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1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裏。

  

  7月19日

  

  各位法師!我昨天說的話裏面,關于參話頭這件事,我講完了以後,我又再想一想。再想一想,我有二句話要說。

  

  第一句話,我們出家人是相信佛、相信法、相信僧,相信叁寶的。但是,佛,我們看不見了,也聽不見他說話;其余的大菩薩、大阿羅漢亦複如是。我們所能見到的,就是紙畫木雕泥塑的佛像,能看見的白紙黑字的經律論,就是書。我們因爲對叁寶有信心的關系,所以對佛像也有恭敬心,對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也是有恭敬心。因爲有恭敬心,所以要拜佛、菩薩、阿羅漢,對經論也歡喜學習。因爲不斷地學習,就知道了佛開示我們的修行法門很明白很明白的,明明白白的,非常的明白。

  

  有人向我提出個問題說:「南傳佛教好,說到修行方法,說得清清楚楚。大乘佛教,這麼多的經書,就沒有提到一個明明白白的修行方法。」我說:「你出家多少年?你在佛學院住過沒有?」他怎麼回答就不必說了。我們讀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就是修行方法嘛!那就是說止觀嘛!並且和《阿含經》也是一致的,所說的很多經論都是一樣。尤其是《瑜伽師地論》,它說得非常的明白。《大智度論》、《大般若經》也是,說的修行方法也是非常明白。怎麼能說不明白呢?這就是不對的。

  

  佛菩薩開示我們的修行方法明明白白的,我們就按照那依教奉行,不是很好嗎?說是去參話頭,這話頭不知道說的什麼,那麼爲什麼去學習一個不大明白的法門?把明白的法門丟在一邊,這件事對不對?這是我的第一句話。

  

  還有第二句話,還有第叁句。第二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我剛才說了,我們相信祖師的話,相信佛菩薩的話;對比起來,相信誰的話?應該是相信佛的話。我們祖師的話也應該相信。但是,祖師自己怕我們不相信,怎麼知道呢?我看天臺智者大師講的《法華玄義》、《摩诃止觀》,他講的道理,他就是怕人不相信所以他引證,有引證這一條,說《楞伽經》怎麼怎麼說的,《般若經》怎麼怎麼說的,《大智度論》怎麼怎麼說的,然後和他說的道理也是相契合的。這樣子,我們才可以相信你的話。不然的話,智者大師就是這個意思,若不引證的話,我這樣說誰相信?人家都是相信佛的話,怎麼可以相信你的話呢?這就表示這個意思,表示這樣的意思。所以,我們可以想一想,我們應該學習那一個法門去修行?從這裏應該想一想。這是第二句話,還有第叁句。

  

  第叁句是什麼呢?第叁句就是,我們若學習了佛法的人,學習過佛法的人,你在佛學院裏學了多少年的人,這是另當別論,和那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不一樣。譬如說是「父母未生前,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?」這也是一個話頭;「念佛是誰?」這也是個話頭;還有說這個「無」(有無的無),就看這個無,這也是個話頭。如果你學過佛法的話,這就是修止觀嘛!若是沒有學過佛法,佛經你沒有讀過,就「念佛是誰」、「如何是我本來面目」,那就是一個問題。

  

  還有第四句,第四句怎麼說呢?我初到香港的時候,和從金山、高旻這些禅宗的道場,還有南京獅子嶺什麼,也是禅宗道場,這些參禅幾十年了的禅師來到香港的大嶼山打禅七,我這個人笨,就隨著人去學習。那麼,從他們說出來的話,我就得到一個消息。什麼消息呢?譬如說是「念佛是誰」,其實,那個主持人開示這個話頭的時候,若按教下、按經論上的話來對比的時候,其實他是用它來當作止的作用(止觀的止),用它代替了止的意思。就是用這句話頭把你的心集中在這裏,不要有其他的一切雜念,就是這麼回事。止了以後,今天也止,明天也止,如果你真能夠專注一心不亂的止,慢慢地、慢慢地,他就是能得定。

  

  得了定的時候,如果你不去閱讀經論,你不閱讀經論,你去看祖師的語錄。看祖師的語錄,我在想,早一期的大禅師的語錄是可以讀的,後來的人就是另當別論。那麼,從祖師的語錄裏邊有契合佛法的這些語錄。他若是得了定以後,他拿到了一句祖師的法語在定裏面一想,這是有可能開悟的,那這樣還是聖言量了,還是要依據聖言量的,還是這樣意思。但是這樣的人,我認爲是少,不是很多。真能專注,用話頭當止,這樣慢慢慢慢能得定的人是有,但是不多,不是很多的。

  

  所以這個話頭對後期禅宗的辦法,不是太合適。你看民國以來,早一個時期的人也是有批評。永明壽禅師似乎是對六祖都有批評。早一時期的不說,就是民國以來的人,有些人的文章也在批評禅宗,也是在批評的。但是,人的因緣不同,我們通常說是人的背景不同,就是人的因緣不一樣,也有人參話頭感覺到好,那麼當然還是你就參好了。如果你相信佛的話,以佛經作修行法門的依據,那也是好。我現在要說的這幾句話,說完了。

  

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

  

  雲何名爲淨行所緣?謂不淨、慈愍、緣性緣起、界差別、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。

  

  現在這個本子上面,這是影印《瑜伽師地論》上面的,現在我拿的這個本子是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二十六上面的。另外,在卷第叁十、叁十一上面還有。但是這個在先,我們就看這個好了。

  

  「雲何名爲淨行所緣?謂不淨、慈愍、緣性緣起、界差別、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。」「雲何名爲淨行所緣」,就是在這一段文的前面就提到,提到這個修行人修止觀,要有所緣境,就是所觀察的境界。就是不管你修止也好、修觀也好,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。有個所緣境,把這個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,修止的時候要有一個境界是我們這一念心所安住的,所以修止也要有所緣境,修觀也要有所緣境。所以靜坐這件事不是就坐在那裏,好像不知道幹什麼,心裏面忽天忽地,亂打妄想,不是那麼回事,要有一個所緣境的。沒有所緣境,這定慧是很難成就的。

  

  這個所緣境有淨行所緣、有善巧所緣、還有淨惑所緣,分了多少的。現在這底下是說淨行所緣。淨行所緣這裏邊一共就是分五種,就是五停心,我們通常說的五停心。「行」這個字是什麼呢?其實後邊文自己有解釋。「行」就是貪行,貪、瞋、疑、慢,貪行、瞋行、愚癡行、慢行(驕慢的慢),還有一個是尋伺行,就是散亂。這個「行」明白點說,就是心理的活動,心理的活動但是屬于不清淨的,就是屬于貪瞋癡這樣的活動,這樣的活動不清淨,所以現在要用這五種所緣境的修行方法來清淨它,清淨我內心的不清淨,把這不清淨的排除去,把它除滅了它,所以叫做淨行。

  

  「雲何名爲淨行所緣」,這個淨行的所緣境是什麼呢?「謂不淨、慈愍、緣性緣起、界差別、阿那波那念」,「阿那波那念」就是數息觀,這個息的入、息出,梵語叫做阿那波那念。就是這五種所緣爲淨行所緣的差別。這是把這五種所緣的名字標出來,下面就是一樣一樣地解釋。

  

  雲何不淨所緣?謂略說有六種不淨:一朽穢不淨、二苦惱不淨、叁下劣不淨、四觀待不淨、五煩惱不淨、六速壞不淨。

  

  「雲何不淨所緣」,怎麼叫做不淨所緣?就是以不淨爲所緣。能緣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念心,應該說就是第六識,第六識是能緣,不淨是第六識的所緣。「緣」或者說是所觀察的境界、所思惟的境界,在這裏這個「緣」就是攀緣,也就是思惟的意思,注意的意思,觀察的意思。

  

  「謂略說有六種不淨」爲所緣:第一個是朽穢不淨、二苦惱不淨、叁下劣不淨、四觀待不淨、五煩惱不淨、六速壞不淨,有這六種不淨。這是標出來這不淨有六種。

  

  雲何名爲朽穢不淨?謂此不淨,略依二種:一者依內,二者依外。

  

  「雲何名爲朽穢不淨」,這個「朽穢不淨」怎麼講呢?「朽」就是腐朽、汙穢不淨。「謂此不淨,略依二種」,從二方面說朽穢不淨。「一者依內,二者依外」,從這二方面來說朽穢不淨。

  

  雲何依內朽穢不淨?謂內身中發、毛、爪、齒、塵垢、皮、肉、骸骨、筋、脈、心、膽、肝、肺、大腸、小腸、生藏、熟藏、肚、胃、脾、腎、膿、血、熱痰、肪、膏、肌、髓、腦、膜、洟、唾、淚、汗、屎、尿。如是等類,名爲依內朽穢不淨。

  

  「雲何依內朽穢不淨?」這個「內」,「謂內身」,就是自己這個身體,內身中的「發、毛、爪、齒」。還有「塵垢、皮、肉、骸骨、筋、脈、心、膽、肝、肺、大腸、小腸、生藏、熟藏、肚、胃、脾、腎、膿、血、熱痰、肪、膏、肌、髓、腦、膜、洟、唾、淚、汗、屎、尿。如是等類,名爲依內朽穢不淨」。

  

  「生藏、熟藏」聽以前的法師解釋,說胃是生藏,大腸是熟藏。但是,這上面已經說肚、胃,也有提到腸,所以,那個解釋也不太好。那麼應該怎麼解釋,我去問過醫生,醫生解釋的我看與這個也不相合,所以就暫時放在那裏好了。

  

  「如是等類,名爲依內朽穢不淨」,這是內身的不淨,這一段文如果真想要修不淨觀的話,應該背下來,底下這些文都應該背下來才對。修不淨觀,怎麼修法呢?從下文上看,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意思,是在等引地裏面修。等引地,什麼叫做等引地?等引地就是四禅八定、八解脫、叁叁昧,這都叫做等引地,就是得定,在四禅八定、在禅定裏面修不淨觀,是這樣子。

  

  可是我們在經論上說這件事的時候,我們知道一件事。若是得了色界定的話,就是對欲界的欲就沒有了,對欲界的五欲就沒有欲心了。那麼,爲什麼得了定,又在定裏面修不淨觀呢?這是一個問題。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。

  

  這個故事就是,有一個國王帶領他宮裏面很多的女人,到曠野裏面去遊玩,在那裏沒有別的人,他有種種的放逸的境界。這個時候,在天空裏面過來有五百個仙人,仙人從天空裏飛過來,乘著神足通飛過來,一看見這些女人,神通就失掉了,就從天空掉下來了,有這種事情。有神足通的人,一定是有色界定的,若是沒有色界定,他是沒有神通的。…

《五停心觀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觀 2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