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识应该亲近他。

  

  可是善知识有三种不同。第一种是「外护善知识」。这「外护」的「外」怎么讲呢?自己的身心叫作「内」,他人的身心叫作「外」。我的身心为外所护,所以叫作「外护善知识」。怎么样护法呢?「经营供养,善能将护行人,不相恼乱」,就是你一心的修行了,你在山里面住茅蓬也好,你在丛林里面用功也好,总难免有事,但这个外护善知识他给你经理,他给你处理这一些事情,供给你的衣食住。他「善能将护行人」,他能善巧的保护你这个修行人。这件事,「善能将护行人,不相恼乱」,他不会恼乱你、使令你心不安,不会这样子。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容易,作起来还是不是太容易。因为这个修行这件事是非常微细的事情,若已经有过修行经验的人是最好的,有过修行经验的人,他知道这件事对修行人是不利的,这件事这样作对他是有利的,他知道。如果你没有修行过、你没这个经验,你不知道,不知道你还是好心保护他,结果你打他闲岔了,还有这个情形的。

  

  二者、同行善知识:共修一道,互相劝发,不相扰乱。

  

  第二是同行善知识,大家一同的在一起修行,这样的好朋友。「共修一道」,共同的修学同一的圣道,你也修禅定、我也修禅定,你修念佛三昧、我也修念佛三昧,那么这就是共修一道。你修不净观、我也修不净观,所修的法门是同一的。「互相劝发」,我也勉励你、你也勉励我。「不相扰乱」,这也是很难得的。因为人与生俱来的毛病就是懈怠,说是我精进三天还容易,到第四天的时候可能腰疼腿疼,就可能会懈怠。若是有个同行善知识呢,无形中就会自己勉强自己的,可能就不懈怠了。所以这同行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三者、教授善知识: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,示教利喜。略明五种缘务竟。

  

  「三者、教授善知识」,这个教授善知识,就是他能够教导我佛法,他能训诲我修行的知识,所以叫作「教授」。这个人他要有什么程度,才可以称之为「教授善知识」呢?「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,示教利喜」,就是以内外方便。这个「内外方便」怎么讲呢?这个「内方便」就是你修奢摩他、修毗钵舍那,你心内的这些修行的方法叫「内方便」,那么这个教授善知识对这个事情是很纯熟的,他能告诉你怎么样过关,忽然间有困难了,他有善巧方便可以解决这个困难。

  

  还有「外方便」,外面的事情。其实这内外也很难分别它的界线,这粗显的事情比较容易明白,譬如说我们看这个《清净道论》,这个《清净道论》现在也有汉文本。它说这个修行的事情,这个饮食还有关系,饮食是由外来的,那么应该说是外。这个饮食有什么问题呢?就是每一个人的身体果报不完全是一样的,你若长期的精进的用功的时候,你时常的要作个记录,你今天吃什么饭,吃什么菜,你要作个记录,常常作记录。那么你用功内心的情况你也要知道,我这几天我吃这样的米,我这几天静坐这个心情怎么样?我若换了一种米、换了一种菜,我这几天精进用功的时候,这静坐的情形怎么样?你时间久了,你就知道你吃什么样的饮食能随顺帮助你静坐有进步的,还有这个问题的。这个《清净道论》上有说这件事。

  

  那么还有其他的种种外来的因缘,这些事情就是「外方便」。这些禅定的法门,你是修六妙门的法门,其实这个法门也是很广的,或者其他的什么什么法门,你若有这个教授善知识呢,他这内方便、外方便,他都能够帮助你。

  

  「示教利喜」,这「示」就告诉你这件事应该做,你现在有这样的困难的时候,你应该这样作。你现在那件事不可以作,那件事是对,但是你现在不可以作。这有种种的情形的。这就是他告诉你什么是好、什么是不好,他教你什么可以作、什么不可以作。我们一般说,这件事是恶事我不可以作,这件善事就可以作,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。你若发心修行的时候,你这个程度、这个情况下,这件事虽然是善,但是现在不行作,作对你还不行的。

  

  这个「利」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修行不是容易的事情,就是你修行了很久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进步,你心里面就不耐烦了,「我费这么大的辛苦都没得到什么好处,我不修行了!」也可能会这样子。但是若有个教授善知识呢,他会安慰你一下。这个修行的事情不是容易,你非要忍耐,长时期用功才可以。长时期用功,你到成功的时候,这个果就出现了,这个三昧就出现了。没成功以前当然没有禅定嘛,所以你不要在因的时候求果,果到来的时候自然是甜的、自然是如意的。所以,他告诉你这个利是在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的。这个「利」就有精进的意思了。

  

  「喜」,他给你讲解佛法,告诉你修行的方便、安慰你、使令你精进、令你心里欢喜。这是这个教授善知识要有这样的能力,那个就是你的教授善知识了。

  

  这是「具五缘」,具足五种条件,你才可以修学止观的。

  

  诃欲第二

  

  所言诃欲者,谓五欲也。凡欲坐禅,修习止观,必须诃责。五欲者,是世间色声香味触,常能诳惑一切凡夫,令生爱着。若能深知过罪,即不亲近。是名诃欲。

  

  「所言诃欲者,即是诃责五欲也」,前面一共是说十条,这一条「具五缘」说完了,现在第二是诃五欲。这「诃五欲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诃责这五种欲,这下面有讲。「夫欲坐禅,修习止观,必须诃责」,说是一个人想要坐禅、想要得禅定、想要作圣人、想要得无生法忍,那么你一定要修习止观。你若想修习止观呢,必须诃责这五欲的。这个「诃责」就是你的身心静下来的时候,在你内心里面这样诃责、诃斥,这也是内心里面的修行,修行开始的时候,要有这样的修行的。

  

  什么叫作「五欲」呢?「五欲者,即是世间色声香味触」,这五种欲。这个五种;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它本身是无情物,它本身不能说是欲。「常能诳惑一切凡夫」,这五种欲它常能够欺诳迷惑这一切的凡夫。「令生爱着」,使令这个凡夫生爱着心;使令你生爱心、生执着心。「若能深知过罪,即不亲近之,是名诃欲」,你若能深深地知道它是有过失的、是有罪过的,我若受它迷惑,内心颠倒了,作错误的事情,那就是有罪了。你若能这样子,「即不亲近之」,不同它接触,那就叫作「诃欲」。这个诃欲,我刚才说了,要经过一个时期在内心里面诃责才可以的,不然的话,我们这个内心总是感觉到很美,愿意接近的。这是大概说,底下详细说。

  

  一、诃色欲者:所谓男女形貌端严,修目长眉、朱唇素齿;及世间宝物,青黄赤白、红紫缥绿,种种妙色;能令愚人见则生爱,作诸恶业。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,身入敌国,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;优填王以色染故,截五百仙人手足,如此等种种过罪。

  

  「一、诃色欲者:所谓男女形貌端严,修目高眉」,「色欲」是什么呢?就是所说这个男女之间的事情,男女形貌很「端严」,就是很端正的。「修目」,眼睛很长。「高眉」,这眉和眼睛的距离高一点;人的相貌不一样,这眉和眼很近的,也有有段距离的,就叫作「高眉」。这修目高眉看上去就是特别端严。「朱唇素齿」,这个唇特别红润,这牙齿特别白。「及世间宝物」,世间上这些珍宝。「青黄赤白、红紫缥绿」,这个「缥」是淡青色。「种种妙色」,就是好的颜色。「能令愚人见即生爱」,能使令这个愚痴的人看见了就会引起爱着心;那么谁不是愚痴人呢?「作诸恶业」,不但是内心里面颠倒,还会作出来种种的恶业、罪过的事情。这样的事情,对修行来说就有障碍了啊!

  

  「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染故,身入敌国,独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」,这个(大正二十五)就是《大智度论》,一八一页,中间那一段。就说到这个频婆娑罗王;频婆娑罗王是摩伽陀国的国王,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护法。说是他「以色染故」,他为色所迷惑了,他的身入在敌人的国家里,单独的在这淫女阿梵波罗的房中。这个事情,这《大智度论》就是这么简单的说,也可能是在没有信佛以前,也可能是这样。大藏经上有《庵摩罗女经》,在这部经里面,说这个庵摩罗女,她不像一般人这个胎生,她是在树上生出来这么一个女人,那么就好像很特别。所以那经上就说到很多的国王要同她亲近,其中就是频婆娑罗王他最先亲近,说到这个事。

  

  「优填王以色染故,截五百仙人手足;如是等种种因缘,知色过罪」,这是在大正藏二十七.三一四页,中间一段。这是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到这件事。说「以色染故,截五百仙人手足」,这是说这个优填王,他是把他宫里面的彩女,大概有五百人,领到深山里面去,叫作水迹山,他叫这些女人完全不穿衣服,在那里又唱歌又跳舞,但是这时候正赶上五百仙人从那里经过,从那里经过就看见了这个境界,这个仙人就动心了,动了心呢他这禅定就没有了,神通也就破坏了,就从天空像折翼鸟似的就掉下来了。掉下来了,优填王说:「你们这些人到这儿干什么?」说:「我们是仙人」。「喔!你们是仙人,你们得到非非想定了吗?」说是:「没得」。「你们得了四禅了吗?」说是:「我们得了四禅,现在没有了」 说:「没有了,你就是有欲之人;有欲之人,为什么到我这儿来,看我的女人?」那么优填王就火了,就拿着剑把五百仙人手足都截断了。「如是等种种因缘,知色过罪」。

  

  讲这么多的因缘,可以知道这色的过罪是这么严重。

  

  「如摩诃衍中广说」,这个「摩诃衍」,这智者大师常用这个辞,就是指《大智度论》说的。若是修禅定能够成功,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是最理想的了。但是佛教徒,如果他是信佛的,他明白多少佛法,他根据佛法的禅定的方法修学,他得到四禅的时候,不是那么容易破坏的,不是说看见美女就动心,这个禅定就失掉了,不是那么容易。但是非佛教徒,其他的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