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者、若人受得戒已,虽不犯重,于诸轻戒多所毁损;为修定故,即能如法忏悔,亦名持戒清净,能生定慧。如衣曾有垢腻,若能浣净,染亦可着。
这是十章里面的第一章,具五缘,是持戒清净。天台智者大师他说,持戒有三种不同。第一种人他持戒,他受了戒以后他不犯戒,没有受戒的时候也没有造过重罪,这样的人是上品持戒的。现在说这个第二种。
「若人得受戒已」,假设一个人他的因缘很好,他能够相信佛法,他能够受戒归依三宝,受持众戒。前面那个第一种持戒是说「若得出家,受沙弥十戒,次受具足戒」。这个第二种就简略说了,就说「受戒已」。我们看这个《坐禅法要》前后的文,那么这样修习止观的这个人,他是在家居士?他是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呢?我们看这个文,多数应该说是出家人。所以这个「若人得受戒已」,应该说是受了出家的戒了。
「虽不犯重」,这个人这重戒是没有违犯。这「重戒」,究竟什么算重戒呢?就是五戒里面的前四条,这个比丘戒也是前四条,那算是重戒。「于诸轻戒多所毁损」,这重戒和轻戒其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?拿这居士来说,受了五戒,这杀盗淫妄酒,这个前四戒假设是犯的重戒,这个杀戒,譬如说杀人了,这是犯了重戒。如果说是你打死一个鸟,这个不是重戒,不是犯重杀戒的。犯了重戒和犯了轻的戒有什么不同呢?犯了重戒的话,你这个身份失掉了。譬如说男居士是优婆塞,你这个优婆塞的名义没有了。若是你犯轻戒,你这个名义还有,你还是佛教徒,你还是三宝弟子,只是戒不清净而已,这是不同的地方。这个比丘戒、沙弥戒也是一样。说这个人受了戒以后,他是重戒没有犯,但是「于诸轻戒多有毁损」,他毁破了很多很多。
「为修定故,即能如法忏悔」,但是这个人他有高尚的意愿,虽然是轻戒没有注意的遵守,但是他想要向上,他想要修定,想要得四禅,得禅波罗蜜。那么由他这高尚的意愿,他要约束自己、重新的改造自己。「即能如法忏悔」,他就能够依法去忏悔自己犯戒的罪过,那么这个人还算是很了不起的人了。
这个「忏悔」,这个「忏」字是印度话,这个「悔」字是中国话。印度话应该说「忏摩」,古代的翻译说是「悔过」,我以前有了过失了,我现在追悔,我不再造了。但是这样的翻译,到了后来的义净三藏他认为是翻错了,这个「忏摩」的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「请你原谅我」,就是这样意思。譬如说我和你说话或者作什么事情的时候,我有一点对不住你,那么就向你说「忏摩」,就是请你原谅我,是这样意思。不是说我们犯戒了忏悔的意思。若是犯戒忏悔,那个印度话应该是「阿波底提舍那」,这个义净三藏他这样说;这个梵语中国话是「说罪」,就像律里面说的,你犯了七篇的罪过,那样的说罪,那样的忏悔,是这样意思。
「为修定故,即能如法忏悔」,因为犯了戒有罪过,这个罪过障碍你不能得定,所以要忏悔,「尸罗不清净,三昧不现前」,有这样的话。「即能如法忏悔,亦名持戒清净」,这个「即能如法忏悔」下文有说,在这里不多说。「亦名持戒清净」,他把罪过忏悔了,当然就是清净了,清净了以后你就可以修定,修定在你的清净的身口意里面,你能够生出定,能够生出智慧。能够生出智慧这个「慧」是指无漏的智慧说的,那么是等于得无生法忍了。这个得定,生出定来,我们头两次也有简略的说过,这个定的深浅,就是先是得欲界定,而后进一步再得未到地定,再进一步得色界四禅、无色界四空定。这里是简单这样说,「能生定慧」。
「如衣虽有垢腻,若能浣净,染亦可着」,这底下说个譬喻,说我们穿的衣服,虽然是垢腻了,你若能够把它洗清净了,然后再染上颜色,它还能着上去。就是我们这个身口意里面有罪过,我们忏悔清净了,也还能够生出定慧来,能生出定慧的功德的。这是第二种持戒的形相。
三者、若人受得戒已,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,多所毁犯。依小乘教门,即无忏悔四重之法;若依大乘教门,犹可灭除。
「三者、若人受得戒已,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,多所毁犯」,这个是有问题的。说是这个人受了戒以后,他的心不坚固的护持他的清净戒体,这个轻的戒、重的戒,多所毁犯,都破坏了。「依小乘教门,则无忏悔四重之法」,这犯了戒以后,若是根据小乘佛法来说,就是没有忏悔四种重戒的法门,这四种重戒你犯了以后,那在小乘,在戒里面只能算个「与学比丘」,你这个罪就是在那里不能灭了。「若依大乘」佛教来说,「犹可灭除」,还可以有方法把它灭掉了的。
故经云:「佛法有二种健人,一者、不作诸恶,二者、作已能悔。」
所以经上说:「佛法之中有二种健儿,一者性自不作诸恶,二者作已能悔」。这个括弧里面说(T21.720c),我查这个大正藏二十一册,七二○那里是什么呢?是《大法炬陀罗尼经》。在七二○页上看,也是说有两个人。是说一个人他多少天都不吃东西,不吃饭也不吃菜;一个人不停嘴的这么吃东西,吃饱了还吃、吃饱了还吃。那么这两个人你再给他食品的话,那一个人吃得比较香呢?那个人回答,这个饥饿的人吃东西是香的。他吃得很饱,饱了又饱,这个人吃东西是不香的。那么佛是说,这个众生有善根的人,他听闻佛法的时候,他能接受、能信受奉行。这个有业障的人,他是不接受佛的教化的。那么这是和这个文是不相合的,是不对的。那么这个文:「佛法之中有二种健儿」,这是出在那个经上呢?是《大般涅槃经》上有这句话。但是那一品,我记不清楚了。
说是有两个健康的人。佛法里面说有种健康的人。第一种是「性自不作诸恶」,他的性格、他的内心,自然的就不作诸恶,不作一切的恶事,不需要谁去勉强他、去监视他,他自然的不作诸恶。第二种人「作已能悔」,恶事也是能造的,但是作完了能忏悔,能忏悔也是很了不起的人,所以都算是健儿。这就是这个能忏悔,这正前面这三条都包括在这里面了。
夫欲忏悔者,须具十法,助成其忏:一者、明信因果;二者、生重怖畏;三者、深起惭愧;四者、求灭罪方法;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,应当如法修行;五者、发露先罪;六者、断相续心;七者、起护法心;八者、发大誓愿度脱众生;九者、常念十方诸佛;十者、观罪性无生。
「夫欲忏悔,必须具足十法」,这底下智者大师的大智慧说明这个忏悔的方法,需要具足十种法才可以。「何等为十」呢?「一者、明信因果」,要明明白白的相信因果,我作恶事就有恶报,作善事就有善报,要相信这件事。那么这样子才不敢造恶,造恶才能忏悔。如果不相信因果,又何必忏悔呢?当然这件事也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够相信因果。我们昨天说,就是有神通的人,他可能相信因果,但是因果都搞错了。
「二者、生重怖畏」,相信因果而还要生起来很重的恐怖心,我犯了戒、我作了恶事,这是很可恐怖的。我到三恶道里受苦,可是很苦啊!我在《高僧传》上看见一个故事。我以前看和现在看的同是一个故事,但是名字不同。这个说是祇陀迦阿罗汉(付法藏因缘传:达摩蜜多)。这个是佛灭度以后的事情,在印度是名望很高,是名称普闻。那么在远的地方的比丘就仰慕他的道德来亲近他,那么走了很远的道路就到他这儿来了。到这地方一看一个老比丘在那儿烧火,为大众僧烧饭、烧菜,为大众僧烧火,文上就是说「烧火」。那么这个远来的两个比丘就问。(断音)这个烧火的老比丘就说:「他就是在最高那一层的石窟里面住。」那么告诉他怎么怎么走。这两个比丘就是顺他的指示就去了,到那儿一看,是有个老比丘,就是刚才烧火的这个比丘,这个烧火的比丘是个大阿罗汉。
这两个比丘就很奇怪,说是:「以您老人家这个道德,怎么还给大众僧烧火呢?」这个老比丘说:「若是我的头、我的身可以烧了供养大众僧,我都肯做的。」说:「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」说:「我告诉你啊!我前五百生作过狗,我作过狗的。五百生作狗,只有两次吃饱饭。在五百生里面,其余的时候都是饥饿的。这两次是怎么样吃饱的呢?有一回一个人喝醉酒了呕吐,吐了满地,正好我赶到那里把他吐的东西都吃到肚子里吃饱了,这是这一次吃饱了。第二次吃饱,是两个贫穷的夫妇,早晨烧粥,在一个器里面烧粥烧熟了。烧熟了,但是有事情就走了,那么我就把这个头就伸到那个锅、那个器里面去,就把这个粥通通都吃光了,也吃饱了。但是吃完了的时候,这个头拔不出来,这两个夫妇回来了,就恼了,就拿刀把这个头断了。所以我想到我以前作狗的时候这个苦恼的境界,现在作人了,要供养大众僧,为大众僧作事,这是特别吉祥的事情,我怎么不可以为大众僧烧火呢?」
所以这个「生重怖畏」,作了错误的事情要到三恶道去受苦,这是很可怖畏的事情。
「三者、深起惭愧」,说是我若是犯了戒,要深深的生起惭愧心。这个「惭愧」这两个字怎么解释呢?或者是菩萨、或者是比丘、或者说就是我们佛教徒,我们作了错误的事情,应该是立刻知道我自己错了,要承认自己错误。承认自己错误了,就生羞耻之心,那么这叫作「惭」。这个「愧」就是,哎呀!我犯了戒,我有错误,我很惭愧,我看见别人、人家持戒清净,我生敬畏之心,对于别人我生恭敬心,「敬」也就有畏惧的意思,那叫作「愧」。那么就是「深起惭愧心」才可以的。这个「惭愧心」也有其他的意思,但是在这里以「羞耻」的解释应该是合适的。我们平常自己有什么错的地方,不认错,这是很普遍的。
「四者、求灭罪方法」,我犯了戒,我有罪了,要去寻求除灭这个罪过的方法,什么方法能灭罪呢?要去寻求。「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,应当如法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