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句话怎么讲呢?什么叫作「难」呢?生死是难,三恶道也是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这苦恼的境界也是难。我们有了修行,没有烦恼了。得初果、得须陀洹果的圣人,他前多少生也可能会造过罪,也可能作过错误的事情,那么那就是三恶道的业力了。可是若得了初果呢,那个业力不发生作用,不会再到三恶道去了,那也叫作「免难」。若是我们继续的修行,由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到阿罗汉果,就是在人间有什么难,在阿罗汉的心里面不受影响的,所以也是免难了。所以这个「免难」,没有难也叫免难,有难而心不苦恼也是免难。有难的时候,心里面不苦恼,就是他的心能安住圣道,他不取着这些虚妄境界,所以也叫「免难」。
「发定生解」,你能按照这个十意去修行去,那你就会从你心里面发出来禅定了,能生出来智慧的解。「证于无漏之圣果也」,这个「证」就当「得」字讲也可以。这个「证」字,在经论上常是「如实觉知」叫「证」,譬如说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」,那个「如义」的这种真理,你能证得这个真理,其实也就是如实觉知这个真理。但是这个地方或者当「得」字讲,就得到了那个无漏的圣果了。这个「漏」字是烦恼的意思。《俱舍论》上的解释呢,说人的身上生疮,这个疮流脓流血叫作「漏」。说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,这六根就是六个疮,这六个疮、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,这个眼睛见到、耳朵听到的时候就流出来这个贪烦恼,流出来瞋烦恼,流出这邪知邪见的烦恼、高慢的烦恼、疑惑的烦恼、嫉妒的烦恼、各式各样的烦恼,就像那个生疮的人,那个疮往外流脓流血似的,所以叫作「漏」;是用它譬喻这个烦恼的。
「无漏」呢,就是没有烦恼了。这个圣人、阿罗汉以上的圣人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,没有贪瞋痴了,所以不漏了,不流脓不流血了,这个病好了,所以叫「无漏」。这个「无漏」就是圣果,这是圣人经过长时期的修行得到的一个结果,得到的一个果实。我们能够根据这十意去修行去,我们也就能安心免难,也能发定生解,也可以得无漏的圣果的,不会徒劳的,你会有成就的。
这是本书的一段序,等于是一个序文。若讲这个经有分三分;有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那么前面这一段也等于是《小止观》的一个序文了,一个序分了,也可以这样说。
具缘第一
这个十意,也就是十章。现在第一章是具缘。
「云何名缘?」怎么叫作缘呢?
夫发心起行,欲修止观者,要先外具五缘。
「所谓行者,欲修止观,必须具足五缘」,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发心修行的人,你想要修止、修观,这句话是这么说,实际还不是那么简单,你必需要具足五种条件,这五种条件你具足了,才可以进修止观的。这个五缘者,是什么呢?第一是持戒清净,第二是衣食具足,第三闲居静处,第四息诸缘务,第五得善知识。这是五个条件。
第一个是持戒清净,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。如果不能持戒很难修止观,这是很困难的事情。列出这五缘,我们在这儿不讲了,讲下面。
第一持戒清净。如经中说:「依因此戒,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。」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。
「第一,夫欲修止观,必须持戒清净」。我们不发心修止观,那也就不说了,你想要发心修止修观,你决定要持戒清净。是什么原因修止观的人要持戒清净呢?「如经中说」,这底下说《遗教经》,是(T12.1111a),在这个地方。「依因此戒,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,是故比丘应持净戒。」这个《遗教经》上说:「依因此戒」,我们想要修禅定得智慧的人,他是「依因此戒」,「依」就是「因」,要依靠你所受的戒清净,你才能生出来诸禅定的,才能生出来灭苦的智慧的。「是故比丘应持净戒」,这个戒要清净才能得禅定、得智慧,这个理由在什么地方呢?我们的思想行为,如果你是属于善法的,你作完了这件事,你成就了这样的善的功德的时候,这个善的功德它有作用的,它这个作用就令你如意,能令你满意、能令你快乐、安乐自在,这个善法的作用是这样。这个恶法的作用呢?我们的思想行为作了恶事了,或者我们杀害了一个生命、或者是偷盗人家的财物、或者有种种非礼的事情,你作了这个恶事以后,就在自己的心里面,就有恶的罪过隐藏在那里,这种罪过它也会发生作用,它这个作用就叫你不如意,它障碍你的好事不得成就,就是这样子。
譬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,你和某一种人来往,你对那个人有一种非礼的企图,你用妄语欺骗他,你自己得到利益了,对方受到伤害了。当然你这发心修行的人一定是读过佛书、经律论的,你知道有因果的道理的。你作完这件事,虽然你占了便宜,你心里会怎么样?在这因果的道理上会怎么样呢?如果你一想到这件事,你心就不安了。你心若不安,你能坐得住吗?还能坐在那里修止观不呢?这是一个问题。第二,受你欺骗的这个人,他受到了伤害了,他能罢休吗?他能说算了算了!就不管这个事了,就等于没有这件事吗?不会的。他会来报复你。那么你能坐得住修止观吗?你心不安的呀!所以你想要修止观,想要修行圣道,你一定要持戒清净,不然你心不安。
「依因此戒,得生诸禅定」,你若持戒清净了,我心里很安,鬼来敲门你心里没有事,因为我没有作什么错误的事情。所以要持戒,持戒心才安。「得生诸禅定」,才能够生出禅定来,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个「戒」它只是给你准备一个好的基础,如果你持戒清净了,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定学慧的。如果你不修定,光是持戒清净,还是没有定的。如果你只是持戒清净,你不学习佛法,你还是没有智慧的。那么为什么说「依因此戒,得生诸禅定,及灭苦智慧」呢?就是刚才说的,它只给你一个能随顺你,不障碍你得禅定、不障碍你得智慧,能顺于那件事,给你一个基础,只是这样子,但是这个基础就是很重要。说是这个房子要有地基,要把这个地基搞好;搞好是搞好了,但是上面你不继续建筑还是没有房子的。所以你若持戒清净了,你不犯过失,你自己的身口意清净,这个时候你修禅定也很顺,你学智慧也很顺,只是这样的意思。那么这叫「增上缘」,不是「因缘」。持戒清净能生诸禅定,能生灭苦的智慧,是「增上缘」、不是「因缘」,就像你种这个麦、种这个谷在地下,这个大地你种下谷子种,它能发出芽来。但是你若不种这个谷,这个地它也不能自然的生出芽来的,它是帮助你生芽,它有这个作用。它还要你种下谷,这个谷是很好的谷、不是坏的,那么它就会生出芽、根、梗、枝、叶、花、果的。
所以这「依因此戒,得生诸禅定」,或者是色界四禅,或者无色界的四空定,或者是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种三昧,这些功德。「及灭苦智慧」,你若能持戒清净也会成就灭除苦恼的智慧,因为你常持戒清净、你心安,那么你学习这个佛法的时候,你能专心。如果你持戒不清净,你内心里烦躁,心里面常去忆念这些破戒的事情,不能专一的学习佛法,这个灭苦的智慧也不会生起的。
这「灭苦智慧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本来得禅定也能减少痛苦,但是苦的根本还没有灭,要有般若的智慧观一切法空,才能把苦的根本除灭了,所以是「灭苦智慧」。「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」,所以这个比丘已经远离了尘世了,到这三宝的地方来修行的人,应该受持清净戒。
「云何名持戒清净相?」持戒清净的相貌是什么样子呢?这底下说有三种行人持戒不一样,持戒不同。
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:一者、若人未作佛弟子时,不造五逆;后遇良师,教受三归五戒,为佛弟子。若得出家,受沙弥十戒,次受具足戒,作比丘、比丘尼。从受戒来,清净护持,无所毁犯;是名上品持戒人也。当知是人修行止观,必证佛法,犹如净衣,易受染色。
「一者、若人未作佛弟子时,不造五逆;后遇良师,教受三归五戒,为佛弟子。若得出家,受沙弥十戒,次受具足戒,作比丘、比丘尼。」这三种持戒清净相,第一种是什么样的人呢?假设这个人他以前他没有作佛教徒,他不是佛弟子的时候,「不造五逆」,他没有作这种罪过。这个「五逆」就是弒父、弒母,杀他的父亲、杀他的母亲。弒阿罗汉,杀过阿罗汉圣人。出佛身血, (断音)大家恭敬礼拜的佛像,如果你有意的破坏,也不大好,有一点相似,也是不好的。「破和合僧」,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大家本来是很和合的,你从中间去破坏和合,说一些离间语,说一些破坏人的话,使令这僧与僧不合,这个罪过也是很大的;这个叫作「逆罪」。这对于父母应该恭敬孝顺的,而还去杀害父母,这是太不对了,所以叫作「逆」。
说这个人他那个时候不是佛教徒,他没造这种罪过。「后遇良师」,后来遇见好的师长、善知识了,引导他接触佛教,教他受三归依,受持五戒,作佛教的弟子。「三归依」,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。「受持五戒」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那么他是作了佛教徒了。「若得出家」,受了三归五戒以后,继续的学习佛法,觉悟了人世间都是无常的。有的在家居士信佛很久了,也还算精进,常能够到庙上来听闻佛法,随顺去念佛、或者拜佛、或者静坐,去栽培善根。时间久了,感觉世间上都是无常的,就出家修行吧!也有的人虽然感觉世间上的荣华富贵是无常的,但是放不下,虽然是无常的,现在还能为我所用,我还欢喜作在家人,不肯出家。但是这个人他出家了,「若得出家」,那么他放下了、出家了、离开了那个烦恼的家了。
「受沙弥十戒」拜一个师父,受这个沙弥十戒,作了沙弥了。这个「沙弥」是个印度话,翻到中国话是「求寂」。这义净三藏他翻个「求寂」。这「求寂」是什么呢?就这个沙弥他出家了,作出家人,为什么要作出家人呢?你的目的何在呢?就是「求寂」,我希望得涅槃,希望要得涅槃,所以叫作「求寂」。我们说是我们受了比丘戒了叫作「比丘」,但是这个沙弥,佛给这个身份的人,给他立个名字叫作「沙弥」,中国话叫作「求寂」。说我们作了比丘了,高过沙弥了,我们内心是不是「求寂」?我们内心是不是希望得涅槃呢?说问这个沙弥,你为什么要出家?要「求寂」,我希望得涅槃。这个佛是大智慧人,给他立这个名字。也翻个「勤策」,叫「勤策男」或者「勤策女」,就是沙弥或者沙弥尼。「勤策」这句话怎么讲?就是沙弥他要常常的接受比丘、比丘尼的勉励督导,「你要用功修行,不能懈怠」,所以叫作「勤策」。这受了「沙弥十戒」,这「十戒」我看不要说了。
「次受具足戒」,就受了比丘戒了,比丘戒叫作「具足戒」。这个「具足戒」怎么讲?这不是说;比丘戒二百五十条,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,菩萨戒是十重四十八轻。拿比丘说,二百五十条戒都具足了,叫作「具足戒」;不是那个意思。他的「具足」的意思,是说你受了比丘戒,你能持戒清净继续的修行,能得禅定、能得涅槃,所以叫作「具足」,「具足」是这个意思。有些地方,这「具足」两个字老是解释得不大好,我这样解释,不是我能解释,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解释,这是看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解释的。这个「具足」是说你受了这个戒,你继续向前进步能得涅槃所以叫作「具足」。「作大比丘」,受了具足戒了,你就是大比丘了。这个「大」是赞叹这个人,这个人不愿意作生死凡夫了,他想要作圣人、想要得涅槃,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志愿、很伟大的行为。「及比丘尼」,比丘尼就是女的比丘,也是大比丘尼。
「从受戒来,清净护持,无所毁犯」,说是这个人在家的时候,没有造五逆的罪过,后来受了三归五戒又出家作沙弥,又作比丘,作比丘尼。他从受戒以来,他都是很清净,护持他的戒没有犯过,「无所毁犯」,没有毁破,没有破戒、没有违犯佛的教导。「是名上品持戒人也」,这个人是最高尚的了,他没有受戒作在家人的时候,没有作过五逆罪,出家以后受戒就一直的清净不犯戒,这是上品人。「当知是人修行止观,必证佛法」,这个持戒清净的这个人,他若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他一定如实觉知佛法的真理,他是能有成就的。「犹如净衣,易受染色」,就像那个清净的衣服,就是清净的白色的衣服,你愿意染成黑的也可以、染成黄的也可以、染成红的也可以,它容易接受颜色。说持戒清净的人,他容易成就止,也容易成就观,容易得圣道的。
这修行的事情,这个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这个书,完全是讲修行的事情。假设我们常思惟这个圣人的功德,我们这个修行的心容易生起来,思惟凡夫的过患,凡夫的习气是很可怜的境界,思惟圣人尊重的境界。圣人能够安闲,无论境界怎么变化,他心里面是太平的,是安乐自在的。经上常说,我们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这都是圣人的境界,我们的心里面常这么忆念,什么叫作「佛」?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。什么叫作「法」,就是大般涅槃、经、律、论这个佛法有无量无边的功德。什么叫作「僧」?这个「僧」指圣僧说,这个圣人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有那个大自在安乐的境界,不像那个凡夫,你稍微有一点不如意,他心就愤怒了,有一点儿如意的事就欢喜了,这个心本身定不住,随着外面的风飘动。这凡夫心随境转的这种苦恼的境界;圣人那样微妙高尚那种清净的境界,你常这么思惟,你修行的心就会发起来的。你圣人能那样子,我也要作圣人,我也可以那样子嘛!不是很好?
我是在一个报纸上或文章上看见的,大概是九一八事变、庐沟桥事变、日本侵略中国这个时代,这冯玉祥这个人,他不知在什么地方,冯玉祥是信基督教的,到一个庙上就把这个庙放火烧了,把出家人都杀了。其中有一个出家人,把头杀死了流血似乳,就像牛奶的颜色,「流血如乳」,有这个事情。「流血如乳」,我们在经论上看,我们一般凡夫的血就是这样颜色,那个阿罗汉的血是什么颜色?所以有人说那个比丘就是阿罗汉。若是这样说,在民国以来,我们中国的出家人还有阿罗汉。我们现时代的佛教,我看从南北朝以后,中国还有圣人,不是那么明显。可以经过冯玉祥这么一搞,啊!还有一个阿罗汉,我们可以这样想这件事。
但是论这个修行的事情,这《涅槃经》上说:「老来无三昧」,我想这年轻的出家人,假设能把这一本书,《小止观》能好好的努力学习一下,或者是你把《大智度论》好好用用功,可能你也会得阿罗汉果。因为年轻就肯出家,一定是有善根,你年纪轻、你的四大调和,你的身体能顺于道,真能努力的话是有可能的。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