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在高山上住,这个机会是比较多,这云就在地面上,你从云里面经过,就知道云的情形。你静坐的时候,感觉身体就是有若无的样子,有「有若无」的感觉那就是「如云」的意思。「如影」,大树日光照过来,树下一个影,影也是有若无。就是静坐时,身体不是说像一道墙似的,很坚硬,不是的。它是有若无的样子。你有这种感觉,这也是罪灭的形相。而这是什么境界?就是欲界定的境界,得欲界定的时候就是有这个境界。但是现在这个地方是说罪灭的形相。

  

  「因是渐渐证得诸禅境界」,因为拜忏罪若灭了,同时功德也增长了,善根增长了,定慧的功德也发起来了,所以继续的努力,渐渐的就会成就「诸禅境界」,成就了欲界定,欲界定可也是很长一段时间的。欲界定往后是未到地定,而后是色界四禅,诸禅的境界都成就了。忏悔不但是罪灭了,还得了三昧,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。

  

  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,善识法相,随所闻经,即知义趣」。前面「觉身如云如影,因是渐证,得诸禅境界」,因为忏悔静坐时定的力量增长,定的善根增长了;这底下是智慧的善根增长了。「或复豁然」,就是豁然开朗,心里面通达了。「解悟心生」,能够明白佛法的智慧心生起来了,「善识法相」,「善」当「能」字讲,能够通达法的相状,什么叫做善识法相呢?「随所闻经,即知义趣」,随所听闻的佛法,随所读的经论「即知义趣」,就能明白义的所在;说这样话是什么意思呢?什么叫做诸法皆空呢?什么叫做空、无相、无作(无愿),什么道理呢?什么叫做入不二法门呢?这一段话的意义是在什么地方呢?明白了。不用听人讲就明白了,或者听人讲原来是听不懂,现在听懂了,「即知义趣」。

  

  「因是法喜心生」,因为这个关系,法喜生起来了,对于佛法的欢喜心生起来了,法喜还是很重要的。若是在家居士,非佛教徒,他若是读佛教的经论、经书,没有兴趣那当然就是不读了。但是我们佛教徒,若是读佛书没有兴趣,佛教徒的名义都很难维持的啊!所以就是要对佛法有欢喜心。当然深一点讲,就是对诸法实相、第一义谛有欢喜心。「心无忧悔」,这个时候有法喜心生了,无量无边戒定慧的功德都会成就了。要得无生法忍了,要广度众生了,要亲近十方诸佛了,殊胜的境界,是一个连着一个的。

  

  当然我们普通人的身体是有漏的身体,父母所生的身体,并不是那么殊胜。但是你若是得了无生法忍,得了禅定,入定的时候,有可能见到弥勒菩萨,见到阿弥陀佛都可能的。你若得无生法忍,在禅定里面忆念,就随时可以见到弥勒菩萨的。你若想修念佛三昧,随时就能得念佛三昧,就可以见阿弥陀佛的,可以听佛说法的。不过身体是不能动,身体还是在这里。「心无忧悔」,到那个境界的时候,心里面没有忧悔的事情。前面序文上说:「若心称言旨于一眴间,则智断难量」,功德是不可思议的。

  

  「如是等种种因缘,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」,像前面说的这些种种的情况,应知道这就是破戒障道的罪过消灭的形相。不过,这其中也有一点分别。譬如说,犯了杀人这个重戒的话,这个罪过障碍我们修行,修行不能得圣道。一个障道罪,还要到三恶道的罪过,还有一个是要还他一命的,杀他一命还要还他一命的。现在是忏悔时,能把破戒障道的罪过灭了,到三恶道的罪也应该是灭了,但是还他一命这件事不能灭,还要还他一命的。

  

  不过是,我看这个法喜禅师,也是天台智者大师的学生,他修止观是有成就了。好像是在定中看见有只鸡来了,这只鸡来了就向他要命,说你以前杀我一命,现在要还我一命。这时候,有个护法神在定中就说了:「法喜禅师现在修学圣道,他要到阿弥陀佛国去的,现在不能还你一命,将来再说吧」,有这个事情。可见还命的事是可以缓的,若是你有圣道的力量,那随你安排,你若不还,也可以延期,但是这件事是不能灭的。所以这是说破戒障道的罪是可以灭。

  

  从是已后,坚持禁戒,亦名尸罗清净,可修禅定。犹如破坏垢腻之衣,若能补治浣洗清净,犹可染着。

  

  「从是已后,坚持禁戒,亦名尸罗清净。」从这以后,要发坚固心,要护持禁戒,这也叫做尸罗清净,就是戒清净。「可修禅定」,戒清净了,就可以继续修禅定。「犹如破坏垢腻之衣,若能补治洗净,犹可染着」,还可以染的。

  

  若人犯重禁已,恐障禅定,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,但生重惭愧,于三宝前发露先罪、断相续心、端身常坐、观罪性空、念十方佛。若出禅时,即须至心烧香礼拜、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,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。因此尸罗清净,禅定开发。

  

  「复次,若人犯重禁已,恐障禅定,虽不别依经修诸行法,但生重惭愧,于三宝前发露先罪、断相续心、端身常坐、观罪性空」,这底下又说出另一个方法。「复次,若人犯重禁已,恐障禅定」,若是一个人犯了重戒了,他心里有恐怖心,我犯的戒的罪过能障碍我修习禅定,这个不行啊,我要修禅定的啊,那怎么办呢?「虽不别依经修诸行法」,我不欢喜依据经论的忏悔法忏悔,所以不特别的依据经论的方法去拜忏。虽然是不别依经修诸忏悔法,「但生重惭愧」,但是能生出来很深重的惭愧心,「于三宝前发露先罪」,也还是要把它发露出来,要真实的向三宝说出来。「断相续心」,然后「端身常坐」,修止观,「观罪性空」,观罪性是自性空的,是不生不灭,不可得的,「念十方佛」的功德。

  

  「若出禅时,即须至心烧香礼拜」,要很诚恳的烧香礼拜十方佛菩萨。「忏悔诵戒」,这样子忏悔所犯的戒,然后再诵你所受的戒。「及诵大乘经典」,不但是诵戒,还能够诵大乘经典,像诵《华严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,都有不可思议功德,也是能灭罪的。「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」,犯了戒的障道重罪,自然会渐渐的就消灭了,说不别依经修学忏法,也是可以灭罪的。「因此尸罗清净」,「禅定」也会「开发」,也会成就的。

  

  故《妙胜定经》云:若人犯重罪已,心生怖畏,欲求除灭,若除禅定,余无能灭。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,及诵大乘经,一切重罪悉皆消灭,诸禅三昧自然现前。

  

  「故《妙胜定经》云:若人犯重罪已,心生怖畏」,心里害怕,「欲求除灭,若除禅定,余无能灭。」,你若不修禅定,别的办法是不能灭罪的。这地方说禅定就是修止观,观罪性空这个办法。这和《维摩经》的意思是相同了。「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,及诵大乘经」,这个人他不愿意拜各种忏法,那么他应该在空闲的地方,(「空闲」后面有解释),在寂静的地方,「摄心常坐」,收摄散乱心,令它不散乱,令它一心不乱,然后「常坐」。

  

  「常坐」,应该是说有经行的,你坐一小时,或者是坐二小时,然后再经行。经行,或者是二十分钟、或者半小时、或者是一小时也可以。经行的时候也是修止观,也可以修止观的,你不妨试一试。经行时也可以诵经,譬如说你要把《大品般若经》背下来的话,你经行的时候就可以念。不是照本念,就背这个经,背的时候不能背太快,一句一句很分明的背。「经」实在是宝,那是佛说的法语,念念的熏习你的清净心,就能灭罪的。一方面经行,经行一个时候,然后再静坐,这就叫做「常坐」。如果说你不能常坐,坐了一个钟头腿疼了,你非要坐,你的心就不安了,那就不能修止观了,那不行的。所以「常坐」你应该活动的去理解它。

  

  「及诵大乘经」,这里说及诵大乘经,诵大乘经典。「一切重罪悉皆消灭」,也是能消灭的。「诸禅定三昧自然现前」,你能够这样诵大乘经典,又能常坐,那么这一切的禅定的三昧,「自然现前」,这个自然就是很容易的,不是很难,他就会成就了,这样意思。这「三昧」怎么讲?「三昧」是旧的翻译,后来玄奘法师是说「三摩地」,旧的译经叫作「三昧」。翻到中国话,翻个「等持」,这个「等持」就是「平等持心、于一境转」。这「平等持心」怎么讲?这个「平等」,就是我们这个心不是散乱就是昏沉,不是昏沉就是散乱,这就是不平等。现在「平等」就是反过来,心里面不散乱也不昏沉。「不散乱」就是寂静,「不昏沉」就是明了,明而又静,静而又明,这就叫作「平等」。用这平等的境界摄持你这一念心,「于一境转」,就在一个境界上明静而住,相续下去。这「转」是相续的意思。相续下去不间断,这个时候就叫作「三昧」,就叫作「三摩地」了。像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、像未到地定,都可以称之为「三昧」。或者你修这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愿三昧,都叫作三昧。「诸禅定三昧自然现前」,自然就会出现了。

  

  这是说「忏悔」,要持戒清净。若是已经犯戒了怎么办?要忏悔。忏悔清净了也就可以修止观的。这是「具五缘」里面第一个,持戒清净,讲完了。

  

  这持戒清净这件事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他说了一件事。他说一个贫苦的人生活很困难,就想要发财,这要怎么办呢?听人说;供奉一个天,向这个天祈求富贵,他会帮助你。那么他就供养一个天,写个牌位,天天的给他磕头、向他祈祷。这么连续的供养了十二年,可见这个人还算有点儿恒心的。供养了十二年,那么这个天就来了,说是:「你这个人有这么好的恒心,你供养我十二年,我今天才来。你供养我,你求什么呢?」说:「我想要求富贵」说:「好!我给你一个瓶子,这瓶子叫德瓶,你想要什么,就向这个瓶子要,这个瓶子就给你了」。那好!就给这个瓶子。那么他想要有一个好的楼房,这个瓶子就出来一个楼房给他住。他想要有金银七宝,这个瓶子就出来了金银七宝。那么慢慢地他就很富贵了。他富贵了以后这朋友也很多了,就到他家来看他,他也请朋友吃饭。后来这些朋友就问他说:「你原来很贫穷的,你怎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