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里。
7月19日
各位法师!我昨天说的话里面,关于参话头这件事,我讲完了以后,我又再想一想。再想一想,我有二句话要说。
第一句话,我们出家人是相信佛、相信法、相信僧,相信三宝的。但是,佛,我们看不见了,也听不见他说话;其余的大菩萨、大阿罗汉亦复如是。我们所能见到的,就是纸画木雕泥塑的佛像,能看见的白纸黑字的经律论,就是书。我们因为对三宝有信心的关系,所以对佛像也有恭敬心,对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也是有恭敬心。因为有恭敬心,所以要拜佛、菩萨、阿罗汉,对经论也欢喜学习。因为不断地学习,就知道了佛开示我们的修行法门很明白很明白的,明明白白的,非常的明白。
有人向我提出个问题说:「南传佛教好,说到修行方法,说得清清楚楚。大乘佛教,这么多的经书,就没有提到一个明明白白的修行方法。」我说:「你出家多少年?你在佛学院住过没有?」他怎么回答就不必说了。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就是修行方法嘛!那就是说止观嘛!并且和《阿含经》也是一致的,所说的很多经论都是一样。尤其是《瑜伽师地论》,它说得非常的明白。《大智度论》、《大般若经》也是,说的修行方法也是非常明白。怎么能说不明白呢?这就是不对的。
佛菩萨开示我们的修行方法明明白白的,我们就按照那依教奉行,不是很好吗?说是去参话头,这话头不知道说的什么,那么为什么去学习一个不大明白的法门?把明白的法门丢在一边,这件事对不对?这是我的第一句话。
还有第二句话,还有第三句。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我刚才说了,我们相信祖师的话,相信佛菩萨的话;对比起来,相信谁的话?应该是相信佛的话。我们祖师的话也应该相信。但是,祖师自己怕我们不相信,怎么知道呢?我看天台智者大师讲的《法华玄义》、《摩诃止观》,他讲的道理,他就是怕人不相信所以他引证,有引证这一条,说《楞伽经》怎么怎么说的,《般若经》怎么怎么说的,《大智度论》怎么怎么说的,然后和他说的道理也是相契合的。这样子,我们才可以相信你的话。不然的话,智者大师就是这个意思,若不引证的话,我这样说谁相信?人家都是相信佛的话,怎么可以相信你的话呢?这就表示这个意思,表示这样的意思。所以,我们可以想一想,我们应该学习那一个法门去修行?从这里应该想一想。这是第二句话,还有第三句。
第三句是什么呢?第三句就是,我们若学习了佛法的人,学习过佛法的人,你在佛学院里学了多少年的人,这是另当别论,和那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不一样。譬如说是「父母未生前,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?」这也是一个话头;「念佛是谁?」这也是个话头;还有说这个「无」(有无的无),就看这个无,这也是个话头。如果你学过佛法的话,这就是修止观嘛!若是没有学过佛法,佛经你没有读过,就「念佛是谁」、「如何是我本来面目」,那就是一个问题。
还有第四句,第四句怎么说呢?我初到香港的时候,和从金山、高旻这些禅宗的道场,还有南京狮子岭什么,也是禅宗道场,这些参禅几十年了的禅师来到香港的大屿山打禅七,我这个人笨,就随着人去学习。那么,从他们说出来的话,我就得到一个消息。什么消息呢?譬如说是「念佛是谁」,其实,那个主持人开示这个话头的时候,若按教下、按经论上的话来对比的时候,其实他是用它来当作止的作用(止观的止),用它代替了止的意思。就是用这句话头把你的心集中在这里,不要有其他的一切杂念,就是这么回事。止了以后,今天也止,明天也止,如果你真能够专注一心不乱的止,慢慢地、慢慢地,他就是能得定。
得了定的时候,如果你不去阅读经论,你不阅读经论,你去看祖师的语录。看祖师的语录,我在想,早一期的大禅师的语录是可以读的,后来的人就是另当别论。那么,从祖师的语录里边有契合佛法的这些语录。他若是得了定以后,他拿到了一句祖师的法语在定里面一想,这是有可能开悟的,那这样还是圣言量了,还是要依据圣言量的,还是这样意思。但是这样的人,我认为是少,不是很多。真能专注,用话头当止,这样慢慢慢慢能得定的人是有,但是不多,不是很多的。
所以这个话头对后期禅宗的办法,不是太合适。你看民国以来,早一个时期的人也是有批评。永明寿禅师似乎是对六祖都有批评。早一时期的不说,就是民国以来的人,有些人的文章也在批评禅宗,也是在批评的。但是,人的因缘不同,我们通常说是人的背景不同,就是人的因缘不一样,也有人参话头感觉到好,那么当然还是你就参好了。如果你相信佛的话,以佛经作修行法门的依据,那也是好。我现在要说的这几句话,说完了。
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
云何名为净行所缘?谓不净、慈愍、缘性缘起、界差别、阿那波那念等所缘差别。
现在这个本子上面,这是影印《瑜伽师地论》上面的,现在我拿的这个本子是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二十六上面的。另外,在卷第三十、三十一上面还有。但是这个在先,我们就看这个好了。
「云何名为净行所缘?谓不净、慈愍、缘性缘起、界差别、阿那波那念等所缘差别。」「云何名为净行所缘」,就是在这一段文的前面就提到,提到这个修行人修止观,要有所缘境,就是所观察的境界。就是不管你修止也好、修观也好,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。有个所缘境,把这个心安住在这个境界上,修止的时候要有一个境界是我们这一念心所安住的,所以修止也要有所缘境,修观也要有所缘境。所以静坐这件事不是就坐在那里,好像不知道干什么,心里面忽天忽地,乱打妄想,不是那么回事,要有一个所缘境的。没有所缘境,这定慧是很难成就的。
这个所缘境有净行所缘、有善巧所缘、还有净惑所缘,分了多少的。现在这底下是说净行所缘。净行所缘这里边一共就是分五种,就是五停心,我们通常说的五停心。「行」这个字是什么呢?其实后边文自己有解释。「行」就是贪行,贪、瞋、疑、慢,贪行、瞋行、愚痴行、慢行(骄慢的慢),还有一个是寻伺行,就是散乱。这个「行」明白点说,就是心理的活动,心理的活动但是属于不清净的,就是属于贪瞋痴这样的活动,这样的活动不清净,所以现在要用这五种所缘境的修行方法来清净它,清净我内心的不清净,把这不清净的排除去,把它除灭了它,所以叫做净行。
「云何名为净行所缘」,这个净行的所缘境是什么呢?「谓不净、慈愍、缘性缘起、界差别、阿那波那念」,「阿那波那念」就是数息观,这个息的入、息出,梵语叫做阿那波那念。就是这五种所缘为净行所缘的差别。这是把这五种所缘的名字标出来,下面就是一样一样地解释。
云何不净所缘?谓略说有六种不净:一朽秽不净、二苦恼不净、三下劣不净、四观待不净、五烦恼不净、六速坏不净。
「云何不净所缘」,怎么叫做不净所缘?就是以不净为所缘。能缘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念心,应该说就是第六识,第六识是能缘,不净是第六识的所缘。「缘」或者说是所观察的境界、所思惟的境界,在这里这个「缘」就是攀缘,也就是思惟的意思,注意的意思,观察的意思。
「谓略说有六种不净」为所缘:第一个是朽秽不净、二苦恼不净、三下劣不净、四观待不净、五烦恼不净、六速坏不净,有这六种不净。这是标出来这不净有六种。
云何名为朽秽不净?谓此不净,略依二种:一者依内,二者依外。
「云何名为朽秽不净」,这个「朽秽不净」怎么讲呢?「朽」就是腐朽、污秽不净。「谓此不净,略依二种」,从二方面说朽秽不净。「一者依内,二者依外」,从这二方面来说朽秽不净。
云何依内朽秽不净?谓内身中发、毛、爪、齿、尘垢、皮、肉、骸骨、筋、脉、心、胆、肝、肺、大肠、小肠、生藏、熟藏、肚、胃、脾、肾、脓、血、热痰、肪、膏、肌、髓、脑、膜、洟、唾、泪、汗、屎、尿。如是等类,名为依内朽秽不净。
「云何依内朽秽不净?」这个「内」,「谓内身」,就是自己这个身体,内身中的「发、毛、爪、齿」。还有「尘垢、皮、肉、骸骨、筋、脉、心、胆、肝、肺、大肠、小肠、生藏、熟藏、肚、胃、脾、肾、脓、血、热痰、肪、膏、肌、髓、脑、膜、洟、唾、泪、汗、屎、尿。如是等类,名为依内朽秽不净」。
「生藏、熟藏」听以前的法师解释,说胃是生藏,大肠是熟藏。但是,这上面已经说肚、胃,也有提到肠,所以,那个解释也不太好。那么应该怎么解释,我去问过医生,医生解释的我看与这个也不相合,所以就暂时放在那里好了。
「如是等类,名为依内朽秽不净」,这是内身的不净,这一段文如果真想要修不净观的话,应该背下来,底下这些文都应该背下来才对。修不净观,怎么修法呢?从下文上看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意思,是在等引地里面修。等引地,什么叫做等引地?等引地就是四禅八定、八解脱、三三昧,这都叫做等引地,就是得定,在四禅八定、在禅定里面修不净观,是这样子。
可是我们在经论上说这件事的时候,我们知道一件事。若是得了色界定的话,就是对欲界的欲就没有了,对欲界的五欲就没有欲心了。那么,为什么得了定,又在定里面修不净观呢?这是一个问题。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。
这个故事就是,有一个国王带领他宫里面很多的女人,到旷野里面去游玩,在那里没有别的人,他有种种的放逸的境界。这个时候,在天空里面过来有五百个仙人,仙人从天空里飞过来,乘着神足通飞过来,一看见这些女人,神通就失掉了,就从天空掉下来了,有这种事情。有神足通的人,一定是有色界定的,若是没有色界定,他是没有神通的。…
《五停心观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