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修行」,前面说过,这个犯了重戒,小乘律里面没有忏悔法。只有大乘佛法里面才是有的。我们读这个《阿含经》就说是「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,是苦空无我的。」那么这样子修行可以得圣道。但是这个大乘经论里面说「一切法毕竟空,无我无我所」,是利一点,是比较利一点的。所谓大乘经典里面,说明很多的修行方法,「应该如法修行」,你应该依据那个法门去修行去,就可以灭罪了。这个,我们在《法华经持验记》、《金刚经持验记》、《华严经》的持验记,这一切的忏本,倒是的确有不可思议的感应的。

  

  「五者、发露先罪」,这个第五条是说发露先罪,就是自己以前造犯戒的罪过要在三宝前发露,把它坦白出来,不应该覆藏。你犯了戒、自己把它隐藏在里面,不肯发露,这个罪也是很难灭的。

  

  「六者、断相续心」,这个第六个断相续心。这个忏悔罪业,我以前这样作了错误的事情,你忏悔的时候,你一定要断相续心。要「我不继续这样子犯戒了,我不再犯戒了,我不再起这种恶念了。」要断这个相续心。

  

  「七者、起护法心」,第七呢、要发起来护持佛法的这种大心,这也算是菩提心了。这「护持佛法的心」,这句话我们通常说佛法,当然这白纸黑字的这个书本,这是佛法。再进一步说,这三十七道品、或者六波罗蜜,这种修行的法,这也是佛法。再进一步,这诸法实相,这第一义谛的真理,这也是佛法。说教、行、理。所护持的法,大略的说就是这三种,教、行、理这三种法。这个白纸黑字这个书本子这样子的佛法,我们当然也应该恭敬、爱护、流通、弘扬。这个行法,六波罗蜜、三十七道品这样的法,我们怎么样护呢?譬如说是别人打般舟七,你能够帮助他,给他做杂事,让他安心修行,这也就是护持行法了。若是你得无生法忍,你见到第一义谛了,那就是护这个理法;护理法要是圣人才可以。

  

  这个护持教法,在唐太宗的时代,有个法琳法师。这个法琳法师这个人了不起。唐朝的皇帝是姓「李」。道教的人士就把这个…说老子姓李,这样就同皇帝连在一起了。皇帝就尊重道教,就是压低了佛教。所以若是政府有什么事情,出家人也要集会的话,就把道士排在前面,佛教的比丘排在后面,就是道在前,僧在后。这个法琳法师不同意,他作了一本书,辩驳道教不应该在前面。这件事,当时在佛教里面也很轰动,不过结果…我不多说,这件事的经过可以看《法琳法师传》在《大正藏》里有。也看出来唐太宗这个人还有点理智,法琳法师也是很了不起,这个不多说了。

  

  「八者、发大誓愿度脱众生」。你要建立一个广大的誓愿。这个「愿」就是自己的希望,我希望度脱众生,「誓」就是决定的意思。我只是希望,但是不决定,那就没有誓的意思。就是很坚定的要这样做,事实也这样做,不退转,那就叫做「誓愿」。什么誓愿呢?「度脱众生」。就是要学习佛法,用佛法来度化、解脱一切众生,使令他们能够于佛法中信受奉行。

  

  「九者、常念十方诸佛」。第七是护持佛法,第八是广度众生,第九是常念十方佛。这「常念十方佛」这个话,按现在佛教的情况,我们现在念佛名号就是念佛了。实在在经论上看,不只是念佛名字,应该说是念佛的功德。说是我们在禅堂静坐,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,其实也就是念佛,就是念佛的功德。念佛的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……这十号,是念佛的功德;念佛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这是五分法身,也是念佛的功德;念第一义谛也是念佛的功德,应该这样念。

  

  「十者、观罪性无生」。这是最后一条,就是观想思惟,犯戒的罪它的体性是无有生灭的,这样观想。「罪性无生」这句话应该多说几句,就是《中观论》上说的: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说无生。」就是这四句话。这四句话的意思:本来一切法是因缘生的。因缘生,有生就有灭,现在为什么说无生呢?按《中观论》的道理来说有二种情形:世间上一切事务的生起…,佛在世的时候,其他的宗教是主张「性生」,主张「性生」又分四种,「自性生、他性生、共性生、无因性生」,分这么四种。而我们的佛陀否认这件事,没有这种生,也不是自性生,也不是他性生,也不是共性生,也不是无因性生,所以一切法是空的。一切法事实上是有生的,那么怎么生的呢?我们的佛陀说是因缘生的,这话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我们修学圣道的人,在修毗钵舍那(就是修观)的时候,这是其中的一种性空观,就是观察这一切法是因缘生的,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,毕竟空里面没有生,也没有灭,这就叫做「观罪性无生」。我自己认为现在这样讲,就是讲明白了,你们各位可能早已经明白了,不过这个地方不要紧,我们下文可以再多说,在这里就说这么多。

  

 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,庄严道场、洗浣清净、着净洁衣、烧香散花,于三宝前如法修行。

  

  若是犯了重戒,犯了轻戒,想要忏悔的话,你能具足成就这十种条件。「庄严道场」,忏悔时,要有一个地点,把这个地点庄严起来。有幡、有幢、有佛像、有香、花、果供养。「洗浣清净」,还要把身体洗清洁了。若是看忏悔法里面讲,衣服要准备二种,就是入到忏悔堂时,一种衣服;要到厕所去时,换上另外一种衣服。到厕所完了,还要把身体再洗一洗,统统洗干净,然后穿上入道场的衣服,这叫「洗浣清净」。所以这里「着净洁衣」,你要到道场来的时候,要着上清净的衣服,到厕所的衣服不能穿到道场来的。还有这个事情的。「烧香」还要「散花」这样子供养佛。

  

  

  「于三宝前如法修行」,在十方佛、十方法、十方僧,这个十方僧就是圣僧,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这些圣僧。在三宝前,如法的修行,你要依据佛菩萨所规定的,他怎么规定,你怎么做。

  

  一七、三七日,或一月、三月,乃至经年专心忏悔,所犯重罪,取灭方止。

  

  「一、二、三七日」,或者一个七天、二个七天、或者三个七天,「至七七日」,到七个七天;或者是一个月、二个月、到三个月;「乃至经于年岁」,经过了一年,专心的忏悔自己的罪过。「专心忏悔所犯重罪」,所犯的重罪专心的忏悔,心不能想做别的事,要专心。「取灭相方止」,得到罪灭的相了,才能停下来,这样子罪过也就会灭掉了。

  

  我看《高僧传》上,天台宗的遵式法师,他是四明尊者的同学,(可能是前后同学),都是宝云义通法师的学生。他学天台教,学到吐血了,吐血了身体受到伤害,就不能再学了。后来他就忏悔,忏悔的时候,他是请《观音陀罗尼经》,是根据那个修行法忏悔。忏悔到第三个七天的时候,就听屋子里面,空中里有人说话,说是:「遵式,不久将死。」就是说你不久将死掉了。他也不管这件事,还继续忏悔。到了第五个七天的时候,他看见忏悔堂的屋子里都是死尸,都是死尸他也不管,还是照样忏悔,脚就踩在死尸上,死尸就没有了,他还是继续的修行。到第七个七天的时候,在空中说:「十方诸佛,加持你增长福寿。」福寿增长了。他好像不是说做梦,就看见观世音菩萨来了,手从他的嘴里面引出来多少的虫子,然后从手上滴下的甘露,从他的口里滴到身体里面去,身体感觉到清凉自在,他的病痛就好了。有这个事情的。

  

  这遵式法师,通常说叫慈云忏主,他这样忏悔成功了。倒不是说他破戒,但是他学习佛法的时候吐血了,这也是个问题,他就这样忏悔成功了,所以「所犯重罪,取灭相方止」。这个地方就是有这个问题,说是我们一定拜三个七天就停下来了,也可能罪是灭了,也可能罪还没有灭。如果你坚决的相续下去,罪灭了我才停下来,那么也就成功了,所以恒心也很要紧的。

  

  云何知重罪灭相?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,自觉身心轻利,得好瑞梦;或复睹诸灵瑞异相;或觉善心开发;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,因是渐证,得诸禅境界;或复豁然解悟心生,善识法相,随所闻经,即知义趣,因是法喜,心无忧悔。如是等种种因缘,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。

  

  「云何知重罪灭相?」前面说取灭相方止,这底下说,怎么知道忏悔时,我的重罪消灭了的形相呢?什么形相是罪灭相呢?说「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,自觉身心轻利,得好瑞梦」,你感觉到身体不是像几百磅那么重,好像很轻,很轻浮的,很灵活的。睡觉时,得到一个吉祥的梦,灵瑞的梦,什么梦呢?「或复睹诸灵瑞异相」,「灵瑞异相」这上面没有说,或者说你在梦里见到佛菩萨,或者是见到大莲花,这也都是瑞相。或者是见到佛菩萨称你为比丘,那么就是罪灭了。「或觉善心开发」,或者是感觉到自己善心、好心开发出来,那也是罪灭的相。怎么叫做善心开发呢?譬如说是有人来骂你,非理相加,你心里面生欢喜心,不忿怒,这是好心。若平常的时候,我们看见一个境界,或者生贪心,或者生疑惑心,那都是恶心。你现在因为忏悔的时候,看见什么境界,心里面不生恶心,都生欢喜心、生清净心,那就是善心。生慈悲心,这都是善心开发。

  

  「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影,因是渐渐证得诸禅境界」,或者是拜忏、忏悔时,前面那十法里面「观罪性无生」,就是静坐的时候修止观。我们一般平常的拜忏,就按照本子这样拜完就算了。但是古代的这些大德,依据经论编辑的忏本,它还是有修止观的这一条的。《大悲忏》后面的三称「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」,它有个「入观」二个字;《大悲忏》开始的时候,「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」下面有「出观」二个字。「入观」,就是念三称观世音菩萨以后就要静坐了,静坐修止观。修止观以后,再开始拜忏的时候就出观,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就是出观了。所以这个地方说「或自于坐中,觉身如云影」,这一节拜忏完了,还要静坐的,在坐的时候,感觉到身体像云似的。

  

  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