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五停心观 2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么回事。这就叫做观待道理。

  

  「作用道理」,或者说是无明有生起行的道理,行有生起识的作用。或者说你能修缘起观,你今天也修、明天也习,常常地这么修行,你就可以断除无明,断惑证真,就可以得圣道了,就会有这个作用,也可以这样讲。

  

  「证成道理」,这个道理是释迦牟尼佛这一切圣人都已经证悟成立的,他们都证悟了。这个道理是成立的,是过来人已经证悟了的道理,不是随便乱说的。

  

  「法尔道理」,十二缘起这件事,「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;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」,有佛、无佛,都是这样子的,法尔就是这样子,自然是这样子。

  

  所以这叫做「堕正道理」,是合乎道理的。

  

  唯有诸法能引诸法,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。是名缘性缘起所缘。

  

  「唯有诸法能引诸法,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。是名缘性缘起所缘。」「唯有诸法能引诸法」,我们看这十二缘起,观察十二缘起,就会知道只是法能引法,无明能引出来行,行能引出个识,识能引出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就是这样子引出来的,唯有诸法能引诸法。

  

  「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」,并不是另外有一个作者、受者,他来搞什么鬼,搞什么事情,没有,没有这个事情。「作者」就是做事情的这个,「受者」就是享受的那一个。在外道来说,有种种的说法,其中一种就是:这件事我能去做,做成功了以后我就享受,作也是我,受也是我,所以叫做作者、受者。还有说:作者是大自在天是作者,宇宙的万有是自在天、梵天王创造的,它是作者。把世间弄得很苦,叫我们来受,或者是弄得很快乐,叫我们来受。受者是我,作者是他,或者怎么地。或者有的执着:自性是作者,我是受者。有种种的说法。

  

  现在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说:「唯有诸法能引诸法,无有作者及以受者」,另外没有一个作者、受者的。若在佛法里面说,就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,它是作者,也是受者。当然它要和一切法为因缘,这样子,是作、是受,另外没有我可得的,无我可得。「是名缘性缘起」,缘性缘起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于此所缘作意思惟,痴行增上补特伽罗所有痴行皆得微薄,于诸痴行心得清净,是名缘性缘起所缘。

  

  「于此所缘作意思惟」,若是我们对于十二缘起作为所缘境,我们常常地这样去观察、思惟。「作意」这个「作」就是生起的意思。把这个心动起来,叫作意,动起来去思惟这个道理。你常常这样思惟的时候,「痴行增上补特伽罗所有痴行皆得微薄」。「痴行增上」就是刚才说,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知道、不明白、不相信,这些痴行特别强的这些人。「补特伽罗」翻到中国话就是数取趣,数数地得果报,所以叫做数取趣。「所有痴行皆得微薄」,他内心里面所有愚痴的活动、愚痴的心情。「皆得微薄」,逐渐地就微小了、就薄弱了、就不那样强了,你的智慧就增长了。「于诸痴行心得清净」,对于原来的那些痴行,现在的心就清净,没有那个痴行了。「是名缘性缘起所缘」。

  

  修这个十二缘起的观察,如果从《阿含经》的立场去思惟,就是能得到我空,能证悟我空的道理。《阿含经》也有法空,不过说法空的地方少,说我空的地方多。若是你由《般若经》去学习、观察十二缘起,当然同时也能够证悟法空,我空、法空的道理,那么就是圣人了,就得圣道了。「缘性缘起所缘」。

  

  四念处里面,最后那个「观法无我」,那么就是缘性缘起观,就是观法无我。这个是非常深广的,缘性缘起所缘这个观察,是很广大、很深妙的地方。

  

  修这个观察,如果愿意修这个的话,把十二缘起每一个支: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……,每一个支的道理都好好学一遍,好好学它,学习学习,然后就按照那四句话去思惟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,按照这四句话去思惟、去观察。结果就是「三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」,那么就知道我不可得。我不可得,我所也不可得,你就得初果须沱洹了,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云何界差别所缘?谓六界差别:一地界、二水界、三火界、四风界、五空界、六识界。

  

  「云何界差别所缘?谓六界差别:一地界、二水界、三火界、四风界、五空界、六识界」,这个界差别所缘,前面这个缘性缘起所缘是前后,「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」是前后组织起来的。界差别是同时的,也是观察我不可得,也有这种意思。但是,这个是破慢,骄慢心特别强,总感觉自己很强大,你们都不如我,高慢心很强大,那么就修界差别所缘。

  

  界差别一共有六种,六种界的差别。一地界、二水界、三火界、四风界、五空界、六识界,就是这六种元素组成的人。我们人究竟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?就是地水火风空识,就这六种东西组合起来,名之为补特伽罗,名之为人的,是这样子。这里面,另外没有我。你也是地水火风空识,我也是地水火风空识,这里面没有我的。没有我,也没有你,也没有他,中间没有对立的形相,这个我慢就没有了。所以,这个「界」在这里当个成份讲也可以,当个因缘的因来讲也是可以。

  

  云何地界?地界有二:一内、二外。

  

  「云何地界?地界有二」,一是内,二是外。内地界是什么呢?

  

  内地界者,谓此身中内别坚性,坚硬所摄、地地所摄,亲附执受。

  

  「谓此身中内别坚性」,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坚、湿、暖、动,地水火风是坚、湿、暖、动,是四种。现在说地界,是其中的一种,就是「别坚性」,特别地别指其中的坚固性的东西,就是地界。「别」就是其中的一种叫做别。「坚硬所摄」,我们身体里面,组成身体的物质里面,属于坚硬性的东西。

  

  「地地所摄」,这个坚硬性的东西也有粗细的不同,属于微细的,有粗劣的,所以叫做地地所摄的,都名之为地。

  

  「亲附执受」,身体里面这个地大属于二类:一类是亲附,一类是执受。「执受」,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这个识和它和合在一起,能摄持它,使令它不坏,叫做执;使令它能生感觉,就叫做受。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执持,它就坏了,里面的地水火风就坏了,所以是有执的这件事。若没有执,也就不会有感觉了。「亲附」呢,就是不执受,我们身体里面也有一部分的地,阿赖耶识不执受,但是它亲附在执受的地大里面,它附在那个地大上面,和它不相离,所以叫做亲附。譬如说我们这个爪,指甲,指甲你剪它,我们不感觉痛,就是因为不执受的关系。或者说头发,头发你剪它,我们也不痛,它也就是不执受的关系,还有其他的也是,但是它是亲附在我们执受的地大里面。

  

  外地界者,谓外坚性,坚硬所摄、地地所摄,非亲附非执受。

  

  「外地界者,谓外坚性」,身体以外的坚性的东西,「坚硬所摄、地地所摄,非亲附非执受」,外面的地大,阿赖耶识不执受,所以它没有感觉,它是无情物了,它也不是附在执受的东西上面。

  

  又内地界其事云何?谓发、毛、爪、齿、尘垢、皮、肉、骸骨、筋、脉、肝、胆、心、肺、脾、肾、肚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生藏、熟藏及粪秽等,名内地界。又外地界其事云何?谓瓦、木、块、砾、树、石、山、岩,如是等类,名外地界。

  

  「又内地界其事云何?谓发、毛、爪、齿、尘垢、皮、肉、骸骨、筋、脉、肝、胆、心、肺、脾、肾、肚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生藏、熟藏及粪秽等,名内地界。又外地界其事云何?谓瓦、木、块、砾、树、石、山、岩,如是等类,名外地界。」

  

  云何水界?水界有二:一内、二外。

  

  「云何水界?水界有二」,一是内,二是外。

  

  内水界者,谓此身中内别湿性,湿润所摄、水水所摄,亲附执受。其事云何?谓泪、汗、洟、唾、肪、膏、脂、髓、热痰、脓、血、脑、膜、尿等,名内水界。

  

  「内水界者,谓此身中内别湿性,湿润所摄」,也是水水所摄,也是有亲附执受的分别。「其事云何?谓泪、汗、洟、唾、肪、膏、脂、髓、热痰、脓、血、脑、膜、尿等,名内水界」。

  

  外水界者,谓外湿性,湿润所摄、水水所摄,非亲附非执受。其事云何?谓井、泉、池、沼、陂、湖、河、海,如是等类,名外水界。

  

  「外水界者,谓外湿性,湿润所摄、水水所摄,非亲附非执受。其事云何?谓井、泉、池、沼、陂、湖、河、海,如是等类,名外水界。」

  

  云何火界?火界有二:一内、二外。

  

  「云何火界?火界有二:一内、二外。」

  

  内火界者,谓此身中内别温性,温热所摄、暖暖所摄,亲附执受。其事云何?谓于身中所有温暖,能令身热、等热、遍热。由是因缘,所食、所饮、所啖、所尝,易正消变。彼增盛故,堕蒸热数。如是等类,名内火界。

  

  「内火界者,谓此身中内别温性,温热所摄、暖暖所摄,亲附执受。其事云何?谓于身中所有温暖,能令身热、等热」,这个「等热」怎么讲呢?我没看见注解怎么解释,我姑妄言之。等热,下面有个「遍热」。遍是在空间上说,普遍地各地方都是热的。等热是前后说的,过去的火也热、未来的火也是热。等是约前后说,遍是同时说,这样分别。

  

  「由是因缘,所食、所饮、所啖、所尝」,所食的饭、所饮的水、所啖的菜、或者所尝的味。「易正消变」,都是很容易消化的、很适合的,叫做正。

  

  「彼增盛故」,就是这个热增盛的关系,所以能够消化,若是火微弱了,就不容易消化了。「堕蒸热数」,这时候这个火有这种能力,有蒸热的能力,所以就是脾胃强了。「如是等类,名内火界」。

  

  外火界者,谓外温性,温热所摄、暖暖所摄,非亲附非执受。其事云何?谓于人间依钻燧等、牛粪末等,以求其火。火既生已,能烧牛粪,或草、或薪、或榛、或野、或山、或渚、或村、村分、或城、城分、或国、国分,或复所余。如是等类,名外火界。

  

  「外火界者,谓外温性,温热所摄、暖暖所摄,非亲附非执受。其事云何?谓于人间依钻燧等」,古代的时候没有火柴,就是用燧,木燧,还有阳燧等取火之具。或者是「牛粪末等,以求其火。火既生已,能烧牛粪,或草、或薪」,就是能烧牛粪,也能烧草,也能烧其他的薪。「或榛、或野」,能烧旷野,榛也是一种植物。「或山、或渚」,渚其实就是岛,海里面那个岛,「或村、村分」,村庄的一部分,「或城、城分、或国、国分,或复所余。如是等类,名外火界」,这是外火界。好了!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《五停心观 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观 3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