清净。佛法里边,说我们不做恶事,我们做善事,或者说修这五戒十善,不管在家佛教徒是这样子,我们出家的佛教徒更是应该这样子。不但是守戒,而且这个十善要修行。可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地方,就是这般若波罗蜜。前面说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这是一般性的。底下「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就是特别的,就是般若的智慧了。我刚才说我们做恶、心不清净,我们若是做善,心应该是清净的?是的,比恶事清净。但是你若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会觉悟到如果你没有般若的智慧,做善的时候也还是不清净。其中有一样就是这个「取相惑」,这个取着的「取相惑」,就是取一切法相,不管看见什么,听到什么,分别什么,都认为是真实的。看见一个老虎来了,认为真有一个老虎来了,那么这就是不清净。怎么知道这个是不清净呢?因为我们所有的贪瞋的烦恼,都以「取相惑」做基础的,如果你若不取相的话,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。说这个「取相惑」是烦恼的根本了,我们就是做善法,这个取相惑还是在的,所以心里还是不清净的。所以佛又说了第三句「自净其意」,你自己要努力的修学这个般若的止观,除掉这个取相惑,你心里才清净,心里清净了就是圣人了。前面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算是一个转恶为善了,但是还是凡夫。自净其意就是证得圣道了,就是圣人了!

  

  「是诸佛教」这不但是迦叶佛他这样教导众生,一切佛都是这样教化我们的。这是在戒经上迦叶佛的略戒。

  

  那么这一本书,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一开始说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?这就是这本书的一个大意,大意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若夫泥洹之法,入乃多途。论其急要,不出止观二法。

  

  底下「夫泥洹真法」这就是说这《坐禅法要》的缘起,说这个意思。「夫泥洹之法,入乃多途。论其急要,不出止观二法。」这几句话是说止观是得涅槃的一个急要的一条路。「夫」是发语之词,说话一开始的口头语。「泥洹真法」,「泥洹」也就是「涅槃」,是梵语,翻到中国话是不生不灭的意思。但是又有另一说法,「洹」是「臭秽」的意思,「泥」是「没有」的意思,就是没有臭秽。「泥洹」翻到中国话就是「无臭」的意思。「无臭」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的烦恼和业力是臭秽的。修行人把烦恼和业力都息灭了,再不得生死果报了,那就是涅槃了,就是无臭,这样意思。简单说,人一剎那间死掉,第二剎那不生,这就叫「涅槃」。我们凡夫死掉了,前一剎那间,色受想行识灭了,第二剎那又生起色受想行识,又生起来第二个果报,那就是没得涅槃。若是阿罗汉生命尽了,前一剎那色受想行识灭了,第二剎那不生这色受想行识了,犹如虚空不生不灭了,那么这就是涅槃,也正好是无臭的意思。这「泥洹」大概是这样解释。

  

  「真法」,这「真法」怎么讲?这涅槃是大安乐住,是凡得涅槃的人,他心里是安乐自在的,是大安乐境界,所以叫「大安乐住」。称它为「真法」,这话怎么讲?真是对假说,真假是相对的,什么是假的?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事情。譬如说人间这个荣华富贵的境界,我们认为荣华富贵是快乐的,所以我们用了很多的精神、时间,用了很多的力量去求荣华富贵,认为它是快乐的。但是就算你成功了,你得到荣华富贵的的时候,并不感觉快乐。你认为是快乐,而实在不快乐,所以那是假的。若是得涅槃,涅槃你认为是快乐的,你得了涅槃真是感觉快乐,所以它是真的,没有欺诳你。世间上的事情有欺诳性,不是真实的。人间的荣华富贵是这样,天上的境界也是一样,这天福的境界比人间还殊胜一点,但是得了天福的人他也还是有苦恼。得了色界定、无色界的人,他也有苦恼。他有什么苦恼呢?主要的苦恼就是他那个禅定的境界,这天上福报的境界是无常的,他要破坏的,破坏的时候心也就苦恼了。天上的人死亡的时候很苦,没有死的时候,他心里面也是快乐,他要死了、同这如意的享受的境界要分离了,他很苦恼。若是生到天上,生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的人有禅定的功夫,没有死的时候他也很自在,也很清净。但是因为他烦恼没有断,使令他的禅定也是无常的,它也会破坏、会失掉的,失掉的时候也是苦恼。若是你得涅槃,就是永久也不会失掉了,所以是永久的安乐,那是没有欺诳性的,所以是「真法」,不是虚妄的。

  

  「入乃多途」,你想要契入涅槃的境界,那个道路是很多的。「论其急要,不出止观二法 」。这个「论」是选择的意思。「入乃多途」,很多的路径,我们在很多的途径里边,选一种急要的,涅槃的道路,「不出止观二法」。这「急」这个字,就是不慢缓,是紧急,这件事不可以缓;如果等到一百年以后再做这件事,那就是缓了,现在就要做、那就是急的意思。「要」是其中的精要,重要的部分。「不出止观二法」,不超出一个止、一个观,这两种修行方法。由这止观的二法,就可以得到涅槃了!

  

  所以然者,止乃伏结之初门,观是断惑之正要。

  

  这以下就解释这个止观的功德、止观的作用。前面只是说止观能得涅槃,这底下就是再详细的说一说。「所以然者」,这个止观它能得涅槃,是什么原因呢?「止乃伏结之初门」。我们众生不能够契入涅槃,就是因为有烦恼的关系,如果没有烦恼就得涅槃了。而这个止观,「止乃伏结之初门」。「止」是一开始它能降伏烦恼的一个门径,一开始降伏烦恼,就是要用止才可以的。这「结」就是用绳子结成个扣叫做「结」,就是不容易打开的。我们这个烦恼是很难除掉它的,所以用「结」来形容它。「伏」是降伏住它,不叫它活动叫做降伏。譬如我们这个瞋怒、愤怒的烦恼生起来了,我们自己把它降伏下来不要愤怒,那么这就是「伏」,其他的烦恼也是一样。想要把烦恼停下来,要用什么方法呢?就是这个「止」,止是一个方法,用这「止」的方法,可以把烦恼停下来。所有的凡夫都有烦恼,有的人还不知道有烦恼是不对的。有的人知道我有烦恼是错误的,但是没有办法把它停下来。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告诉我们,调伏烦恼的方法就是止和观。一开始降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