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不淨了,這個食品就不淨了。所以「于僧中潔淨食」,就是結出來一個地方貯藏這些食品;這是庫房、這是廚房,其他的地方不能放食品,你也不能用手去觸,你不能隨便觸這個飲食的,一觸就是不淨了;這樣子清淨的飲食,就是大衆僧自己作東西吃。這是一種方法。佛法到中國來,我們中國佛教就是多數是這個辦法了。
有此等食緣具足,名衣食具足。何以故?無此等緣,則心不安隱,于道有妨。
「有此等食,名食緣具足」,那麼這是食的條件是具足了。「如若無此等緣,則心不安,于道有妨」,假設若沒有衣服穿,也沒有飲食充饑,沒有這些條件的話,內心裏面就不安靜了。心若不安靜,我們修學聖道的時候就有困難的,因爲人這個身體,他是要穿衣服、要有地方住、要有飲食滋養他,他才有精神,所以「身安則道隆」。所以修行的事情還要仰賴這些因緣的,這個《阿含經》也提到這個施主恩,這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還特別加一個「慈悲」的字,說我們能夠發道心修學聖道,也要依賴施主的慈悲的供給,用「慈悲」這個字。這個施主同情我們修學聖道,我們自己不要生産,把他們生産所得拿出來一部分,供給我們,是用慈悲心的。當然也有恭敬的意思。這樣子,我們身安了、心也就安了,這樣才能夠修行的。
第叁、得閑居靜處。閑者,不作衆事,名之爲閑。無愦鬧故,名之爲靜。
這第一是持戒清淨,第二是衣食具足,第叁是閑居靜處。這個「閑居靜處」怎麼講呢?說「不作衆事,名之爲閑」,說是在這個地方,這個出家的人,這個修行人,他在這個地方,他不去作種種的雜事,他不去種田這些事情。這個「不作衆事」後面「息諸緣務」會說出來,這邊不說。「不作衆事」就叫作「閑」,空閑。「無愦鬧故,名之爲靜」,這個地方沒有擾亂的事情,沒有俗人來擾亂,沒有其他雜亂的聲音來擾亂你,也沒有惡獸、毒蟲來擾亂你,也不是特別的潮濕,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、廣論》宗喀巴大師的意思還提到,這個地方特別潮濕也不好。那麼這叫做靜、這叫做好處,這個地方可以修行。
有叁處可修禅定:一者、深山絕人之處。二者、頭陀蘭若之處;離于聚落極近叁四裏,此則放牧聲絕,無諸愦鬧。叁者、遠白衣住處,清淨伽藍中,皆名閑居靜處。
「此有叁處可修禅定」,那叁處呢?「一者、深山絕人之處」,在那個深遠的高山裏面,沒有人來往的地方,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好地方,可以修禅定的。「二者、頭陀蘭若之處;離于聚落極近叁裏」,就是行頭陀行所居住的阿蘭若處,寂靜的地方。這「深山絕人之處」那可能是離人間很遠很遠了;這行頭陀行的阿蘭若處,它「離于聚落」,它和城市,或者鄉村的距離不太遠,「極近」是叁裏路,「極近叁裏」。「此則放牧聲絕」,這個地方沒有放牛的、牧羊的這些聲音。「絕」,沒有這些聲音。「無諸愦鬧」,它也是寂靜的地方,你可以修禅定的。
因爲這修禅定這件事,小小有點聲音也不要緊,但是你沒得禅定之前,突然間有大的聲音,對你是不好,對這個靜坐的人是不利的。所以這靜坐的人在那靜坐,如果突然間有大的聲音會驚恐他,對身體也是不好。
「叁者、遠白衣舍處,清淨伽藍之中,皆名閑居靜處」。「遠白衣舍處」,就是和這個在家人不在一起,和在家人遠,那個地方有個清淨的僧伽藍,出家人居住的地方,那這就是寺院了,在寺院裏面住。這個寺院這地方,也「皆名閑居靜處」,這寺院裏面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面倒是說得很嚴格,當然說是出家人不和在家人一起住,《瑜伽師地論》有這樣的規定,你想要修禅定,不要和在家人一起住,這是一個。第二、出家人和出家人,如果大家的思想不一致,也是不可以一起住的,也是會有問題。除非是大家都能爲道,互相容忍,那麼會好一點。
這叁種處所,都名之爲「寂靜處」,都可以修學禅定的。像我們一般說修禅定,當然是這樣子可以,你在深山裏都可以。若是我們說這「般舟叁昧」,像這一類的修行法門,那麼你一個人還是不行的,你還需要有別人照顧你,那麼你在阿蘭若處還不行,需要在寺院裏比較合適。
第四、息諸緣務。有四意。
「第四、息諸緣務」,「息諸緣務」,就是把所有的雜事都停下來,這樣意思。「中有四意」,這裏面有四條不同的意思。
一、息治生緣務,不作有爲事業。
「一、息生活緣務」,要停下來生活的事情。「不作有爲事業」,生活的緣務是什麼事情呢?就是去賺錢,士農工商的這些事情,你不要作這些有爲的事情,不要去作生意,不要作這些事情。
二、息人間緣務,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,斷絕人事往還。
「二、息人間緣務」,第二個要停下來人與人之間的這些應酬的事情,這些事情都要停下來。「不追尋俗人,朋友親識,斷絕人事往還」,不去找這個居士、找那個居士去,不要這樣子。也不要去找那個朋友、這個朋友、那個親戚、這個親戚的,不要這樣子。「斷絕人事的往還」,把這些事情都停下來。這些事,我們可以明白,就是你要爭取時間修行,不能把這個時間作別的事情。
叁、息工巧技術緣務,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。
「叁、息工巧技術緣務」,這是第叁個,把這工巧技術這個事情也停下來。什麼叫作「工巧技術緣務」呢?「不作世間工匠技術」,世間上的工人,這個匠人,他作房子,作一個小桌子,作一個大臺子,作什麼什麼…,這些事情都不要作。「醫方咒術」,就是不作「醫方、咒術、蔔相、書數、算計等事」,不作這個事情。這個「醫方」,就是給人治病開個藥方,這個事情。說他原來會治病,出了家以後還給人治病,你不要作這個事情。這「禁咒」,這個「咒」。我查一查這個「禁」是什麼意思呢?是你沒有灌頂的人,不許可你念這個咒的,所以「咒」也叫作「禁」。在《阿含經》、在律上,的確是不許誦咒的。但是後來逐漸的,佛法裏面也是很多咒、很多咒的。不許可作這件事情。「蔔相書數算計等」,還有這個蔔卦、看相,及這些書,蔔卦的書,看相的書,這個書裏面有術,依這個書裏面的術,就可以算計你的吉凶禍福這些事情,你都不要作。不作世間的「蔔相書數算計等事」,你都不要作。這是「息諸工巧技術緣務」。
四、息學問緣務,讀誦聽學等,悉皆棄舍。此爲息諸緣務。所以者何?若多緣務,則行道事廢,心亂難攝。
「四、息學問緣務,讀誦聽學等」,這第四個,你想要修止觀了,你這個學問的事情也要停下來。我要學這部經,要學那部經,不要說世間上的學問不能有,就是出家的學習佛法的事,也要停下來。這個「問」這個字,在這裏的意思,就是討論的意思,彼此問答,討論這種道理,這樣的緣務也要停下來。「讀誦聽學等」,我要讀這部經,我要誦那部經,我要聽誰講經,我要學什麼,這些事情。「悉皆棄舍」,這一共是有四樣,這四樣「悉皆棄舍」。「此爲息諸緣務」,這就叫作「息諸緣務」。
「悉皆棄舍。此爲息諸緣務」,這就叫作「息諸緣務」。別的事情,前叁條,息諸緣務是應該的。這個第四條,我們讀誦聽學也要停下來,我不知道各位心情怎麼想?當然你若想要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你事先應該准備好了,所以你這個讀誦聽學應該停下來。若是你沒准備好,當然你還是應該學。你是根據《阿含經》、《阿毗昙論》修這個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那麼你一定把《阿含》和《阿毗昙論》要學一學。你若根據這個《大智度論》、《中觀論》學習這個奢摩他、毗缽舍那呢,那你就應該把這一部分的經論要學習好。或者是根據《解深密經》、《成唯識論》這些經論學習止觀,你一定也事先根據這個經論把它學通了。學好了以後,你就專心的這樣去修止觀、修禅定了。所以你修禅定的時候,我們說個俗話叫「打鐵趁熱」,你忽然間不靜坐了,你去讀書去了,那麼你這個功夫它就不容易相續,心裏面又散亂了。所以,這個「讀誦聽學等」也要停下來,這是合理的,是對的。
「所以者何?若多緣務,則行道事廢,心亂難攝」,這幾句話就是說這「息諸緣務的理由。因爲什麼要息諸緣務呢?「若多緣務」,你若是很多、很多的事情。「則行道事廢」,你修行聖道的事情就打閑岔了,那麼你內心就散亂了,不容易攝心了,那麼這不就是自己障礙自己了嗎?所以這是應該停下來。這個修行的事情,當然是很難得、很可恭敬。在我們中國佛教的情形,在寺院裏有當職事的人,他作這一切雜事,都給你准備好了。到吃飯的時候,飯都盛好了,那個筷子都擺好了,你只是一伸手這個飯就到嘴裏了。你吃完飯,你把碗也放那裏、筷也放那裏,你就走了,另外有人去打理這個雜事。可見這個辦法,我們中國的古德安排得很好。就是當職事的人來負責作一切事情,你修行的人你只管修行好了,也是不錯的。當然這是古代的;現代來說,或者四十年前、五十年前,我們的中國佛教叢林裏面是這樣子,那麼臺灣情形我不太明白。
第五、近善知識。善知識有叁:一、外護善知識:經營供養,善能將護行人,不相惱亂。
這個第五條。這修行需要具足五個條件,第五個是什麼呢?要親近善知識。這個善知識這個話,通常說就是好朋友,說白話可以這樣講,是我們的好朋友,就叫作善知識。要解釋這個字的話,這個「知識」,是知其心、識其面,我認識這個人的身相面貌,叫作「識」。這個「知」就是知道這個人的性格,他是我的好朋友,和我常來往,那麼我對他的表現于外的面貌身形我是認識,他內心的情況我也知道,那麼這個人很好,他能夠用佛法來利益我,所以叫作「善知識」。他能說《般若波羅蜜》,教導我修行,那麼就叫「善知識」。這樣的善知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