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么今天有这么大的富贵的境界呢?怎么有的呢?」这个人说:「我供养天,供养了十二年,他给我一个瓶,这个瓶满我所愿,所以就是富贵了。」说是:「那么你把瓶拿出来我们看看好不好?我们开开眼界嘛!」「好!」他就把瓶拿出来了,拿出来他就当场,用现在的话可以说表演一下,他要什么,这瓶子就能出来。那么大家都是皆大欢喜,而这个瓶的主人心里面更欢喜,他就跳跃起来,手舞足蹈的这样子,就踩着这个瓶上跳,这一下子瓶子碎了,瓶子就坏了,瓶子一坏呢!所有从瓶子里面出来的这些富贵的事情,一下子都没有了,又变成个贫穷人。

  

  这是《大智度论》解释那个〈戒波罗蜜〉里面说这么一件事。这等于是说一个譬喻,说是我们出家人若能够持戒,那么你无愿不满。我们若能够持戒清净的话,无愿不满,你想要什么都会有的,当然都是合法的了。如果你若破戒了,你若开始放逸了,那么以前的什么什么都没有了。这是《大智度论》说这么一件事。但是我在别的经上呢,没有说这个故事,也是说出家人若能持戒清净,是「无愿不满」。

  

  第二、衣食具足者。衣法有三种:一者、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,蔽形即足;以不游人间,堪忍力成故。

  

  「第二、衣食具足者,今明衣法有三种:一者、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,蔽形即足,以不游人间,堪忍力成故。」

  

  想要修止观,想要修学圣道。第一件事是持戒清净是个基础,第二件事要衣食具足。要有衣服穿,还要有饮食,这件事也要具足,不然的话那有精神修行呢?有的人想要修行,怎么办呢?自己赚钱,赚了很多钱以后我再修行,也有人这样计划,也可能会成功,也可能弄巧成拙也不一定。但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想,就是你低下头来向人乞食,乞求衣食,然后争取时间修学圣道。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安排的。

  

  「今明衣法,是有三种:一者、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,蔽形即足;以不游人间,堪忍力成故」。如「雪山大士」,这雪山大士在《涅槃经》里面说到这个雪山大士,这个「雪山」,大概就是喜马拉雅山吧!那个大士,那个人。「随得一衣,蔽形即足」,随他在什么地方得到一个衣服,能遮蔽身体就行了。「以不游人间,堪忍力成故」,因为他不在人间,他和人不来往,所以那个衣服蔽形即足,也不会怕人家讥嫌:「你怎么穿这样破烂的衣服?」也不怕人讥嫌的。而这个大热大冷的境界,他也不在乎,他「堪忍力成」,他这个忍受的力量成就了,怎么冷他也不感觉冷,你怎么热他也不感觉太热,那就是他的果报特别殊胜的关系。我们一般人,我们的忍力不够,就是这个体力不够,太冷了也受不了,太热了也受不了,有一阵风也不行。但是体力特别强的人不是的,他就不在乎,他这忍力是特别,就是他宿世的功德不同。这种人,那「随得一衣蔽形即足」,那比较容易。

  

  二者、如迦叶常受头陀法,但畜粪扫三衣,不畜余长。

  

  第二种衣。像佛在世的时候,迦叶尊者这些人。「常受头陀法」,他长期的接受佛说的头陀行的方法,这种苦行。这「头陀」翻中国话翻个「抖擞」,这抖擞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拿这个衣服这么摇一摇,这灰尘就掉下来。或者说翻个「淘汰」,淘汰就是洗浣的意思,洗濯的意思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这头陀行一共有十二种,十二种给它分类就是衣、食、住这三种。这穿的衣服,和饮食,和住处这三种把它分成十二条,我们平常人对这个衣食住,总是有执着。穿的衣服要考究一点,已经有这么多衣服还不够,还要多作几套。这个饮食也是要特别考究,这个营养不够,还要怎么怎么的。住处也要怎么怎么的。现在「抖擞」这意思,就是修行人在这三种事情上,要去掉这个贪着心,所以叫抖擞,叫淘汰,或者叫洗浣。这个头陀行就是这个意思。不过那个可以说是最低的条件了,要求得很低的,不是很高的。

  

  譬如说这个衣,「粪扫衣,但三衣」,这个粪扫衣就是人家丢掉了的这个布,丢弃了,不要了,很污秽的布。那么你把它捡回来洗濯七次,那么捡一块一块的布把它连接起来作衣服,把它作成五条衣、七条衣、作大衣,这叫「粪扫衣」。那么这样子穿这个衣服,当然是最低的了。不是要求要穿好的衣服了。社会上说我们出家人是不生产,消耗别人的,这叫「寄生虫」。别人生产,我们不生产,叫作寄生虫。但是若是穿粪扫衣呢,这句话就不能说了,因为你们不要了嘛,就不可以讥嫌了。这样说,对这样的粪扫衣,当然没有执着心的,也没有爱着心,只是能够蔽形即足,可以是这样说了。

  

  住处,在十二头陀行里面说,他可以在树下坐,并不是在房子里面。在树下坐,在冢间坐,在坟墓的地方,到那儿去坐,或者露地坐。这样子也没有消费社会上的什么生产品了。还有「常坐不卧」,十二头陀行里面有一条是「常坐不卧」,当然他可以走来走去也是可以,但是他要休息的时候,他不卧下来,他是坐在那里。他修止观的时候,他可以经行,也可以坐在那里。休息的时候也是坐,他不卧在那里,「常坐不卧」。

  

  这饮食这一方面呢?是「常乞食」,他不是在大众僧里面造饭这样吃,也不是受别请,这个居士请我去吃饭他不接受,他常是托钵去乞食。「常乞食」,「次第乞食」,也不舍贫从富,也不舍富从贫,就是遇到什么乞什么。「常乞食、次第乞食」,还「过中不食浆」,过了中午以后连浆也不饮了,这果汁也是不饮的。他这可见是很苦了,能够这样修行。

  

  不过这十二头陀行,是佛说的,你可以这样作,你若不愿意这样作呢,也不算犯戒。譬如「常坐不卧」,那么你若卧了就不合乎头陀行了,但是没有犯戒,佛也是容许的,你也可以卧。但是我看在《阿含经》上看,佛也卧。佛也卧,佛在什么时候卧呢?佛就是在天要光了的时候。天黑了的时候,诸天多数来听佛说法。或者若是没有诸天来,诸比丘也没有请法,佛当然就是入定。这些事情都没有,佛有的时候在外面经行,天要光了的时候,佛是右胁而卧,卧一会儿,但是并不是睡觉。律上说,《大智度论》也提到,佛在什么时候有睡觉呢?就是一年里面,最热的那几天,佛有睡眠的事情。有这个外道来问佛:「你睡觉不睡觉?」佛说:「我睡觉。」这外道说:「睡觉是愚痴相。」佛说:「你不懂得什么叫愚痴不愚痴。如果你心里面有贪瞋痴,你就是愚痴,你没有贪瞋痴就是不愚痴的。」佛说,就是在每一年里面最热的那几天,为调身故,天要光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会儿。佛也有卧这个事情。

  

  这十二头陀行,就是衣食住这三类都是很低、很低的了。在这上面没有贪着心。那叫「受头陀法」。说迦叶尊者这些人,但畜粪扫的那种布作的三衣。「不畜余长」,他只是有这三衣就好了,其它的都是多余的了,这个「长」也是多余的意思。不念(ㄔㄤˊ)念(ㄓㄤˋ)。他都不要了,就是一个粪扫的三衣就好了。这是他的生活所须是很简单、很简单了。

  

  这迦叶尊者他的俗家的这个富有,那个财富是多过频婆娑罗王的,但是他都能弃舍了,出了家以后就是粪扫三衣,这个人的确不得了。

  

  三者、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,如来亦许三衣之外,畜百一等物,而要须说净,知量知足。若过贪求积聚,则心乱妨道。

  

  「三者、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」,这第三样是说这个「多寒国土」,这个特别冷的地方。忍力没成就的人,「如来亦许三衣之外,畜百一等物」,你多畜几件也可以。这第一种雪山大士,他三衣也没有,只有一个衣。第二种就是迦叶尊者这样,是粪扫三衣。第三种,这就是很多的衣服了,他有三衣,也不一定是粪扫衣,可能是好的布作的衣,三衣之外他还要畜藏很多很多的东西,但是每一类只有一样,说我一个杯就是一个杯,你若一再多一个杯就不可以。不过也有说,若多一个杯的时候……这个文上说「而要须说净」,三衣之外,你若有所畜,你要说净。这个区很多位大德都持戒,学过戒,对这个说净的意思应该是明白的。我现在说它一个大意。这个说净是什么呢?就是这个比丘、比丘尼,对于他所畜的这些百一众物,不生我所想,就是这个意思。说我穿这个衣服,「这是我的」,没有这个想法,就是这个意思。这个说净的本意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我们受的这个沙弥戒里面,和受这个比丘戒、比丘尼戒里面有一个不捉持金银宝物,说净的意思也是,没有我所想,不生我所想。说:「这是我的钱」,没这个意思。因为修学圣道的时候要修无我观。大乘佛法也是重视这一点的,要修无我观,但是我们若是在日常生活里面,「这是我的,这是我的…」,如果若是有什么混乱的地方,就会引起纠纷,或者到法庭上去了。如果若能说净的话,若按律上说净的法门,我们若能够认真的看一看什么叫作说净的话,大概不至于到法庭上去的,应该是能避免这件事。所以「而要须说净」。

  

  「知量知足,若过贪求积聚,则心乱妨道」,这个「知量」这个「量」,我这么想这个意思,你要知道量。就是我们出家的人,我们自己不生产,要靠在家居士的布施,我们要知道量一量。这个财富不是容易来的,「当思来处不易」不是容易来的,要知道量一量,要思量一下。我应该要限制我自己,我不要过量,所以叫作知量。要「知足」,我很容易满足的。我自己不生产,我拿别人的生产来享受,我尽量的减少一点。这个「知量知足」是这么意思。「若过贪求积聚」,若是你不知量知足,一直的去求财富太过头了,「贪求积聚,则心乱妨道」,则我们这个心老是在这个尘劳的境界上妄想纷飞,那心就乱了,就妨碍我们修学圣道了。所以我们若是常能读这个律,我们出家人读的这个律,可以知道佛叫我们修学圣道是很紧急的,要爱惜光阴,其他的生活所需,就是过得去就好了,赶快的争取时间修行。你看律上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