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不净了,这个食品就不净了。所以「于僧中洁净食」,就是结出来一个地方贮藏这些食品;这是库房、这是厨房,其他的地方不能放食品,你也不能用手去触,你不能随便触这个饮食的,一触就是不净了;这样子清净的饮食,就是大众僧自己作东西吃。这是一种方法。佛法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佛教就是多数是这个办法了。
有此等食缘具足,名衣食具足。何以故?无此等缘,则心不安隐,于道有妨。
「有此等食,名食缘具足」,那么这是食的条件是具足了。「如若无此等缘,则心不安,于道有妨」,假设若没有衣服穿,也没有饮食充饥,没有这些条件的话,内心里面就不安静了。心若不安静,我们修学圣道的时候就有困难的,因为人这个身体,他是要穿衣服、要有地方住、要有饮食滋养他,他才有精神,所以「身安则道隆」。所以修行的事情还要仰赖这些因缘的,这个《阿含经》也提到这个施主恩,这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还特别加一个「慈悲」的字,说我们能够发道心修学圣道,也要依赖施主的慈悲的供给,用「慈悲」这个字。这个施主同情我们修学圣道,我们自己不要生产,把他们生产所得拿出来一部分,供给我们,是用慈悲心的。当然也有恭敬的意思。这样子,我们身安了、心也就安了,这样才能够修行的。
第三、得闲居静处。闲者,不作众事,名之为闲。无愦闹故,名之为静。
这第一是持戒清净,第二是衣食具足,第三是闲居静处。这个「闲居静处」怎么讲呢?说「不作众事,名之为闲」,说是在这个地方,这个出家的人,这个修行人,他在这个地方,他不去作种种的杂事,他不去种田这些事情。这个「不作众事」后面「息诸缘务」会说出来,这边不说。「不作众事」就叫作「闲」,空闲。「无愦闹故,名之为静」,这个地方没有扰乱的事情,没有俗人来扰乱,没有其他杂乱的声音来扰乱你,也没有恶兽、毒虫来扰乱你,也不是特别的潮湿,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、广论》宗喀巴大师的意思还提到,这个地方特别潮湿也不好。那么这叫做静、这叫做好处,这个地方可以修行。
有三处可修禅定:一者、深山绝人之处。二者、头陀兰若之处;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,此则放牧声绝,无诸愦闹。三者、远白衣住处,清净伽蓝中,皆名闲居静处。
「此有三处可修禅定」,那三处呢?「一者、深山绝人之处」,在那个深远的高山里面,没有人来往的地方,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好地方,可以修禅定的。「二者、头陀兰若之处;离于聚落极近三里」,就是行头陀行所居住的阿兰若处,寂静的地方。这「深山绝人之处」那可能是离人间很远很远了;这行头陀行的阿兰若处,它「离于聚落」,它和城市,或者乡村的距离不太远,「极近」是三里路,「极近三里」。「此则放牧声绝」,这个地方没有放牛的、牧羊的这些声音。「绝」,没有这些声音。「无诸愦闹」,它也是寂静的地方,你可以修禅定的。
因为这修禅定这件事,小小有点声音也不要紧,但是你没得禅定之前,突然间有大的声音,对你是不好,对这个静坐的人是不利的。所以这静坐的人在那静坐,如果突然间有大的声音会惊恐他,对身体也是不好。
「三者、远白衣舍处,清净伽蓝之中,皆名闲居静处」。「远白衣舍处」,就是和这个在家人不在一起,和在家人远,那个地方有个清净的僧伽蓝,出家人居住的地方,那这就是寺院了,在寺院里面住。这个寺院这地方,也「皆名闲居静处」,这寺院里面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面倒是说得很严格,当然说是出家人不和在家人一起住,《瑜伽师地论》有这样的规定,你想要修禅定,不要和在家人一起住,这是一个。第二、出家人和出家人,如果大家的思想不一致,也是不可以一起住的,也是会有问题。除非是大家都能为道,互相容忍,那么会好一点。
这三种处所,都名之为「寂静处」,都可以修学禅定的。像我们一般说修禅定,当然是这样子可以,你在深山里都可以。若是我们说这「般舟三昧」,像这一类的修行法门,那么你一个人还是不行的,你还需要有别人照顾你,那么你在阿兰若处还不行,需要在寺院里比较合适。
第四、息诸缘务。有四意。
「第四、息诸缘务」,「息诸缘务」,就是把所有的杂事都停下来,这样意思。「中有四意」,这里面有四条不同的意思。
一、息治生缘务,不作有为事业。
「一、息生活缘务」,要停下来生活的事情。「不作有为事业」,生活的缘务是什么事情呢?就是去赚钱,士农工商的这些事情,你不要作这些有为的事情,不要去作生意,不要作这些事情。
二、息人间缘务,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,断绝人事往还。
「二、息人间缘务」,第二个要停下来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应酬的事情,这些事情都要停下来。「不追寻俗人,朋友亲识,断绝人事往还」,不去找这个居士、找那个居士去,不要这样子。也不要去找那个朋友、这个朋友、那个亲戚、这个亲戚的,不要这样子。「断绝人事的往还」,把这些事情都停下来。这些事,我们可以明白,就是你要争取时间修行,不能把这个时间作别的事情。
三、息工巧技术缘务,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。
「三、息工巧技术缘务」,这是第三个,把这工巧技术这个事情也停下来。什么叫作「工巧技术缘务」呢?「不作世间工匠技术」,世间上的工人,这个匠人,他作房子,作一个小桌子,作一个大台子,作什么什么…,这些事情都不要作。「医方咒术」,就是不作「医方、咒术、卜相、书数、算计等事」,不作这个事情。这个「医方」,就是给人治病开个药方,这个事情。说他原来会治病,出了家以后还给人治病,你不要作这个事情。这「禁咒」,这个「咒」。我查一查这个「禁」是什么意思呢?是你没有灌顶的人,不许可你念这个咒的,所以「咒」也叫作「禁」。在《阿含经》、在律上,的确是不许诵咒的。但是后来逐渐的,佛法里面也是很多咒、很多咒的。不许可作这件事情。「卜相书数算计等」,还有这个卜卦、看相,及这些书,卜卦的书,看相的书,这个书里面有术,依这个书里面的术,就可以算计你的吉凶祸福这些事情,你都不要作。不作世间的「卜相书数算计等事」,你都不要作。这是「息诸工巧技术缘务」。
四、息学问缘务,读诵听学等,悉皆弃舍。此为息诸缘务。所以者何?若多缘务,则行道事废,心乱难摄。
「四、息学问缘务,读诵听学等」,这第四个,你想要修止观了,你这个学问的事情也要停下来。我要学这部经,要学那部经,不要说世间上的学问不能有,就是出家的学习佛法的事,也要停下来。这个「问」这个字,在这里的意思,就是讨论的意思,彼此问答,讨论这种道理,这样的缘务也要停下来。「读诵听学等」,我要读这部经,我要诵那部经,我要听谁讲经,我要学什么,这些事情。「悉皆弃舍」,这一共是有四样,这四样「悉皆弃舍」。「此为息诸缘务」,这就叫作「息诸缘务」。
「悉皆弃舍。此为息诸缘务」,这就叫作「息诸缘务」。别的事情,前三条,息诸缘务是应该的。这个第四条,我们读诵听学也要停下来,我不知道各位心情怎么想?当然你若想要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你事先应该准备好了,所以你这个读诵听学应该停下来。若是你没准备好,当然你还是应该学。你是根据《阿含经》、《阿毗昙论》修这个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那么你一定把《阿含》和《阿毗昙论》要学一学。你若根据这个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中观论》学习这个奢摩他、毗钵舍那呢,那你就应该把这一部分的经论要学习好。或者是根据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成唯识论》这些经论学习止观,你一定也事先根据这个经论把它学通了。学好了以后,你就专心的这样去修止观、修禅定了。所以你修禅定的时候,我们说个俗话叫「打铁趁热」,你忽然间不静坐了,你去读书去了,那么你这个功夫它就不容易相续,心里面又散乱了。所以,这个「读诵听学等」也要停下来,这是合理的,是对的。
「所以者何?若多缘务,则行道事废,心乱难摄」,这几句话就是说这「息诸缘务的理由。因为什么要息诸缘务呢?「若多缘务」,你若是很多、很多的事情。「则行道事废」,你修行圣道的事情就打闲岔了,那么你内心就散乱了,不容易摄心了,那么这不就是自己障碍自己了吗?所以这是应该停下来。这个修行的事情,当然是很难得、很可恭敬。在我们中国佛教的情形,在寺院里有当职事的人,他作这一切杂事,都给你准备好了。到吃饭的时候,饭都盛好了,那个筷子都摆好了,你只是一伸手这个饭就到嘴里了。你吃完饭,你把碗也放那里、筷也放那里,你就走了,另外有人去打理这个杂事。可见这个办法,我们中国的古德安排得很好。就是当职事的人来负责作一切事情,你修行的人你只管修行好了,也是不错的。当然这是古代的;现代来说,或者四十年前、五十年前,我们的中国佛教丛林里面是这样子,那么台湾情形我不太明白。
第五、近善知识。善知识有三:一、外护善知识:经营供养,善能将护行人,不相恼乱。
这个第五条。这修行需要具足五个条件,第五个是什么呢?要亲近善知识。这个善知识这个话,通常说就是好朋友,说白话可以这样讲,是我们的好朋友,就叫作善知识。要解释这个字的话,这个「知识」,是知其心、识其面,我认识这个人的身相面貌,叫作「识」。这个「知」就是知道这个人的性格,他是我的好朋友,和我常来往,那么我对他的表现于外的面貌身形我是认识,他内心的情况我也知道,那么这个人很好,他能够用佛法来利益我,所以叫作「善知识」。他能说《般若波罗蜜》,教导我修行,那么就叫「善知识」。这样的善知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