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智者大师没去。这个时候这晋王广又要请智者大师下山为他讲经,那么就在六十岁的这一年的冬天,那么智者大师下山了。下山了就是从这个天台山佛陇这个地方,那里有个修禅寺,智者大师在那里住。

  

  到了天台山的…实在那是北部,就是新昌县的城南边有个山,叫石城山,那就是到那个地方。这个石城山的这个高岩上面也刻了一尊大佛,这个大佛是僧护法师、僧叔法师、僧佑律师,经过很长的时期才造成的。那么智者大师到了那个地方就不走了,就说:「我现在身体有病,不前进了!」不前进就说:「晋王广请我来,我也来了,但是我这个命就到这里就停下来了,我也不向前走了!」那么这个时候随着他一同来的法师说:「有病那么可以吃药嘛!可以找医生吃药嘛!」那么智者大师说了这么几句话:「药能遣病留残年乎?」说是这药他能治病,他能使令我长寿吗?就这么意思。「病不与身合,药何能遣?」这话是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上有这个意思。这个病他并不与这个身相合的,合在一起,这个意思。要我做注解的话呢?就是病是空的,没有这个病和身相合的,药何能遣?……(断音)。当时智者大师是拒绝了,不看医生也不吃药。当时说了很多的佛法,然后就是结跏趺坐,就往生了!

  

  这个智者大师往生这件事呢?是当时他的弟子,曾经问他,说是:「大师是到什么地方去呢?」那么智者大师是说:「观世音菩萨和他的师友南岳禅师来了,还有其他的同学都来接引他。」智者大师就这样回答,没有明显的说是往生阿弥陀佛国。说这观音菩萨来呢!好像也有这样意思,可是看其他的智者大师的学生的传里面看呢,可能是往生弥勒菩萨那里去了,智者大师可能往生到弥勒菩萨那里去了。这是智者大师大概的传是这样子。

  

  其中另外有一件事,我也想提一下。就是智者大师初到南京的时候,智者大师三十岁,离开南京三十八岁,这个时候三论宗的大德法郎法师还在。这个法郎法师是僧诠法师的学生,是嘉祥大师的师父。在《高僧传》上看,他比智者大师大三十一岁。那么智者大师三十岁到南京,法郎法师应该是六十一岁。智者大师在那里讲经,当时是愈来愈兴盛,在智者大师的别传上,提到这法郎法师,那么要是用我们现在人的习惯的称呼,那么这法郎法师应该称是老法师了,那么智者大师应该是三十岁的人,或者三十几岁。而这位老法师,并没有来见智者大师,但是他派他的学生来,提出问题难问天台智者大师。这在别传上有这个记戴,但是没有说出来难问什么问题,只是说到提出难问,被派来的人提出来问题,经过智者大师的解释就没有再回去,有这种记载。

  

  这是说这个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这个说者,这部书不是智者大师写的,是他说的。在这里又有两个说法不同。一个是说智者大师俗家的哥哥,叫陈针,这个陈针这个人也是做官的,在军队里边做参军,大概这个官可能不小,他到四十岁这一年,遇见一个相面的先生,叫张果老。这个先生说,你不超过一个月,你的寿命就尽了,你就死掉了,你这个面相上已经现出来。这个时候这个陈针就来见他这个弟弟,见这个智者大师,说这件事。那么智者大师就说:「你可以修止观!」就给他说这个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,他修这个止观,不知修多久,做一个梦,梦见到了天堂上去,那个天堂的房子写着「陈针之堂」,十五年后可以到这里来,那么就是延寿十五年,有这么一个说法。但是我看这《佛祖统纪》上,找陈针这一段,没有这么说,说的什么呢?是说他遇见这张果老这个相面先生,说他四十岁这一年就要死了,还有的一个月的寿命。那么他来见智者大师,智者大师说你拜忏,拜方等忏,你拜忏就可以延寿了,那么他拜了忏以后,就是做个梦,到了天上去看「陈针之堂」,十五年以后可以往生到这里来,那么不是说《小止观》,不是这样说的。这是一个说法。

  

  另外一个说法,就是现在这个校订本上,「天台智顗禅师说」,「慧辩记」。这是第二个说法。这个说法是怎么一个因缘呢?就是智者大师他说这个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,这本书智者大师写下来是法慎法师记的,这个法慎法师记了三十卷,后来经过章安尊者,再整理一下,就变成十卷。以后有一些初来随智者大师学禅的人,智者大师就命令这个慧辩,慧辩也是智者大师的学生,就从这个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这本书里面,节录出来的现在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,从那本书里面节录出来,从那里提要成这一本书的。这又是一个说法。或者这个说法可能是比较可信。这是这个书的大概的一个缘起。

  

  释经题

  

  现在我解释这个题目。

  

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

  

  「修习止观」这四个字可以念一句。「修习止观法要」、「坐禅法要」,可以念成两句。这个「修习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「修」这个字,就是「习」的意思,或者修就是「学」,修习就是学习。在《俱舍论》上说,其他的《杂集论》上也有提到。「修」这个字在闻思修三慧里边是修慧,是说你已经得到色界四禅了,得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了,你在禅定里边你修某一种法门,那个时候叫做「修」。这样子这个「修」是一种很有程度,程度很高了的时候才叫做修。我们没得禅定的时候,都是闻思的境界。没得禅定的人,我们想要用功,都是在闻思的境界里边,不是「修」。这样讲,这是一种讲法。但是本书似乎不适合这样说。

  

  就按一般的来说,这个修有两个意思。比如我们造房子,也可以说修造,或者是修改,也可以说是修,这样说这个不合适的地方把它改造了,叫做「修」。我们有不满意的地方,我们重新创造。这样说,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面创造一种清净的功德,那么那叫做「修」。我们心里面有很多的垃圾,有很多污秽的地方,我们去掉它,那么也叫做「修」,这也正好就是「修行」的意思,就是破恶生善的意思。这里最明显的当然就是修止观。

  

  这个「习」这个字,就是数数不断地学习,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不断地这么样去做,叫做「习」。修习止观这件事不是一下子会成功的,也不是一天两天、一年两年会成功的,你要数数地去修习,不断地这么样去修习,才可以成功的,所以叫做修习。

  

  这个「止」字,印度的梵语叫「奢摩他」,翻中国话是「止」。「止」这个意思就是一心不乱、你心能专一而不散乱,就叫做「止」了。或者是「明静而住」叫做「止」。我们这个心,这是指内心说的,这个内心里边有的时候,我们睡着觉了,睡眠的时候不做梦,这个内心里面的境界就是无所觉知的,是昏迷的。我们睡醒了以后,我们能见色闻声,能分别种种事情,这时候叫做「明」。现在说这个明,是在你没有昏沉,也不是睡眠,心里面很明了的,叫做「明」。这个「静」是什么意思呢?没有杂念,没有杂念的时候。心里面东想西想很多的妄想,那就不是静,那就是乱。现在说这个「止」就是心里面明了而没有杂念,没有杂念而心里面又明了,那么叫「明静而住」。我们睡着觉的时候,心里面是没有妄想,睡眠不做梦心里面没有妄想是静,但是什么也不知道,就不是明。我们不睡觉的时候,心里面明了,但是妄想很多,明而不静。现在说这个「止」就是又明又静的这样子继续下去,那么叫做「止」,这样意思。

  

  这个「观」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「观」是观察、观想,是思惟的意思。有人讲心里面明了就是观,这个静就是止,明而静、静而明就是止观,这个说法我不同意。这里说这个观是思惟的意思,就是思惟真理,叫思惟。当然这个「思惟真理」,我们是根据佛说的经、法而思惟的,不是说自己随便乱思惟,那个不是观。修习这个止,也要修习观;修习观也要修习止,学习这样的法门。这个文简单就这样解释好了。

  

  「坐禅」,这个「禅」这个字其实也就是止观。我们说这个六波罗蜜里边,般若波罗蜜是最后,前面是禅波罗蜜,般若波罗蜜前面是个禅。这个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第五个是禅、第六个是般若波罗蜜。这个次第,这个禅放在般若的前面,般若放在禅的后边。我们怎么样解释呢?这个禅里边也有智慧的,那么禅后边又有一个智慧,这应该怎么解释呢?解释是很多很多的解释的,我们现在说一种。这个般若波罗蜜是圣人的智慧,佛菩萨的清净无漏的智慧叫般若波罗蜜。这个禅里边的智慧就不是无漏的,在得无漏慧之前的这些智慧都放在禅里边,这样说禅里边也有智慧的。

  

  

  这个「禅」中国话翻作「静虑」。这个「静虑」,「静」就是「止」,这个「虑」就是那个「观」,正好是「止观」的意思。这个禅有世间的禅,有出世间的禅。现在说这个禅是佛法里边的禅,不是世间外道的禅,也就是修习止观的意思。可是前面加个「坐」字,那么是「坐禅」,就是修这个禅的时候,四威仪都可以修禅,行、住、坐、卧,你走路也可以修禅,你立在那里也可以修这个禅,坐卧都可以修禅。但是初开始学习禅的人,坐的威仪比较好。如果你卧在那里修禅很容易睡着觉了,所以不如坐的好。这个走路的时候也可以修禅,但是初开始修行的人还不太合适。因为身体若动,心也随着动,你叫他去修禅可能有点困难,坐在那里心安身也安,所以叫坐禅,这是为初发心学禅的人说坐禅。那么前面这修习止观也就是禅,这里又说坐禅;那么就是前面只是说你的内心里面修习止观,叫「修习止观」。「坐禅」就把这个表现于外的形象也加上去了,那么劝你坐在那里修禅,这和前面只是这么一点不同。或者说「坐禅」和「法要」两个字连起来念,「坐禅法要」。这个「修习止观」这一句话可以包括全部的佛法在内的,是很广也很深的,现在我们不要说得那么广,我们只是说修习止观的「法要」,提要说这一少部分,那么这样讲就不同于前面修习止观的意思了。修习止观是广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