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头。这时候这梵天王就说话了:「今天你有什么事情,这声音这么多啊?什么事情?」因儒童说,一面说话脸就红了,说:「我们人世间的事情,我今天结婚。」说这样的话。「你今天结婚,你怎么样来做这件事呢?这件事怎么做法的?」这么问。这时候因儒童说:「我今天预备了三十千黄金,三十千金(印度好像没有这个万字,十千是一万,三万两金,应该是这么说,他是说十千),用三十千金来做这件事。」梵天王就说:「三十千金做这件事,你怎么分配法呢?这么多的金。」说是:「我用十千金请这么多的婆罗门来,给他们吃饭,另外用十千金就送给这么多的婆罗门,另外十千金就是送给未婚妻的,送给她。」
这时候梵天王就说:「哦!这样用法,你请这么多的婆罗门来吃饭,你又送给他们这么多的黄金,这件事也是有点功德的,也是好。你给你未婚妻十千金,你的意思是何在呢?是不是就是用十千金来买她呢?等于是这样意思嘛!」因儒童想了一想:「也是的!是的!是这样意思。」也就是心直,他就是这么承认这件事。这时候这个梵天王说:「你用十千金买你这个未婚妻,能值那么多钱吗?」这时候因儒童默然。这时候梵天王就说:「你这未婚妻若是吐痰,吐了一口痰,这个痰能值多少钱?」因儒童说:「这也不值多少钱。」说:「她的手指甲把它剪下来,这个手指甲能值多少钱?」「也不值多少钱。」说:「把她的头发剪下来,能值多少钱?」「也不值多少钱。」说:「她若出汗了,这个汗水能值多少钱?流这鼻涕能值多少钱呢?」就是说这三十六物,愈说就是愈污秽了,所以也不值多少钱。说到这里的时候,这个因儒童就是没有欲了,欲心没有了。
没欲这个地方,《大毗婆沙论》说到这里的时候就说,因儒童在迦叶佛时代出过家,做过比丘的,他修界差别观修了十千岁,十千岁是多少?就是一万年,修了一万年。迦叶佛时代,人寿是二万岁,如果一出家就开始修行,那么他出家应该是十千年,修行界差别观,修行了十千年。因为过去有这种戒定慧的修行,所以现在经这个梵天王,其实是佛,梵天王这么一问,他以前界差别观的善根就出现了,所以欲就没有了。欲没有的时候,他再一注意这个梵天王,原来就是佛,这时候现出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放大光明,佛在那里坐着。坐着的时候,佛就为他说苦集灭道的四谛,他就证得三果阿那含。证了三果阿那含以后,佛这时候就是站起来,就是拉住因儒童的手,就从虚空中飞了,就走了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说到这个故事,那个文的意思,是说因儒童那个人的心性就是很直,说:「你用十千金来买你这个太太?」他就承认这件事:「是,我是。」如果性格不是那么样的人,可能不是这样回答的,可能是另外有个说法了。
我们看现在界差别观这个文,就是这么说,我们感觉到好像也没有什么。但是,你真实这样去修的时候,从因儒童这个故事上看,就是不可思议,会栽培了那样殊胜的善根。从迦叶佛那个时候修行,但是都是大富贵的境界,虽然那时候没得道,以后可能在生死里流转,还是大富贵的境界,现在见到释迦佛就成功了。所以,这个界差别观还是不可思议的。
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?谓缘入息出息念,是名阿那波那念。此念所缘入出息等,名阿那波那念所缘。
「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」,五停心,这是最后一个──数息观。数息观,但是在印度话,梵语叫做阿那波那念。「阿那」翻到中国话,是持息来;「波那念」翻个持息去。持就是受持读诵那个持。持息来、持息去,来就是入息,去就是出息。持息,持这个字应该怎么讲呢?应该是持息念,这个法门的名字叫阿那波那念,就是持息念。持息念就是念入出息能摄持我们的心,叫它不乱,应该是这样意思。这个「持」是摄心不乱的意思。
它的所缘,这个所缘境是什么样子呢?「谓缘入息出息念,是名阿那波那念」,它的所缘,就是我们的入息和出息。谁是能缘?就是念。念是能缘,入息出息是所缘。这就叫做阿那波那念,这是简略地解释这个名字。
「此念所缘入出息等,名阿那波那念所缘」,就是这样意思。
当知此中,入息有二。何等为二?一者入息,二者中间入息。
「当知此中,入息有二。何等为二?一者入息,二者中间入息。」这底下解释入息和出息,解释这个。这是解释得非常微细。
「何等为二」呢?「入息有二」,有二种入息。那二种呢?一个是入息,第二个叫做中间入息。
出息亦二。何等为二?一者出息,二者中间出息。
出息也是分二种。「何等为二?一者出息,二者中间出息。」这加起来,就是四个。这底下要解释这四个息。
入息者,谓出息无间,内门风转,乃至脐处。
怎么叫做入息呢?「谓出息无间,内门风转,乃至脐处」,这个入息就是出息无间,也就是前面一个出息、一个中间出息。「无间」,中间没有间隔,这个时候「内门风转」。「门」就是我们的鼻,或者口,这是二个门。从门这里面向内,这个风向内入来,这个内门风生起来,叫做「转」。从鼻或者从口入进来,乃至到脐(肚子上,腹部上那个脐),到这里,这就叫做入息。入息是这样意思。
中间入息者,谓入息灭已,乃至出息未生,于其中间在停息处,暂时相似微细风起。是名中间入息。
「中间入息者」,「中间入息」怎么讲呢?「谓入息灭已,乃至出息未生,于其中间在停息处,暂时相似微细风起。是名中间入息」。
中间的入息是怎么讲法呢?就是「入息灭已」,由鼻或者由口入到腹部的脐,灭了,停下来了,不入了。「乃至出息未生」,这时候出息还没有生,没有向外呼出去,还没有生起。「出息未生」、「入息灭已」,在这中间,在停息的时候,这时候也不入、也不出,就是停止的时候。「暂时相似微细风起」,就是不是很长的时间,很短的时间,相似的微细风起,就和那个入息的风、出息的风是相似的。但是它微细,并不像入息出息那么粗,它是微细的风生起来,这个时候就叫做中间入息。
我们静坐的时候,你可以观察自己,观察的时候,就知道中间入息的相貌是那样子。当然,你静坐时间久了,我们浮动的心多少的能平静了多少。能平静的话,他入息的相貌会明显的现出来的。
在这里没有多说,在其他的地方说,说到人年纪大了的时候,年纪老了,像我的年纪大了,入息短;小孩子呢,他的入息长。但是,你若常常用功修行,功夫高了的时候,它也会变化的。这是入息的事。是名中间入息。
如入息、中间入息,出息、中间出息,当知亦尔。
「如入息、中间入息,出息、中间出息,当知亦尔」,也是那样子。出息,就是由脐至鼻,呼出去了,就叫做出息。出息灭了的时候,入息还没有生起,这中间的时候,有暂时相似的微细风起,那就叫做中间出息。
年纪老的人,出息长,入息短、出息长;小孩子呢,出息短、入息长;壮年人是相等的,但是也看你的身体怎么样,身体健康不健康也有分别的。当知亦尔。
此中差别者,谓入息无间,外门风转,始从脐处,乃至面门,或至鼻端,或复出外。入息出息有二因缘,何等为二?一牵引业,二脐处孔穴,或上身分所有孔穴。
「此中差别者,谓入息无间,外门风转,始从脐处,乃至面门,或至鼻端,或复出外」,此中的差别是什么呢?谓入息无间的时候,「外门风转」,就是入息和中间入息「无间」,不间隔,没有间断。这个时候,外门风起来了,还是鼻或者口为门,风从门里出去,就叫「外门」,「外门风转」。「始从脐处」,从肚脐这里开始,这个风从这里出来,到「面门」,「面门」就是我们的口。乃至「鼻端」,或者从鼻端出去。但是,修行人不管你修什么,当然这口应该是闭上的,是用鼻来呼吸,是这样子,「或至鼻端」。「或复出外」,这个息如果微细了,它就到鼻子里就灭了,好像还没有出去似的。但是,若是初开始用功的人,会感觉到这个息是从鼻出去的。「或复出外」。
「入息出息有二因缘」,有入息、有出息,是有二个因缘的,才能有入出息的。「何等为二?一牵引业,二脐处孔穴」,这二个因缘。
「牵引业」是什么呢?就是过去世你造的业力,现在能得到你的寿命,这个业力。由过去的业力,能牵引出来这个入出息的。这业力为因,也就是你的寿命。如果寿命尽了,这个入出息就没有了。
「二脐处孔穴」,第二个就是肚脐这里有孔穴。「或上身分所有孔穴」,或者是脐以上的身体里面,脐的部位以上所有的孔穴,这也都是有入出息的因缘。
入息出息有二所依。何等为二?一身,二心。
「入息出息有二所依」,还要以二个事情为它的依止。「何等为二?一身,二心」,要有身,还要有心,才可以的。
所以者何?要依身心,入出息转,如其所应。
「所以者何」,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「要依身心,入出息转」,要有身,还要有心,这个入息、出息才能生起来的。「如其所应」,还有一个「如其所应」,也是它的所依处,依止的地方。
若唯依身而息转者,入无想定、入灭尽定、生无想天诸有情类,彼息应转。
「若唯依身而息转者」,假设说不依于心,也不「如其所应」,也不靠那个如其所应,只靠有身体就有入出息生起的话,是不对的。怎么知道呢?
「入无想定、入灭尽定、生无想天诸有情类,彼息应转」,因为这个「入无想定」,我们人间的人修这个定,修定的时候,你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得到四禅的时候,在第四禅里面再修无想定,成功了,但是人还是人间的人,他不是天上的人。这个时候这个人入了…
《五停心观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