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3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頭。這時候這梵天王就說話了:「今天你有什麼事情,這聲音這麼多啊?什麼事情?」因儒童說,一面說話臉就紅了,說:「我們人世間的事情,我今天結婚。」說這樣的話。「你今天結婚,你怎麼樣來做這件事呢?這件事怎麼做法的?」這麼問。這時候因儒童說:「我今天預備了叁十千黃金,叁十千金(印度好像沒有這個萬字,十千是一萬,叁萬兩金,應該是這麼說,他是說十千),用叁十千金來做這件事。」梵天王就說:「叁十千金做這件事,你怎麼分配法呢?這麼多的金。」說是:「我用十千金請這麼多的婆羅門來,給他們吃飯,另外用十千金就送給這麼多的婆羅門,另外十千金就是送給未婚妻的,送給她。」

  

  這時候梵天王就說:「哦!這樣用法,你請這麼多的婆羅門來吃飯,你又送給他們這麼多的黃金,這件事也是有點功德的,也是好。你給你未婚妻十千金,你的意思是何在呢?是不是就是用十千金來買她呢?等于是這樣意思嘛!」因儒童想了一想:「也是的!是的!是這樣意思。」也就是心直,他就是這麼承認這件事。這時候這個梵天王說:「你用十千金買你這個未婚妻,能值那麼多錢嗎?」這時候因儒童默然。這時候梵天王就說:「你這未婚妻若是吐痰,吐了一口痰,這個痰能值多少錢?」因儒童說:「這也不值多少錢。」說:「她的手指甲把它剪下來,這個手指甲能值多少錢?」「也不值多少錢。」說:「把她的頭發剪下來,能值多少錢?」「也不值多少錢。」說:「她若出汗了,這個汗水能值多少錢?流這鼻涕能值多少錢呢?」就是說這叁十六物,愈說就是愈汙穢了,所以也不值多少錢。說到這裏的時候,這個因儒童就是沒有欲了,欲心沒有了。

  

  沒欲這個地方,《大毗婆沙論》說到這裏的時候就說,因儒童在迦葉佛時代出過家,做過比丘的,他修界差別觀修了十千歲,十千歲是多少?就是一萬年,修了一萬年。迦葉佛時代,人壽是二萬歲,如果一出家就開始修行,那麼他出家應該是十千年,修行界差別觀,修行了十千年。因爲過去有這種戒定慧的修行,所以現在經這個梵天王,其實是佛,梵天王這麼一問,他以前界差別觀的善根就出現了,所以欲就沒有了。欲沒有的時候,他再一注意這個梵天王,原來就是佛,這時候現出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放大光明,佛在那裏坐著。坐著的時候,佛就爲他說苦集滅道的四谛,他就證得叁果阿那含。證了叁果阿那含以後,佛這時候就是站起來,就是拉住因儒童的手,就從虛空中飛了,就走了。

  

  《大毗婆沙論》說到這個故事,那個文的意思,是說因儒童那個人的心性就是很直,說:「你用十千金來買你這個太太?」他就承認這件事:「是,我是。」如果性格不是那麼樣的人,可能不是這樣回答的,可能是另外有個說法了。

  

  我們看現在界差別觀這個文,就是這麼說,我們感覺到好像也沒有什麼。但是,你真實這樣去修的時候,從因儒童這個故事上看,就是不可思議,會栽培了那樣殊勝的善根。從迦葉佛那個時候修行,但是都是大富貴的境界,雖然那時候沒得道,以後可能在生死裏流轉,還是大富貴的境界,現在見到釋迦佛就成功了。所以,這個界差別觀還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

  雲何阿那波那念所緣?謂緣入息出息念,是名阿那波那念。此念所緣入出息等,名阿那波那念所緣。

  

  「雲何阿那波那念所緣」,五停心,這是最後一個──數息觀。數息觀,但是在印度話,梵語叫做阿那波那念。「阿那」翻到中國話,是持息來;「波那念」翻個持息去。持就是受持讀誦那個持。持息來、持息去,來就是入息,去就是出息。持息,持這個字應該怎麼講呢?應該是持息念,這個法門的名字叫阿那波那念,就是持息念。持息念就是念入出息能攝持我們的心,叫它不亂,應該是這樣意思。這個「持」是攝心不亂的意思。

  

  它的所緣,這個所緣境是什麼樣子呢?「謂緣入息出息念,是名阿那波那念」,它的所緣,就是我們的入息和出息。誰是能緣?就是念。念是能緣,入息出息是所緣。這就叫做阿那波那念,這是簡略地解釋這個名字。

  

  「此念所緣入出息等,名阿那波那念所緣」,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當知此中,入息有二。何等爲二?一者入息,二者中間入息。

  

  「當知此中,入息有二。何等爲二?一者入息,二者中間入息。」這底下解釋入息和出息,解釋這個。這是解釋得非常微細。

  

  「何等爲二」呢?「入息有二」,有二種入息。那二種呢?一個是入息,第二個叫做中間入息。

  

  出息亦二。何等爲二?一者出息,二者中間出息。

  

  出息也是分二種。「何等爲二?一者出息,二者中間出息。」這加起來,就是四個。這底下要解釋這四個息。

  

  入息者,謂出息無間,內門風轉,乃至臍處。

  

  怎麼叫做入息呢?「謂出息無間,內門風轉,乃至臍處」,這個入息就是出息無間,也就是前面一個出息、一個中間出息。「無間」,中間沒有間隔,這個時候「內門風轉」。「門」就是我們的鼻,或者口,這是二個門。從門這裏面向內,這個風向內入來,這個內門風生起來,叫做「轉」。從鼻或者從口入進來,乃至到臍(肚子上,腹部上那個臍),到這裏,這就叫做入息。入息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中間入息者,謂入息滅已,乃至出息未生,于其中間在停息處,暫時相似微細風起。是名中間入息。

  

  「中間入息者」,「中間入息」怎麼講呢?「謂入息滅已,乃至出息未生,于其中間在停息處,暫時相似微細風起。是名中間入息」。

  

  中間的入息是怎麼講法呢?就是「入息滅已」,由鼻或者由口入到腹部的臍,滅了,停下來了,不入了。「乃至出息未生」,這時候出息還沒有生,沒有向外呼出去,還沒有生起。「出息未生」、「入息滅已」,在這中間,在停息的時候,這時候也不入、也不出,就是停止的時候。「暫時相似微細風起」,就是不是很長的時間,很短的時間,相似的微細風起,就和那個入息的風、出息的風是相似的。但是它微細,並不像入息出息那麼粗,它是微細的風生起來,這個時候就叫做中間入息。

  

  我們靜坐的時候,你可以觀察自己,觀察的時候,就知道中間入息的相貌是那樣子。當然,你靜坐時間久了,我們浮動的心多少的能平靜了多少。能平靜的話,他入息的相貌會明顯的現出來的。

  

  在這裏沒有多說,在其他的地方說,說到人年紀大了的時候,年紀老了,像我的年紀大了,入息短;小孩子呢,他的入息長。但是,你若常常用功修行,功夫高了的時候,它也會變化的。這是入息的事。是名中間入息。

  

  如入息、中間入息,出息、中間出息,當知亦爾。

  

  「如入息、中間入息,出息、中間出息,當知亦爾」,也是那樣子。出息,就是由臍至鼻,呼出去了,就叫做出息。出息滅了的時候,入息還沒有生起,這中間的時候,有暫時相似的微細風起,那就叫做中間出息。

  

  年紀老的人,出息長,入息短、出息長;小孩子呢,出息短、入息長;壯年人是相等的,但是也看你的身體怎麼樣,身體健康不健康也有分別的。當知亦爾。

  

  此中差別者,謂入息無間,外門風轉,始從臍處,乃至面門,或至鼻端,或複出外。入息出息有二因緣,何等爲二?一牽引業,二臍處孔穴,或上身分所有孔穴。

  

  「此中差別者,謂入息無間,外門風轉,始從臍處,乃至面門,或至鼻端,或複出外」,此中的差別是什麼呢?謂入息無間的時候,「外門風轉」,就是入息和中間入息「無間」,不間隔,沒有間斷。這個時候,外門風起來了,還是鼻或者口爲門,風從門裏出去,就叫「外門」,「外門風轉」。「始從臍處」,從肚臍這裏開始,這個風從這裏出來,到「面門」,「面門」就是我們的口。乃至「鼻端」,或者從鼻端出去。但是,修行人不管你修什麼,當然這口應該是閉上的,是用鼻來呼吸,是這樣子,「或至鼻端」。「或複出外」,這個息如果微細了,它就到鼻子裏就滅了,好像還沒有出去似的。但是,若是初開始用功的人,會感覺到這個息是從鼻出去的。「或複出外」。

  

  「入息出息有二因緣」,有入息、有出息,是有二個因緣的,才能有入出息的。「何等爲二?一牽引業,二臍處孔穴」,這二個因緣。

  

  「牽引業」是什麼呢?就是過去世你造的業力,現在能得到你的壽命,這個業力。由過去的業力,能牽引出來這個入出息的。這業力爲因,也就是你的壽命。如果壽命盡了,這個入出息就沒有了。

  

  「二臍處孔穴」,第二個就是肚臍這裏有孔穴。「或上身分所有孔穴」,或者是臍以上的身體裏面,臍的部位以上所有的孔穴,這也都是有入出息的因緣。

  

  入息出息有二所依。何等爲二?一身,二心。

  

  「入息出息有二所依」,還要以二個事情爲它的依止。「何等爲二?一身,二心」,要有身,還要有心,才可以的。

  

  所以者何?要依身心,入出息轉,如其所應。

  

  「所以者何」,爲什麼要這樣子呢?「要依身心,入出息轉」,要有身,還要有心,這個入息、出息才能生起來的。「如其所應」,還有一個「如其所應」,也是它的所依處,依止的地方。

  

  若唯依身而息轉者,入無想定、入滅盡定、生無想天諸有情類,彼息應轉。

  

  「若唯依身而息轉者」,假設說不依于心,也不「如其所應」,也不靠那個如其所應,只靠有身體就有入出息生起的話,是不對的。怎麼知道呢?

  

  「入無想定、入滅盡定、生無想天諸有情類,彼息應轉」,因爲這個「入無想定」,我們人間的人修這個定,修定的時候,你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得到四禅的時候,在第四禅裏面再修無想定,成功了,但是人還是人間的人,他不是天上的人。這個時候這個人入了…

《五停心觀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