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那麼,有了色界定,爲什麼看見女人還會動心了呢?動心了,那就是還有欲的問題,還有這個問題。這是怎麼回事情呢?
如果這個有神通這個人是佛教徒,依據佛法修行而得定,就沒有這件事。因爲依據佛法而修定,一定是修了不淨觀。修了不淨觀,他把欲界的欲斷了,而得到色界定──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他這時候乘著神通,乘神通、不乘神通,看見女人沒有事,怎麼樣都沒有事,他心裏沒有欲。不依據佛法修禅定的人,他不修不淨觀,當然他的欲也要輕的人,他可能在曠野、深山裏面,常是寂靜住,慢慢也能得定。得了定是得定,但是因爲沒修不淨觀,這個欲潛伏在那裏,遇見特別因緣的時候,這個欲還是會動的。所以這就是有這種差別。佛教徒若是得了禅定,和非佛教徒得禅定不一樣,不是一樣的,就是有這種問題。
現在雖然是後邊的文,《瑜伽師地論》現在是二十六卷,後邊的文就有提到在等引地裏面修不淨觀,還是修不淨觀。就是已經修過不淨觀而得了禅定,得了禅定以後,還是修不淨觀。我們在《阿含經》,舍利弗尊者答複人家的問題的時候,也提到這裏,他還是修不淨觀,阿羅漢還是修不淨觀,還是這樣修的。這是一件事。
其次,你們各位什麼境界,我不知道。我們姑且這樣說,我們沒有得定,沒有得禅定,我們要修不淨觀,怎麼修呢?應該是這樣,就是先修數息觀,先修數息,使令我們的心靜下來,心裏面靜下來。你修數息觀,修它一刻鍾,或修它叁十分鍾也可以。假設你修得相應,修它一個鍾頭也可以。修了一個鍾頭,心靜下來了,然後就修不淨觀。修不淨觀,最好是把這個文完全背下來,不能看本子的。你一方面背這個文,一方面思惟這個義。
修完了不淨觀的時候,然後再修數息觀,使令心裏面不動就靜下來,就是這樣子修,不能夠一直地思惟。你一直地思惟,我們沒有得定的人,生理上受不了。我們一直地思惟,頭就會痛。你就是修一個鍾頭,以後不修了,那無所謂。如果你一天修七、八個鍾頭,你天天這樣用功修行,你的頭受不了,就會出毛病。所以,一定是修了一個短時期的不淨觀,然後就再靜下來,心裏面修止,心靜下來、不分別。不分別,也是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分別,或者是半小時,或者一小時,然後再修不淨觀。修不淨觀,假設腿子痛,不要緊,你就放腿子,經行,一方面經行,一方面思惟這個不淨觀,思惟這個文,這樣修。你經行它一刻鍾,你就思惟它一刻鍾,然後再坐下來修定。要這樣配合著修,也是可以,就好了,就這樣修就可以。
但是,其中有一個問題要知道。什麼問題呢?因爲我們沒有得定,沒有得定的時候,心思惟這個……心裏面緣這個不淨,以不淨爲所緣境的時候,心裏面按照這個文去思惟不淨,這樣思惟,忽然間它會變。心裏面這個思惟,本來是思惟不淨,忽然間出來一個淨。假設你是個比丘,可能忽然間就出來一個美女,在你靜坐、閉上眼睛修的時候,忽然間心裏面就會出現這個事情,就會變,這個地方有問題。有問題,你應該怎麼辦呢?你立刻把這個心收回來,你還是思惟這個不淨觀的所緣境,你不要隨那個女人去,不要想它。
所以,經論上有一句話,叫「忘聖言」,這是個障礙,忘了聖人的法語。就是你在修的時候,出現一個特別境界的時候,你就把聖人的法語忘了。聖人的法語是什麼?就是不淨觀,就是不淨。你就是以不淨爲所緣,你不要以女人爲所緣,以美女爲所緣,這是不可以。如果你抓不住這個不淨的所緣境,你把握不住,你隨著那個變化的境界去了,就是危險,就容易出問題的。所以你不能變,你一定按照原來的,你怎麼樣修,就怎麼修,你不可以變。所以修這不淨觀這個地方你要……其實別的觀,你修別的觀也是一樣,你不能忘聖言。就是你修這個法門,你要把握住才可以。你若轉變別的事情去了,哦!這裏有什麼微妙,你就隨它去,那就是糟糕了。
我說一個念《金剛經》的故事,有一個書生十年寒窗苦,那麼就去考試,考了多少次都考不上。忽然間,有一個出家人來了,來見這個書生,說:「你念《金剛經》,你不要光讀那些書,你也讀一讀佛經,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,你就考上了。」這個書生一直地考了多少次,沒考上,有這個困難,所以這出家人說這話,他也就接受了,就是念《金剛經》。年輕人嘛,讀《金剛經》很快就背下來。背完了,到時候又去考試。考試的時候,在中途住在旅店裏面,正在十五這一天,夜間的月光滿地。這個地方,也很滿意的這個店,他就從裏邊出來,在月光下走來走去。
忽然間,來了一個女人,大家一見面,這個女人很有學問的,談吐也是很高尚的,這個書生也是讀書人,就談得很投契。談談地,他就隨著這個女人走了,走到一個曠野的地方,一看,那邊有個房子,房子裏面很光,愈走愈近,就看見裏面也有很多女人在說話。他和這個女人談話,不是十分的注意,走到門口,要開門進去的時候,忽然間疑惑:這是曠野,怎麼會有這個房子?房子怎麼會有這麼多女人?女人把門一開,往裏進的時候,他忽然間就把《金剛經》念出來了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一念,從口裏面放光,放出光明,光明一放,那些女人統統變成狐狸了,都跑了,也沒有房子,什麼也沒有,都是荒草,有這種事情。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議。
我們修行也是一樣,你在用功修行,難免就是有這些魔鬼來搗亂,他就是引誘你,由此而至彼,來破壞你的修行,就是這麼回事。但是佛菩薩預先告訴我們,你不要忘聖言,就沒有事。你忘了聖言,就有問題。所以,修不淨觀你還要……有的人修行不淨觀,就迷糊了,反倒是做了很多壞事。有這種事情。
朽穢不淨分二種,第一種是依內,就是觀自身的這些不淨,叁十六物的不淨。
雲何依外朽穢不淨?謂或青瘀、或複膿爛、或複變壞、或複膨脹、或複食啖、或複變赤、或複散壞、或骨、或鎖、或複骨鎖。或屎所作、或尿所作、或唾所作、或洟所作、或血所塗、或膿所塗、或便穢處。如是等類,名爲依外朽穢不淨。
「雲何依外」,怎麼樣叫做依外來說朽穢不淨呢?「謂或青瘀」,你在心靜下來以後,思惟一個人死掉了,死掉了以後,他這個身體的現象就是先青瘀。「或複膿爛、或複變壞、或複膨脹、或複食啖、或複變赤」,後邊有解釋,我們在這不解釋。「或複散壞、或骨、或鎖、或複骨鎖」。骨,就是一節一節的骨。骨鎖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很多節的骨頭連接起來,髑髅骨、頸骨、肩骨、脊骨、肋骨、脅骨、臗骨,乃至髀骨、膝骨、胫骨、腨骨,乃至到腳趾頭的骨頭,就是一節一節連起來,那就叫做骨鎖。
「或屎所作」的不淨,「或尿所作」的不淨,「或唾所作」的不淨,「或洟所作」,洟就是由鼻裏面流出來的不淨。「或血所塗、或膿所塗、或便穢處。如是等類,名爲依外朽穢不淨」,依外身,死掉的身體,這個變壞的不淨。
如是依內朽穢不淨,及依外朽穢不淨,總說爲一朽穢不淨。
「如是依內朽穢不淨,及依外朽穢不淨,總說爲一朽穢不淨」,就是這樣子。
雲何名爲苦惱不淨?謂順苦受觸爲緣所生,若身、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攝。如是名爲苦惱不淨。
「雲何名爲苦惱不淨」,前面剛才說的一共有六種不淨,第一個是朽穢不淨,第二個是苦惱不淨。這苦惱不淨怎麼講呢?
「謂順苦受觸爲緣所生」,觸、觸受,因觸而有受,我們的六根和六境,六根和六塵相接觸,接觸,心裏面就有感覺,就叫做受。受有苦受、有樂受、有不苦不樂受。現在說是苦受,就是生出來苦惱、苦痛的感覺,由這樣的因緣生出來苦惱的感覺有二種。
「若身、若心不平等受」,苦受就是不平等受;若是舍受,就是平等受。「不平等受受所攝」,這個「受所攝」就是你心裏面有苦惱的覺受,同時的身業、語業,那麼就是受所攝。你身體的動作,還有語言上的事情,也都是和心有連帶關系的,這都算是苦受,都叫做苦惱不淨。「如是名爲苦惱不淨」,這些苦惱不淨,只是我們欲界的人有,色界天以上的人沒有這種事情。
雲何名爲下劣不淨?謂最下劣事、最下劣界,所謂欲界。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余界可得。如是名爲下劣不淨。
「雲何名爲下劣不淨?」謂最下劣的事情、最下劣的界,所謂欲界。最下劣的事情,就是在欲界裏才有。最下劣的世界,才有最下劣的事。最下劣的世界是什麼世界?就是欲界。
「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余界可得」,除了此欲界,除此最下劣的事,更沒有比它再極下極劣最極鄙穢的事了,而這種事就是欲界才有。除此欲界,其余的界是不可得的,更無余界可得,就是這麼意思。「如是名爲下劣不淨」。
這個沒有標出來,實在就是指淫欲事說的。欲界的衆生都有欲,都是有欲事。色界天以上就沒有了。
雲何名爲觀待不淨?謂如有一劣清淨事,觀待其余勝清淨事,便似不淨。如待無色勝清淨事,色界諸法便似不淨。待薩迦耶寂滅涅槃,乃至有頂皆似不淨。如是等類,一切名爲觀待不淨。
「雲何名爲觀待不淨?謂如有一劣清淨事」,這件事是清淨,但是是屬于劣的。怎麼會名之爲劣呢?「觀待其余勝清淨事」,就是和其他殊勝的清淨事相對待的時候,就看出來有勝劣的分別了。原來不比較的時候,也不感覺它有什麼叫做劣;若是與勝清淨事相對待的時候,「便似不淨」,就好像是不淨了。這是這麼說,這底下舉個例子。
「如待無色勝清淨事」,像對待無色界天的勝清淨事,「色界諸法便似不淨」,色界天上的色受想行識,便似不淨了。
「待薩迦耶寂滅涅槃,乃至有頂皆似不淨」,這裏又舉第二個例子。「薩迦耶寂滅涅槃」,就是阿羅漢得了聖人涅…
《五停心觀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