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3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底下……。前面是約算數來說明這個情形,這底下約人來說。

  

  約人來說有二種。一個是「又鈍根者,應爲宣說如是息念算數修習」,說個白話,就是笨的人、比較笨的人,遲鈍的人,你應該爲他宣說如是息念算數的修習的法門,或者以一爲一,或者以二爲一,這樣修習,進步了,再勝進的算數的修習。

  

  「彼由此故,于散亂處,令心安住」,彼那個鈍根的人,由此算數修習的法門,對于散亂的境界,就不散亂了,能使令自己的心安住下來。「令心愛樂」,若能安住不動,就算是這時候沒有輕安樂,也感覺到舒服。所以「令心愛樂」。

  

  我曾經說一句話,這句話可能有人不同意。如果你修數息觀,或者修不淨觀,修這些法門,你得個欲界定,不要說得未到地定,好過你拿博士學位,我的看法。因爲你得到欲界定,欲界定是什麼呢?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說那個九心住,最後那個等持的境界,那就是欲界定。你一靜下來,一到那個境界的時候,心裏面一點壓力也沒有,就是能夠明靜而住。能明靜而住,我們或者說這個話,我們沒能得欲界定的人,可以說他心裏面的世界是大亂,天下大亂的境界。你得到欲界定,就天下都是太平的。大家同在一起住,不是一個世界,你一入定,一坐下來的時候,世界是太平的,心情很快樂的。

  

  你常常的訓練自己,你不要說有大修行,小小的,常常天天坐、天天坐,你有那麼一點訓練心叫它不亂,天天要坐,有那麼一點不亂的經驗的時候,這個人忽然間和誰有什麼糾紛,有煩惱,有很多煩惱,但是你若這個時候,自己提高警覺,把腿子一盤,把這個所緣境在心裏面一現,立刻沒有煩惱,立刻一切的煩惱都沒有。如果你沒有這樣訓練過,不行,你臨時來不及,你這個心就會爲煩惱所惱。當然,拿到博士學位,到什麼地方去講經或者是有什麼,人家一介紹,啊!什麼什麼博士學位,這也是很好,也是不錯,的確現在這個社會上,的確是有什麼什麼樣的文憑,還倒是不同一點,說是你沒有這個學位,你就不及格,我就不用你,這也是真實的。所以,這個世間法,有博士學位也有好處。

  

  這裏邊說到「鈍根者,應爲宣說如是息念算數修習。彼由此故,于散亂處,令心安住,令心愛樂」,你用這個方法不斷地修行,它就會有這樣的成就,就使令心不散亂,當然也要精進不懈怠,常這樣訓練自己才可以。所以,有這樣的方法,但是不肯做、不肯修行,也是不行。

  

  「若異算數入出息念,彼心應爲惛沈睡眠之所纏擾」,「若異算數」,異就是離異,你若離開了「算數入出息念」這個法門,你不修這個數息觀的話,「彼心應爲惛沈睡眠之所纏擾」,那當然就是原來樣子嘛,原來樣子就是二個相貌,一個是惛沈睡眠,就是要睡覺,再不然「或應彼心于外馳散」,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上東想西想。沒有這樣修行的人,他內心裏面的相貌就是這二個相貌,一個是惛沈睡眠的纏擾,一個是打妄想,就是這二個相貌。

  

  「由正勤修數息念故,彼皆無有」,這個鈍根人雖然是鈍,他若肯這樣子修這個法門,能夠努力地勤修不懈怠,「數息念故,彼皆無有」,那個「惛沈睡眠于外馳散」的事情都沒有。當然要有點成就,成就了,他就心裏面能夠明靜而住,他就是能這樣子。但是你用功修行這件事,你常常用功修行,你就會知道是不是打瞌睡,你會知道。身體稍微有一點不對,就要打瞌睡了。你常常用功修行,習慣了這樣子,你保持正常,它不打瞌睡。忽然間有客人來了,你要同客人去充充殼子,辦一點事,你再回來靜坐,就可能會打瞌睡。你今天忽然間吃的飯裏面有點不對,那個東西就會使令你打瞌睡,也會打瞌睡,很多很多的原因的。久了,你會知道,今天要打瞌睡。等到功夫高了的時候,那又不同。

  

  但是我們看律上,我們出家人戒律上,是一個阿羅漢去一個地方,有一個毒龍,使令那個地方農夫種的田、長的莊稼都受到傷害,毒龍在這裏做這些事情,老百姓沒有辦法,聽說有個阿羅漢有神通,就請這阿羅漢來降伏這個龍。這個阿羅漢,有的地方說就是盤陀尊者,他就去把龍降伏了。降伏了以後,那麼那些人就感謝他,請他吃飯。我們現在的佛教送你紅封什麼什麼的,那個時候沒有這個事情,就是請你吃飯。吃飯呢,給他飲酒了,這個阿羅漢不知道是酒,就喝了很多酒。喝了很多酒,等到回到廟上,還沒入到廟門,就在廟門口就倒地了,就是醉了,缽丟在一個地方,這個東西丟在一個地方,到那裏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了,阿羅漢也會被酒醉。所以,你吃的東西在你生理上起變化,各式各樣的情形,會有這種事情。

  

  所以有的時候有的東西令你起淫欲心,能夠使令你起瞋心,會有這個事情。容易使令你有雜亂的掉舉,有很多很多事情。你長期的靜坐,你常做記錄,慢慢你就知道,知道這個事情。你能努力修行,有了成就的時候,「由正勤修數息念故,彼皆無有」,都沒有了。

  

  不過按道理來說,譬如我們平常的人,惛沈或者是掉舉,凡夫的境界就是這樣子,或者喝酒是怎麼怎麼的。聖人阿羅漢應該說生理上那樣的變化,他的內心應該不受影響,內心應該還是明了清淨的,應該是這樣子,內心還是清淨,還是和凡夫不一樣的,應該是這樣說。

  

  若有利根覺慧聰俊,不好乘此算數加行,若爲宣說算數加行,亦能速疾無倒了達,然不愛樂。彼複于此入出息緣安住念已,若是處轉、若乃至轉、若如所轉、若時而轉,于此一切由安住念,能正隨行、能正了達,如是加行,有如是相。于此加行,若修、若習、若多修習爲因緣故,起身輕安及心輕安,證一境性,于其所緣,愛樂趣入。

  

  「若有利根覺慧聰俊,不好乘此算數加行,若爲宣說算數加行,亦能速疾無倒了達」,前面說這個鈍根的情形,這底下說利根。

  

  利根的人「覺慧聰俊」,利根的人智慧高,非常的敏捷,「聰俊」,聰敏過人;俊是過人的意思,超過一般人。「不好乘此算數加行」,他不歡喜。「乘」在這裏說就是當個因講,因此算數這個法門,去努力的修行。「加行」就是努力的修行的意思。他不歡喜這樣子。或者「乘」是當個憑借講,就是依靠的意思,依靠這個數息的法門,計這個數這樣修行,他不歡喜。「若爲宣說算數加行」的法門,「亦能速疾無倒了達」,他也很快地、很正確地,沒有錯誤地了達這個法門的。「然不愛樂」,然而這個聰明人他不歡喜計這個數。

  

  「彼複于此入出息緣安住念已」,雖然不歡喜,但是他若用這個法門去修行,「于此入出息緣」,緣這個入出息,安住在這個正念已。「若是處轉、若乃至轉、若如所轉、若時而轉,于此一切由安住念,能正隨行、能正了達」,他也是能修成這個法門的。

  

  「若是處轉」,這個「是處轉」就是把前文的意思再重說一遍。比如說這個出息,出息就是從臍這裏開始,出息是由肚子這個臍這裏開始,「轉」就是開始的意思。若是入息,就是由鼻處開始,由鼻開始入,叫做「是處轉」。

  

  「若乃至轉」,出息從臍輪這裏開始,「至」就是到,到鼻這裏,出息是到鼻,或者是由口到這裏,就是由臍至鼻,這樣轉,這是出息。若入息,就是由鼻至臍,就是乃至于臍,這樣轉。這叫做「至」。

  

  「若如所轉、若時而轉」,這個「若如所轉」呢,就是入息是由鼻至臍,是向下轉,向下行,出息是向上。所以叫做若如所轉。「若時而轉」,就是你長時期的用功,或者以二爲一,或者以一爲一,乃至以四爲一、以八爲一、以十爲一、以百爲一,以千爲一,就是這樣長時期不間斷地這樣修行,那麼就是若時而轉。

  

  「于此一切由安住念,能正隨行」,這個利根的人他對于這個法門一切的情況,由于他能安住其念,能正隨順這個法門去修行,能正了達,知道怎麼樣用功,怎麼樣修行,不會太急太緩,就是這樣。

  

  「如是加行,有如是相」,你若這樣努力修行,就會有這種相,你若那樣修行,就會有那樣的形相,就不會太急太緩的事情。

  

  「于此加行,若修、若習、若多修習爲因緣故」,由這樣努力修習這個法門,于這個法門努力修行,「若修、若習、若多修習」,開始修叫做修,繼續不斷地修,叫做習,或者可以這樣分別,「若多修習」,就是長年累月這樣修行。「爲因緣故」,以此這個原因的關系,「起身輕安及心輕安」,這個修行,身體會感覺到快樂、安樂,心裏面會感覺到快樂,就會有這件事出來。

  

  在欲界定的時候,沒有身輕安,也沒有心輕安,你最多就是沒有雜念,明靜而住而已,只能這樣子。但是,你若繼續不斷地用功,慢慢地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,就開始有輕安樂了,開始有輕安樂的。開始有輕安樂,身體上的感覺也不一樣。我們沒有修行的人,就感覺到這個身體有五百磅那麼重,就是感覺這樣子。但是,你若到了欲界定的時候,到最後那個等持的時候,就感覺身體很輕,不是這麼重。盡管這個人身體很魁偉或者很胖,他一樣,他的感覺不一樣,感覺輕。這是內心的事情,他感覺輕,感覺到就像……到什麼樣子呢?如雲如影那樣子,感覺到那樣子,不是好像真實的一大塊,不是這樣子。可是如果你懈怠了,不要說是到欲界定,到欲界定的最後,欲界定的中間也是,你天天靜坐,你也會感覺到身體輕快。但是,有什麼特別事情,你這幾天沒有靜坐,就感覺身體不是了,身體就粗重,就會不同,也是有感覺的。

  

  欲界定最後的這個階段,感覺身體如雲如影那樣子,但是沒有輕安樂。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,就有快樂出來,心裏有快樂,有心輕安,有身輕安,後面有文會說出來。這個時候,欲界定還有一個什麼現象呢?就是會感覺到沒有身體了,坐在那裏,身體沒有了。身體沒有了,但是有一個「知道身體沒有」的那個,有這麼一個。這個時候,就是什麼呢?這時候…

《五停心觀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