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想定的时候,就是没有心了,他是没有心的,没有心这个时候,是没有入出息了,这无想定这个人没有入出息。
入灭尽定的这个人,就是得了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以后,这要到三果圣人以上,才能成就灭尽定。成就了灭尽定,也是没有心的,没有心识的。他这个时候有身体的存在。「若唯依身而息转者」,灭尽定的人也应该有息,但是,灭尽定的人没有息了,没有入出息的。
「生无想天」,生无想天就是在人间得了无想定,人的寿命结束了,他就生到无想天上去。生到无想天,当然他也是入无想定,入无想定的时候,他没有息的。如果是「唯依身而息转者」,这个入无想定的、入灭尽定的、生无想天的诸有情类,「彼息应转」,他们的入出息应该要生起来才对。但是,他们没有,他们没有息了。
若唯依心而息转者,入无色定、生无色界,彼息应转。
「若唯依心而息转者」,前面说「唯依身而息转」,这是不合道理。「若唯依心」,而这个入出息能活动,可不可以呢?也是不可以。
「入无色定,生无色界,彼息应转」,因为入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,得到这个定的人,身体就没有了。比如说在人间得了四空定的人,他一入定的时候,他也感觉到他没有身体了,但是事实上,身体还是在。他若生到无色界天上去呢,就没有身体,只有受想行识,没有生理的组织。「彼息应转」,这个入无色定、生无色界天上的人,他们没有身而有心,所以,「若唯依心而息转者」,这二类人「彼息应转」,但是实在是没有。
息的不转这件事,在我们没有得色界定的人,得色界定,得初禅……。比如说得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都是有息的,都有入出息。到第四禅以上,就没有入出息。但是得欲界定的人,得未到地定的人……,当然得色界定的人,他也有息,但是息是非常慢的,很慢。比如说由脐至鼻、由鼻至脐,这个地方也并不很远,但是,他很久很久这个息才到,才能由鼻至脐、才能由脐至鼻的,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到。若是我们现在没有得定的人,很快,一下子就到了,就是很快。
可是我们若用功修行,有的时候,也好像没有息似的,好像没有息。也类似没有息那样子,实在是有息,并不是没有息。可是,为什么我们感觉到没有息呢?我们心粗,才发心静坐的人,心粗。就是他息稍微慢一点,我们一注意,感觉没有息。我们本来很快的就是由鼻至脐、由脐至鼻,现在怎么感觉到没有息呢?其实就是慢,慢了一点、微细了一点,不感觉到有息。所以有人写文章,他说他没有息了,啊!说第四禅没有息,他现在已经得到第四禅了,因为没有息了。其实,不要说得四禅,得到初禅,不要说得初禅,得未到地定那个人,和我们一般人都不一样了。但是,你对定的差别相不那么熟悉,知道多少,但是不是完全知道,就会有这样的误会,会有这个误会。而这上面说的,也还没有完全说,有的地方说得更清楚的。
所以,「若唯依心而息转者,入无色定、生无色界,彼息应转」。
若唯依身心而转,非如其所应者,入第四静虑,若生于彼诸有情类,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诸有情类,彼息应转,然彼不转。
「若唯依身心而转,非如其所应者」,这说第三个理由。前面说是唯依身转也不可以,唯依心转也不可以。那么「若唯依身心」,又依身、又依心而转,「非如其所应」的话呢,那也有问题。怎么知道呢?
「入第四静虑」的时候,色界天第四静虑,第四静虑这个时候,也有身体、也有心,它也有心、也有身,那么就是唯依身而就有息,第四静虑有身也有心,应该有息,但是它没有息。所以,「如其所应」,包括这个意思。
「入第四静虑,若生于彼诸有情类,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诸有情类,彼息应转」,这三个:羯罗蓝、頞部昙、闭尸,这是我们做人结胎的时候,第一个七天,叫「羯罗蓝」,「羯罗蓝」翻到中国话,翻个凝滑(凝结的凝,滑润的滑),凝滑如酪,像酪那样,也翻个杂秽,就是污秽的一种东西,这是在结胎的第一个七的时候,叫羯罗蓝、叫杂秽。「頞部昙」,翻中国话,翻个疱(水泡的泡),就在那凝滑如酪的那种境界上,生出个疱来,叫做疱。这是结胎以后第二个七天时候的境界,叫做頞部昙。「闭尸」,是第三个七天时候的境界、相貌,翻到中国话,翻个「肉团」,这和疱不同了,翻个肉团。「等位」,就在这个继续下面还有个「键南」、「钵罗赊佉」,一个七一个七,有三十八个七,一共。
这个时候这些阶位,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时候,「诸有情类,彼息应转」,这些有情也有身、也有心,但是他们没有息转的,「彼息应转」。若是没有「如其所应」,只是依身心而转的话,他们应该有息转,但是他们没有,他们没有息转的。「然彼不转」,可是他们没有息生起来。
是故当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转,如其所应。
「是故当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转,如其所应」,所以,我们这个息的生起,要这么多的条件的,就是要有牵引业,还要依身心,还要如其所应,这时候才能有入出息的。有这么多的差别的。或转或不转的情形,这么多的差别。
入息出息,有二种行。何等为二?一者入息,向下而行;二者出息,向上而行。
「入息出息,有二种行。何等为二?一者入息,向下而行;二者出息,向上而行」。入息,是由鼻或者由口,向下、向肚脐而行,就是向下行。「二者出息」,是向上而行,就是由脐向上面,向鼻、向口,这样子出,这样子行。所以,有上下行的不同。
入息出息,有二种地。何等为二?一粗孔穴,二细孔穴。
「入息出息,有二种地」,还有这样的不同。「何等为二?一粗孔穴,二细孔穴」,这底下有解释。
云何麤孔穴?谓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,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。
「云何麤孔穴?谓从脐处孔穴」,脐这个地方有孔穴。「乃至面门」,就是我们的口,还有「鼻门」。「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」,这都是粗孔穴。
云何细孔穴?谓于身中一切毛孔。
「云何细孔穴?谓于身中一切毛孔」,一切的毛孔,这是细孔穴。
你若常常静坐,如果你注意的时候,如果入息的时候,就感觉到周身稍凉一点,那就是毛孔也是入息的。若出息的时候,周身就稍微温暖一点,它有这个分别。当然,只是有个温暖或者稍微凉一点的感觉,还不是明显地知道毛孔在出入息,那要你的定力再加深才能知道。
入息出息,有四异名。何等为四?一名风,二名阿那波那,三名入息出息,四名身行。风名一种,是风共名。余之三种,是不共名。
「入息出息,有四异名」,有四个不同的名字。「何等为四?一名风,二名阿那波那」,「阿那波那」这是印度话。「三名入息出息,四名身行」,「身行」就是身体要动作,你一定要有入出息,身才能动,没有入出息身就是不能动了。
「风名一种」,是风的共名。这四种其实都是风,但是,第一个名字「风」,是共同的名字。「余」的,其余的三种是不共的,是别名。别名为阿那波那、名为入出息、名为身行的,是这样意思。
修入出息者,有二过患。何等为二?一太缓方便,二太急方便。
修入出息者,有二种过患。「何等为二?一太缓方便,二太急方便」,这是二种过患。怎么知道是过患呢?
由太缓方便故,生起懈怠,或为惛沉睡眠缠扰其心,或令其心于外散乱。
「由太缓方便故,生起懈怠,或为惛沉睡眠缠扰其心,或令其心于外散乱。」「太缓方便」,这个「方便」在这里看,就是行动。就是你修入出息,阿那波那念的时候,你太缓,就是用心用得太慢缓,就是不是特别的用心,用的心力太少,就是这样意思。「由太缓方便故,生起懈怠」,你念入出息这个念力不够,这个度数太少,这个时候就会有什么过患呢?就「生起懈怠,或为惛沉睡眠」,惛沈睡眠来了,缠扰你的心。或令其心于外边的色声香味触上散乱,这就是不能安住在入出息的所缘境上了,就会有这样的过患。
由太急方便故,或令其身生不平等,或令其心生不平等。
「由太急方便故,或令其身生不平等,或令其心生不平等。」「太急」就是你用心用得太过头,用的注意力太强了。太强了的时候,你修入出息这个法门的时候,就令你的身体生出个不平等来,或者令你的心生出个不平等来。
云何令身生不平等?谓强用力持入出息,由入出息被执持故,便令身中不平风转,由此最初于诸支节皆生战掉,名能战掉。此战掉风若增长时,能生疾病。由是因缘,于诸支节生诸疾病。是名令身生不平等。
「云何令身生不平等?谓强用力持入出息」,你这个注意力特别强,来持入息出息的时候,就出来毛病了,你要听其自然地入出息才可以。但是,你用力用得太强,你持入出息,就是你来控制它的时候就不行了。「由入出息被执持故」,被你控制的关系,「便令身中不平风转」,就使令你身体里面有个不平等的风生起来了。
「由此最初于诸支节皆生战掉」,这个不平等的风生起来,会有什么问题呢?就使令你一开始的时候,使令你周身的支节「皆生战掉」,就是动,就是掉动、不自主的动。有的人身体有风病的时候,或者头不自主的动,或者手不自主的动,周身各部位会有这个问题,「皆生战掉」。「名能战掉」,就是你这个风使令你这个身体会战掉。
此战掉的风若增长的时候,「能生疾病」,就会生出各式各样的病痛来了。「由是因缘,于诸支节生诸疾病,是名令身生不平等」,所以,修阿那波那念的时候,你要听入出息,自然地入出息…
《五停心观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