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識應該親近他。

  

  可是善知識有叁種不同。第一種是「外護善知識」。這「外護」的「外」怎麼講呢?自己的身心叫作「內」,他人的身心叫作「外」。我的身心爲外所護,所以叫作「外護善知識」。怎麼樣護法呢?「經營供養,善能將護行人,不相惱亂」,就是你一心的修行了,你在山裏面住茅蓬也好,你在叢林裏面用功也好,總難免有事,但這個外護善知識他給你經理,他給你處理這一些事情,供給你的衣食住。他「善能將護行人」,他能善巧的保護你這個修行人。這件事,「善能將護行人,不相惱亂」,他不會惱亂你、使令你心不安,不會這樣子。這件事說起來好像很容易,作起來還是不是太容易。因爲這個修行這件事是非常微細的事情,若已經有過修行經驗的人是最好的,有過修行經驗的人,他知道這件事對修行人是不利的,這件事這樣作對他是有利的,他知道。如果你沒有修行過、你沒這個經驗,你不知道,不知道你還是好心保護他,結果你打他閑岔了,還有這個情形的。

  

  二者、同行善知識:共修一道,互相勸發,不相擾亂。

  

  第二是同行善知識,大家一同的在一起修行,這樣的好朋友。「共修一道」,共同的修學同一的聖道,你也修禅定、我也修禅定,你修念佛叁昧、我也修念佛叁昧,那麼這就是共修一道。你修不淨觀、我也修不淨觀,所修的法門是同一的。「互相勸發」,我也勉勵你、你也勉勵我。「不相擾亂」,這也是很難得的。因爲人與生俱來的毛病就是懈怠,說是我精進叁天還容易,到第四天的時候可能腰疼腿疼,就可能會懈怠。若是有個同行善知識呢,無形中就會自己勉強自己的,可能就不懈怠了。所以這同行善知識也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叁者、教授善知識: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,示教利喜。略明五種緣務竟。

  

  「叁者、教授善知識」,這個教授善知識,就是他能夠教導我佛法,他能訓誨我修行的知識,所以叫作「教授」。這個人他要有什麼程度,才可以稱之爲「教授善知識」呢?「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,示教利喜」,就是以內外方便。這個「內外方便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內方便」就是你修奢摩他、修毗缽舍那,你心內的這些修行的方法叫「內方便」,那麼這個教授善知識對這個事情是很純熟的,他能告訴你怎麼樣過關,忽然間有困難了,他有善巧方便可以解決這個困難。

  

  還有「外方便」,外面的事情。其實這內外也很難分別它的界線,這粗顯的事情比較容易明白,譬如說我們看這個《清淨道論》,這個《清淨道論》現在也有漢文本。它說這個修行的事情,這個飲食還有關系,飲食是由外來的,那麼應該說是外。這個飲食有什麼問題呢?就是每一個人的身體果報不完全是一樣的,你若長期的精進的用功的時候,你時常的要作個記錄,你今天吃什麼飯,吃什麼菜,你要作個記錄,常常作記錄。那麼你用功內心的情況你也要知道,我這幾天我吃這樣的米,我這幾天靜坐這個心情怎麼樣?我若換了一種米、換了一種菜,我這幾天精進用功的時候,這靜坐的情形怎麼樣?你時間久了,你就知道你吃什麼樣的飲食能隨順幫助你靜坐有進步的,還有這個問題的。這個《清淨道論》上有說這件事。

  

  那麼還有其他的種種外來的因緣,這些事情就是「外方便」。這些禅定的法門,你是修六妙門的法門,其實這個法門也是很廣的,或者其他的什麼什麼法門,你若有這個教授善知識呢,他這內方便、外方便,他都能夠幫助你。

  

  「示教利喜」,這「示」就告訴你這件事應該做,你現在有這樣的困難的時候,你應該這樣作。你現在那件事不可以作,那件事是對,但是你現在不可以作。這有種種的情形的。這就是他告訴你什麼是好、什麼是不好,他教你什麼可以作、什麼不可以作。我們一般說,這件事是惡事我不可以作,這件善事就可以作,其實不是這麼簡單的。你若發心修行的時候,你這個程度、這個情況下,這件事雖然是善,但是現在不行作,作對你還不行的。

  

  這個「利」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修行不是容易的事情,就是你修行了很久也沒有感覺到有什麼進步,你心裏面就不耐煩了,「我費這麼大的辛苦都沒得到什麼好處,我不修行了!」也可能會這樣子。但是若有個教授善知識呢,他會安慰你一下。這個修行的事情不是容易,你非要忍耐,長時期用功才可以。長時期用功,你到成功的時候,這個果就出現了,這個叁昧就出現了。沒成功以前當然沒有禅定嘛,所以你不要在因的時候求果,果到來的時候自然是甜的、自然是如意的。所以,他告訴你這個利是在什麼時候才能出現的。這個「利」就有精進的意思了。

  

  「喜」,他給你講解佛法,告訴你修行的方便、安慰你、使令你精進、令你心裏歡喜。這是這個教授善知識要有這樣的能力,那個就是你的教授善知識了。

  

  這是「具五緣」,具足五種條件,你才可以修學止觀的。

  

  诃欲第二

  

  所言诃欲者,謂五欲也。凡欲坐禅,修習止觀,必須诃責。五欲者,是世間色聲香味觸,常能诳惑一切凡夫,令生愛著。若能深知過罪,即不親近。是名诃欲。

  

  「所言诃欲者,即是诃責五欲也」,前面一共是說十條,這一條「具五緣」說完了,現在第二是诃五欲。這「诃五欲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诃責這五種欲,這下面有講。「夫欲坐禅,修習止觀,必須诃責」,說是一個人想要坐禅、想要得禅定、想要作聖人、想要得無生法忍,那麼你一定要修習止觀。你若想修習止觀呢,必須诃責這五欲的。這個「诃責」就是你的身心靜下來的時候,在你內心裏面這樣诃責、诃斥,這也是內心裏面的修行,修行開始的時候,要有這樣的修行的。

  

  什麼叫作「五欲」呢?「五欲者,即是世間色聲香味觸」,這五種欲。這個五種;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它本身是無情物,它本身不能說是欲。「常能诳惑一切凡夫」,這五種欲它常能夠欺诳迷惑這一切的凡夫。「令生愛著」,使令這個凡夫生愛著心;使令你生愛心、生執著心。「若能深知過罪,即不親近之,是名诃欲」,你若能深深地知道它是有過失的、是有罪過的,我若受它迷惑,內心顛倒了,作錯誤的事情,那就是有罪了。你若能這樣子,「即不親近之」,不同它接觸,那就叫作「诃欲」。這個诃欲,我剛才說了,要經過一個時期在內心裏面诃責才可以的,不然的話,我們這個內心總是感覺到很美,願意接近的。這是大概說,底下詳細說。

  

  一、诃色欲者:所謂男女形貌端嚴,修目長眉、朱唇素齒;及世間寶物,青黃赤白、紅紫缥綠,種種妙色;能令愚人見則生愛,作諸惡業。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,身入敵國,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;優填王以色染故,截五百仙人手足,如此等種種過罪。

  

  「一、诃色欲者:所謂男女形貌端嚴,修目高眉」,「色欲」是什麼呢?就是所說這個男女之間的事情,男女形貌很「端嚴」,就是很端正的。「修目」,眼睛很長。「高眉」,這眉和眼睛的距離高一點;人的相貌不一樣,這眉和眼很近的,也有有段距離的,就叫作「高眉」。這修目高眉看上去就是特別端嚴。「朱唇素齒」,這個唇特別紅潤,這牙齒特別白。「及世間寶物」,世間上這些珍寶。「青黃赤白、紅紫缥綠」,這個「缥」是淡青色。「種種妙色」,就是好的顔色。「能令愚人見即生愛」,能使令這個愚癡的人看見了就會引起愛著心;那麼誰不是愚癡人呢?「作諸惡業」,不但是內心裏面顛倒,還會作出來種種的惡業、罪過的事情。這樣的事情,對修行來說就有障礙了啊!

  

  「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染故,身入敵國,獨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」,這個(大正二十五)就是《大智度論》,一八一頁,中間那一段。就說到這個頻婆娑羅王;頻婆娑羅王是摩伽陀國的國王,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大護法。說是他「以色染故」,他爲色所迷惑了,他的身入在敵人的國家裏,單獨的在這淫女阿梵波羅的房中。這個事情,這《大智度論》就是這麼簡單的說,也可能是在沒有信佛以前,也可能是這樣。大藏經上有《庵摩羅女經》,在這部經裏面,說這個庵摩羅女,她不像一般人這個胎生,她是在樹上生出來這麼一個女人,那麼就好像很特別。所以那經上就說到很多的國王要同她親近,其中就是頻婆娑羅王他最先親近,說到這個事。

  

  「優填王以色染故,截五百仙人手足;如是等種種因緣,知色過罪」,這是在大正藏二十七.叁一四頁,中間一段。這是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說到這件事。說「以色染故,截五百仙人手足」,這是說這個優填王,他是把他宮裏面的彩女,大概有五百人,領到深山裏面去,叫作水迹山,他叫這些女人完全不穿衣服,在那裏又唱歌又跳舞,但是這時候正趕上五百仙人從那裏經過,從那裏經過就看見了這個境界,這個仙人就動心了,動了心呢他這禅定就沒有了,神通也就破壞了,就從天空像折翼鳥似的就掉下來了。掉下來了,優填王說:「你們這些人到這兒幹什麼?」說:「我們是仙人」。「喔!你們是仙人,你們得到非非想定了嗎?」說是:「沒得」。「你們得了四禅了嗎?」說是:「我們得了四禅,現在沒有了」 說:「沒有了,你就是有欲之人;有欲之人,爲什麼到我這兒來,看我的女人?」那麼優填王就火了,就拿著劍把五百仙人手足都截斷了。「如是等種種因緣,知色過罪」。

  

  講這麼多的因緣,可以知道這色的過罪是這麼嚴重。

  

  「如摩诃衍中廣說」,這個「摩诃衍」,這智者大師常用這個辭,就是指《大智度論》說的。若是修禅定能夠成功,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是最理想的了。但是佛教徒,如果他是信佛的,他明白多少佛法,他根據佛法的禅定的方法修學,他得到四禅的時候,不是那麼容易破壞的,不是說看見美女就動心,這個禅定就失掉了,不是那麼容易。但是非佛教徒,其他的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