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,無量無量劫地去學習佛法,所以他的智慧多,但是定力少了。這因爲菩薩的悲心強一點,他總是爲別人忙,去教化衆生去,他自己用功的時間比較少,(也不是說一點也沒有),因爲這都是得無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薩。那麼學習佛法、見佛多、聞法多,他智慧高,所以他是智慧力多,智慧多因爲定力少了,雖然見佛性,但還不是太明了。
「諸佛如來定慧力等,是故了了見于佛性」,十方諸佛定慧力等,他的禅定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平等了,所以他是明明了了的見到諸法如義了;諸法如義是完全明顯的顯現出來了。這樣說,沒得無生法忍之前的人,凡夫的時代,就是偏修定或者偏修慧,會有邪見輪轉的這種過失。已入聖位的這些阿羅漢、辟支佛和菩薩,他也有定慧偏失的這種過失,但是他們都是聖人了,凡夫不能和他們相比的。可是因爲有所偏,所以他還沒能成佛,若成佛的時候,就是定慧均等了。
「以此推之」,根據這樣的道理來推論,「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」,說是我們又修止,又要修觀,止觀雙運,那豈不是大般涅槃的最重要的一個門徑嗎?我們從這裏可以得涅槃了啊!「行人修行之勝路」,這止觀豈非行人修因的勝路呢?最殊勝的一條路了,我們應該從這條路走是最安全的了。「衆德圓滿之指歸」,這是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他們都圓滿了,那麼我們若是學習的話,「指歸」,我們就從止觀這裏學習就可以成就無量功德了,都歸于止觀這裏。功德雖然是很多很多,無非是定慧而已,所以「指」者是意,意之所歸叫作「指歸」。很多很多的道理,但是他的中心點在那裏呢?就是在止觀那裏。我們修止又修觀,由這兩種功德的成就,就可以圓滿無量功德了,所以叫作「指歸」。 【斷音】有很多功德,還是一個定、一個慧,正是無量功德的本體,就是定慧。所以我們若是修習止觀,也就成就「無上極果」了,也就圓滿了無量功德了。所以應該止觀雙運,止觀雙修。
若如是知者,止觀法門實非淺故。欲接引始學之流輩,開蒙冥而進道;說易行難,豈可廣論深妙!
前面講過的這一大段文,是贊歎止觀的重要,止觀的所得果是特別殊勝,勸我們修止也要修觀,修觀也要修止。以下這一段文,正式說明本書的緣起,說明這個坐禅法要的緣起。
「若如是知者」,若前文所講的道理,我們若能這樣明了的話,我們會知道「止觀法門實非淺故」,修這個奢摩他、學習毗缽舍那這個法門,實在不是一個淺近的事情。這個「法門」這兩個字,我們可以解釋一下。譬如這個房子裏面很好,可以遮風擋雨,我們坐這裏很舒服,但是我們想進來一定要有個門,沒有門進不來。現在說這個「法」就指無上菩提的這個「法」,衆德圓滿的「法」,就是涅槃和無上菩提了。這個「法」也是大安樂住的境界,我們也想到那兒去,但是也要有個門,沒有門,我們到不來。那麼什麼是門?止觀就是門了,所以止觀是無上菩提、大般涅槃的一個門。「實非淺故」,實在不是淺近的事情。
「欲接引始學之流輩」,這個止觀是特別深廣的,應該把它發揮幾百卷、幾千卷的文句才能或者說得周到了。但是「欲接引」,想要接引、想要栽培引導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這一類人,「開蒙冥而進道」,想要開導蒙冥的人修學聖道。這個「始學之流輩」,是蒙冥的,就是不大有知識,知識未開的人,就是智慧低一點的人,業障重的人。若是開導這樣的人,教他修學佛法,那就不能說太多了,你說了幾千卷、幾百卷,這個是不行的啊!所以這個大部頭的經論,不容易流通,人都有點兒害怕。「說易行難,豈可廣論深妙」,說這佛菩薩說話也並沒有什麼難,像《華嚴經》看出來佛菩薩智慧,那恒河沙數的文句,恒河沙數品,那還了得。但是修行起來不是容易,這個話說出來容易,修行不容易啊!「豈可廣論深妙」,對我們這些始學的流輩,蒙冥的程度的人來說,那能廣論深妙呢?不能說太多了。
今略明十意,以示初心行人,登正道之階梯,入泥洹之等級。尋者當愧爲行之難成,毋鄙斯文之淺近也。
「今略明十意,以示初心行人,登正道之階梯,入泥洹之等級」,所以現在不要說得太多,就簡略的說出十條來,十個意思。以開示我們初開始發心修行的人,我們根據這十意,「登正道之階梯」,可以向前進步。這「正道」就是聖道,就是入聖位,小乘就是入初果以上,大乘就是得無生法忍以上叫「正道」。我們根據這個十意,作我們的一個階梯,從這個梯子向上進就可以得聖道了,是登正道的一個臺階,是一個樓梯,像那樣子。「入泥洹之等級」,前面「登正道之階梯」,就是得初果、或者初得無生法忍,叫「正道」。這「入泥洹」就是最後了,到最後去,最後的一個等級。用它作方便,一個級、一個級的、一個等、一個等的,我們從這個方便就可以入聖道了,就可以得涅槃了。
「尋者當愧爲行之難成,毋鄙斯文之淺近也」,這句話就把那個說易行難,把它再多說幾句。說「尋者」就是學習者,發心修行的人,你要學習這個小止觀,這個不是大止觀。想學習這本書的人,你要反省自己,要發慚愧心;我這業障很重,我的煩惱很強,我修行起來這妄想很不容易調伏,很不易成就定、很不容易成就慧,很不容易成就的呀!「毋鄙斯文之淺近也」,你不要憎惡、輕視這個小止觀這麼幾頁,這很淺近的嘛!我應該修行這無上的妙法門嘛!不應該這樣子。你不要輕視呀!「說易行難,豈可廣論深妙」呢?這樣意思。
從這幾句話裏面,這可見這個「修習止觀坐禅法要」就是給這個鈍根人,初修止觀的人准備的,是這樣意思。
若心稱言旨,于一眴間,則智斷難量,神解莫測;若虛構文言,情乖所說,空延歲月,取證無由,事等貧人數他財寶,于己何益者哉!
前面這話,「當愧爲行之難成,毋鄙斯文之淺近」,這是扁了一下,這是初發心修行的人,扁斥這個人。但這底下又贊歎一下,贊歎這個發心修行的人。「若心稱言旨」,若是你能夠發心修行,你一下子你那個止觀的心、和這個止觀的文裏面說的道理相稱了,相符合了,就是一念相應的意思。你這一天早晨起來靜坐的時候,一剎那間一下子「稱于言旨」,就是你見道了,見到「諸法如」義了。「于一眴間」,這個「眴」就是眼睛一動,(這個「眴」和這個「瞬」是相通的),就是眼睛一動,叫「一眴」,就是時間極短的,就是極短的時間,或者是經論裏面常說的一句話,就是「一剎那間」,你若能見到諸法如義了,「則智斷難量,神解莫測」,那個時候,你的智慧斷除煩惱了,你就是聖人了,那個時候你的境界是很難思量的了,那你就是大人了。「神解莫測」,你那個微妙的智慧一發生作用了,都是不可思議的,沒有人能夠測量你了,你也是一個不得了的人了,不要因爲說「當愧爲行之難成」,這好像是扁斥你了,但是你若成功了,你和那大智慧人一樣的。這樣意思。
「若虛構文言,情乖所說,空延歲月,取證無由」,這底下說「若虛構文言」,這個「構」字當什麼講呢?這個「構」就是牽引。若說我把《華嚴經》上的話、《大般若經》上的話、《寶積經》的話、《涅槃經》,這些大乘經論的話,我把它引來了,說了很多的妙法。那麼只是口頭上這樣說,你「荒草未曾鋤」,你還是嘴巴皮,所以叫「虛構文言」。「情乖所說」,你內心裏面的煩惱賊還在那兒活動,你和你所說的佛法是乖違的。這樣說「空延歲月」,那就把這個寶貴的歲月都空過了,只是在那裏言說戲論。「取證無由」,「無由」就是不能夠得聖道,你沒能下功夫修行,只是嘴在那裏講,這個不行嘛!
「事等貧人數他財寶,于己何益者哉!」這種事情就好像那個貧窮的人給那個有錢的人管錢,給那個富貴的人管理財物的事情,去計算他有多少財寶,其實一個也不是他的。說是我們學習佛法,學了這部經、又學習那部經、學了這個論、又學習那個論,學習了很多的佛法,實在自己只是把歲月就這樣過去了,內心沒能與佛法相應,所以「于己何益者哉!」對你自己有什麼好處呢?自己這荒草還沒鋤掉啊!那麼說了很多也用不上,說「于己何益者哉!」所以不必貪多,你要放下,按照這個簡單的《小止觀》,按照這個次第去修行去,如果一剎那間相應了,「則智斷難量,神解莫測」。那麼這就是勉勵我們,你不要輕視這個《小止觀》的文少、淺近,你要努力修行,表示這個意思。
具緣第一、诃欲第二、棄蓋第叁、調和第四、方便第五、正修第六、善發第七、覺魔第八、治病第九、證果第十。
前面文裏面說「今略明十意,以示初心行人」,這個十意是那十意呢?這裏標出來,第一個是具緣,乃至第十個是證果。這十意雖然不是百千意,但是很圓滿。就是我們從開始修行,你應該要怎麼准備,到最後能得果又是怎麼個情形。在我們初開始用功的人,這十意就是很圓滿的了。我們能按照十條都做好,我認爲已經很了不起了。
今略舉此十意,以明修止觀者。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,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,可以安心免難、發定生解、證于無漏之聖果也。
「今略舉此十意,以明修止觀者。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」,智者大師說,這十意雖然不多,但是初心學禅的人最重要。「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之」,若是你能夠好好的取這十意去修行去,根據這個十意能夠努力的修行。「可以安心免難」,可以安定你的煩惱心在聖道上面,可以免生死之難了。我們沒有修行的人,沒有修定、沒有修慧,我們這個心像猿猴一樣,老也不安;不是這裏,就是那裏老是要活動,定不下來。你若用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修行呢,心就安一點。這是淺近的說法。或者說,可以把你這個煩惱心改造了,得到大智慧,能安住于聖道了,那麼就是叫「安心」。「免難」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