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3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想定的時候,就是沒有心了,他是沒有心的,沒有心這個時候,是沒有入出息了,這無想定這個人沒有入出息。

  

  入滅盡定的這個人,就是得了無色界天的四空定以後,這要到叁果聖人以上,才能成就滅盡定。成就了滅盡定,也是沒有心的,沒有心識的。他這個時候有身體的存在。「若唯依身而息轉者」,滅盡定的人也應該有息,但是,滅盡定的人沒有息了,沒有入出息的。

  

  「生無想天」,生無想天就是在人間得了無想定,人的壽命結束了,他就生到無想天上去。生到無想天,當然他也是入無想定,入無想定的時候,他沒有息的。如果是「唯依身而息轉者」,這個入無想定的、入滅盡定的、生無想天的諸有情類,「彼息應轉」,他們的入出息應該要生起來才對。但是,他們沒有,他們沒有息了。

  

  若唯依心而息轉者,入無色定、生無色界,彼息應轉。

  

  「若唯依心而息轉者」,前面說「唯依身而息轉」,這是不合道理。「若唯依心」,而這個入出息能活動,可不可以呢?也是不可以。

  

  「入無色定,生無色界,彼息應轉」,因爲入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,得到這個定的人,身體就沒有了。比如說在人間得了四空定的人,他一入定的時候,他也感覺到他沒有身體了,但是事實上,身體還是在。他若生到無色界天上去呢,就沒有身體,只有受想行識,沒有生理的組織。「彼息應轉」,這個入無色定、生無色界天上的人,他們沒有身而有心,所以,「若唯依心而息轉者」,這二類人「彼息應轉」,但是實在是沒有。

  

  息的不轉這件事,在我們沒有得色界定的人,得色界定,得初禅……。比如說得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都是有息的,都有入出息。到第四禅以上,就沒有入出息。但是得欲界定的人,得未到地定的人……,當然得色界定的人,他也有息,但是息是非常慢的,很慢。比如說由臍至鼻、由鼻至臍,這個地方也並不很遠,但是,他很久很久這個息才到,才能由鼻至臍、才能由臍至鼻的,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到。若是我們現在沒有得定的人,很快,一下子就到了,就是很快。

  

  可是我們若用功修行,有的時候,也好像沒有息似的,好像沒有息。也類似沒有息那樣子,實在是有息,並不是沒有息。可是,爲什麼我們感覺到沒有息呢?我們心粗,才發心靜坐的人,心粗。就是他息稍微慢一點,我們一注意,感覺沒有息。我們本來很快的就是由鼻至臍、由臍至鼻,現在怎麼感覺到沒有息呢?其實就是慢,慢了一點、微細了一點,不感覺到有息。所以有人寫文章,他說他沒有息了,啊!說第四禅沒有息,他現在已經得到第四禅了,因爲沒有息了。其實,不要說得四禅,得到初禅,不要說得初禅,得未到地定那個人,和我們一般人都不一樣了。但是,你對定的差別相不那麼熟悉,知道多少,但是不是完全知道,就會有這樣的誤會,會有這個誤會。而這上面說的,也還沒有完全說,有的地方說得更清楚的。

  

  所以,「若唯依心而息轉者,入無色定、生無色界,彼息應轉」。

  

  若唯依身心而轉,非如其所應者,入第四靜慮,若生于彼諸有情類,及羯羅藍頞部昙閉屍等位諸有情類,彼息應轉,然彼不轉。

  

  「若唯依身心而轉,非如其所應者」,這說第叁個理由。前面說是唯依身轉也不可以,唯依心轉也不可以。那麼「若唯依身心」,又依身、又依心而轉,「非如其所應」的話呢,那也有問題。怎麼知道呢?

  

  「入第四靜慮」的時候,色界天第四靜慮,第四靜慮這個時候,也有身體、也有心,它也有心、也有身,那麼就是唯依身而就有息,第四靜慮有身也有心,應該有息,但是它沒有息。所以,「如其所應」,包括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「入第四靜慮,若生于彼諸有情類,及羯羅藍頞部昙閉屍等位諸有情類,彼息應轉」,這叁個:羯羅藍、頞部昙、閉屍,這是我們做人結胎的時候,第一個七天,叫「羯羅藍」,「羯羅藍」翻到中國話,翻個凝滑(凝結的凝,滑潤的滑),凝滑如酪,像酪那樣,也翻個雜穢,就是汙穢的一種東西,這是在結胎的第一個七的時候,叫羯羅藍、叫雜穢。「頞部昙」,翻中國話,翻個疱(水泡的泡),就在那凝滑如酪的那種境界上,生出個疱來,叫做疱。這是結胎以後第二個七天時候的境界,叫做頞部昙。「閉屍」,是第叁個七天時候的境界、相貌,翻到中國話,翻個「肉團」,這和疱不同了,翻個肉團。「等位」,就在這個繼續下面還有個「鍵南」、「缽羅賒佉」,一個七一個七,有叁十八個七,一共。

  

  這個時候這些階位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時候,「諸有情類,彼息應轉」,這些有情也有身、也有心,但是他們沒有息轉的,「彼息應轉」。若是沒有「如其所應」,只是依身心而轉的話,他們應該有息轉,但是他們沒有,他們沒有息轉的。「然彼不轉」,可是他們沒有息生起來。

  

  是故當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轉,如其所應。

  

  「是故當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轉,如其所應」,所以,我們這個息的生起,要這麼多的條件的,就是要有牽引業,還要依身心,還要如其所應,這時候才能有入出息的。有這麼多的差別的。或轉或不轉的情形,這麼多的差別。

  

  入息出息,有二種行。何等爲二?一者入息,向下而行;二者出息,向上而行。

  

  「入息出息,有二種行。何等爲二?一者入息,向下而行;二者出息,向上而行」。入息,是由鼻或者由口,向下、向肚臍而行,就是向下行。「二者出息」,是向上而行,就是由臍向上面,向鼻、向口,這樣子出,這樣子行。所以,有上下行的不同。

  

  入息出息,有二種地。何等爲二?一粗孔穴,二細孔穴。

  

  「入息出息,有二種地」,還有這樣的不同。「何等爲二?一粗孔穴,二細孔穴」,這底下有解釋。

  

  雲何麤孔穴?謂從臍處孔穴乃至面門鼻門,複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。

  

  「雲何麤孔穴?謂從臍處孔穴」,臍這個地方有孔穴。「乃至面門」,就是我們的口,還有「鼻門」。「複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」,這都是粗孔穴。

  

  雲何細孔穴?謂于身中一切毛孔。

  

  「雲何細孔穴?謂于身中一切毛孔」,一切的毛孔,這是細孔穴。

  

  你若常常靜坐,如果你注意的時候,如果入息的時候,就感覺到周身稍涼一點,那就是毛孔也是入息的。若出息的時候,周身就稍微溫暖一點,它有這個分別。當然,只是有個溫暖或者稍微涼一點的感覺,還不是明顯地知道毛孔在出入息,那要你的定力再加深才能知道。

  

  入息出息,有四異名。何等爲四?一名風,二名阿那波那,叁名入息出息,四名身行。風名一種,是風共名。余之叁種,是不共名。

  

  「入息出息,有四異名」,有四個不同的名字。「何等爲四?一名風,二名阿那波那」,「阿那波那」這是印度話。「叁名入息出息,四名身行」,「身行」就是身體要動作,你一定要有入出息,身才能動,沒有入出息身就是不能動了。

  

  「風名一種」,是風的共名。這四種其實都是風,但是,第一個名字「風」,是共同的名字。「余」的,其余的叁種是不共的,是別名。別名爲阿那波那、名爲入出息、名爲身行的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修入出息者,有二過患。何等爲二?一太緩方便,二太急方便。

  

  修入出息者,有二種過患。「何等爲二?一太緩方便,二太急方便」,這是二種過患。怎麼知道是過患呢?

  

  由太緩方便故,生起懈怠,或爲惛沈睡眠纏擾其心,或令其心于外散亂。

  

  「由太緩方便故,生起懈怠,或爲惛沈睡眠纏擾其心,或令其心于外散亂。」「太緩方便」,這個「方便」在這裏看,就是行動。就是你修入出息,阿那波那念的時候,你太緩,就是用心用得太慢緩,就是不是特別的用心,用的心力太少,就是這樣意思。「由太緩方便故,生起懈怠」,你念入出息這個念力不夠,這個度數太少,這個時候就會有什麼過患呢?就「生起懈怠,或爲惛沈睡眠」,惛沈睡眠來了,纏擾你的心。或令其心于外邊的色聲香味觸上散亂,這就是不能安住在入出息的所緣境上了,就會有這樣的過患。

  

  由太急方便故,或令其身生不平等,或令其心生不平等。

  

  「由太急方便故,或令其身生不平等,或令其心生不平等。」「太急」就是你用心用得太過頭,用的注意力太強了。太強了的時候,你修入出息這個法門的時候,就令你的身體生出個不平等來,或者令你的心生出個不平等來。

  

  雲何令身生不平等?謂強用力持入出息,由入出息被執持故,便令身中不平風轉,由此最初于諸支節皆生戰掉,名能戰掉。此戰掉風若增長時,能生疾病。由是因緣,于諸支節生諸疾病。是名令身生不平等。

  

  「雲何令身生不平等?謂強用力持入出息」,你這個注意力特別強,來持入息出息的時候,就出來毛病了,你要聽其自然地入出息才可以。但是,你用力用得太強,你持入出息,就是你來控製它的時候就不行了。「由入出息被執持故」,被你控製的關系,「便令身中不平風轉」,就使令你身體裏面有個不平等的風生起來了。

  

  「由此最初于諸支節皆生戰掉」,這個不平等的風生起來,會有什麼問題呢?就使令你一開始的時候,使令你周身的支節「皆生戰掉」,就是動,就是掉動、不自主的動。有的人身體有風病的時候,或者頭不自主的動,或者手不自主的動,周身各部位會有這個問題,「皆生戰掉」。「名能戰掉」,就是你這個風使令你這個身體會戰掉。

  

  此戰掉的風若增長的時候,「能生疾病」,就會生出各式各樣的病痛來了。「由是因緣,于諸支節生諸疾病,是名令身生不平等」,所以,修阿那波那念的時候,你要聽入出息,自然地入出息…

《五停心觀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