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但是智者大師沒去。這個時候這晉王廣又要請智者大師下山爲他講經,那麼就在六十歲的這一年的冬天,那麼智者大師下山了。下山了就是從這個天臺山佛隴這個地方,那裏有個修禅寺,智者大師在那裏住。

  

  到了天臺山的…實在那是北部,就是新昌縣的城南邊有個山,叫石城山,那就是到那個地方。這個石城山的這個高岩上面也刻了一尊大佛,這個大佛是僧護法師、僧叔法師、僧佑律師,經過很長的時期才造成的。那麼智者大師到了那個地方就不走了,就說:「我現在身體有病,不前進了!」不前進就說:「晉王廣請我來,我也來了,但是我這個命就到這裏就停下來了,我也不向前走了!」那麼這個時候隨著他一同來的法師說:「有病那麼可以吃藥嘛!可以找醫生吃藥嘛!」那麼智者大師說了這麼幾句話:「藥能遣病留殘年乎?」說是這藥他能治病,他能使令我長壽嗎?就這麼意思。「病不與身合,藥何能遣?」這話是《維摩诘所說經》上有這個意思。這個病他並不與這個身相合的,合在一起,這個意思。要我做注解的話呢?就是病是空的,沒有這個病和身相合的,藥何能遣?……(斷音)。當時智者大師是拒絕了,不看醫生也不吃藥。當時說了很多的佛法,然後就是結跏趺坐,就往生了!

  

  這個智者大師往生這件事呢?是當時他的弟子,曾經問他,說是:「大師是到什麼地方去呢?」那麼智者大師是說:「觀世音菩薩和他的師友南嶽禅師來了,還有其他的同學都來接引他。」智者大師就這樣回答,沒有明顯的說是往生阿彌陀佛國。說這觀音菩薩來呢!好像也有這樣意思,可是看其他的智者大師的學生的傳裏面看呢,可能是往生彌勒菩薩那裏去了,智者大師可能往生到彌勒菩薩那裏去了。這是智者大師大概的傳是這樣子。

  

  其中另外有一件事,我也想提一下。就是智者大師初到南京的時候,智者大師叁十歲,離開南京叁十八歲,這個時候叁論宗的大德法郎法師還在。這個法郎法師是僧诠法師的學生,是嘉祥大師的師父。在《高僧傳》上看,他比智者大師大叁十一歲。那麼智者大師叁十歲到南京,法郎法師應該是六十一歲。智者大師在那裏講經,當時是愈來愈興盛,在智者大師的別傳上,提到這法郎法師,那麼要是用我們現在人的習慣的稱呼,那麼這法郎法師應該稱是老法師了,那麼智者大師應該是叁十歲的人,或者叁十幾歲。而這位老法師,並沒有來見智者大師,但是他派他的學生來,提出問題難問天臺智者大師。這在別傳上有這個記戴,但是沒有說出來難問什麼問題,只是說到提出難問,被派來的人提出來問題,經過智者大師的解釋就沒有再回去,有這種記載。

  

  這是說這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的這個說者,這部書不是智者大師寫的,是他說的。在這裏又有兩個說法不同。一個是說智者大師俗家的哥哥,叫陳針,這個陳針這個人也是做官的,在軍隊裏邊做參軍,大概這個官可能不小,他到四十歲這一年,遇見一個相面的先生,叫張果老。這個先生說,你不超過一個月,你的壽命就盡了,你就死掉了,你這個面相上已經現出來。這個時候這個陳針就來見他這個弟弟,見這個智者大師,說這件事。那麼智者大師就說:「你可以修止觀!」就給他說這個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》,他修這個止觀,不知修多久,做一個夢,夢見到了天堂上去,那個天堂的房子寫著「陳針之堂」,十五年後可以到這裏來,那麼就是延壽十五年,有這麼一個說法。但是我看這《佛祖統紀》上,找陳針這一段,沒有這麼說,說的什麼呢?是說他遇見這張果老這個相面先生,說他四十歲這一年就要死了,還有的一個月的壽命。那麼他來見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說你拜忏,拜方等忏,你拜忏就可以延壽了,那麼他拜了忏以後,就是做個夢,到了天上去看「陳針之堂」,十五年以後可以往生到這裏來,那麼不是說《小止觀》,不是這樣說的。這是一個說法。

  

  另外一個說法,就是現在這個校訂本上,「天臺智顗禅師說」,「慧辯記」。這是第二個說法。這個說法是怎麼一個因緣呢?就是智者大師他說這個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,這本書智者大師寫下來是法慎法師記的,這個法慎法師記了叁十卷,後來經過章安尊者,再整理一下,就變成十卷。以後有一些初來隨智者大師學禅的人,智者大師就命令這個慧辯,慧辯也是智者大師的學生,就從這個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這本書裏面,節錄出來的現在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》,從那本書裏面節錄出來,從那裏提要成這一本書的。這又是一個說法。或者這個說法可能是比較可信。這是這個書的大概的一個緣起。

  

  釋經題

  

  現在我解釋這個題目。

  

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

  

  「修習止觀」這四個字可以念一句。「修習止觀法要」、「坐禅法要」,可以念成兩句。這個「修習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「修」這個字,就是「習」的意思,或者修就是「學」,修習就是學習。在《俱舍論》上說,其他的《雜集論》上也有提到。「修」這個字在聞思修叁慧裏邊是修慧,是說你已經得到色界四禅了,得了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了,你在禅定裏邊你修某一種法門,那個時候叫做「修」。這樣子這個「修」是一種很有程度,程度很高了的時候才叫做修。我們沒得禅定的時候,都是聞思的境界。沒得禅定的人,我們想要用功,都是在聞思的境界裏邊,不是「修」。這樣講,這是一種講法。但是本書似乎不適合這樣說。

  

  就按一般的來說,這個修有兩個意思。比如我們造房子,也可以說修造,或者是修改,也可以說是修,這樣說這個不合適的地方把它改造了,叫做「修」。我們有不滿意的地方,我們重新創造。這樣說,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面創造一種清淨的功德,那麼那叫做「修」。我們心裏面有很多的垃圾,有很多汙穢的地方,我們去掉它,那麼也叫做「修」,這也正好就是「修行」的意思,就是破惡生善的意思。這裏最明顯的當然就是修止觀。

  

  這個「習」這個字,就是數數不斷地學習,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不斷地這麼樣去做,叫做「習」。修習止觀這件事不是一下子會成功的,也不是一天兩天、一年兩年會成功的,你要數數地去修習,不斷地這麼樣去修習,才可以成功的,所以叫做修習。

  

  這個「止」字,印度的梵語叫「奢摩他」,翻中國話是「止」。「止」這個意思就是一心不亂、你心能專一而不散亂,就叫做「止」了。或者是「明靜而住」叫做「止」。我們這個心,這是指內心說的,這個內心裏邊有的時候,我們睡著覺了,睡眠的時候不做夢,這個內心裏面的境界就是無所覺知的,是昏迷的。我們睡醒了以後,我們能見色聞聲,能分別種種事情,這時候叫做「明」。現在說這個明,是在你沒有昏沈,也不是睡眠,心裏面很明了的,叫做「明」。這個「靜」是什麼意思呢?沒有雜念,沒有雜念的時候。心裏面東想西想很多的妄想,那就不是靜,那就是亂。現在說這個「止」就是心裏面明了而沒有雜念,沒有雜念而心裏面又明了,那麼叫「明靜而住」。我們睡著覺的時候,心裏面是沒有妄想,睡眠不做夢心裏面沒有妄想是靜,但是什麼也不知道,就不是明。我們不睡覺的時候,心裏面明了,但是妄想很多,明而不靜。現在說這個「止」就是又明又靜的這樣子繼續下去,那麼叫做「止」,這樣意思。

  

  這個「觀」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「觀」是觀察、觀想,是思惟的意思。有人講心裏面明了就是觀,這個靜就是止,明而靜、靜而明就是止觀,這個說法我不同意。這裏說這個觀是思惟的意思,就是思惟真理,叫思惟。當然這個「思惟真理」,我們是根據佛說的經、法而思惟的,不是說自己隨便亂思惟,那個不是觀。修習這個止,也要修習觀;修習觀也要修習止,學習這樣的法門。這個文簡單就這樣解釋好了。

  

  「坐禅」,這個「禅」這個字其實也就是止觀。我們說這個六波羅蜜裏邊,般若波羅蜜是最後,前面是禅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前面是個禅。這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第五個是禅、第六個是般若波羅蜜。這個次第,這個禅放在般若的前面,般若放在禅的後邊。我們怎麼樣解釋呢?這個禅裏邊也有智慧的,那麼禅後邊又有一個智慧,這應該怎麼解釋呢?解釋是很多很多的解釋的,我們現在說一種。這個般若波羅蜜是聖人的智慧,佛菩薩的清淨無漏的智慧叫般若波羅蜜。這個禅裏邊的智慧就不是無漏的,在得無漏慧之前的這些智慧都放在禅裏邊,這樣說禅裏邊也有智慧的。

  

  

  這個「禅」中國話翻作「靜慮」。這個「靜慮」,「靜」就是「止」,這個「慮」就是那個「觀」,正好是「止觀」的意思。這個禅有世間的禅,有出世間的禅。現在說這個禅是佛法裏邊的禅,不是世間外道的禅,也就是修習止觀的意思。可是前面加個「坐」字,那麼是「坐禅」,就是修這個禅的時候,四威儀都可以修禅,行、住、坐、臥,你走路也可以修禅,你立在那裏也可以修這個禅,坐臥都可以修禅。但是初開始學習禅的人,坐的威儀比較好。如果你臥在那裏修禅很容易睡著覺了,所以不如坐的好。這個走路的時候也可以修禅,但是初開始修行的人還不太合適。因爲身體若動,心也隨著動,你叫他去修禅可能有點困難,坐在那裏心安身也安,所以叫坐禅,這是爲初發心學禅的人說坐禅。那麼前面這修習止觀也就是禅,這裏又說坐禅;那麼就是前面只是說你的內心裏面修習止觀,叫「修習止觀」。「坐禅」就把這個表現于外的形象也加上去了,那麼勸你坐在那裏修禅,這和前面只是這麼一點不同。或者說「坐禅」和「法要」兩個字連起來念,「坐禅法要」。這個「修習止觀」這一句話可以包括全部的佛法在內的,是很廣也很深的,現在我們不要說得那麼廣,我們只是說修習止觀的「法要」,提要說這一少部分,那麼這樣講就不同于前面修習止觀的意思了。修習止觀是廣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