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

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

  

  1991/4于埔里佛光寺

  

  

  佛光寺主、道成法师,诸山长老,各位大德、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:这个学习佛法是一切佛教徒,是正常的事情,但是末学学得不足,可能会讲得有些不圆满的地方,希望各位大德慈悲指教。

  

  我想先解释本书的作者,这个书上标出来是天台智顗禅师说,这个顗(ㄧˊ),也有的地方读(ㄎㄞˇ凯),「天台智顗禅师说」。

  

  我先说他的俗家。他俗家是姓陈,他的父亲叫陈起祖,是在梁元帝的时候作官的人,他的原籍是湖北华容县的人士。他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,公历上说是五三八年,这个五三八到五九七,这个天台智顗禅师正是六十岁,他的寿命这么多。

  

  在他的传上说呢,他降生的时候,他的家里面有光明,这个邻居认为他家里面起火了!那么大家来救火,结果呢是生小孩了!有这个事情。那么他到七岁的时候,欢喜到庙里面来,欢喜到庙上来,那么听这个出家的法师,口授〈普门品〉一遍,他就能记住,能背下来〈普门品〉的。他欢喜到庙上来,他的父母不同意,不许他来,但是到了十五岁这一年呢?他要求要出家作比丘,他父母也不同意。但是他自己得到一块檀香木,那么他就把它刻成佛像,他礼拜,在这个佛像前发愿要作比丘、要弘扬佛法。后来到十八岁这一年,有了很大的变化,就是梁元帝垮台了,这一段历史我们不详细说。这个是侯景之乱,梁武帝死了,那么这简文帝作皇帝,那么侯景把简文帝杀掉了,这个时候梁元帝派他的大将,王僧辩几个大将,去破这个侯景。这个时候北魏,北元魏分东西,西魏就发兵来到荆州,就把梁元帝杀死了。这个时候,智者大师、天台智顗禅师十八岁这一年,这一年天台智顗禅师的父母也都不在了,所以他就出家了。

  

  他出家的时候是在长沙果愿寺,法绪法师那里出家的。法绪法师为他授了沙弥戒以后,又领他到慧旷律师那里学习佛法。这个慧旷律师在《高僧传》上看,他是跟真谛三藏学过《摄大乘论》的,是学唯识的一位法师。到二十岁的时候,这个慧旷律师给他授戒。这时候这个智顗禅师到大贤山,也是湖北的一个地方,是诵法华三经,是《无量义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》,用二旬的时间,二十天把这三部经都诵下来了。诵这三经以后,他欢喜坐禅,但是没有老师,那么就听说这慧思禅师,在光州大苏山那地方住,是一位大禅师,那么他就到那个地方去亲近慧思禅师。他见到慧思禅师的时候,慧思禅师就叫他诵《法华经》,说这个四安乐行的法门,他诵《法华经》到诵了二七、十四天的时候,这一天诵到〈药王菩萨品〉,「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」,诵到这里的时候,他身心豁然寂然入定。这个时候他把他这个境界就报告了慧思禅师,慧思禅师为他印证,说他入的定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。他得到的陀罗尼是初旋陀罗尼。这个「初旋陀罗尼」就是〈普贤菩萨劝发品〉里面说的。

  

  这个「初旋陀罗尼」怎么讲法呢?智者大师的《法华文句》上讲「旋有入空」,这么样解释这个「旋」的道理,说他是这样的境界。慧思禅师赞叹智顗禅师:「文字之师,千群万众,寻汝之辩,不可穷矣。」这个「文字之师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从文字上学习佛法,得到一些佛法的知识,他还没能够契入第一义谛;那么这样的法师「千群万众」这么多,「寻汝之辩,不可穷矣」,他要同你讨论佛法,不可以穷尽你的辩才的。这是赞叹这个智顗禅师。

  

  智顗禅师他来亲近慧思禅师这一年时是二十三岁。后来这个慧思禅师,要讲这个《大品般若经》,慧思禅师他自己讲这个《大品般若经》的玄义。讲正文的时候,他就要智顗禅师代他讲这个《大品般若经》,有这事情。智顗禅师到三十岁这一年,慧思禅师他宣布,他要到这个南岳衡山来,他不在光州大苏山这个地方住了。他吩咐智顗禅师,「你到南京去弘扬佛法」。那么这个时候,智顗禅师就没有随慧思禅师到南岳衡山去,他就到南京来了,南京那个时候叫金陵。同时还有法喜禅师他们,同时有二十七个人,随智顗禅师到南京去。

  

  到了南京的时候,当然这个时候,智顗禅师的名望并不高。那么南京这个地方,当时有一位禅师叫法济禅师。法济禅师这个人也是欢喜坐禅的人,他就对这个智顗禅师说,他说:「有人入定,入定能听到这个摄山地动。」摄山就是栖霞山,离这个南京不太远的地方,知道这个僧诠法师在修这无常观。这个僧诠法师在三论宗是很有地位的一位大德。那么「闻摄山地动;知道僧诠法师修无常观,那么这个人入这样的定,有这样的力量,这是什么禅定呢?」这是这个法济禅师问智顗禅师。当时智顗禅师回答他:「是边定不深邪乘暗入,若取若说定坏无疑。」说这么几句话。

  

  这位法济禅师向天台智者大师说这个定的境界,这是问他:「这是什么定?」智者大师回答他说:「边定未深」。这个「边定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个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呢?色界四禅;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这个第四禅是边定。第四禅是「边定」,在色界四禅里那个第四禅是最高的定了。若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呢,非非想定就是最高定,也算是「边定」。那么这上说:「边定未深邪乘暗入,若取若说定坏无疑」,我酌量这个「边定」不是那个「边定」,不是色界四禅第四禅,也不是第四个非非想定,有人解释说他是未到地定。我在分别这件事,也不是未到地定,是什么定呢?是欲界定。因为这个定由浅而深,这个欲界定是最下边的,一开始的定,由欲界定进一步是未到地定,然后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的。我是这样解释;「边定未深」就是这个欲界定,你这个欲界定还不是很深。因为欲界定也很长一大段的,还没到最后的欲界定。或者说欲界定就是不深,到未到定就是深了一点,色界四禅是更深一点。那么就是说这个欲界定,这个边定还不深。「邪乘暗入」,这个「邪」是什么呢?就是有魔,这个「邪」就是魔。「乘暗入」呢,因为你入定这个人,你没有般若的智慧,你没有般若的光明,你心里面有「暗」,你虽然有这样的定,但是你心里面有无明就是「暗」,而这个邪乘着你这个暗,入到你的定的里面去了,来愚弄你。「若取若说定坏无疑」,你若执着你这个定的话,或者你向人讲,「定坏无疑」,你这个定决定是要破坏了,就失掉了。如果是未到地定,你向人说也不见得立刻会坏的。若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你向人说你这个定也不会坏。若是无色界的四空定,也不会坏的,因为那个定力是很坚固的,不会因为你向人讲,你得的这个定,你的定会破坏。所以我认为这个「边定」,应该是欲界定。

  

  智者大师这样一回答他,法济禅师,就很惊讶!他立刻说:「老僧以前得过这个定,我向另外一个法师一说了以后,这个定就没有了」。说是:「这可见你的功夫很高,能知道这个定的情况。」所以这个法济禅师,他就特别赞叹这个智顗禅师,也向外面宣传,所以这个天台智顗禅师,这时候在南京这个名望就高起来,那么就有很多的在家居土、出家的法师来跟他学习佛法了。这是智顗禅师到金陵去,一开始有这么一段事情。

  

  这时候这个名望一高起来,那么当地的这些很多的法师,在别传也有说出来,请智顗禅师讲《大智度论》,又说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,说了很多的佛法。到了三十八岁这一年。智顗禅师三十岁到南京,到三十八岁这一年呢,那么智顗禅师就当众宣布,他不在这儿住了,要到天台山去。什么理由呢?他说:「我初到建业来,初到金陵来的时候,有四十个人跟我学习佛法,有二十个人有成就。后来有一百个人来跟我学习佛法,有二十个人成就。后来有二百个人跟我学习佛法,才有十个人有成就。再过以后,有很多更多的人来跟我学习佛法,有成就的人更少了。所以我不如自己去用功去了!」所以就离开了金陵,离开了南京,到天台山去了。那么是三十岁到南京,三十八岁离开。到了天台山一共是住了十年,三十八岁去,四十八岁又下山了,在天台山住了十年。住了十年,在那里讲过《金光明经》,还做过这个放生池的事情,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,不说了。

  

  这个时候是南北朝的时代,南朝是陈。这时候是陈后主的时代,他又发动要请智顗禅师下山到南京来讲经。最初智者大师不来,后来经请过多少次,又有人劝智顗禅师,这时候才勉强的到南京来。到了南京的时候,就在这皇帝的殿上,又是讲《法华经》的题,经题,又讲《仁王般若经》,这个四十八岁。到五十岁的时候,在光宅寺讲《法华经》正文。到五十二岁这一年,这个南朝陈垮台了,就是隋文帝派他的儿子晋王广做总司令,还有是贺若弼,还有谁…就把南朝的陈灭了。

  

  那么智顗禅师离开了金陵,到庐山去住了两年,住两年就是五十四岁了。这时候这晋王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,他又请智者大师到扬州为他授菩萨戒。授菩萨戒的时候,智顗禅师为晋王广起个法名叫总持。而这个晋王广他又为智顗禅师赞叹他是智者。就从这么以后,大家称智顗禅师为智者大师,那么这是五十四岁的时候。

  

  五十四岁的时候授完了菩萨戒,在那里可能住一个时期,智者大师又回到庐山来,住了可能是一年多。五十五岁的时候,他就到荆州玉泉山,到那里造两个庙,一个是十住寺,一个是玉泉寺。五十六岁的时候讲《摩诃止观》,在玉泉寺讲《摩诃止观》,五十七岁的时候又讲《法华玄义》,到五十八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荆州玉泉寺,又回到南京去。回到南京住了一个时期就又回到天台山来了。回到天台山这个时候,这个晋王广他请智者大师为他写《净名疏》,《维摩诘所说经》这个疏,现在说是《天台疏》。写的这个疏,没有完全写完。那么这个时候三论宗的嘉祥大师,他来拜见智者大师,请他到他的庙上讲《法华经》,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