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山上住,這個機會是比較多,這雲就在地面上,你從雲裏面經過,就知道雲的情形。你靜坐的時候,感覺身體就是有若無的樣子,有「有若無」的感覺那就是「如雲」的意思。「如影」,大樹日光照過來,樹下一個影,影也是有若無。就是靜坐時,身體不是說像一道牆似的,很堅硬,不是的。它是有若無的樣子。你有這種感覺,這也是罪滅的形相。而這是什麼境界?就是欲界定的境界,得欲界定的時候就是有這個境界。但是現在這個地方是說罪滅的形相。
「因是漸漸證得諸禅境界」,因爲拜忏罪若滅了,同時功德也增長了,善根增長了,定慧的功德也發起來了,所以繼續的努力,漸漸的就會成就「諸禅境界」,成就了欲界定,欲界定可也是很長一段時間的。欲界定往後是未到地定,而後是色界四禅,諸禅的境界都成就了。忏悔不但是罪滅了,還得了叁昧,這是非常殊勝的事情。
「或複豁然解悟心生,善識法相,隨所聞經,即知義趣」。前面「覺身如雲如影,因是漸證,得諸禅境界」,因爲忏悔靜坐時定的力量增長,定的善根增長了;這底下是智慧的善根增長了。「或複豁然」,就是豁然開朗,心裏面通達了。「解悟心生」,能夠明白佛法的智慧心生起來了,「善識法相」,「善」當「能」字講,能夠通達法的相狀,什麼叫做善識法相呢?「隨所聞經,即知義趣」,隨所聽聞的佛法,隨所讀的經論「即知義趣」,就能明白義的所在;說這樣話是什麼意思呢?什麼叫做諸法皆空呢?什麼叫做空、無相、無作(無願),什麼道理呢?什麼叫做入不二法門呢?這一段話的意義是在什麼地方呢?明白了。不用聽人講就明白了,或者聽人講原來是聽不懂,現在聽懂了,「即知義趣」。
「因是法喜心生」,因爲這個關系,法喜生起來了,對于佛法的歡喜心生起來了,法喜還是很重要的。若是在家居士,非佛教徒,他若是讀佛教的經論、經書,沒有興趣那當然就是不讀了。但是我們佛教徒,若是讀佛書沒有興趣,佛教徒的名義都很難維持的啊!所以就是要對佛法有歡喜心。當然深一點講,就是對諸法實相、第一義谛有歡喜心。「心無憂悔」,這個時候有法喜心生了,無量無邊戒定慧的功德都會成就了。要得無生法忍了,要廣度衆生了,要親近十方諸佛了,殊勝的境界,是一個連著一個的。
當然我們普通人的身體是有漏的身體,父母所生的身體,並不是那麼殊勝。但是你若是得了無生法忍,得了禅定,入定的時候,有可能見到彌勒菩薩,見到阿彌陀佛都可能的。你若得無生法忍,在禅定裏面憶念,就隨時可以見到彌勒菩薩的。你若想修念佛叁昧,隨時就能得念佛叁昧,就可以見阿彌陀佛的,可以聽佛說法的。不過身體是不能動,身體還是在這裏。「心無憂悔」,到那個境界的時候,心裏面沒有憂悔的事情。前面序文上說:「若心稱言旨于一眴間,則智斷難量」,功德是不可思議的。
「如是等種種因緣,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」,像前面說的這些種種的情況,應知道這就是破戒障道的罪過消滅的形相。不過,這其中也有一點分別。譬如說,犯了殺人這個重戒的話,這個罪過障礙我們修行,修行不能得聖道。一個障道罪,還要到叁惡道的罪過,還有一個是要還他一命的,殺他一命還要還他一命的。現在是忏悔時,能把破戒障道的罪過滅了,到叁惡道的罪也應該是滅了,但是還他一命這件事不能滅,還要還他一命的。
不過是,我看這個法喜禅師,也是天臺智者大師的學生,他修止觀是有成就了。好像是在定中看見有只雞來了,這只雞來了就向他要命,說你以前殺我一命,現在要還我一命。這時候,有個護法神在定中就說了:「法喜禅師現在修學聖道,他要到阿彌陀佛國去的,現在不能還你一命,將來再說吧」,有這個事情。可見還命的事是可以緩的,若是你有聖道的力量,那隨你安排,你若不還,也可以延期,但是這件事是不能滅的。所以這是說破戒障道的罪是可以滅。
從是已後,堅持禁戒,亦名屍羅清淨,可修禅定。猶如破壞垢膩之衣,若能補治浣洗清淨,猶可染著。
「從是已後,堅持禁戒,亦名屍羅清淨。」從這以後,要發堅固心,要護持禁戒,這也叫做屍羅清淨,就是戒清淨。「可修禅定」,戒清淨了,就可以繼續修禅定。「猶如破壞垢膩之衣,若能補治洗淨,猶可染著」,還可以染的。
若人犯重禁已,恐障禅定,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,但生重慚愧,于叁寶前發露先罪、斷相續心、端身常坐、觀罪性空、念十方佛。若出禅時,即須至心燒香禮拜、忏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,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。因此屍羅清淨,禅定開發。
「複次,若人犯重禁已,恐障禅定,雖不別依經修諸行法,但生重慚愧,于叁寶前發露先罪、斷相續心、端身常坐、觀罪性空」,這底下又說出另一個方法。「複次,若人犯重禁已,恐障禅定」,若是一個人犯了重戒了,他心裏有恐怖心,我犯的戒的罪過能障礙我修習禅定,這個不行啊,我要修禅定的啊,那怎麼辦呢?「雖不別依經修諸行法」,我不歡喜依據經論的忏悔法忏悔,所以不特別的依據經論的方法去拜忏。雖然是不別依經修諸忏悔法,「但生重慚愧」,但是能生出來很深重的慚愧心,「于叁寶前發露先罪」,也還是要把它發露出來,要真實的向叁寶說出來。「斷相續心」,然後「端身常坐」,修止觀,「觀罪性空」,觀罪性是自性空的,是不生不滅,不可得的,「念十方佛」的功德。
「若出禅時,即須至心燒香禮拜」,要很誠懇的燒香禮拜十方佛菩薩。「忏悔誦戒」,這樣子忏悔所犯的戒,然後再誦你所受的戒。「及誦大乘經典」,不但是誦戒,還能夠誦大乘經典,像誦《華嚴經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诘經》,都有不可思議功德,也是能滅罪的。「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」,犯了戒的障道重罪,自然會漸漸的就消滅了,說不別依經修學忏法,也是可以滅罪的。「因此屍羅清淨」,「禅定」也會「開發」,也會成就的。
故《妙勝定經》雲:若人犯重罪已,心生怖畏,欲求除滅,若除禅定,余無能滅。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,及誦大乘經,一切重罪悉皆消滅,諸禅叁昧自然現前。
「故《妙勝定經》雲:若人犯重罪已,心生怖畏」,心裏害怕,「欲求除滅,若除禅定,余無能滅。」,你若不修禅定,別的辦法是不能滅罪的。這地方說禅定就是修止觀,觀罪性空這個辦法。這和《維摩經》的意思是相同了。「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,及誦大乘經」,這個人他不願意拜各種忏法,那麼他應該在空閑的地方,(「空閑」後面有解釋),在寂靜的地方,「攝心常坐」,收攝散亂心,令它不散亂,令它一心不亂,然後「常坐」。
「常坐」,應該是說有經行的,你坐一小時,或者是坐二小時,然後再經行。經行,或者是二十分鍾、或者半小時、或者是一小時也可以。經行的時候也是修止觀,也可以修止觀的,你不妨試一試。經行時也可以誦經,譬如說你要把《大品般若經》背下來的話,你經行的時候就可以念。不是照本念,就背這個經,背的時候不能背太快,一句一句很分明的背。「經」實在是寶,那是佛說的法語,念念的熏習你的清淨心,就能滅罪的。一方面經行,經行一個時候,然後再靜坐,這就叫做「常坐」。如果說你不能常坐,坐了一個鍾頭腿疼了,你非要坐,你的心就不安了,那就不能修止觀了,那不行的。所以「常坐」你應該活動的去理解它。
「及誦大乘經」,這裏說及誦大乘經,誦大乘經典。「一切重罪悉皆消滅」,也是能消滅的。「諸禅定叁昧自然現前」,你能夠這樣誦大乘經典,又能常坐,那麼這一切的禅定的叁昧,「自然現前」,這個自然就是很容易的,不是很難,他就會成就了,這樣意思。這「叁昧」怎麼講?「叁昧」是舊的翻譯,後來玄奘法師是說「叁摩地」,舊的譯經叫作「叁昧」。翻到中國話,翻個「等持」,這個「等持」就是「平等持心、于一境轉」。這「平等持心」怎麼講?這個「平等」,就是我們這個心不是散亂就是昏沈,不是昏沈就是散亂,這就是不平等。現在「平等」就是反過來,心裏面不散亂也不昏沈。「不散亂」就是寂靜,「不昏沈」就是明了,明而又靜,靜而又明,這就叫作「平等」。用這平等的境界攝持你這一念心,「于一境轉」,就在一個境界上明靜而住,相續下去。這「轉」是相續的意思。相續下去不間斷,這個時候就叫作「叁昧」,就叫作「叁摩地」了。像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、像未到地定,都可以稱之爲「叁昧」。或者你修這空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無願叁昧,都叫作叁昧。「諸禅定叁昧自然現前」,自然就會出現了。
這是說「忏悔」,要持戒清淨。若是已經犯戒了怎麼辦?要忏悔。忏悔清淨了也就可以修止觀的。這是「具五緣」裏面第一個,持戒清淨,講完了。
這持戒清淨這件事,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他說了一件事。他說一個貧苦的人生活很困難,就想要發財,這要怎麼辦呢?聽人說;供奉一個天,向這個天祈求富貴,他會幫助你。那麼他就供養一個天,寫個牌位,天天的給他磕頭、向他祈禱。這麼連續的供養了十二年,可見這個人還算有點兒恒心的。供養了十二年,那麼這個天就來了,說是:「你這個人有這麼好的恒心,你供養我十二年,我今天才來。你供養我,你求什麼呢?」說:「我想要求富貴」說:「好!我給你一個瓶子,這瓶子叫德瓶,你想要什麼,就向這個瓶子要,這個瓶子就給你了」。那好!就給這個瓶子。那麼他想要有一個好的樓房,這個瓶子就出來一個樓房給他住。他想要有金銀七寶,這個瓶子就出來了金銀七寶。那麼慢慢地他就很富貴了。他富貴了以後這朋友也很多了,就到他家來看他,他也請朋友吃飯。後來這些朋友就問他說:「你原來很貧窮的,你怎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