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3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關系,但是不全是,有的人記憶力強,生來就是這樣子。現在這是與生來也有關系,但是,是經過佛所說的法門訓練出來,多少有點特別,訓練出來這個念力,他就從一數到一百,他心裏不亂,數一、數二、數到九十九、數到一百,他心裏不亂。我們平常如果沒有經過訓練,你一下子就這樣數,到時候就精神恍惚,現在是九十七還是九十八,就是弄不清楚,它就是不對了。可是,因爲你這個定力增長了,它就很清清楚楚的,一點兒也沒有疑問,那是有這個事情的。所以,乃至以百爲一而算數之。

  

  可是這修行的事情,有的時候,有的人就是很順利地就成功了,也有的人是進進退退的,這個情形也是有。若是專心用功修行的人,每一天吃飯還有關系,吃飯吃菜還有關系的。所以,有的地方也告訴常常靜坐的人,你每天吃什麼東西要做記錄。我今天吃的是……,明天吃的紅蘿蔔,你吃什麼你都記下來。記久了,你就知道那一個菜,什麼樣的飯對你修行有幫助,有的是有障礙,不一樣的。吃牛奶,有的地方說吃牛奶能幫助靜坐,但是有的時候又不盡然的。所以,用功修行有時候進、有時候退,也有這個情形。「乃至以百爲一而算數之」。

  

  由此以百爲一算數,漸次數之乃至其十。

  

  「由此以百爲一算數,漸次數之乃至其十」,以百爲一,那麼數到十,就是一千了,就是這樣數。

  

  如是勤修數息念者,乃至十十數以爲一,漸次數之乃至滿十。由此以十爲一算數,于其中間,心無散亂,齊此名爲已串修習。

  

  「如是勤修數息念者,乃至十十數以爲一,漸次數之乃至滿十」,這樣子精勤不懈怠修這個數息觀,修這個念,數息念。「乃至十十」,就是一百算是一,以百爲一,乃至十,「乃至十十」,這樣子,那麼十十就是一千了。「以爲一」,乃至一千爲一,數到十,乃至一萬爲一,數到十,「漸次數之乃至滿十。由此以十爲一算數,于其中間,心無散亂,齊此名爲已串修習」,這就是可以給你這個名字了,叫串修習。

  

  又此勤修數息念者,若于中間其心散亂,複應退還,從初數起,或順、或逆。

  

  「又此勤修數息念者,若于中間其心散亂,複應退還」,若是在中間,本來都是很好,忽然間這個時候又不對了,又數不好了,還是這樣子,還會這樣子,那怎麼辦呢?「複應退還」,那你還是回頭來,「從初數起」,或者以一爲一,或者以二爲一,這樣子數,這樣子慢慢慢慢這樣修行。「或順、或逆」,由一到十是順,由十到一就是逆了。

  

  若時算數極串習故,其心自然乘任運道,安住入息出息所緣,無斷無間相續而轉。

  

  「若時算數極串習故,其心自然乘任運道」,若是你這個時期,你用這個算數的方法修數息觀,「極串習故」,已經達到極點了,不間斷地這麼修行。「其心自然乘任運道」,這個時候因爲功夫特別久了,加上你不懈怠,所以你那個心還自然的,就是不用勉強的,不需要特別注意的,「乘任運道」。乘,比如說坐車,乘車,這個時候因爲你長時期地用功修行,他這種境界,心裏面記數的方法,這樣用功修行,好像你不需要特別地去控製它,它自己就是自然的,任運也是自然的意思,任運的就向前進,就是達到了這個程度,這條道路就是這樣子自然的向前進。以百爲一,或者以千爲一,數至十,它自然就能數到那裏,不散亂。若我們現在由一數到十,由十數到一,你都要特別注意才可以,你一不注意,這十個數你數不完;就數到叁,四就不知道了,不知道數了。或者數到七,到時候八九十不數了,就打妄想了,是這樣子。可是,到了那個時候,你用功夫久了,就是「任運道」,那個道路是任運就向前進,就把這數字數完了,數到幾十、百、千、萬,它不亂。所以,「安住入息出息所緣」,你心裏面那個念,安住在入息出息上,入出息就是你的念的所緣,安住在那裏,「無斷無間相續而轉」,它不間斷,相續的這樣子數下去。

  

  佛在世的時候,或者正法住世的時候,這出家人,他一出家,當然,多數是拜聖人作師父,他就當然按照一定的程序,要受戒,受戒要學戒,學戒然後就給你一個法門,就是這樣修,自然就是這樣子,和我們現在完全不同。我們現在,比較好的呢,還算是叫你到佛學院去學一學,不然的話,就是學學南無、唱念的事,就是做佛事。我不是說做佛事不好,不是這個意思,就是這樣子,出家的生活就這樣過一生,能力強一點,再造一個廟,然後也照辦,就是這樣子過生活。至于得定慧的事情,沒有,定慧的事情根本不沾邊,什麼叫做定?什麼叫做慧?只是聽到個名字而已,只是聽個名字。所以我們出家人,誰得聖道了?不要說得聖道,得禅定都很少。沒得禅定,那兒來的神通呢?根本不是那麼回事。

  

  這件事,就是佛法流傳到現在,也就一個月、一年,由多少多少年以前,一直地就是這樣子,變成這樣子了。但是,我們也不能夠忽略現實,沒有飯吃也是不行,你沒有房子住也是不行,衣食住還是要維持。但是修行這件事,多少你要知足,要少欲知足才可以,不少欲知足,修行是很難的,不容易。可是你初開始,什麼事情開頭難,初開始這個困難過去以後,心情快樂,你修不淨觀也是一樣,修這個數息觀也是,修緣起觀什麼都是,初開始的時候難一點,等到我們的狂心被折服了以後,就自在了,就感覺到快樂,就會感覺到好了,那時候修行就容易,就是初開始的時候難。

  

  

  先于入息有能取轉,入息滅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轉。

  

  「先于入息有能取轉,入息滅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轉」,這個是說到修行的,數息的時候心裏面微細的這一部份的相貌。「先于入息有能取轉」,就是你修數息觀的時候,你先要對這個入息有能取的轉,就是你的念取這個入息的相貌,你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叫做轉。息入的時候,你要注意息入的情況,叫做有能取轉。

  

  「入息滅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轉」,入息是由鼻至臍,到臍這時候,入息就不見了,這個時候有一個「中間入息」,中間入息叫做「于息空位」,在這個位,「有能取轉」,你還是要認識它,要認識這個息空的這個位,就是中間入息這個位置你要認識它。所以,你常修數息觀的時候,就會感覺到自己入息的時候是什麼樣子,中間入息怎麼情形。

  

  次于出息有能取轉,出息滅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轉。

  

  「次于出息有能取轉,出息滅已,于息空位有能取轉」,就會知道自己的情形。

  

  如果你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修,你就知道你年輕的時候息是什麼樣子,壯年的時候、老年的時候,就知道怎麼樣變化,就會知道。不修觀的時候,不修數息觀的時候,這個息是什麼樣,你一盤上腿坐下來以後,又是什麼樣,就會知道,你才會知道的。「有能取轉」。

  

  如是展轉相續流注,無動無搖,無散亂行,有愛樂轉。齊此名爲過算數地,不應複數。唯于入息出息所緣,令心安住,于入出息,應正隨行。應審了達于入出息及二中間,若轉、若還分位差別,皆善覺了。如是名爲算數修習。

  

  「如是展轉相續流注,無動無搖,無散亂行,有愛樂轉」,就是像前面說的,你長期地精進,這樣子用這個方法來調心、來攝心的話,展轉地相續不間斷。「流注」,就像那個水一直地向前流,或者房檐的水向下滴,叫注,就是一滴一滴相續不斷的滴。我們的心剎那剎那的相續下去,也就是這樣子。「無動無搖」,外面的境界怎麼樣變動,你心裏面不搖動。「無散亂行」,心裏面不會說我不修數息觀,我看看是什麼事情,我出去走一走,沒有這個事情。你長期這樣做你就會有成就了,有什麼成就呢?「有愛樂轉」,歡喜這樣修行,就會歡喜這樣子修數息觀,有歡喜心,而不是勉強的不高興修,勉強地修,不是那樣子。這後面有說到,這就是由欲界定向前進一步,到未到地定這個時候就會有愛樂轉,他就是有歡喜心,因爲有輕安樂了。你若不這樣子,你一出定你不數息,這個輕安樂它就慢慢地慢慢地就沒有了。你若一盤上腿,用這個數息的方法攝心不亂呢,這快樂就來了。所以,「有愛樂轉」,就歡喜這樣做,歡喜修行。這和初開始修行的時候沒有什麼味道,那是不同了。

  

  「齊此名爲過算數地」,這個時候,到此爲止,是超過了這算數地,就是計數的這個境界過去了。「不應複數」,你不應該再計算這個數目了,不應該了。「唯于入息出息所緣,令心安住」,你只是對于自己息的入、息的出,入息出息是念的所緣境,「令心安住」,使令自己明了靈明的心,就安住在入息出息上面就好了,不再計數了。「于入出息,應正隨行」,對于入息它又出息,出息以後它又入息,就是心裏面明靜而住,你應該這樣子正確地隨順修行。

  

  「應審了達于入出息及二中間,若轉、若還分位差別,皆善覺了」,「應審了達」,這表示雖然這個時候不需要計數了,但是你還是要注意的,還是要注意,就是這個入息出息你要審谛地明了它,明了這個入出息的情況,明了什麼呢?「于入出息及二中間」,入息和出息之間有一個中間入息,出息和入息之間有一個中間的出息;這是中間。「若轉、若還」,若轉呢,就是前面說過,計算數的時候有順數、有逆數,那是轉還,那叫做轉還。「分位差別,皆善覺了」,你要都能夠明明了了,要這樣子才可以。「如是名爲算數修習」。

  

  前面說是「不應複數」,「齊此名爲過算數地,不應複數」,過了算數地就不應複數,你在算數地的時候你還是要數的,數當然就是有轉有還的,是這樣意思。「如是名爲算數修習」。

  

  又鈍根者,應爲宣說如是息念算數修習。彼由此故,于散亂處,令心安住,令心愛樂。若異算數入出息念,彼心應爲惛沈睡眠之所纏擾,或應彼心于外馳散。由正勤修數息念故,彼皆無有。

  

  「又鈍根者」,這…

《五停心觀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