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坐禅法要是略,由廣而略,這個題目也就看出了本書的一個形式、一個內容,它的內容就是這樣意思。這個坐禅的法門的大要,它其中重要的部份。其實「重要部份」這句話,就是我們初開始修禅的人的程度來說,這是最重要的。若是你已得無生法忍了,那麼可能就不同了,可能這個「坐禅法要」不是這樣了,可能另有別的說法了。所以就我們初發心修行禅的人來說,是這樣的「坐禅法要」。或者可以這樣解釋。
天臺智顗禅師說。慧辯記。
是慧辯禅師記載的。這個慧辯禅師在《佛祖統紀》上也有他的傳,但是很簡單。就說他這個人的記憶力非常強,記憶力很好。智者大師講的這個禅法,他能完全的記得住,一個字也不漏掉的。那麼這個人他必是修止觀修得很成功。後來他就是把這個木頭架起來,像樓似的,他坐在那上面就火化了。不是說有病;沒有病,就坐在那裏就這麼火化了身體。那麼他的舍利很多。這個慧辯禅師他這個傳就是簡單的這麼一個意思。沒有說記錄「修習止觀坐禅法要」這回事情,沒有。這是我把它簡單的這樣解釋完了。我們現在就講這個正文。
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
這四句話,我們誦比丘戒本應該是常誦的,有這四句話的。是迦葉佛的略戒偈。這七佛之中最後是釋迦佛,這七佛每一位佛都有略戒的偈,你看戒本上都寫出來了,那麼這四句話,是迦葉佛的略戒偈。這個「略戒」怎麼講呢?就是佛成道以後,他各處弘揚真理教化衆生,隨他出家的這些修行人,初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勇猛都很清淨,佛沒有製戒,沒有製這一條一條的戒,沒有這樣製戒的,只是說一個略戒,就是說這四句話,佛對這隨他修行的弟子,就說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只是這樣子。所以也叫作「通戒」,就是一切戒法的通義。若是有因緣了製立一條一條的戒法那就叫做「廣戒」,或者叫做「別戒」。沒有製立那樣的戒的時候只是說這麼四句話,這就叫做「略戒」。
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若是根據這個略戒、通戒的意思來講,「諸惡莫作」,這一切破戒的惡法、惡事是不可以作的,這樣講。這個「惡」字怎麼樣解釋呢?什麼叫做「惡」呢?「惡」就是能感當來苦果報業,你這樣的行爲,能招感將來苦惱的果報,它有力量使令你受苦,那麼那就是「惡」的意思。就是你動機是要傷害人,由這樣的動機發出來這樣的行爲了,那麼將來就會有苦的果報,那麼那就叫做作惡。「諸惡莫作」,很多很多的惡都不可以做。當然「諸惡」在經論上說,就是這個身體的發出來的殺、盜、淫;殺害身命,偷盜,在家人說邪淫,出家人說一切淫都不可以有了。那麼語言上這個妄言、绮語、惡口、兩舌,這都是惡。內心裏面的這個貪欲、瞋恚、邪知邪見,也都是惡。那麼就是十惡,叁業裏面的十惡都不可以做。
「衆善奉行」。這個「衆善奉行」如果是按出家人來說,當然我們也應該修學十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說謊話、不要說離間語、不要說無義語,不要說暴惡的語言,不能貪、也不能瞋、也不能邪知邪見,可以說這是十善。但是在律上說又不止于此,十善之外,還有一個善就是告訴我們修學禅定,這個善裏面包括禅定在裏邊的,禅定也是善。這個衆善奉行,就是一切戒、定、慧的善法我們要修行。這個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,這是一般的,佛這樣教導我們,或者說是原來我們是個惡人,轉惡爲善,那麼用這兩句話來解釋。
後邊這兩句,「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做惡事當然是心不清淨。做善事應該說是心清淨了吧?我們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做這些惡事,心裏面清淨了吧?那比做惡事是清淨,但是在佛教的立場,那還不算清淨。佛法裏邊,說我們不做惡事,我們做善事,或者說修這五戒十善,不管在家佛教徒是這樣子,我們出家的佛教徒更是應該這樣子。不但是守戒,而且這個十善要修行。可是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地方,就是這般若波羅蜜。前面說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這是一般性的。底下「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就是特別的,就是般若的智慧了。我剛才說我們做惡、心不清淨,我們若是做善,心應該是清淨的?是的,比惡事清淨。但是你若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會覺悟到如果你沒有般若的智慧,做善的時候也還是不清淨。其中有一樣就是這個「取相惑」,這個取著的「取相惑」,就是取一切法相,不管看見什麼,聽到什麼,分別什麼,都認爲是真實的。看見一個老虎來了,認爲真有一個老虎來了,那麼這就是不清淨。怎麼知道這個是不清淨呢?因爲我們所有的貪瞋的煩惱,都以「取相惑」做基礎的,如果你若不取相的話,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。說這個「取相惑」是煩惱的根本了,我們就是做善法,這個取相惑還是在的,所以心裏還是不清淨的。所以佛又說了第叁句「自淨其意」,你自己要努力的修學這個般若的止觀,除掉這個取相惑,你心裏才清淨,心裏清淨了就是聖人了。前面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算是一個轉惡爲善了,但是還是凡夫。自淨其意就是證得聖道了,就是聖人了!
「是諸佛教」這不但是迦葉佛他這樣教導衆生,一切佛都是這樣教化我們的。這是在戒經上迦葉佛的略戒。
那麼這一本書,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》一開始說這四句話什麼意思呢?這就是這本書的一個大意,大意就是這樣子。
若夫泥洹之法,入乃多途。論其急要,不出止觀二法。
底下「夫泥洹真法」這就是說這《坐禅法要》的緣起,說這個意思。「夫泥洹之法,入乃多途。論其急要,不出止觀二法。」這幾句話是說止觀是得涅槃的一個急要的一條路。「夫」是發語之詞,說話一開始的口頭語。「泥洹真法」,「泥洹」也就是「涅槃」,是梵語,翻到中國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。但是又有另一說法,「洹」是「臭穢」的意思,「泥」是「沒有」的意思,就是沒有臭穢。「泥洹」翻到中國話就是「無臭」的意思。「無臭」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的煩惱和業力是臭穢的。修行人把煩惱和業力都息滅了,再不得生死果報了,那就是涅槃了,就是無臭,這樣意思。簡單說,人一剎那間死掉,第二剎那不生,這就叫「涅槃」。我們凡夫死掉了,前一剎那間,色受想行識滅了,第二剎那又生起色受想行識,又生起來第二個果報,那就是沒得涅槃。若是阿羅漢生命盡了,前一剎那色受想行識滅了,第二剎那不生這色受想行識了,猶如虛空不生不滅了,那麼這就是涅槃,也正好是無臭的意思。這「泥洹」大概是這樣解釋。
「真法」,這「真法」怎麼講?這涅槃是大安樂住,是凡得涅槃的人,他心裏是安樂自在的,是大安樂境界,所以叫「大安樂住」。稱它爲「真法」,這話怎麼講?真是對假說,真假是相對的,什麼是假的?就是我們人世間的事情。譬如說人間這個榮華富貴的境界,我們認爲榮華富貴是快樂的,所以我們用了很多的精神、時間,用了很多的力量去求榮華富貴,認爲它是快樂的。但是就算你成功了,你得到榮華富貴的的時候,並不感覺快樂。你認爲是快樂,而實在不快樂,所以那是假的。若是得涅槃,涅槃你認爲是快樂的,你得了涅槃真是感覺快樂,所以它是真的,沒有欺诳你。世間上的事情有欺诳性,不是真實的。人間的榮華富貴是這樣,天上的境界也是一樣,這天福的境界比人間還殊勝一點,但是得了天福的人他也還是有苦惱。得了色界定、無色界的人,他也有苦惱。他有什麼苦惱呢?主要的苦惱就是他那個禅定的境界,這天上福報的境界是無常的,他要破壞的,破壞的時候心也就苦惱了。天上的人死亡的時候很苦,沒有死的時候,他心裏面也是快樂,他要死了、同這如意的享受的境界要分離了,他很苦惱。若是生到天上,生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的人有禅定的功夫,沒有死的時候他也很自在,也很清淨。但是因爲他煩惱沒有斷,使令他的禅定也是無常的,它也會破壞、會失掉的,失掉的時候也是苦惱。若是你得涅槃,就是永久也不會失掉了,所以是永久的安樂,那是沒有欺诳性的,所以是「真法」,不是虛妄的。
「入乃多途」,你想要契入涅槃的境界,那個道路是很多的。「論其急要,不出止觀二法 」。這個「論」是選擇的意思。「入乃多途」,很多的路徑,我們在很多的途徑裏邊,選一種急要的,涅槃的道路,「不出止觀二法」。這「急」這個字,就是不慢緩,是緊急,這件事不可以緩;如果等到一百年以後再做這件事,那就是緩了,現在就要做、那就是急的意思。「要」是其中的精要,重要的部分。「不出止觀二法」,不超出一個止、一個觀,這兩種修行方法。由這止觀的二法,就可以得到涅槃了!
所以然者,止乃伏結之初門,觀是斷惑之正要。
這以下就解釋這個止觀的功德、止觀的作用。前面只是說止觀能得涅槃,這底下就是再詳細的說一說。「所以然者」,這個止觀它能得涅槃,是什麼原因呢?「止乃伏結之初門」。我們衆生不能夠契入涅槃,就是因爲有煩惱的關系,如果沒有煩惱就得涅槃了。而這個止觀,「止乃伏結之初門」。「止」是一開始它能降伏煩惱的一個門徑,一開始降伏煩惱,就是要用止才可以的。這「結」就是用繩子結成個扣叫做「結」,就是不容易打開的。我們這個煩惱是很難除掉它的,所以用「結」來形容它。「伏」是降伏住它,不叫它活動叫做降伏。譬如我們這個瞋怒、憤怒的煩惱生起來了,我們自己把它降伏下來不要憤怒,那麼這就是「伏」,其他的煩惱也是一樣。想要把煩惱停下來,要用什麼方法呢?就是這個「止」,止是一個方法,用這「止」的方法,可以把煩惱停下來。所有的凡夫都有煩惱,有的人還不知道有煩惱是不對的。有的人知道我有煩惱是錯誤的,但是沒有辦法把它停下來。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告訴我們,調伏煩惱的方法就是止和觀。一開始降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