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底下……。前面是约算数来说明这个情形,这底下约人来说。
约人来说有二种。一个是「又钝根者,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」,说个白话,就是笨的人、比较笨的人,迟钝的人,你应该为他宣说如是息念算数的修习的法门,或者以一为一,或者以二为一,这样修习,进步了,再胜进的算数的修习。
「彼由此故,于散乱处,令心安住」,彼那个钝根的人,由此算数修习的法门,对于散乱的境界,就不散乱了,能使令自己的心安住下来。「令心爱乐」,若能安住不动,就算是这时候没有轻安乐,也感觉到舒服。所以「令心爱乐」。
我曾经说一句话,这句话可能有人不同意。如果你修数息观,或者修不净观,修这些法门,你得个欲界定,不要说得未到地定,好过你拿博士学位,我的看法。因为你得到欲界定,欲界定是什么呢?就是《瑜伽师地论》说那个九心住,最后那个等持的境界,那就是欲界定。你一静下来,一到那个境界的时候,心里面一点压力也没有,就是能够明静而住。能明静而住,我们或者说这个话,我们没能得欲界定的人,可以说他心里面的世界是大乱,天下大乱的境界。你得到欲界定,就天下都是太平的。大家同在一起住,不是一个世界,你一入定,一坐下来的时候,世界是太平的,心情很快乐的。
你常常的训练自己,你不要说有大修行,小小的,常常天天坐、天天坐,你有那么一点训练心叫它不乱,天天要坐,有那么一点不乱的经验的时候,这个人忽然间和谁有什么纠纷,有烦恼,有很多烦恼,但是你若这个时候,自己提高警觉,把腿子一盘,把这个所缘境在心里面一现,立刻没有烦恼,立刻一切的烦恼都没有。如果你没有这样训练过,不行,你临时来不及,你这个心就会为烦恼所恼。当然,拿到博士学位,到什么地方去讲经或者是有什么,人家一介绍,啊!什么什么博士学位,这也是很好,也是不错,的确现在这个社会上,的确是有什么什么样的文凭,还倒是不同一点,说是你没有这个学位,你就不及格,我就不用你,这也是真实的。所以,这个世间法,有博士学位也有好处。
这里边说到「钝根者,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。彼由此故,于散乱处,令心安住,令心爱乐」,你用这个方法不断地修行,它就会有这样的成就,就使令心不散乱,当然也要精进不懈怠,常这样训练自己才可以。所以,有这样的方法,但是不肯做、不肯修行,也是不行。
「若异算数入出息念,彼心应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」,「若异算数」,异就是离异,你若离开了「算数入出息念」这个法门,你不修这个数息观的话,「彼心应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」,那当然就是原来样子嘛,原来样子就是二个相貌,一个是惛沈睡眠,就是要睡觉,再不然「或应彼心于外驰散」,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上东想西想。没有这样修行的人,他内心里面的相貌就是这二个相貌,一个是惛沈睡眠的缠扰,一个是打妄想,就是这二个相貌。
「由正勤修数息念故,彼皆无有」,这个钝根人虽然是钝,他若肯这样子修这个法门,能够努力地勤修不懈怠,「数息念故,彼皆无有」,那个「惛沈睡眠于外驰散」的事情都没有。当然要有点成就,成就了,他就心里面能够明静而住,他就是能这样子。但是你用功修行这件事,你常常用功修行,你就会知道是不是打瞌睡,你会知道。身体稍微有一点不对,就要打瞌睡了。你常常用功修行,习惯了这样子,你保持正常,它不打瞌睡。忽然间有客人来了,你要同客人去充充壳子,办一点事,你再回来静坐,就可能会打瞌睡。你今天忽然间吃的饭里面有点不对,那个东西就会使令你打瞌睡,也会打瞌睡,很多很多的原因的。久了,你会知道,今天要打瞌睡。等到功夫高了的时候,那又不同。
但是我们看律上,我们出家人戒律上,是一个阿罗汉去一个地方,有一个毒龙,使令那个地方农夫种的田、长的庄稼都受到伤害,毒龙在这里做这些事情,老百姓没有办法,听说有个阿罗汉有神通,就请这阿罗汉来降伏这个龙。这个阿罗汉,有的地方说就是盘陀尊者,他就去把龙降伏了。降伏了以后,那么那些人就感谢他,请他吃饭。我们现在的佛教送你红封什么什么的,那个时候没有这个事情,就是请你吃饭。吃饭呢,给他饮酒了,这个阿罗汉不知道是酒,就喝了很多酒。喝了很多酒,等到回到庙上,还没入到庙门,就在庙门口就倒地了,就是醉了,钵丢在一个地方,这个东西丢在一个地方,到那里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,阿罗汉也会被酒醉。所以,你吃的东西在你生理上起变化,各式各样的情形,会有这种事情。
所以有的时候有的东西令你起淫欲心,能够使令你起瞋心,会有这个事情。容易使令你有杂乱的掉举,有很多很多事情。你长期的静坐,你常做记录,慢慢你就知道,知道这个事情。你能努力修行,有了成就的时候,「由正勤修数息念故,彼皆无有」,都没有了。
不过按道理来说,譬如我们平常的人,惛沈或者是掉举,凡夫的境界就是这样子,或者喝酒是怎么怎么的。圣人阿罗汉应该说生理上那样的变化,他的内心应该不受影响,内心应该还是明了清净的,应该是这样子,内心还是清净,还是和凡夫不一样的,应该是这样说。
若有利根觉慧聪俊,不好乘此算数加行,若为宣说算数加行,亦能速疾无倒了达,然不爱乐。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,若是处转、若乃至转、若如所转、若时而转,于此一切由安住念,能正随行、能正了达,如是加行,有如是相。于此加行,若修、若习、若多修习为因缘故,起身轻安及心轻安,证一境性,于其所缘,爱乐趣入。
「若有利根觉慧聪俊,不好乘此算数加行,若为宣说算数加行,亦能速疾无倒了达」,前面说这个钝根的情形,这底下说利根。
利根的人「觉慧聪俊」,利根的人智慧高,非常的敏捷,「聪俊」,聪敏过人;俊是过人的意思,超过一般人。「不好乘此算数加行」,他不欢喜。「乘」在这里说就是当个因讲,因此算数这个法门,去努力的修行。「加行」就是努力的修行的意思。他不欢喜这样子。或者「乘」是当个凭借讲,就是依靠的意思,依靠这个数息的法门,计这个数这样修行,他不欢喜。「若为宣说算数加行」的法门,「亦能速疾无倒了达」,他也很快地、很正确地,没有错误地了达这个法门的。「然不爱乐」,然而这个聪明人他不欢喜计这个数。
「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」,虽然不欢喜,但是他若用这个法门去修行,「于此入出息缘」,缘这个入出息,安住在这个正念已。「若是处转、若乃至转、若如所转、若时而转,于此一切由安住念,能正随行、能正了达」,他也是能修成这个法门的。
「若是处转」,这个「是处转」就是把前文的意思再重说一遍。比如说这个出息,出息就是从脐这里开始,出息是由肚子这个脐这里开始,「转」就是开始的意思。若是入息,就是由鼻处开始,由鼻开始入,叫做「是处转」。
「若乃至转」,出息从脐轮这里开始,「至」就是到,到鼻这里,出息是到鼻,或者是由口到这里,就是由脐至鼻,这样转,这是出息。若入息,就是由鼻至脐,就是乃至于脐,这样转。这叫做「至」。
「若如所转、若时而转」,这个「若如所转」呢,就是入息是由鼻至脐,是向下转,向下行,出息是向上。所以叫做若如所转。「若时而转」,就是你长时期的用功,或者以二为一,或者以一为一,乃至以四为一、以八为一、以十为一、以百为一,以千为一,就是这样长时期不间断地这样修行,那么就是若时而转。
「于此一切由安住念,能正随行」,这个利根的人他对于这个法门一切的情况,由于他能安住其念,能正随顺这个法门去修行,能正了达,知道怎么样用功,怎么样修行,不会太急太缓,就是这样。
「如是加行,有如是相」,你若这样努力修行,就会有这种相,你若那样修行,就会有那样的形相,就不会太急太缓的事情。
「于此加行,若修、若习、若多修习为因缘故」,由这样努力修习这个法门,于这个法门努力修行,「若修、若习、若多修习」,开始修叫做修,继续不断地修,叫做习,或者可以这样分别,「若多修习」,就是长年累月这样修行。「为因缘故」,以此这个原因的关系,「起身轻安及心轻安」,这个修行,身体会感觉到快乐、安乐,心里面会感觉到快乐,就会有这件事出来。
在欲界定的时候,没有身轻安,也没有心轻安,你最多就是没有杂念,明静而住而已,只能这样子。但是,你若继续不断地用功,慢慢地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,就开始有轻安乐了,开始有轻安乐的。开始有轻安乐,身体上的感觉也不一样。我们没有修行的人,就感觉到这个身体有五百磅那么重,就是感觉这样子。但是,你若到了欲界定的时候,到最后那个等持的时候,就感觉身体很轻,不是这么重。尽管这个人身体很魁伟或者很胖,他一样,他的感觉不一样,感觉轻。这是内心的事情,他感觉轻,感觉到就像……到什么样子呢?如云如影那样子,感觉到那样子,不是好像真实的一大块,不是这样子。可是如果你懈怠了,不要说是到欲界定,到欲界定的最后,欲界定的中间也是,你天天静坐,你也会感觉到身体轻快。但是,有什么特别事情,你这几天没有静坐,就感觉身体不是了,身体就粗重,就会不同,也是有感觉的。
欲界定最后的这个阶段,感觉身体如云如影那样子,但是没有轻安乐。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,就有快乐出来,心里有快乐,有心轻安,有身轻安,后面有文会说出来。这个时候,欲界定还有一个什么现象呢?就是会感觉到没有身体了,坐在那里,身体没有了。身体没有了,但是有一个「知道身体没有」的那个,有这么一个。这个时候,就是什么呢?这时候…
《五停心观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