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1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可以知道「什麼物恁麼來」,就可以知道,這句話就可以答複了。但是,如果你不看經,你坐在那裏想,那麼就是會緩慢了,就是很慢、很慢的,也可能明白了,也可能還是沒有明白。

  

  但是說懷讓禅師八年以後他明白了,禅師的語錄上沒有詳細說,也沒有詳細說他是坐在那裏自己想明白的呢?是讀《金剛經》明白的呢?就不說了。這禅師語錄,我是讀禅師語錄,這些大禅師的語錄生歡喜心,但是我也感覺到心裏也有不歡喜,就是禅師語錄執筆的這個人有心機,很有心機,他就是要強調一點:離文字,不用文字就明白佛法了,就強調這一點。

  

  比如說臨濟禅師,看這個語錄、看那個語錄,有一個地方說臨濟禅師是學過教的,是在一個大法師那裏學過經教的。當然我認爲學得也不是太好,後來到黃蘗禅師這裏,經過幾次的教導就是開悟了。開悟了,臨濟禅師非常的利,根性是很利。但是他說的修行的方法,我就是不滿意。臨濟禅師在禅師裏面是非常有名的大禅師,可是你看禅師語錄,看他的禅師語錄,他說的那個修行方法,我就是不滿意。

  

  所以,我感覺:你目的是要明白佛法,那麼爲什麼不學習經論呢?學習經論,佛菩薩說經論的目的,也就是叫我們明白佛法!現在學習經論,不學,就是坐在那裏,閉上眼睛: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,這樣子。也是一種方便,也是可以,也不能說不對,但是完全都這樣做,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嗎?是一個正常的學佛之道嗎?正常的成佛之道嗎?這是一個問題。現在說修行,這件事跟修行當然有直接的關系。

  

  我們看優波毱多尊者,他教導他弟子的修行方法,我們從那上看也會知道一些消息,關于修行的事情知道一些消息。優波毱多尊者他教導他的弟子,有來跟他學習的人,他怎麼樣教導呢?從那上看,他還是教人修不淨觀、修數息,就是修四念處,就是這樣修行的。

  

  我初出家的時候,聽老法師講經,後來稍稍有進步了,也會看各位大德的注解,講這個「如是我聞」的時候,就提到這件事。佛臨入涅槃的時候,阿難尊者問佛:佛在世的時候,我們依佛而住,佛若入涅槃了,比丘、比丘尼這佛弟子,其實在家佛教徒都是一樣,是依什麼而住呢?佛說:「依四念處住。」

  

  「依四念處住」這句話怎麼講?這句話什麼意思呢?「住」這個字,當然就是在這裏居住。譬如說我們現在臺灣住,你在什麼地方住?我在臺灣住,這個廣大的地方就是你活動的範圍,就是叫做住。現在說比丘以四念處住是什麼意思?就是你的身口意,當然主要是你的第六意識,你活動的範圍就在四念處這裏,在四念處這裏住。你在這裏正憶念,就是學習修行四念處,就是這樣子叫做依四念處住。優波毱多尊者教導他的弟子,也就是用這個方法,但是他是很靈活地運用的,當然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

  

  比如有一件事,有一個大法師,常常講經說法的人,講久了他就厭煩,就不願意講了。不願意講,就是想去親近優波毱多尊者想要修行,用功修行,他就來到這裏來。和優波毱多尊者見面了的時候,就是表明他的來意:「我願意跟大德,聽你的教導,我想要修行。」優波毱多尊者就是:「可以!但是有個條件。」「什麼條件?」「要聽我的話,我叫你怎麼地,你就怎麼地,你要同意這個條件才可以,不然你不要在這裏修行。」優波毱多尊者那個時候是一個有名的無相好佛的境界,那不是平常人,是大聖人。當然,這樣說,他當然是接受了。接受了這個時候,優波毱多尊者立刻就命令他:「你去講經說法。」他本來是講得都厭煩了想要修行,但是現在還繼續叫他講經說法,他已經厭煩了,但是已經答應了,就等于寫了合同簽了字是一樣,只好聽命令還是要講,去講經說法,就是這樣子。這個事情,這是什麼意思?

  

  佛在世的時候,羅睺羅尊者出家也多久了,就請教佛:「我應該怎麼用功修行?」佛說:「你給來的在家居士講五蘊沒有?」他說:「沒有」,「沒有,你給人解釋什麼叫做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什麼叫做蘊,你給人家解釋。」佛不再說你怎麼修行,不說。過了多久了,他又向佛請求,佛說:「你爲人講一講六處。」佛還是不告訴他怎麼修行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

  

  在《大智度論》上,龍樹菩薩說是四悉檀,佛說法是有四悉檀:世界悉檀、爲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。這就是佛菩薩是聖人的境界,凡夫所不能及。就是他在教導學人的時候,教導衆生的時候,他會觀機,觀察這個人的情形,不是一味地說第一義谛,不是這樣子。不是古代禅宗的人,別的話不說的,就是第一義谛,你接受就接受,不接受就算了。當然表達第一義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,有的人來跟他學禅的時候,他拿著箭,這個禅師:「看箭!」就放箭射你,這就是開示第一義谛,就只是這樣子。

  

  但是佛菩薩說法不是,他是觀機的。這裏面有什麼分別?有的人雖然有善根,但是有業障,這個罪業障礙他不能夠修行。那麼,他要來學習佛法怎麼辦呢?要給他破障才可以,這就是對治悉檀了。若是有人來修行的時候,他想要修學四念處,還不能直接修行,需要把他善根的力量再加強,再加強才可以,再加強才能修行。像佛叫羅睺羅尊者:「你爲人說五蘊、說六處」,就是加強你對無我的認識,然後你才可以。像優波毱多尊者對那位叁藏法師,他不願意講法了,不過還叫他繼續講法,就是他對于佛法的認識還不夠,在這方面還要繼續加強才可以。這時修行才能得道。

  

  有一個人也是來向優波毱多尊者學禅要修行,優波毱多尊者也是照樣提出一個條件:「你要聽我的話,我才教你修行的。」說:「好!」那麼有一天,優波毱多尊者帶他到一個地方,有棵大樹叫他上樹,當然要聽命令嘛!他就是兩個足、兩個手攀緣這棵樹就上去了。上去了,這個手就抓住樹的枝幹,兩個足也是蹬在樹幹上。優波毱多尊者說:「你把這個腳放下來,不要蹬在那棵樹上。」「好!」他把一只腳放下來。「把那只腳也放下來!就是懸空在那裏,不要蹬在那裏。」說:「右手也放下來!」他就剩一只手了。優波毱多尊者說:「你把左手也放下來!」他這個時候看見樹的下面周圍都是深坑,很深很深的坑,他就想:我若是這只手也放下來,掉下去就是死了嘛!但是,預先說明了要聽話,他想了一想還是聽話,就把手放下來。一放下他就落在地上,並沒有坑,是平地。那麼,這是什麼呢?就是優波毱多尊者觀察他,對這個身體的愛太重了,想要修四念處還是困難,不容易相應,就是這樣子來斷他這個愛,對這個身體的愛,然後再修行就得阿羅漢果了。

  

  所以,這些聖人的辦法是這樣子。他教人修行,不是獨孤一味,不是這樣子,他是有些方便,也就是用對治悉檀,或者用爲人悉檀,或者用世界悉檀。由這樣以後,才得第一義悉檀。這才能得道,是這樣子。當然,這是聖人才能辦到這件事。你拜一個凡夫做師父,凡夫那能辦到這件事?辦不到!所以只好認命了。這是說,我們沒有生在佛世,也沒有能夠拜聖人爲師的悲哀,就是影響到我們的修行,修行就是有問題,這是一樣。

  

  我剛才說到,我們中國佛教的宗派,這個宗派、那個宗派,大家也都是講修止觀,其實止觀就是禅。我們說這是禅宗、這是天臺宗,其實,那個不是禅宗呢?天臺宗也是禅,華嚴宗、法相宗、唯識宗都是禅,那有不是禅的?都是禅,而且是能夠根據經論,以經論爲依據來解釋怎麼樣修禅是最合適、最好,我認爲是最好的。說我坐在那裏不看經論,我開悟了,你說的禅,若叫我來說,我妙境是很平凡的人,我平凡的人,我還都不相信這件事,我不相信那個是禅,我甯可相信文字禅,從印度翻譯的經論還是可信的。這是一個意思。

  

  其次呢,這還是個凡聖的問題。我們這些各宗派把修行的方法說得妙而又妙,深而又深,說得好。當然,佛法的微妙也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的大智慧境界。可是,我們衆生能學習還都不容易,把那個學通了都不容易;結果,學通了,也未必去修行。所以始終還是不容易成就。

  

  我有一天去見印順老法師,我說:「我們中國有佛法以來,有沒有聖人?修學佛法有沒有聖人?」印老不出聲,默然。印順老法師不出聲,也不說有,也沒有說沒有,就是不出聲。我們平常贊歎佛法,佛法發源于印度,發揚光大在中國,但是,我們看看成績,有幾個聖人?這是一個問題。我剛才說了,我們現在就是上個早晚殿,或者就是這樣念念經,這就是修行,只是在聞慧的一部分而已,就這樣修行。若是在佛學院學過的,應該知道這件事,就是應該是由聞而思、而修,應該這樣修行比較合適。這樣子,我們有希望能到聖谛,到聖人那邊去,有這個希望。若停留在聞慧,那就不行,那就是小小種點善根。這是一樣。

  

  我現在回頭,還是說這個事,「依四念處住」這件事。當然,四念處,我們若在《阿含經》上看四念處,講的是一個樣;若是在《俱舍論》上看,也是一樣。若是讀《般若經》、讀《涅槃經》、《華嚴經》講四念處,那又是一樣。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或者《大般若經》去看四念處,它也包含了《阿含經》的意思在內的。《阿含經》說四念處,當然是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。《大般若經》也提到,也是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,但是更有深義,它不只于此,它這樣的意思,我就認爲特別圓滿。

  

  我們可以這樣子,就是從觀身不淨開始,一直到觀法無我。觀法無我,有人無我、法無我,那麼就是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了。就是有深也有淺,我們由淺而深,不是很好嗎?我們容易邁出第一步,淺一點。我們不要一下子:我是實相無相,這是最高深的法門,不要說這種話。我就是最鈍的人,我就是最愚蠢的人,我就是從小小的地方開始,這不是也很好…

《五停心觀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觀 2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