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1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嗎?只要開始向前進,就是好了。我的看法是這樣。

  

  所以不妨修四念處,用四念處這樣去學習,先學習四念處,然後就按照四念處去修行。假設能夠把世間上的雜事能放下一點,能放下,我認爲修行它十年、二十年,能有一點意思,這個四念處,就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你說這是小乘,就是小乘也好,我認爲還是這樣子,它能有一點意思。如果說我們讀《大般涅槃經》,獅子吼菩薩、迦葉菩薩和佛說話非常的真實;就是有很多的話,若我們現在的心情去想:唉呀!怎麼可以向佛說這種話,對佛沒有恭敬!可能會這樣想。但是,他們不是這樣意思。這表示什麼?就是非常的認真,這個態度非常的認真。你讀《楞伽經》也會感覺到這裏,有問題的時候就真實的說出來,而不是「這個事情不可以說」,要隱藏著。

  

  在《阿含經》裏面說到一個小小的故事,《阿含經》說那個故事,是《中阿含》說那個故事。什麼故事呢?尼幹子外道,他有一個徒弟,有一天到佛那兒去,和佛辯論,當然他輸了,他怎麼能辯論過佛,他就回來。回來以後,尼幹子就問他:「你到那兒去了?」他也就是一五一十地、很坦白地報告了尼幹子。報告了尼幹子以後,但是這個時候……當時的集會裏面有一個優婆離,也是尼幹子的弟子,但這個人是個在家人,但是在那個地區是一個非常有地位的人,不是平常人。這個人就說:「我可以和瞿昙辯論,我一定能勝利。」尼幹子說:「好!你去辯論。」這時候,剛才說的那個是出家的外道,尼幹子的徒弟,說他不可以去,他若去准是輸了,准是有可能信仰都會動搖了。這一段話我們少說。

  

  那麼,他就去了!果然,他就被佛度化了,就歸依佛了。歸依佛了,回來以後,那麼就回到家去了。這個人是特別富貴的人,就對看門的人說:「從今天開始,尼幹子他若來,來的時候,如果他要同我乞食,你報告我,就給他食,若是其他的事都拒絕,不准他進來。」就是不相信尼幹子了。當然這時候…,這是從《中阿含》,這一段經還非常有意思,但是現在沒有時間,我不多說。

  

  那麼這個時候,尼幹子聽到他這個優婆離的徒弟很久都沒有消息,就是派人去調查一下,果然是聽說向瞿昙投降了。那麼他就親自來了。親自來了,我們還是長話短說。這個時候,優婆離就說一個譬喻。說什麼呢?

  

  說是有兩夫婦結婚了,結婚了生孩子,還沒有生孩子,這太太就對她丈夫說,去買個玩具,要給她將來生的孩子玩。先生就不同意,說生了孩子以後再買嘛,現在還沒有生,何必這麼著急買呢?就是不同意。太太非要買不可,後來先生只好隨順太太的意思,就買了。買什麼玩具呢?要買一個猴子作玩具。買猴子作玩具,說是不能就這樣子作玩具,要到那個染房,染衣服的地方,把那猴子染一染,把那顔色染成金色,然後才做玩具。他只好這樣做,就拿到染房去染。染房那個服務的人說:「這個東西不可以染的,比如說有什麼名貴的衣料,先要搗一搗然後再染,染好了看上去就非常的美妙,你愈搗它,它愈好。這猴子你若一搗它,它就死了,把它的髒腑都搗爛了就死了,臭氣熏天了,所以不可以搗。」

  

  那麼這時候優婆離就說這個故事,然後就說歸正傳了:「尼幹子!你說的道理,就像用猕猴做玩具要去搗,一搗就臭了,你這種道理經不起智慧人的觀察。一看,你就立不住了。佛法的真理是愈搗它愈光明,它非常的偉大,就像真金不怕火煉的意思,你愈煉它愈光明,佛法就是這樣。」

  

  我剛才說迦葉菩薩、獅子吼菩薩和佛辯論也是這個意思。佛法的真理,不怕你辯論,你怎麼樣說什麼醜話都不能染汙佛法的,都是真實不虛的。我們讀經論,你看《般若經》上,須菩提尊者、舍利弗尊者、釋提桓因和佛辯論,都是這樣子。

  

  所以,我們說學習佛法,修習四念處,它就是非常的圓滿。我這裏的意思,我還是說出來。從事實上看,我們出了家的時候我們就這樣修行,修行幾十年了以後回想自己,觀察自己怎麼樣,看看自己怎麼樣。我們從經論上看,有的人出家幾個月就得阿羅漢果,當然佛在世的時候,也有的比丘不得聖道,也是有,但是很多是得聖道。現在爲什麼得聖道的人少,或者說沒有,原因在什麼地方?我認爲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問題。

  

  第一個、比如說我們現實上一個問題,我們出家人自己就不和,人與人不和,我和你不和,你和我也不和。你若是特別的有什麼榮譽的事情出現,我就不高興;你若倒楣了我心裏就快樂,這就是個問題。很多的事情,心就容易動,容易動心。這表示什麼?我們修行幾十年了,沒能改變自己。那麼,這個原因在那裏?就是修行方法有問題。假設我們能夠修四念處,你說這是小乘,先不要這樣說。我們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你能這樣多修行一個時期,不要說修行幾十年,你修行叁年,再看看自己是什麼樣子。我們不要說大話:我叁個月得阿羅漢果,不必這麼說。就是修叁年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就用《阿含經》的方法這樣修,會怎麼樣?我認爲會好得多。就算沒得初果須陀洹,會好得多,會好得很多,心裏面就平靜一點。

  

  就說我們這男女的問題,這個欲的問題,你常常觀身不淨,觀白骨觀,一看見任何人都是個骨頭。我們不說是女人來了,就是閉上眼睛就可以,不是這個問題,閉上眼睛也不行,還是不行。你非要有一個不淨觀成就了,你看見人就是個骨頭嘛!髑髅骨、頭骨,一直到脊骨、肋骨,牙齒、兩個眼睛是個窟窿,一直到指骨,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連接,它會走路就是了。你熟了,常常這樣觀,看到任何人都是一個骨鎖人而已,它就是會走路就是了。這樣你一看見人的時候,你這個不淨觀熟了,一看見就現前,這個骨鎖觀,這個白骨就現前,現前,心裏什麼事沒有嘛!自然就是這樣子,自然就平靜,心裏面不浮動的。你修無我觀,時常觀察無我的時候,這一切嫉妒障礙的事情都沒有,都沒有了,自然是沒有了。

  

  我們在寺院裏面,其實和國家一樣,沒有這有大福報、有能力的人來住持,你這寺院能維持好嗎?你能維持好嗎?一個團體就是要有個大福德、有本領的人、有能力的人,他來這裏做住持、做監院、做知客,當執事,大家合作擁護這些人,這個寺廟一定是很興盛。說是嫉妒障礙,把這個人打倒了,打倒了,我不行,我沒有這個本事,沒有本事,自己不認識,自己還要去擔那個位子,你能搞好嗎?這很明白的事情。但是,我們本身煩惱在那裏,嫉妒障礙在那裏,他就是要這樣子,在曆史上也是這樣子。

  

  曆史上,你看這個春秋戰國的時候,那個戰亂的境界一樣,乃至到現在還是一樣,都是一樣的。唯有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無我,修四念處,這個問題根本就解決了,就沒有問題。你不修無我觀,你就有我,有我就有你,就對立起來,加上貪瞋癡煩惱的活動,我們能和嗎?不可能和嘛!不可能和,所以就是佛法要衰了,就是要衰了。

  

  說是小乘,我的看法,你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大乘;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你就是小乘。倒不在乎我修無常、無我,就說我是小乘,我不認爲是這樣意思。你修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你能發無上菩提心,這就是摩诃衍,這就是大乘。如果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也沒有發出離心,我們的貪瞋癡還放在那裏,這件事是什麼事情?是不是佛法呢?

  

  所以從佛在世的時候,從優波毱多尊者教化他的弟子來看,從我們中國佛教各大宗派,都是高揚第一義谛,當然是對,不然你也很難得道。可是,我們要知道方便。所以我們的古德也是大慈悲,編輯了很多的忏法,是很對的,很好。我們多拜忏,多拜忏就能忏悔業障,多磕頭,我們沒有悟入第一義谛,就是要多磕頭才可以,多忏悔,忏悔業障。我們不是聖人,沒有神通,不知道這個人宿世有什麼業障,但是我們可想而知,我們是有業障,所以就是多忏悔,也要多讀經來熏習,從文字上的方便,熏習這個第一義谛,再加上多忏悔,不能一條路跑到黑,我就是光是靜坐,不行,是不行的。

  

  所以打禅七,我們應該也加上一點忏悔,多拜佛,向佛求忏悔,忏悔業障,然後其實也應該讀經。如果你修般若法門,你應該讀《般若經》,你若修唯識觀,就讀唯識的經論。這樣子,你內心對于佛法的解,加上經論法水的滋潤,逐漸地逐漸地,你的智慧才增長,它就有力量,再加上忏悔業障,它就更會強一點、順一點,這也就是屬于四悉檀了。我們讀經,能增長我們的智慧,就是爲人生善悉檀;我們拜忏,忏悔就是對治悉檀;我們觀法無我,就是第一義悉檀;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,這也是一個對治悉檀。所以,修行不能夠就是一定是「萬裏無寸草處去」,不能獨孤一味。你一定要多方面的,這樣子使令我們才能夠容易有成就的。

  

  我剛才這一段話,我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我們現在是由這裏的主持人決定是打二個禅七,我想我們就學習這五停心。在經論上的修行次第,四念處之前,是五停心。我們就學習五停心,其實五停心和四念處是有連帶關系。修這個…多貪衆生不淨觀,這不淨觀怎麼修?乃至到數息觀怎麼修?我現在就是選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的,根據這個,我們來學習。

  

  我剛才這一段話,就等于是一個緣起。因爲什麼要這樣學?原因就在這裏。我們不要好高骛遠,一定怎麼怎麼地。我們從頭來,從頭來很容易向前邁一步。從第一義谛那裏開始,你第一步不容易邁,你不容易邁這第一步。你從五停心這裏,你第一步容易邁。邁出去,第二步、第叁步也都容易了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我剛才這一段話,我的用意是這樣。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一個很慚愧的人,有些說不對的地方,希望各位大德指教,希望各位大德原諒。好!我今天就說到這…

《五停心觀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觀 2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