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修行」,前面說過,這個犯了重戒,小乘律裏面沒有忏悔法。只有大乘佛法裏面才是有的。我們讀這個《阿含經》就說是「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,是苦空無我的。」那麼這樣子修行可以得聖道。但是這個大乘經論裏面說「一切法畢竟空,無我無我所」,是利一點,是比較利一點的。所謂大乘經典裏面,說明很多的修行方法,「應該如法修行」,你應該依據那個法門去修行去,就可以滅罪了。這個,我們在《法華經持驗記》、《金剛經持驗記》、《華嚴經》的持驗記,這一切的忏本,倒是的確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的。

  

  「五者、發露先罪」,這個第五條是說發露先罪,就是自己以前造犯戒的罪過要在叁寶前發露,把它坦白出來,不應該覆藏。你犯了戒、自己把它隱藏在裏面,不肯發露,這個罪也是很難滅的。

  

  「六者、斷相續心」,這個第六個斷相續心。這個忏悔罪業,我以前這樣作了錯誤的事情,你忏悔的時候,你一定要斷相續心。要「我不繼續這樣子犯戒了,我不再犯戒了,我不再起這種惡念了。」要斷這個相續心。

  

  「七者、起護法心」,第七呢、要發起來護持佛法的這種大心,這也算是菩提心了。這「護持佛法的心」,這句話我們通常說佛法,當然這白紙黑字的這個書本,這是佛法。再進一步說,這叁十七道品、或者六波羅蜜,這種修行的法,這也是佛法。再進一步,這諸法實相,這第一義谛的真理,這也是佛法。說教、行、理。所護持的法,大略的說就是這叁種,教、行、理這叁種法。這個白紙黑字這個書本子這樣子的佛法,我們當然也應該恭敬、愛護、流通、弘揚。這個行法,六波羅蜜、叁十七道品這樣的法,我們怎麼樣護呢?譬如說是別人打般舟七,你能夠幫助他,給他做雜事,讓他安心修行,這也就是護持行法了。若是你得無生法忍,你見到第一義谛了,那就是護這個理法;護理法要是聖人才可以。

  

  這個護持教法,在唐太宗的時代,有個法琳法師。這個法琳法師這個人了不起。唐朝的皇帝是姓「李」。道教的人士就把這個…說老子姓李,這樣就同皇帝連在一起了。皇帝就尊重道教,就是壓低了佛教。所以若是政府有什麼事情,出家人也要集會的話,就把道士排在前面,佛教的比丘排在後面,就是道在前,僧在後。這個法琳法師不同意,他作了一本書,辯駁道教不應該在前面。這件事,當時在佛教裏面也很轟動,不過結果…我不多說,這件事的經過可以看《法琳法師傳》在《大正藏》裏有。也看出來唐太宗這個人還有點理智,法琳法師也是很了不起,這個不多說了。

  

  「八者、發大誓願度脫衆生」。你要建立一個廣大的誓願。這個「願」就是自己的希望,我希望度脫衆生,「誓」就是決定的意思。我只是希望,但是不決定,那就沒有誓的意思。就是很堅定的要這樣做,事實也這樣做,不退轉,那就叫做「誓願」。什麼誓願呢?「度脫衆生」。就是要學習佛法,用佛法來度化、解脫一切衆生,使令他們能夠于佛法中信受奉行。

  

  「九者、常念十方諸佛」。第七是護持佛法,第八是廣度衆生,第九是常念十方佛。這「常念十方佛」這個話,按現在佛教的情況,我們現在念佛名號就是念佛了。實在在經論上看,不只是念佛名字,應該說是念佛的功德。說是我們在禅堂靜坐,閉上眼睛盤腿坐在那裏,其實也就是念佛,就是念佛的功德。念佛的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……這十號,是念佛的功德;念佛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這是五分法身,也是念佛的功德;念第一義谛也是念佛的功德,應該這樣念。

  

  「十者、觀罪性無生」。這是最後一條,就是觀想思惟,犯戒的罪它的體性是無有生滅的,這樣觀想。「罪性無生」這句話應該多說幾句,就是《中觀論》上說的: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說無生。」就是這四句話。這四句話的意思:本來一切法是因緣生的。因緣生,有生就有滅,現在爲什麼說無生呢?按《中觀論》的道理來說有二種情形:世間上一切事務的生起…,佛在世的時候,其他的宗教是主張「性生」,主張「性生」又分四種,「自性生、他性生、共性生、無因性生」,分這麼四種。而我們的佛陀否認這件事,沒有這種生,也不是自性生,也不是他性生,也不是共性生,也不是無因性生,所以一切法是空的。一切法事實上是有生的,那麼怎麼生的呢?我們的佛陀說是因緣生的,這話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我們修學聖道的人,在修毗缽舍那(就是修觀)的時候,這是其中的一種性空觀,就是觀察這一切法是因緣生的,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,畢竟空裏面沒有生,也沒有滅,這就叫做「觀罪性無生」。我自己認爲現在這樣講,就是講明白了,你們各位可能早已經明白了,不過這個地方不要緊,我們下文可以再多說,在這裏就說這麼多。

  

 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,莊嚴道場、洗浣清淨、著淨潔衣、燒香散花,于叁寶前如法修行。

  

  若是犯了重戒,犯了輕戒,想要忏悔的話,你能具足成就這十種條件。「莊嚴道場」,忏悔時,要有一個地點,把這個地點莊嚴起來。有幡、有幢、有佛像、有香、花、果供養。「洗浣清淨」,還要把身體洗清潔了。若是看忏悔法裏面講,衣服要准備二種,就是入到忏悔堂時,一種衣服;要到廁所去時,換上另外一種衣服。到廁所完了,還要把身體再洗一洗,統統洗幹淨,然後穿上入道場的衣服,這叫「洗浣清淨」。所以這裏「著淨潔衣」,你要到道場來的時候,要著上清淨的衣服,到廁所的衣服不能穿到道場來的。還有這個事情的。「燒香」還要「散花」這樣子供養佛。

  

  

  「于叁寶前如法修行」,在十方佛、十方法、十方僧,這個十方僧就是聖僧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這些聖僧。在叁寶前,如法的修行,你要依據佛菩薩所規定的,他怎麼規定,你怎麼做。

  

  一七、叁七日,或一月、叁月,乃至經年專心忏悔,所犯重罪,取滅方止。

  

  「一、二、叁七日」,或者一個七天、二個七天、或者叁個七天,「至七七日」,到七個七天;或者是一個月、二個月、到叁個月;「乃至經于年歲」,經過了一年,專心的忏悔自己的罪過。「專心忏悔所犯重罪」,所犯的重罪專心的忏悔,心不能想做別的事,要專心。「取滅相方止」,得到罪滅的相了,才能停下來,這樣子罪過也就會滅掉了。

  

  我看《高僧傳》上,天臺宗的遵式法師,他是四明尊者的同學,(可能是前後同學),都是寶雲義通法師的學生。他學天臺教,學到吐血了,吐血了身體受到傷害,就不能再學了。後來他就忏悔,忏悔的時候,他是請《觀音陀羅尼經》,是根據那個修行法忏悔。忏悔到第叁個七天的時候,就聽屋子裏面,空中裏有人說話,說是:「遵式,不久將死。」就是說你不久將死掉了。他也不管這件事,還繼續忏悔。到了第五個七天的時候,他看見忏悔堂的屋子裏都是死屍,都是死屍他也不管,還是照樣忏悔,腳就踩在死屍上,死屍就沒有了,他還是繼續的修行。到第七個七天的時候,在空中說:「十方諸佛,加持你增長福壽。」福壽增長了。他好像不是說做夢,就看見觀世音菩薩來了,手從他的嘴裏面引出來多少的蟲子,然後從手上滴下的甘露,從他的口裏滴到身體裏面去,身體感覺到清涼自在,他的病痛就好了。有這個事情的。

  

  這遵式法師,通常說叫慈雲忏主,他這樣忏悔成功了。倒不是說他破戒,但是他學習佛法的時候吐血了,這也是個問題,他就這樣忏悔成功了,所以「所犯重罪,取滅相方止」。這個地方就是有這個問題,說是我們一定拜叁個七天就停下來了,也可能罪是滅了,也可能罪還沒有滅。如果你堅決的相續下去,罪滅了我才停下來,那麼也就成功了,所以恒心也很要緊的。

  

  雲何知重罪滅相?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時,自覺身心輕利,得好瑞夢;或複睹諸靈瑞異相;或覺善心開發;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如影,因是漸證,得諸禅境界;或複豁然解悟心生,善識法相,隨所聞經,即知義趣,因是法喜,心無憂悔。如是等種種因緣,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。

  

  「雲何知重罪滅相?」前面說取滅相方止,這底下說,怎麼知道忏悔時,我的重罪消滅了的形相呢?什麼形相是罪滅相呢?說「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時,自覺身心輕利,得好瑞夢」,你感覺到身體不是像幾百磅那麼重,好像很輕,很輕浮的,很靈活的。睡覺時,得到一個吉祥的夢,靈瑞的夢,什麼夢呢?「或複睹諸靈瑞異相」,「靈瑞異相」這上面沒有說,或者說你在夢裏見到佛菩薩,或者是見到大蓮花,這也都是瑞相。或者是見到佛菩薩稱你爲比丘,那麼就是罪滅了。「或覺善心開發」,或者是感覺到自己善心、好心開發出來,那也是罪滅的相。怎麼叫做善心開發呢?譬如說是有人來罵你,非理相加,你心裏面生歡喜心,不忿怒,這是好心。若平常的時候,我們看見一個境界,或者生貪心,或者生疑惑心,那都是惡心。你現在因爲忏悔的時候,看見什麼境界,心裏面不生惡心,都生歡喜心、生清淨心,那就是善心。生慈悲心,這都是善心開發。

  

  「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影,因是漸漸證得諸禅境界」,或者是拜忏、忏悔時,前面那十法裏面「觀罪性無生」,就是靜坐的時候修止觀。我們一般平常的拜忏,就按照本子這樣拜完就算了。但是古代的這些大德,依據經論編輯的忏本,它還是有修止觀的這一條的。《大悲忏》後面的叁稱「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」,它有個「入觀」二個字;《大悲忏》開始的時候,「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」下面有「出觀」二個字。「入觀」,就是念叁稱觀世音菩薩以後就要靜坐了,靜坐修止觀。修止觀以後,再開始拜忏的時候就出觀,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就是出觀了。所以這個地方說「或自于坐中,覺身如雲影」,這一節拜忏完了,還要靜坐的,在坐的時候,感覺到身體像雲似的。

  

  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