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,无量无量劫地去学习佛法,所以他的智慧多,但是定力少了。这因为菩萨的悲心强一点,他总是为别人忙,去教化众生去,他自己用功的时间比较少,(也不是说一点也没有),因为这都是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萨。那么学习佛法、见佛多、闻法多,他智慧高,所以他是智慧力多,智慧多因为定力少了,虽然见佛性,但还不是太明了。
「诸佛如来定慧力等,是故了了见于佛性」,十方诸佛定慧力等,他的禅定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平等了,所以他是明明了了的见到诸法如义了;诸法如义是完全明显的显现出来了。这样说,没得无生法忍之前的人,凡夫的时代,就是偏修定或者偏修慧,会有邪见轮转的这种过失。已入圣位的这些阿罗汉、辟支佛和菩萨,他也有定慧偏失的这种过失,但是他们都是圣人了,凡夫不能和他们相比的。可是因为有所偏,所以他还没能成佛,若成佛的时候,就是定慧均等了。
「以此推之」,根据这样的道理来推论,「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」,说是我们又修止,又要修观,止观双运,那岂不是大般涅槃的最重要的一个门径吗?我们从这里可以得涅槃了啊!「行人修行之胜路」,这止观岂非行人修因的胜路呢?最殊胜的一条路了,我们应该从这条路走是最安全的了。「众德圆满之指归」,这是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他们都圆满了,那么我们若是学习的话,「指归」,我们就从止观这里学习就可以成就无量功德了,都归于止观这里。功德虽然是很多很多,无非是定慧而已,所以「指」者是意,意之所归叫作「指归」。很多很多的道理,但是他的中心点在那里呢?就是在止观那里。我们修止又修观,由这两种功德的成就,就可以圆满无量功德了,所以叫作「指归」。 【断音】有很多功德,还是一个定、一个慧,正是无量功德的本体,就是定慧。所以我们若是修习止观,也就成就「无上极果」了,也就圆满了无量功德了。所以应该止观双运,止观双修。
若如是知者,止观法门实非浅故。欲接引始学之流辈,开蒙冥而进道;说易行难,岂可广论深妙!
前面讲过的这一大段文,是赞叹止观的重要,止观的所得果是特别殊胜,劝我们修止也要修观,修观也要修止。以下这一段文,正式说明本书的缘起,说明这个坐禅法要的缘起。
「若如是知者」,若前文所讲的道理,我们若能这样明了的话,我们会知道「止观法门实非浅故」,修这个奢摩他、学习毗钵舍那这个法门,实在不是一个浅近的事情。这个「法门」这两个字,我们可以解释一下。譬如这个房子里面很好,可以遮风挡雨,我们坐这里很舒服,但是我们想进来一定要有个门,没有门进不来。现在说这个「法」就指无上菩提的这个「法」,众德圆满的「法」,就是涅槃和无上菩提了。这个「法」也是大安乐住的境界,我们也想到那儿去,但是也要有个门,没有门,我们到不来。那么什么是门?止观就是门了,所以止观是无上菩提、大般涅槃的一个门。「实非浅故」,实在不是浅近的事情。
「欲接引始学之流辈」,这个止观是特别深广的,应该把它发挥几百卷、几千卷的文句才能或者说得周到了。但是「欲接引」,想要接引、想要栽培引导我们开始学习佛法的这一类人,「开蒙冥而进道」,想要开导蒙冥的人修学圣道。这个「始学之流辈」,是蒙冥的,就是不大有知识,知识未开的人,就是智慧低一点的人,业障重的人。若是开导这样的人,教他修学佛法,那就不能说太多了,你说了几千卷、几百卷,这个是不行的啊!所以这个大部头的经论,不容易流通,人都有点儿害怕。「说易行难,岂可广论深妙」,说这佛菩萨说话也并没有什么难,像《华严经》看出来佛菩萨智慧,那恒河沙数的文句,恒河沙数品,那还了得。但是修行起来不是容易,这个话说出来容易,修行不容易啊!「岂可广论深妙」,对我们这些始学的流辈,蒙冥的程度的人来说,那能广论深妙呢?不能说太多了。
今略明十意,以示初心行人,登正道之阶梯,入泥洹之等级。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,毋鄙斯文之浅近也。
「今略明十意,以示初心行人,登正道之阶梯,入泥洹之等级」,所以现在不要说得太多,就简略的说出十条来,十个意思。以开示我们初开始发心修行的人,我们根据这十意,「登正道之阶梯」,可以向前进步。这「正道」就是圣道,就是入圣位,小乘就是入初果以上,大乘就是得无生法忍以上叫「正道」。我们根据这个十意,作我们的一个阶梯,从这个梯子向上进就可以得圣道了,是登正道的一个台阶,是一个楼梯,像那样子。「入泥洹之等级」,前面「登正道之阶梯」,就是得初果、或者初得无生法忍,叫「正道」。这「入泥洹」就是最后了,到最后去,最后的一个等级。用它作方便,一个级、一个级的、一个等、一个等的,我们从这个方便就可以入圣道了,就可以得涅槃了。
「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,毋鄙斯文之浅近也」,这句话就把那个说易行难,把它再多说几句。说「寻者」就是学习者,发心修行的人,你要学习这个小止观,这个不是大止观。想学习这本书的人,你要反省自己,要发惭愧心;我这业障很重,我的烦恼很强,我修行起来这妄想很不容易调伏,很不易成就定、很不容易成就慧,很不容易成就的呀!「毋鄙斯文之浅近也」,你不要憎恶、轻视这个小止观这么几页,这很浅近的嘛!我应该修行这无上的妙法门嘛!不应该这样子。你不要轻视呀!「说易行难,岂可广论深妙」呢?这样意思。
从这几句话里面,这可见这个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」就是给这个钝根人,初修止观的人准备的,是这样意思。
若心称言旨,于一眴间,则智断难量,神解莫测;若虚构文言,情乖所说,空延岁月,取证无由,事等贫人数他财宝,于己何益者哉!
前面这话,「当愧为行之难成,毋鄙斯文之浅近」,这是扁了一下,这是初发心修行的人,扁斥这个人。但这底下又赞叹一下,赞叹这个发心修行的人。「若心称言旨」,若是你能够发心修行,你一下子你那个止观的心、和这个止观的文里面说的道理相称了,相符合了,就是一念相应的意思。你这一天早晨起来静坐的时候,一剎那间一下子「称于言旨」,就是你见道了,见到「诸法如」义了。「于一眴间」,这个「眴」就是眼睛一动,(这个「眴」和这个「瞬」是相通的),就是眼睛一动,叫「一眴」,就是时间极短的,就是极短的时间,或者是经论里面常说的一句话,就是「一剎那间」,你若能见到诸法如义了,「则智断难量,神解莫测」,那个时候,你的智慧断除烦恼了,你就是圣人了,那个时候你的境界是很难思量的了,那你就是大人了。「神解莫测」,你那个微妙的智慧一发生作用了,都是不可思议的,没有人能够测量你了,你也是一个不得了的人了,不要因为说「当愧为行之难成」,这好像是扁斥你了,但是你若成功了,你和那大智慧人一样的。这样意思。
「若虚构文言,情乖所说,空延岁月,取证无由」,这底下说「若虚构文言」,这个「构」字当什么讲呢?这个「构」就是牵引。若说我把《华严经》上的话、《大般若经》上的话、《宝积经》的话、《涅槃经》,这些大乘经论的话,我把它引来了,说了很多的妙法。那么只是口头上这样说,你「荒草未曾锄」,你还是嘴巴皮,所以叫「虚构文言」。「情乖所说」,你内心里面的烦恼贼还在那儿活动,你和你所说的佛法是乖违的。这样说「空延岁月」,那就把这个宝贵的岁月都空过了,只是在那里言说戏论。「取证无由」,「无由」就是不能够得圣道,你没能下功夫修行,只是嘴在那里讲,这个不行嘛!
「事等贫人数他财宝,于己何益者哉!」这种事情就好像那个贫穷的人给那个有钱的人管钱,给那个富贵的人管理财物的事情,去计算他有多少财宝,其实一个也不是他的。说是我们学习佛法,学了这部经、又学习那部经、学了这个论、又学习那个论,学习了很多的佛法,实在自己只是把岁月就这样过去了,内心没能与佛法相应,所以「于己何益者哉!」对你自己有什么好处呢?自己这荒草还没锄掉啊!那么说了很多也用不上,说「于己何益者哉!」所以不必贪多,你要放下,按照这个简单的《小止观》,按照这个次第去修行去,如果一剎那间相应了,「则智断难量,神解莫测」。那么这就是勉励我们,你不要轻视这个《小止观》的文少、浅近,你要努力修行,表示这个意思。
具缘第一、诃欲第二、弃盖第三、调和第四、方便第五、正修第六、善发第七、觉魔第八、治病第九、证果第十。
前面文里面说「今略明十意,以示初心行人」,这个十意是那十意呢?这里标出来,第一个是具缘,乃至第十个是证果。这十意虽然不是百千意,但是很圆满。就是我们从开始修行,你应该要怎么准备,到最后能得果又是怎么个情形。在我们初开始用功的人,这十意就是很圆满的了。我们能按照十条都做好,我认为已经很了不起了。
今略举此十意,以明修止观者。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,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,可以安心免难、发定生解、证于无漏之圣果也。
「今略举此十意,以明修止观者。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」,智者大师说,这十意虽然不多,但是初心学禅的人最重要。「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之」,若是你能够好好的取这十意去修行去,根据这个十意能够努力的修行。「可以安心免难」,可以安定你的烦恼心在圣道上面,可以免生死之难了。我们没有修行的人,没有修定、没有修慧,我们这个心像猿猴一样,老也不安;不是这里,就是那里老是要活动,定不下来。你若用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修行呢,心就安一点。这是浅近的说法。或者说,可以把你这个烦恼心改造了,得到大智慧,能安住于圣道了,那么就是叫「安心」。「免难」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