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关系,但是不全是,有的人记忆力强,生来就是这样子。现在这是与生来也有关系,但是,是经过佛所说的法门训练出来,多少有点特别,训练出来这个念力,他就从一数到一百,他心里不乱,数一、数二、数到九十九、数到一百,他心里不乱。我们平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,你一下子就这样数,到时候就精神恍惚,现在是九十七还是九十八,就是弄不清楚,它就是不对了。可是,因为你这个定力增长了,它就很清清楚楚的,一点儿也没有疑问,那是有这个事情的。所以,乃至以百为一而算数之。
可是这修行的事情,有的时候,有的人就是很顺利地就成功了,也有的人是进进退退的,这个情形也是有。若是专心用功修行的人,每一天吃饭还有关系,吃饭吃菜还有关系的。所以,有的地方也告诉常常静坐的人,你每天吃什么东西要做记录。我今天吃的是……,明天吃的红萝卜,你吃什么你都记下来。记久了,你就知道那一个菜,什么样的饭对你修行有帮助,有的是有障碍,不一样的。吃牛奶,有的地方说吃牛奶能帮助静坐,但是有的时候又不尽然的。所以,用功修行有时候进、有时候退,也有这个情形。「乃至以百为一而算数之」。
由此以百为一算数,渐次数之乃至其十。
「由此以百为一算数,渐次数之乃至其十」,以百为一,那么数到十,就是一千了,就是这样数。
如是勤修数息念者,乃至十十数以为一,渐次数之乃至满十。由此以十为一算数,于其中间,心无散乱,齐此名为已串修习。
「如是勤修数息念者,乃至十十数以为一,渐次数之乃至满十」,这样子精勤不懈怠修这个数息观,修这个念,数息念。「乃至十十」,就是一百算是一,以百为一,乃至十,「乃至十十」,这样子,那么十十就是一千了。「以为一」,乃至一千为一,数到十,乃至一万为一,数到十,「渐次数之乃至满十。由此以十为一算数,于其中间,心无散乱,齐此名为已串修习」,这就是可以给你这个名字了,叫串修习。
又此勤修数息念者,若于中间其心散乱,复应退还,从初数起,或顺、或逆。
「又此勤修数息念者,若于中间其心散乱,复应退还」,若是在中间,本来都是很好,忽然间这个时候又不对了,又数不好了,还是这样子,还会这样子,那怎么办呢?「复应退还」,那你还是回头来,「从初数起」,或者以一为一,或者以二为一,这样子数,这样子慢慢慢慢这样修行。「或顺、或逆」,由一到十是顺,由十到一就是逆了。
若时算数极串习故,其心自然乘任运道,安住入息出息所缘,无断无间相续而转。
「若时算数极串习故,其心自然乘任运道」,若是你这个时期,你用这个算数的方法修数息观,「极串习故」,已经达到极点了,不间断地这么修行。「其心自然乘任运道」,这个时候因为功夫特别久了,加上你不懈怠,所以你那个心还自然的,就是不用勉强的,不需要特别注意的,「乘任运道」。乘,比如说坐车,乘车,这个时候因为你长时期地用功修行,他这种境界,心里面记数的方法,这样用功修行,好像你不需要特别地去控制它,它自己就是自然的,任运也是自然的意思,任运的就向前进,就是达到了这个程度,这条道路就是这样子自然的向前进。以百为一,或者以千为一,数至十,它自然就能数到那里,不散乱。若我们现在由一数到十,由十数到一,你都要特别注意才可以,你一不注意,这十个数你数不完;就数到三,四就不知道了,不知道数了。或者数到七,到时候八九十不数了,就打妄想了,是这样子。可是,到了那个时候,你用功夫久了,就是「任运道」,那个道路是任运就向前进,就把这数字数完了,数到几十、百、千、万,它不乱。所以,「安住入息出息所缘」,你心里面那个念,安住在入息出息上,入出息就是你的念的所缘,安住在那里,「无断无间相续而转」,它不间断,相续的这样子数下去。
佛在世的时候,或者正法住世的时候,这出家人,他一出家,当然,多数是拜圣人作师父,他就当然按照一定的程序,要受戒,受戒要学戒,学戒然后就给你一个法门,就是这样修,自然就是这样子,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。我们现在,比较好的呢,还算是叫你到佛学院去学一学,不然的话,就是学学南无、唱念的事,就是做佛事。我不是说做佛事不好,不是这个意思,就是这样子,出家的生活就这样过一生,能力强一点,再造一个庙,然后也照办,就是这样子过生活。至于得定慧的事情,没有,定慧的事情根本不沾边,什么叫做定?什么叫做慧?只是听到个名字而已,只是听个名字。所以我们出家人,谁得圣道了?不要说得圣道,得禅定都很少。没得禅定,那儿来的神通呢?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这件事,就是佛法流传到现在,也就一个月、一年,由多少多少年以前,一直地就是这样子,变成这样子了。但是,我们也不能够忽略现实,没有饭吃也是不行,你没有房子住也是不行,衣食住还是要维持。但是修行这件事,多少你要知足,要少欲知足才可以,不少欲知足,修行是很难的,不容易。可是你初开始,什么事情开头难,初开始这个困难过去以后,心情快乐,你修不净观也是一样,修这个数息观也是,修缘起观什么都是,初开始的时候难一点,等到我们的狂心被折服了以后,就自在了,就感觉到快乐,就会感觉到好了,那时候修行就容易,就是初开始的时候难。
先于入息有能取转,入息灭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转。
「先于入息有能取转,入息灭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转」,这个是说到修行的,数息的时候心里面微细的这一部份的相貌。「先于入息有能取转」,就是你修数息观的时候,你先要对这个入息有能取的转,就是你的念取这个入息的相貌,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叫做转。息入的时候,你要注意息入的情况,叫做有能取转。
「入息灭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转」,入息是由鼻至脐,到脐这时候,入息就不见了,这个时候有一个「中间入息」,中间入息叫做「于息空位」,在这个位,「有能取转」,你还是要认识它,要认识这个息空的这个位,就是中间入息这个位置你要认识它。所以,你常修数息观的时候,就会感觉到自己入息的时候是什么样子,中间入息怎么情形。
次于出息有能取转,出息灭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转。
「次于出息有能取转,出息灭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转」,就会知道自己的情形。
如果你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修,你就知道你年轻的时候息是什么样子,壮年的时候、老年的时候,就知道怎么样变化,就会知道。不修观的时候,不修数息观的时候,这个息是什么样,你一盘上腿坐下来以后,又是什么样,就会知道,你才会知道的。「有能取转」。
如是展转相续流注,无动无摇,无散乱行,有爱乐转。齐此名为过算数地,不应复数。唯于入息出息所缘,令心安住,于入出息,应正随行。应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,若转、若还分位差别,皆善觉了。如是名为算数修习。
「如是展转相续流注,无动无摇,无散乱行,有爱乐转」,就是像前面说的,你长期地精进,这样子用这个方法来调心、来摄心的话,展转地相续不间断。「流注」,就像那个水一直地向前流,或者房檐的水向下滴,叫注,就是一滴一滴相续不断的滴。我们的心剎那剎那的相续下去,也就是这样子。「无动无摇」,外面的境界怎么样变动,你心里面不摇动。「无散乱行」,心里面不会说我不修数息观,我看看是什么事情,我出去走一走,没有这个事情。你长期这样做你就会有成就了,有什么成就呢?「有爱乐转」,欢喜这样修行,就会欢喜这样子修数息观,有欢喜心,而不是勉强的不高兴修,勉强地修,不是那样子。这后面有说到,这就是由欲界定向前进一步,到未到地定这个时候就会有爱乐转,他就是有欢喜心,因为有轻安乐了。你若不这样子,你一出定你不数息,这个轻安乐它就慢慢地慢慢地就没有了。你若一盘上腿,用这个数息的方法摄心不乱呢,这快乐就来了。所以,「有爱乐转」,就欢喜这样做,欢喜修行。这和初开始修行的时候没有什么味道,那是不同了。
「齐此名为过算数地」,这个时候,到此为止,是超过了这算数地,就是计数的这个境界过去了。「不应复数」,你不应该再计算这个数目了,不应该了。「唯于入息出息所缘,令心安住」,你只是对于自己息的入、息的出,入息出息是念的所缘境,「令心安住」,使令自己明了灵明的心,就安住在入息出息上面就好了,不再计数了。「于入出息,应正随行」,对于入息它又出息,出息以后它又入息,就是心里面明静而住,你应该这样子正确地随顺修行。
「应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,若转、若还分位差别,皆善觉了」,「应审了达」,这表示虽然这个时候不需要计数了,但是你还是要注意的,还是要注意,就是这个入息出息你要审谛地明了它,明了这个入出息的情况,明了什么呢?「于入出息及二中间」,入息和出息之间有一个中间入息,出息和入息之间有一个中间的出息;这是中间。「若转、若还」,若转呢,就是前面说过,计算数的时候有顺数、有逆数,那是转还,那叫做转还。「分位差别,皆善觉了」,你要都能够明明了了,要这样子才可以。「如是名为算数修习」。
前面说是「不应复数」,「齐此名为过算数地,不应复数」,过了算数地就不应复数,你在算数地的时候你还是要数的,数当然就是有转有还的,是这样意思。「如是名为算数修习」。
又钝根者,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。彼由此故,于散乱处,令心安住,令心爱乐。若异算数入出息念,彼心应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,或应彼心于外驰散。由正勤修数息念故,彼皆无有。
「又钝根者」,这…
《五停心观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